1997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日前,“雪龙”号南极科学考察船载着一百多名科学考察队员从上海启航,前往南极进行第十四次科学考察活动,同时为我国设在南极的“长城”、“中山”两个科学考察站运送补充物资。图为“雪龙”号正在离岸。 新华社记者 张刘仁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要么治理要么关门
沿淮治污动真格
本报讯记者张善菊报道:离国务院规定的污水排放达标日期越近,沿淮治污的气氛越浓。记者沿淮河而行,看到各排污单位治污决心大,行动果断,治污工程被当作生命工程。
抢眼的大牌子竖在安徽造纸厂大门口。厂房上也贴着“治污是生命工程”的标语,厂区的最里端,一座耗资1200万元的污水处理工程正紧锣密鼓地施工。这个厂是淮河干流上的排污大户,被国务院明令限期治理。作为一家有5000名职工的国有企业,曾有过昔日的辉煌,而今天面临的却是吃饭大事。现在,治污与吃饭摆在了同等位置。厂里把国务院的明码电报和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治污文章散发下去,号召职工勒紧裤带,从每月的工资奖金里抽出钱来治污,不然,饭碗保不住。厂里用职工集来的钱和银行贷款上了污水处理工程。为了减轻总处理的压力,又把污染点源量化成指标分到车间、分厂和科室,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谁不达标,关谁的门。经过一番努力,厂长可以对记者拍胸,年底污水达标排放已经没有问题。
“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全军覆没’”。江苏徐州鹰球制革集团总经理说这句话时,显然有点悲壮。徐州鹰球制革集团也是被国务院明令达标排放的重点企业,每天2000多吨污水直泻淮河。不是不想治污,只是企业已亏损2000多万元,工人一年多没领到工资。但在关键时刻,他们还是选择了治理。
我们沿淮河从江苏徐州到安徽蚌埠、淮南、阜阳,一路下来,看到了许多家类似安徽造纸厂和徐州鹰球制革集团这样的企业。从中也得到一个启示,任何一项法规的出台,都会有人受益、有人受损,关键是个大局问题。
淮河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倒计时距12月31日还有37天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创维杯恢复高考制度20年回顾征文

  永不变心
苏省徐州市纪委崔成柱
1977年初冬,我那颗凉透的心,又燃起一团火。我满怀喜悦,告诉妻子传玲:“我能考大学哩!”妻瞪了我一眼:“高中毕业10年,28岁的人啦,哪还有你的好事!”当我把恢复高考的公告放到她面前,妻双手搂住我的脖子:“有望了!有望了!”
寒风中,雨夜里,妻伴我趟着泥水,接连叩开中学时代10多位同学的家门,找齐从初中到高中的全部课本……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我高兴得眉飞色舞,热血沸腾。妻看着我的通知书,抿着嘴,半笑不笑,拉着我的手,两行热泪,一半掉在我的手上,一半掉在她的手上,额头上的川字更深了,她低头沉思,不说话。
春暖花开时节,开学了,妻送我到车站。她用平车拉着行李,拉着我刚满4岁的女儿艳丽。出了村,非要我坐到平车上,拉着我。列车开动了,平车上清脆的喊声:“爸爸!爸爸!”妻追着我的窗口,大步走,小步跑,快步追。远去了,妻还在向我招手。
不几天,徐州大地起春风,燕子衔来信一封。妻寄来绣花品,洁白的手帕上,一棵鲜艳的月季花,旁绣四个字:永不变心。
暑假里,我把妻带到学校。浓荫大道,留下我们的身影;宽敞的教室,留下我们的脚步;纪念塔前,留下我们的合影。
1982年1月,我毕业分配到沛县县委宣传部,两年后,调到徐州日报当记者,又6年后,调到市纪委。1990年,组织上给我妻办了“农转非”,妻子孩子搬进徐州,妻安排到一家棉麻公司。全家住在市中心一套三室一厅的套房。衣食住行都实现了“现代化”。恢复高考,为我描绘新的前程提供了机遇。
想当年,妻卖了两车萝卜,用70元钱为我做了新大衣,让我在大学里读书跟上形势。工作后,我用700元稿费为妻买了羊绒大衣。这几年,我两次受中纪委表彰,三次受省纪委表彰,职务不断提升,工资经常增加,小家庭也更加温暖了。妻笑了:“你还真没变心!”
前不久,我以95分的成绩,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过渡考试。妻又送我一件纪念品:洁白的手帕上,绣着牡丹花,旁绣四字:永不变色。妻解释:从田头来到市委机关,不能忘本,不能变质。你是纪检干部,还要为清除变色虫奋斗终生。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创维杯恢复高考制度20年回顾征文

  父亲的嘱托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殷雄
自上大学至今,已经15年过去了。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冲淡我对往事的记忆。对于我这个农家子弟来说,能有今天,全靠着父亲的嘱托。
我生于内蒙古高原大青山北麓的一个不足40户人家的小村庄,祖祖辈辈就在这块封闭的丘陵地带生活着。小时候,我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从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子。
有一年,村子里来了许多操着与收音机里一样口音的青年人,大人们说,他们是从北京和天津的大城市里来的“知识青年”,到我们这里插队落户的。村里许多人家都觉得孩子上学读书没有用处。但我父亲不为所动,对我们姐弟三人说:“你们都要好好学习,直到你们再也无处读书为止。”
我上小学四年级时,粉碎了“四人帮”,第二年高考制度恢复了。以后几年里,村里的那些知识青年陆陆续续都考上大学离开了。对于我们这些本地人来说,上大学也就有了现实可能性,不再是那么遥远了。
我想上大学的愿望虽然强烈,但常常管不住自己,上高中了,还经常把时间花在看小说上。我的班主任也是我父亲的老师,有一次我父亲从村里到学校来看我,他就当着我的面向父亲“告”了我一状。
出乎意料的是,父亲没有责备我。他说道:“不管你考上考不上大学,我只供你这二年高中,以后再想补习,那只能是下一辈子的事了。”父亲的言辞是平淡的,态度是严肃的。我不敢正视他的目光,低下了头。
接到兰州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父亲表现出了少有的平静,不说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把那张录取通知书反反复复地看着……
有人常常问我:你毕业后能分配到北京,而且工作岗位也不错,是不是有什么后台?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想,如果有“后台”,这个“后台”就是父亲所代表着的中国农民那种生生不息的吃苦精神,它犹如大青山那样的巍然与挺拔,成为我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寸心至老如丹
——记陕西澄合矿务局二矿副总工程师赵伯璧
新华社记者张连业本报记者孟西安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中走来十几个刚从井下上来的矿工,人们围着一个小个子边走边说,不时爆发出阵阵开怀大笑。近了才发现,这矿工帽下的小个子原来是个女同志,一缕白发汗涔涔地贴在满是皱纹的额头上。
风风雨雨30年,这只是陕西澄合矿务局二矿副总工程师赵伯璧同志最平常的一天。
      三十四年来下井5000多次,在地表下200多米深的隧洞里整
    整绕地球一圈半,只因为“我热爱这矿山”
1963年,年仅21岁的赵伯璧以优异的成绩从重庆煤校毕业,自愿放弃留校的机会,离开父母,来到连火车都不通的澄合矿务局二矿。她成了这里第一个女大学生。
当时澄合矿务局二矿生产条件十分艰苦。井下没有任何通风设施,闷热潮湿不说,光三四十度坡度、五六百米的长坡就有三四处,黑暗中经常一两里路遇不到一个人,而且弄不好就有塌方的危险。工人们常常穿着不能再少的衣服,利用最原始的方式开采着“尺把煤”(煤层最薄处只有一尺左右)。这个女大学生能在这“男性的王国”里呆得下吗?矿工们都等着她收拾行李离开的那一刻。可出乎他们的意料,赵伯璧和男矿工们一起挖煤装车、抡锤打桩,尽管腰酸腿痛,手上血泡不断,一个班下来倒在床上不想动,但她咬牙坚持,一次假不请,一个班不空。矿工们服了,拍着她的肩膀称兄道弟,只有眼球和牙齿露着白的她舒心地笑了:“我热爱这矿山。”
30多年来,她先后担任了矿上的采煤技术员、机电技术员、机电工程师、机电副总工程师,可无论她的职务变得多大,她的身影却从未离开过井下。矿上规定,一名技术员每月要下井12次,可她平均每月下井都在15次以上,最多时竟达到25次。每遇有紧急、重大任务,她在井下往往要连续工作十几小时,最长的一次近30个小时。有人做过统计,30多年来,赵伯璧在井下走过的路程已超过了10万里。
      三十个下井记录本,九十八颗胆结石,三次拒绝组织上的提拔,她
    说井下是她的根
下井归来,矿上往往把相关部门的领导找到一起,听她讲井下的情况,一针见血的讲述,常常使一些干部在脸红之余不得不点头称是。几年来,赵伯璧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矿井机电方面每每出现问题,她一眼就可以看到问题的症结,手到病除。
按规定,井下技术员只管检查工作,但赵伯璧却一直坚持着和工人一起劳动。1993年6月,赵伯璧承担了井筒的检修任务,井筒是矿井上下的通道,深200多米,风速每秒达1.3米,一颗指甲大小的石块掉下来,足以将井下工人的安全帽砸透。站在井底向上望,直径4米的井口就像天上挂着的一轮圆月。以往历次检修中都出现过伤亡事故。这次检修中,50多岁的她亲自出马,赶着井筒运行的间隙,腰拴安全带,站在只有2米长、85厘米宽的升降平台上,风吹得她眼睛发麻,身体发抖,可她硬是挺着测出了上百个精确的数据。两个月的工期,她带领着工人仅用了19天就完成了任务,连一个手指头碰伤的都没有。
常年的井下工作,赵伯璧经常觉得胸部疼痛,呼吸困难。医生怀疑是心肌梗塞,于是她就买了“救心丸”装在身上,以防万一。1993年,赵伯璧被确认为重度胆结石,此时她才明白,服用了一年多的“救心丸”根本不对症。医院说应该马上手术,但她由于工作太忙,一直拖到1995年。矿务局替她选择了陕西省最好的医院,她坚持要在自己的职工医院做。手术很顺利,但取出的胆囊却被98块结石塞得满满的,大若桃核,小到麦粒,整整一大把。面对领导、亲人的泪水,她倒安慰起别人来了:“这又有啥子么?”
在赵伯璧的领导下,二矿的安全工作一直处于煤炭部的先进水平。矿局的领导考虑到赵伯璧的年龄、身体及所做出的杰出成绩,三次要调她任局工会主席、局机电总工程师,分给她一套房子,并要把她全家人的工作重新安排。爱人按照新房子的尺寸做好了一套新家具,但赵伯璧坚决不同意:“我只是一个基层的技术人员,业务就在井下。”
      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工人的无比热爱,形成了她特有的“大家”观
    念
赵伯璧由小赵变成了老赵,由普通的技术员成为副总工程师,但在矿工眼中,她总是穿着和工人一样的工作服,来去匆忙。矿上每年都要对全矿3%的优秀职工奖励一级工资,赵伯璧每次都以“国家已经给咱升了两级”为由将指标让给别人。矿上的技术工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每有求教,她总是手把手地教,经赵伯璧带出的技术员都已成了矿上乃至矿务局的技术骨干。至于像打扫厕所、楼道,缝缝洗洗这样的小事她都抢着做,每年为新来的大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更是她义不容辞的义务。
俗语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可赵伯璧在河边走了一辈子,却从未湿过一次鞋。家里缺个灯泡、缺几米电线,掌管着全矿机电设备库的她总要自己花钱到商店去买。
30多年来,赵伯璧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传统:发现被扔掉的螺钉、一小段电缆,她都要捡起来,变废为宝。矿上需要更换设备,她总要掂来掂去,凡是自己可以攻关解决的决不再花冤枉钱。几年前,矿上投资十几万元要安装闭路电视系统,赵伯璧管技术,丈夫管工程。几家公司竞相投标,要请赵伯璧夫妇吃饭,并允以优厚的回扣。赵伯璧向众人宣布,吃饭免了,公事到办公室谈。最终他们选定了质量最优、价格最便宜的一家公司施工。
如今,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待遇,已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等40多项光荣称号的赵伯璧还在一如既往,辛勤地工作着。“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老如丹”,赵伯璧在一本日记扉页上写下的两句诗,是她自己最好的写照。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有幸一睹米开朗琪罗原作
意大利美第利奇家族藏品来华展出
本报讯记者孟宪励、罗雪村报道:包括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米开朗琪罗和波提切利原作在内的《意大利美第利奇家族藏品展》将于11月25日在京开幕,此举标志着人们企盼已久的’98中国国际美术年活动拉开帷幕。
由文化部主办,中国展览交流中心和中国美术馆承办的此项活动将从今年的11月持续到明年的12月底,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将陆续举行。
来自世界上20多个国家,包括《俄罗斯列维坦及同时代作品展》、《日本现代绘画巨匠展》、《非洲雕刻艺术精品展》等在内,其中有诸多国际艺术大师力作的十余起国际艺术展览,将陆续来华展出。同时,反映我国美术发展水平和现状的《中国国画精品展》、《中国油画精品展》等一系列展览也将与广大观众见面。《意大利美第利奇家族藏品展》向中国观众展示100余件文艺复兴时代珍贵艺术品和文物。美第利奇家族为文艺复兴时代统治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佛罗伦萨当时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心,美第利奇家族正是在这一时期收集了大量艺术珍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大学生为希望工程义演
本报讯记者王娜梅报道:北京大学生交响乐团为希望工程举行的Aptiva音乐之声巡回义演活动11月21日晚在清华大学拉开帷幕。由国家教委、全国学联、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IBM中国公司个人电脑事业部、清华大学举行的这次巡回义演,在清华大学演出之后,将相继在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演出,最后于12月10日在北京音乐厅举行Aptiva音乐之声——大学生交响团’98希望工程义演新年音乐会。巡演计划筹资50万元,捐赠希望小学以解决受助学生缺少书刊的实际问题。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天大学生宿舍开通程控电话
本报天津11月22日电记者陈杰报道:天津大学3000多间中外学生宿舍日前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此举打开了大学生的信息通道,消融了高等学校与社会的信息“围墙”。装上程控电话,方便了学生与家庭及方方面面的联系,使学生家长参与了学校的教育,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情况;学生加强了与社会的沟通,提高了生活的效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二十四位学者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和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
本报讯第四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和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日前在江苏南京颁奖。专程前往颁奖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国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教授和从比利时赶来的世界著名药学家、化学家和实业家保罗·杨森博士为获奖的24位学者颁发了证书和奖牌。
今年的获奖者来自精神病学、肿瘤学、皮肤病学和生药学四个专业,各专业的一等奖获得者分别是: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周东丰、广西苍梧鼻咽癌防治所副主任检验师钟建明、中国医科院皮研所主任医师张国成和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教授李萍。
该项奖是由全国十大最佳合资企业、中国医药工业五十强第一名企业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捐资400万元人民币,与我国医药卫生界于1994年联合设立的,是我国医药界非官方的高层次医药研究奖项。由于西安杨森对“吴杨奖”经费的补充投入,今年获奖者的奖金额都较往年有所增加,一、二、三等奖奖金额分别为人民币2万元、1.5万元和1万元。(熊雯)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袖珍电译机首创成功
本报讯一种新型的袖珍手写电子翻译机被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语言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与华团集团公司日前联合研制成功。该机是目前国际上唯一集机器翻译、手写输入、语音合成等多项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高新技术于一身的袖珍电子产品。
这种翻译机可以接受用户手写随意输入的原文信息,对其进行实时翻译,并以清晰的语音读出。该机具有翻译速度快、译文质量高、翻译资料知识范围广以及输入方便、发音准确、便于携带等特点,可满足出国考察、对外贸易、旅游观光、语言学习等多种用途和需要,并可帮助人们克服语言交谈的障碍,它的研制成功使尖端的科技成果能为普通人服务,使人们真正领略到了随身携带,随时翻译的便捷。
(徐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