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冯斯和他的长城书店
李维民文并摄影
飞机飞抵布鲁塞尔后,刚出机场大厅,就见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年人来迎接我们。因为语言障碍,我们无法沟通,只是从他捎来的一张纸条中,得知原定来迎接我们的长城书店经理文志忠先生,因有急事到外地去了,特地委托他来接我们。上车后,这位近70岁的老人,灵活地把着方向盘,穿行于繁华市区,把我们送到靠近布鲁塞尔北站的欧洲城宾馆。在宾馆迎候我们的高先生告诉我们,老人名叫冯斯·莫伦浩特,曾是比利时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65年他首次访华时,见过毛、刘、周、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10年前,他创办了比利时唯一的中文书店——长城书店,现在是书店的常务董事。
在以后的几天中,冯斯亲自开车带我们去开会、参观。因为有了文志忠经理做翻译,我们渐渐熟悉起来。一天晚上,文经理请我们到他的宿舍吃饭,冯斯应邀作陪。当主人将一瓶瓶啤酒拿到桌上,正要找工具开瓶时,我们惊异地看到,冯斯把啤酒拿过去,用手轻轻一拧,铁盖就拧下来了。曾见过用牙齿开啤酒盖的,但用手拧的还是第一次见。冯斯告诉我,他17岁从技工学校毕业后一直当工人,年轻时就喜欢喝啤酒,多年来就是这样开啤酒的。我好奇地摸摸他的手,虎口和手掌都是硬茧,这是他长期劳动的结果。
冯斯生长在一个革命家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父参加过反法西斯武装斗争,冯斯曾与少年同伴为反法西斯组织运送弹药。1944年,16岁的冯斯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组织。1946年加入比利时共产党,担任青年组织的负责人。冯斯开车带我们去荷兰时,路过比利时工业城市安特卫普,世界闻名的贝尔电讯器材公司就在这里,冯斯曾是这个公司的工人。后来他是布鲁塞尔电话局工会会员代表,以后又在暖气设备工厂领导一个20多人的班组。回来的路上,我们经过布鲁塞尔的工人聚居区莫洛哥贝克区。冯斯曾是这个区的工人运动领袖。1952年冯斯结婚的那年,他的夫人买到一本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冯斯如饥似渴地读完,非常赞赏这部论著。从此,开始饶有兴趣地了解中国。1963年3月4日,《北京周报》创刊,他可以说是比利时第一个忠实的读者。有一天,他把自己保存完好的《北京周报》拿给我们看。从创刊号到现在,20多年,每年他自己装订一个合订本,而且中间夹满了为便于查阅的纸条。他翻开1965年的合订本,在10月出版的那一期上,登载着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国外宾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的长幅照片。潇洒英俊的冯斯在中间的一幅照片上,解说词写着他是比共政治局委员。这次访华之后,他又多次到过中国。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引起包括比利时在内的各国人民的瞩目,但是也有不少人由于受西方宣传的影响,不了解中国的真相。为了加强中比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已经退休的冯斯决心在比利时创办一个中文书店。经过苦心筹划,1987年9月25日,在鲁迅诞辰纪念日那天,长城书店在布鲁塞尔正式开业。
冯斯既是书店经理又是店员,只有一位女职员作他的助手。搬书、运书,一切力气活都靠他亲自干。不久前,长城书店改为股份制,长期为长城书店供货的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为第一大股东,冯斯数第二,改任常务董事,也称顾问。但和过去一样,主要工作还是由他干。为了庆祝长城书店开业10周年,他拟定了一个庆祝活动计划,有座谈会、讲座、中国风筝展和书店门前广场的狮子舞表演等等。我们在布鲁塞尔的那几天,他白天带我们参观访问,晚上则加班加点,做店庆的准备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
9月13日下午3时,第一个庆祝活动在长城书店举行,冯斯把约有100平方米的书店营业面积,腾出一半作为临时会场,摆了四五十把椅子。这次活动是由一位女教授主持讲座,介绍她写的一本有关中国生活的书。前来听讲的,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多数是比利时人,也有几位华侨。他们都是经常光顾长城书店的老客户。冯斯热情地招呼这些老朋友,又忙着从楼上搬椅子,为座无虚席的会场加座。由于客人的光临,冯斯笑逐颜开。的确,对以促进中比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为宗旨的冯斯老人来说,读者的认同该是对他10年辛勤耕耘的最好奖赏吧。
(附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汉城拾零
董恒波
走出汉城金蒲国际机场时,天空正飘着濛濛细雨。异国的雨丝带着诗意,打湿了我们的裤脚和衣服,也让我们呼吸到一股新鲜的浓浓的海洋气息。雨中的汉城很美丽。
我们住的那个大楼叫奥林匹克饭店,它使我想起了这个城市曾经举办的一届奥运会。一首名为《手拉手》的奥运歌曲就诞生在这里。在汉城的日子里,我时常哼着那首歌曲的旋律。
来自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们坐在一起,召开世界儿童文学大会。在开幕式上,来自汉城几所中小学的小演员们为我们表演了舞蹈和声乐节目。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们都像花朵一样可爱,他们的脸上流淌着天真而美丽的微笑,如小鸟儿般跳着欢快的舞蹈。
大会的主题很鲜明,一幅标语反复地出现在大会的所有印刷品上,“儿童是我们的明天,也是未来,为了人类共同体的和平与幸福,今天我们所未尽的理想,将寄托予他们。”各国代表的发言虽然观点和内容都有所不同,但都在思考儿童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力图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儿童文学的作用。儿童文学大会是对战争的声讨,是对和平与人类美好的生存环境的呼唤。世界包括亚洲地区,过去都曾有过侵略和战争,战争的伤痕沉重得至今还没能完全愈合。对于这种悲哀,许多人在发言中都指出,儿童文学也许能有助于使过去的这种历史不再重演。在各类的文学样式中,只有儿童文学很少有政治的背景,她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国界,去沟通人类的心灵。在儿童文学的天地里,小鸟儿会唱歌,小兔小狗小羊都会像人一样说话。儿童文学从本质上讲,是使人们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的文学。
在汉城的日子里,我们就是这样长时间地交流和探讨着对儿童文学的看法和认识。当然也谈到了环境的日趋恶化,谈到了局部的战争在破坏着和平,这倒使我们觉得世界儿童文学大会并不轻松,它让我们感到了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更沉重的使命。
会议闲暇,我们坐车到汉城市内和郊区的名胜古迹及农村参观游览。韩国人能歌善舞,坐在客车上边唱边舞,很是热闹。旅行的途中,大家用不同的语言,你一首我一首拉歌唱歌的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永远而美好的纪念。
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确实是名不虚传。一路上,我们看到商厦林立,商品供应极大地丰富。夜晚,街市的大型霓虹灯如繁星闪烁,汽车缓缓行进,如一条灯河在流淌。我们在汉城逗留的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竟没有看到骑自行车的人,许多家庭都不只有一辆汽车,高大的住宅楼底层建有宽阔的停车场。韩国人的小汽车除了“大宇”就是“现代”,你在街面上很少看到进口的汽车,可见韩国非常注意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他们倡导的是“身土不二”的民族精神。汉城这座城市的人口据说已超过了1000多万,韩国有1/3的人口就生活在这个城市里。但由于城市管理得好,生活在这里并不觉得拥挤。
无论是在公园还是参观游览名胜,所到之处都非常干净,地上没有痰迹也没有垃圾。路边和树上也没有白花花的塑料袋之类的东西,即使再偏远的厕所里连一只苍蝇也没有,这样的厕所竟也没人收费。
在汉城,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隔几百米都有一个很明显的报箱,报纸有四五种之多,厚厚的一摞插在那儿,供过路的行人免费阅读。文化、文明、文学、文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下个世纪里,各国间经济的发展与竞争说到底其实是“文化力”的较量,对这一点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
在汉城的古迹里,能够看到这个城市的历史与中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建筑物的牌匾上“大成殿”、“大雄宝殿”等醒目的汉字及楼房的建筑风格,使我们怀疑是不是在参观中国的故宫。东方文化特征在这里露出了她神秘的笑容,而中国的文化正是她的源头之一。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竟多少产生了一些沉重。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上,韩国在这一个小小的半岛上,把自己的经济振兴了,像一条小龙腾飞在世界民族之林。作为这个文明源头的中国,更应该坚定起自己的信心,建立起更为辉煌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让中国真正成为一条腾飞的巨龙。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象棋使人生更美好
——记莫斯科象棋博物馆
许宏治
列宁曾经说,象棋是“智慧的体操”。他所说的象棋,在中国被称为“国际象棋”,以区别于中国象棋。的确,64个方格,32枚棋子,在高手运筹、指挥下,竟能演化成波澜壮阔的战场。虽然听不到炮声隆隆、杀声震天,但棋盘上的战局照样瞬息万变,扣人心弦,纯粹是双方智慧的较量。然而,在参观了莫斯科象棋博物馆以后,我对象棋的意义又有了新的感悟。
象棋博物馆设在莫斯科果戈理林荫路一座二层楼里,这里是全俄中央象棋俱乐部,博物馆偏居于楼内一隅,门口没有任何标记。我是在阿尔巴特街墙上画的一幅地图上偶然了解到它的存在的。当我按图索骥找到这里时,博物馆正在整理内部,暂不对外开放。但馆长伊万诺娃听说我是中国记者后,破例允许我入内参观,并亲自为我讲解。博物馆成立于1980年,是在已故收藏家东布罗夫斯基收藏品的基础上建立的。目前只有一间不过数十平方米的展室,可算世界上最小的博物馆之一。许多珍品只好锁在仓库里,无法全部展出。展室四周墙边全是玻璃橱柜,里面摆满各种珍贵的棋盘棋子。橱顶上是一个个比肩而立的奖杯,墙上则挂着不少名人下棋的画像。伊万诺娃馆长首先指给我看的,是一尊金光闪闪的奖杯。这是代表国际象棋最高水平的世界奥林匹克男子团体赛奖杯。原苏联和俄罗斯已经20多次获得此项殊荣。然后她又告诉我,靠近门口的那张棋桌,是1984年—1985年卡斯帕罗夫和卡尔波夫争夺世界冠军时所用的原物。棋桌上棋盘、棋子、棋钟,一应俱全,两边各插着一面小小的原苏联国旗。桌边挂着两位棋王的姓名牌。
接着,她便向我展示橱柜里琳琅满目的棋盘棋子。棋盘虽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皆由64个方格组成。关键在于棋子。仔细看来,这里大有意趣。精美的棋子完全可以称得上艺术品。制作它们的能工巧匠堪称工艺美术家。这里陈列的几乎每一枚棋子,都是一件小型的雕塑作品。牙雕、木雕、泥塑、金属、瓷器都有,个个造型生动,情趣盎然。在有些棋盘上,双方的棋子俨然就是两支军队。例如,有一副1850年德国产的铁、铜棋子,双方的王分别是拿破仑和腓特烈大帝。另一副18世纪俄罗斯产的象牙棋子,反映的是古代的东方战争。而本世纪30年代产的一副棋子,一方是城里人,另一方是农民,这大概是当时城乡矛盾的某种折射吧?还有一副蒙古棋子,则分明是蒙古草原上游牧生活的写照。棋盘上小兵不见了,出现了一群绵羊,旁边还有牧羊犬、马,等等。
这里的许多棋子,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例如,有一副牙雕棋子,据伊万诺娃馆长说,是毛泽东主席赠送给斯大林时期一位名叫瓦西连科的原苏联医生的,19世纪产于中国。此说不知确否,但从棋子形象来看,的确是中国清代人打扮。若属实,那说明至少在清代,国际象棋已经传入中国。
还有一副上世纪中叶产的英国棋子,意义非同寻常。因为在此之前,世界各国棋子的造型很不一致。19世纪中期,随着大型国际比赛开始举行,便产生了规定世界统一的比赛用棋子形状、规格的必要性。于是便设计制作了这副标准棋子。直到现在,正式国际比赛使用的棋子,都是以此为标准制作的。这副棋子代表了国际象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这里陈列的众多棋子中,有一副“貌不惊人”的纸板棋子。1943年列宁格勒保卫战时,由于木材缺乏,士兵们遂用纸板代替。这里还有一副“上过天”的棋子。那是1970年为宇航员尼古拉耶夫和塞瓦斯季扬诺夫在宇宙飞船上与地面人员对弈而特制的。为防止在失重状态下棋子飘飞,棋盘上特地设有插口……
从这里展出的形形色色的棋子可以看出,象棋不仅使千千万万爱好者能有机会练练“智慧的体操”,而且给能工巧匠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它给坚持抗击敌寇的战士送来了精神慰藉,为在茫茫太空中遨游的宇航员寂寞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它反映了多彩的人生,也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难得的“呆板”
邢世嘉
“德国人呆板。”出访德国之前,很多到过德国的人都这样对我说。可是,当我置身德国去感受他们的呆板时,发现这种“呆板”倒体现着一种严谨、务实、执著的精神。而这恰恰是若干国人所缺乏的。
严谨、务实、执著是德国人一贯的办事作风;讲效率是德国人的办事原则。我们也是这样提倡的,但很多情况下只是停留在口头和教本上,因为许多人没有形成这种内心规范。而在德国人的骨子和潜意识里都渗透着这种东西。所以,不需要说教,也不需要提醒。
德国人是把高效率建立在严谨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认为,不讲严谨的高效率,注定是短命的效率,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浪费资源。在德国考察期间,我们沿途看到,这里的铺路工人在铺路面时都要俯下身子,一粒一粒将石子捡平,每铺一段,就要将面部贴近路面以视线检查所铺的路面是否平整。如此严谨的工作态度,着实叫我们一车人惊叹不已。德国人自信在他们这里坐汽车绝无晃动和颠簸,自信他们制造的汽车能较长距离行驶而安然无恙。当然,这种自信的资本并非仅仅是德国汽车制造商的精益求精,还来源于铺路工人的严谨劳动。德国把路政建设、市政建设这样的工作绝对真正当成万古千秋的事业,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一石一砖都必须实实在在地放在最合适的位置,绝不马虎。他们创出20年没有因建设质量问题而倒塌一栋房子的纪录。
在德国走马观花6个城市,考察参观了近20家单位。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一种紧张而严肃的工作气氛。这里没有闲人串岗或打闹嬉笑,看到的只是员工严守岗位、各司其职,听到的只是键盘的敲击声和机器的轰鸣声。我们在一些商场和酒店发现,这些单位用人都非常少,同中国相同规模的酒店和商场,他们用人仅是中国的1/4。一人多岗在德国的服务行业十分常见。
德国的公交车除罢工以外,都是严格守时的。公交站牌上注明了几点几分到某个站,车会一分不早一分不晚地如期而至。在德国期间,曾有两名汽车司机为我们开车。虽然德国的法律规定,司机每天连续工作不得超过6小时,但我们的两位司机很多时候都是一天工作8小时以上,而且每从一个地方出发,都是司机提前到停车场等我们,从来没有哪一次晚到一分钟。
这就是德国人的“呆板”。我想,德国经济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在于德国人这种严谨、务实的“呆板”作风,而这已成为日尔曼民族的人格心理。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毕加索故居行
黄学锋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沐浴着地中海吹来的阵阵秋风,我们在蒙托亚先生的陪同下前往巴塞罗那毕加索旧居参观。
毕加索旧居坐落在巴塞罗那市弗兰卡斯街的一条巷子里,现在已成为毕加索博物馆。这是一座典型的加泰罗尼亚民居,房屋的建筑和装饰风格与周围民居没有什么区别。走进这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眼前豁然出现一个十二三平方米的天井,庭院里摆了几盆毕加索生前最喜欢的百合花、海棠和玫瑰花。花盆旁边摆放两把藤椅,当年毕加索作画后,经常坐在这里观赏花草或同来客聊天。毕加索在这所旧居中生活了近40年,1973年以92岁高龄客死他乡。如今人去椅空,不禁睹物思人。令人遗憾的是,毕加索旧居改建成博物馆后,楼内布局全部改动,原来楼内的起居室、客厅、书房和画室都已面目全非,楼上楼下各房间都打通,成为16间相互贯通的展室,展出毕加索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毕加索于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南部马拉加,父亲是位画师,他以自己的直觉意识到儿子的艺术天赋,便鼓励毕加索去巴塞罗那和马德里学习美术。毕加索果然不负父望,年仅15岁便以《第一次圣餐仪式》一画成名。前6个展室表现的是毕加索早期作品,分为“蓝色时期”和“玫瑰红时期”,其中《姐妹俩》、《拥抱》等作品充满悲伤凄凉的蓝色调,那些描绘马戏团演员和街头艺人的作品如《演员休息》、《江湖艺人》等则呈现浪漫轻浮的玫瑰红暖色调。
在《阿吉翁的少女》这幅画前聚集了许多人,还有一些人坐在地下临摹,这幅画上的5个裸体少女及其背景全部由几何图形块堆砌而成。这幅画创作于1907年,当时毕加索正在潜心研究非洲原始雕刻艺术,并从中获得全新的艺术灵感,开创了立体派先河。
博物馆里最大的一幅油画是《格尔尼卡》,但这里展出的是复制品,原件收藏在马德里国家博物馆中。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画面晦涩难懂。经解说员讲解我们得知,该画以二战时德国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为题材,愤怒谴责了法西斯野蛮的战争罪行。这里还展出了许多毕加索制作的陶器及雕刻作品,大都造型抽象,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
站在这些用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出的大量作品面前,我深深感到艺术家的生命早已超越了生理极限,仿佛觉得主人还在他的大画室里挥毫作画,还在大声疾呼:“放弃创作,就等于放弃生命。”楼道里简陋的老式吊灯发出暗淡的微光,楼下出口处一尊毕加索半身铜雕坐落在一块黑色大理石基座上,他双眉紧皱目视前方。他在想什么?看什么?他还在思考他的艺术创作?
走出博物馆,漫步在毕加索走过的小巷里,回首望去,那用水泥和石块砌就、不加任何修饰的旧居,在夕阳下显得古朴而凝重。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冬游北海道
李彦春
冬游北海道,别有一番滋味。出函馆机场,白雪耀目,凉气袭人,但不刺骨。途中,只见屋顶千房一律,约呈70度角。据说,这种坡度不存雪。沿途放眼,地面虽然残雪如山,屋顶竟是干爽得很。
北海道气候多变,10分钟前还阳光灿烂,这会儿却大片雪花飘落,洋洋洒洒。晚宿登别温泉旅馆,整条旅馆街,硫磺气味浓烈。日本人相信富含硫磺的温泉治病健身。入得露天温泉,水呈乳白色,蒸气袭人,碱性皂类入水失效。仰头,雪花飘飘,在灯光映射下,如金箔坠落。水上,清雪润面;水下,浆突泉冒;池畔,杉树耸立,奇石峻峭。置身其中,如临幻景。
次日,车行在高速道上,两旁林海雪原,气势雄莽。11时,我们到达此行主景点:札幌雪国庙会。主道上的雪、冰雕多为世界名建筑物,如美国自由女神像、埃及金字塔、法国凯旋门等,环绕着主道的雕刻为人和动物,“寅次郎怀念你!”便是其中之一。就雕刻水平而言,一般。倒是行进中两件事惹人注目。
一是一条“归还北方领土,7000万人大签名”的大横幅,横幅一侧用略小字号:相信您一定会签名的。果然,路经之日本人一个个驻足提腕。组织者为五六十岁长者,向行人发放归还北方四岛宣传品。
二是一名叫佐藤的女青年。一张特制床搁在冰雪上,她躺在床上,床旁支着人工呼吸器金属架。一张年轻的脸露在厚棉被外。两个男青年举着捐款箱为她募捐,捐款人得到一张佐藤的病史和奋斗史。佐藤10岁患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呼吸困难,自那时起即借助人工呼吸器呼吸。1990年4月,她从“热爱生命”的讲演开始走出家门,投向社会。7年来,她带着呼吸器旅行、讲演,激励残疾人“直面社会,挑战自我”。今年5月下旬,她要到美国参加“第七届国际自立生活会议”,此行,需费用300万日元,她和她的伙伴就利用雪国庙会希望得到众人援助。
走出庙会,到一旅游餐馆用餐,300人用餐,只听食器响,不闻人语。餐后,齐奔大巴士。途中几上几下,从没因等人耽误一分钟。从此地到函馆,将近4个小时行程。这时,导游登场了。她首先请客人猜谜。题有7道,如北海道和九州谁大?柳条鱼是北海道的特产吗?接下来,她发纸笔,请旅客素描她。笔有4种颜色,按纵向4排座位分发客人。画,从最后一位乘客开始,向前依次递传。3分钟后,4组素描回收到导游手中。她大笑,有意让笑声熏染客人。然后,她向“画家”们展示作品。一阵大笑过后,她说:“4幅画怎么评分呢?这样吧,对面过来的车的尾数为几就是分数,眨眼间,分数揭晓,大家又是一乐。接着,她又请旅客自我介绍和谈旅途观感,时间不觉间匆匆滑过。剩下时间,她演独角戏,讲历史、风光、民俗、幽默故事……一路上,嘴不停说,笑靥常驻。
函馆夜景,首为教堂。俄国教堂、法国教堂,哥特式建筑辉映在万家灯火中。教堂是函馆标志,大小商家皆以它做招贴画。必经教堂的一条冰雪甬道上,装饰了百个天使塑像。天使身上写有爱情箴言,伴侣相互搀扶细读之形,已成一大风景。也许,创意者的本意就是要借这冰天雪地中的相互搀扶,劝喻人们珍惜彼此。
因气候关系,晚8时一过,此地店家基本打烊。好不容易找着一家亮灯拉面馆,不料店家说话用字简短,让人听不明白。知情者解释:还是气候原因,如在街上遇熟人,不便久立雪地寒暄,因此,北海道人室内室外都使用简语。
两天半旅途,日本旅伴几乎没与我们异国人说一句话,他们自己人之间也极少搭讪。沉沉走路,默默观景。分手时,弯腰点头,淡淡离去。对比国人,两天半相处,朋友一定交了不少,知心话也说了几箩筐吧。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初生之犊 黄晴摄于波恩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富有民族特色的印度饭店建筑。 陶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