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家发布重点技术开发指南
一百六十六项关键技术列为“九五”开发重点
本报北京11月18日讯记者杨武军、刘国胜报道:国家经贸委今天在京发布《“九五”国家重点技术开发指南》,166项重大关键技术列为国家重点开发项目。
《“九五”国家重点技术开发指南》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的,是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指南》以市场需求和潜在市场为出发点,选择了市场前景好、技术先进、综合效益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并具有一定超前性或世界先进水平的166项重大关键技术,涉及电力、石油、交通、通信、电子、医药等18个行业。《指南》列入项目是国家鼓励和扶持的重点。
国家经贸委副主任李荣融在发布会上指出,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编制和发布《指南》是引导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一项重要措施。1998年,国家经贸委将根据《指南》,通过主动选择其中对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工业,推进资源和原材料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在国务院确定的512户重点国有企业和120户企业集团中,给予重点支持。通过提高大企业对这些重大和关键技术的控制力,加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带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宋健在中国环境论坛上强调
公众要参与可持续发展
本报北京11月19日讯记者白剑峰报道:国务委员宋健今天在“1997年中国环境论坛”国际会议上强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正确选择。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中,社会公众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因此,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事务。
宋健指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近5年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得到了各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紧迫任务。我们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对于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经济尚不发达的中国来说,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始终是头等大事。发展是硬道理,但必须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相互协调的发展。中国的目标是下世纪中叶实现人口零增长,所以,下世纪初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关键的时期。
宋健说,环境与发展是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也是公众切身利益所在。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事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源泉。只有政府的管理而无公众的监督、配合和行动,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实施。而一旦广大公众行动起来,法律规范的约束和政府的引导都会事半功倍。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当前和长远利益,一定会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行动上的有力支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迈向新世纪的巨大力量
——纪念毛主席接见留苏学生并发表重要讲话四十周年
朱训
正当举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满怀信心奔向21世纪的时候,我们迎来了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接见留苏学生并发表“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著名讲话40周年。
1957年11月17日,是我们50年代的留苏学子永远难忘的日子。
那一天的莫斯科大学,数千名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期盼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下午6时许,当毛主席和邓小平、彭德怀、乌兰夫、杨尚昆、胡乔木等领导人出现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时,全场沸腾,欢声雷动。毛主席高兴地走到讲台的前沿和两端,频频向大家招手致意。毛主席一开头就对留学生们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他还教导同学们说:“青年人应具备两点,一是朝气蓬勃,二是谦虚谨慎。”在讲话中,毛主席纵论天下,旁征博引,提出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名言。毛主席的讲话亲切和蔼,风趣幽默。台上台下,有问有答,其乐融融,大厅内充满了欢声笑语。
为了满足更多同学能亲睹领袖风采、聆听领袖教诲的愿望,毛主席又特地从大礼堂来到学生俱乐部,对早已聚集在那里等候的数百名留学生说:“第一,青年人既要勇敢又要谦虚;第二,祝你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第三,和苏联朋友要亲密团结。”毛主席还到同学宿舍察看,询问留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勉励大家“要努力学习,建设祖国,加强与苏联师生的友谊”。近一个半小时的接见和讲话,使大家沉浸在无比的激动和幸福之中,“为党奋斗50年”、“为祖国工作50年”的口号声响彻礼堂。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深刻教诲,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留学事业和留学人员的重视和关怀,不仅在场的留学人员,也使海内外学子和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受到巨大鼓舞。
早在40年代后期,为了迎接革命胜利后的建国任务,我们党就派出一些革命烈士和干部的子弟到苏联学习。新中国刚刚建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中央、毛主席为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高瞻远瞩,向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管理经验。这项工作被纳入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十年规划。中央设立了由聂荣臻、李富春、陆定一同志组成的留学生领导小组,每年的选派人数、专业都由周总理亲自审批。从50年代到60年代向苏联派出了近万名留学生,向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出了1000多名留学生,1956年后又决定向与我建交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周边国家派遣留学生。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先辈对选派留学工作十分重视,制定和审批派遣留学生的方针和计划,会见留学人员,向留学人员作报告、提要求,关心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重视留学归来人员的安排和使用。1952年刘少奇同志在接见即将赴苏联学习的同学们时发表了长篇讲话。他说:“国家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各方面的建设人才,国家下决心派你们到苏联、东欧留学,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你们一切要服从国家需要,分配什么专业就学什么专业,出国学习要取得好成绩,回来好为祖国服务。”周恩来总理1953年向留学苏联及东欧各国留学生也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纪律好”和“又红又专”的要求。小平同志在1957年访苏期间十分关心留学生情况,详细听取汇报,指出“这些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要很好地爱护、严格要求他们,不但要努力学习专业技术,还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政治思想坚定,为增进中苏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劳逸结合,智力体力双丰收,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实践证明,对外派遣留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中国探索走向世界的伟大创举。我们这一代留苏学子,没有辜负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希望,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克服重重困难,刻苦攻读,努力钻研,学习和掌握了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中国留学生普遍以优异成绩、优良学风和高尚品德,得到苏联各级领导、学校、教师和苏联同学的高度赞扬,并与苏联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有学成之后的同学都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愉快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岗位,把青春和才华贡献给了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40年来,国际国内的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进步的潮流,全球范围兴起的新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教兴国,已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今天我国派出的留学生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的条件来培养和锻炼人才,更没有像今天的现代化建设这样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机遇和用武之地。特别是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制定了一系列选派、培养和重用留学人员的方针政策。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谈话时指出:“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这充分表达了这位世纪伟人对海外学子的殷殷之情和无限信任。江泽民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建会80周年的讲话中说:“我们要继续执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
希望今天年轻一代的学友、朋友们能记住伟人昨天的教导,肩负起历史的重托,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的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加强团结,不断奉献,为实现十五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用青春托起21世纪的太阳。
(本文作者系欧美同学会留前苏联和独联体分会会长、全国政协秘书长。)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在防灾减灾领域首次全面交流
中美举行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
本报北京11月19日讯记者贾西平报道:中美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今天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吉本斯博士出席了开幕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邓楠和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贝克博士发表了主题讲话。
中美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共同组织召开,是中美两国在防灾减灾领域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进行交流。
邓楠说:中国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无论在防灾减灾立法与管理,还是减灾科技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防灾减灾体系。她在谈到重视减轻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时指出,中国已成立了100多个与减灾有关的科学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加深了对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发生规律的了解,尤其是“八五”期间,在数字化地震观测、中期天气数值预报、灾害性海洋环境预报、洪水遥感实时传输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森林灾害综合防治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大大地提高了我国对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和评估的技术水平。
据悉,本次研讨会将持续到22日结束,双方将就两国共同关心的重大防灾减灾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与交流,提出中美两国今后合作的方向与优先领域,并起草签署中美减灾合作备忘录。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文物法》颁布15年成就卓著
共维修古建筑等1795个破获案件4600起
本报北京11月19日讯新华社记者曲志红、本报记者祝华新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15年前颁布以来,将我国的文保事业纳入法制轨道,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守护神”。
在国家文物局今天为此举行的座谈会上,文物界专家和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文物法》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赞誉有加。“我们文保事业的一切成绩,都和这部大法有直接关系”,这是与会者们的共同认识。
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通过的《文物法》,是我国文化领域里的第一部专门法律。
15年来,我国各地和各级政府依法进行文物保护抢救工作,加大对文保事业的投入,取得显著成绩。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马自树介绍,仅“八五”期间,各地方财政共安排文物事业经费近50亿元,中央财政安排文物维修补助经费5.8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维修抢救工作。共维修古建筑等文物保护项目1795个,其中布达拉宫、塔尔寺、龙门石窟等重要项目303个,大批濒临毁坏的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到目前,国务院先后4次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750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99个,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十余处。与此同时,我国在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进行的考古发掘中重大发现层出不穷,抢救了大批地下珍贵文物,取得许多重要学术成果。
以《文物法》为武器,各有关部门依法打击各种文物犯罪活动的力度也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以来,公安部门破获的文物犯罪案件达4600起,收缴各类文物5万余件。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素质教育之花在这里绽放
方标卫东
在祖国的胶东明珠烟台,有一所闻名遐迩的山东省牟平一中学校,素质教育之花在这里绽放,“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单位”、“省级规范化学校”等一个个光荣称号,犹如一束束璀璨夺目的鲜花,把校园装点得五彩缤纷,分外亮丽。看到这满园醉人的情景,该校校长、党委书记曲健民眼里闪动着喜悦的光芒对人们说:“这都是素质教育结出的丰硕成果。”
曲健民是位已有30多年教龄的“老教育”,谈起素质教育,颇有见地。他介绍说,学校首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教学中的主阵地作用,改革课堂结构,把重点由面向尖子学生向中、差学生倾斜,以保证不会丢掉任何一个学生。对学有余力、对某些学科有特别爱好的学生,成立了数理化三个课外研究小组,配备专门兼职教师辅导。自1991年以来,这些学生在参加奥林匹克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40多人,还有20多人次代表省参加了全国竞赛,夺得良好成绩。学校还投资建起四个微机室和两个语音室,开设了中英文打字、缝纫、旅游外语、电工、书法、园艺等10个劳技课堂,配备专职教师,每周安排两节课,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在育人过程中,学校特别注重德育,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意识和行为渗入每个学生身上,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不文明现象。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今年12月∶全国艾滋病防治宣传月
本报北京11月19日讯记者艾笑报道:今天,卫生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在京召开新闻媒介参与艾滋病防治宣传座谈会,通报世界和我国的艾滋病流行与防治情况。
自1981年世界上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艾滋病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的问题。联合国把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以加强全球性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今年的12月1日是第十个世界艾滋病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把今年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扩大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同时确定今年世界艾滋病运动的主题为“艾滋病与儿童”。
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艾滋病感染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然而,随着全球艾滋病流行重心逐渐向亚洲转移,近两年艾滋病的传播速度也呈倍增趋势。截至1997年9月底,全国共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者82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68例。1996年是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最多一年,全国报告感染者2649例(含病例38例),比1995年增长69%。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建立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协调会议制度,成立了国家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专家委员会。今年,经与有关部委协商,决定于12月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内容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从11月24日至12月8日开展的北京—香港及京九铁路“两点一线”等一系列大型宣传教育活动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综合利用保护环境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积极推广新技术
本报讯记者于宁报道:记者从近日在京召开的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一届二次理事会上获悉,于1995年10月成立的这个协会,两年来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一方面加强“综合利用,大有可为”的宣传,另一方面大力进行技术开发、推广和咨询服务工作,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他们成功地进行了“利用啤酒废酵母泥生产酱油”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工业化实验,在新疆乌苏啤酒厂建成了1500吨/年利用啤酒废酵母泥生产酱油装置,并已投产。这项技术投资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非常显著,得到自治区卫生防疫站和技术监督局的高度评价,很多单位和个人表示要购买此项技术。
协会积极为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牵线搭桥。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糖精生产国,但是生产1吨糖精要消耗13吨原料,排放的废水对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协会热情支持会员单位天津市津武糖精厂与某研究院联合开发糖精废水综合利用技术,向国家经贸委、国家开发银行和天津市经委推荐这个项目,为他们解决了缺少资金的难题。这个项目完成后,每年可从废水中回收甲醇、铜粉等价值500多万元,不仅可以解决污染问题,而且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入冬以来,南京市内的公园里出现了众多的书摊,增添了公园的文化气息。这些摊点的生意也十分红火。图为“双休日”里,市民们在该市玄武湖公园内书摊购书的场景。李自庆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