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苑人物

  也堪作镜
王朝闻
大型陶塑《血肉长城》,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处于序幕般的特殊地位。作者是新中国培育的第一代美术家、京西戒台寺山民称为泥人侯的侯一民。
在“八五”思潮雷声尚在中国艺坛上空轰响的年代,是什么力量促使他涌起创作这一巨制的动机呢?他对我说:1983年访问法国时,在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看见一件“新娘的婚纱全是由虫子组成”的雕塑,这种以丑为美的现象引起他的憎恶;深信更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很难忘记过去”,但革命历史却被某些角色狂妄的否定,“连长城也被说成是中国封闭的象征。”这一切,促使他反其道而行之,要搞出陶塑《血肉长城》。
我初次和侯一民认识,是1949年华北大学美术系与北平艺专合并时期。后来只看到这位旧北平地下党员的一些革命历史画,近期才看到他和邓澍所保存的那为数众多的油画、陶艺与陶塑以及各种收藏品。出乎我的意料,见到他间接接受了齐白石艺术的影响,却有他自己艺术个性的大批中国画。原来他在1943年—1946年中学时代,曾师事齐白石学生陈小溪,向陈学习过诗、书、画。侯的中国画,也以诗、书、画相结合见长。他也像齐白石作画取材那么富有即兴性特征,但他没有亦步亦趋地摹仿前人。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和教学时期所培养起来的写实能力,分明表现在程式化了但仍富有旺盛生命力和真实感的人物形象的描绘里。
1985年所画的一个驼背老翁,左右两手各平端一只碗,神态为难,笔墨具有书法的美。通俗与幽默的题诗,也表现了侯一民那多才多艺的特点:“此翁行走步跚跚,怵怵惊惊两碗端。世间怪事无须怪,缠不清处要人缠。”(见左下图)这样有怨刺意味的诗,可能和“一碗水端平”的俗话相关;不同的是含有难言的处境。
侯一民用中国画笔墨给树木写生,还未能赶上齐白石等老一辈画家造形的洗练程度。但1987年那幅题词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画里,被富有动势的井绳吓得“飞”了起来的人物,其动态画得超越了前辈既有的成就。
无论是诗还是散文,侯一民题画的词多富于幽默感;或幽默感与讽刺性相结合。如果说1995年所画《钟馗》的题诗比较直率易懂,是否因此有悖于艺术的含蓄美?题诗“京城尽说贪污风,何计盗得累亿空。可怜子民盼廉政,霹雳之声斩大虫。”大虫即老虎,不比苍蝇好对付;题诗在直率中的含蓄美,在于暗含着老百姓的愿望:盼望比苍蝇更难对付的老虎也受到应有的惩治。艺术功能有两面:既颂美,也惩恶。
泥人侯多才多艺的优点,也表现在中国画的题材选取的超凡脱俗而又平易近人的诗或画里。连齐白石也没有画过,在画面上只标为“蚁阵图”三字的大幅作品(1987),全画面虚实、疏密变化多端,运动感既柔和又强烈的群蚁,没有在无数的蚂蚁之外另画别的东西。观赏单纯而不单调的这一作品,使我想起儿时静观蚂蚁搬家。那些小角色来去匆匆,但有时稍停,用触角相互“打招呼”。这一经验使我对这幅《蚁阵图》很感兴趣,不由得也想要搞清画中蚁阵结构的来龙去脉。
篇幅不容我更多记述侯一民中国画对我的魅力。1985年那幅老子倒骑牛和有关《道德经》的题词,我都顾不上引述;在这里,只能略述我对1984年那幅可以题为《壁虎图》(见右下图)的中国画很感兴趣的原因。画面右下角那一只壁虎动势强烈,近似正在游戏的儿童;头向上偏仰的神态画得很生动。题词占了很大地位,主要是说,“以蚊蝇为食”的这一小动物,久有“归之于五毒”的“可悲”遭遇;书法流畅。
任何事物都有独特性与一般性的相互联系。侯一民在《壁虎图》里的题词,不只是在替壁虎抱不平,而且蕴含了更带普遍性的意义。如果为人处事不实事求是,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机灵鬼,敢于把它当做一面镜子照照自己的嘴脸,对他也有好处。尽管这件中国画与陶塑《血肉长城》的题材大有差别,但两者那思想倾向的共性表现得并不含糊。(附图片)


第11版(美术)
专栏:

  课堂
——读李少言在晋绥边区的木刻
董其中
李少言同志是为我国新兴版画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版画家。
1939年,李少言同志到达敌后根据地晋绥边区,在那里工作生活了十一年。没有上过美术学校的他,在这里找到了第一课堂。他在回忆这一时期的经历时说:“我随着革命队伍辗转在敌后根据地工作,那些动人心弦的战斗情景,时时激动着我,迫切想去反映他们,鼓舞大家的信心和斗志。”当年与李少言同志在一起工作的著名老版画家力群同志称赞李少言同志在晋绥边区坚持木刻工作,说,“他在反扫荡中刻成了约一百幅的组画《八路军一二○师在华北》,他不怕敌后作画条件的困难,夜里在麻油灯下刻,下雨窑洞里光线暗,就打着伞在雨地里刻”。李少言同志就是这样在晋绥边区艰苦的条件下,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优秀木刻作品,这在当时同辈画家中是非常突出的。
《八路军一二○师在华北》组画展现了八路军的战斗生活和风采:
——《渡黄河》表现贺龙司令员和关向应政委并立黄河船头、指挥若定的英雄气概。作者身为这两位首长的秘书,对他们的生活有真切了解,故刻画得如此生动;
——《大青山的骑兵》画面硝烟滚滚,八路军个个手握大刀和钢枪向鬼子们冲杀过去,令人感到千军万马、所向无敌之势;
我深为这些直面战斗生活的作品所震撼、所折服。
这些作品幅面虽都不大(13.5×9.8厘米),但容量和场面都很大,且刻制得十分精细。
李少言同志还创作了许多单幅木刻作品。《挣扎》揭露了日寇企图奸淫中国妇女的残暴罪行,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妇女对日寇的抗争。《重建》反映农家遭日寇洗劫烧光后,八路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的情景。画面布局、人物安排尽在情理中,造型准确生动。
“愈创作,就愈热爱生活;生活愈丰富,创作热情愈高”。《黄河渡伤员》(见题图)是李少言同志解放战争时期创作的大量作品之一。它描绘了船工、农民和八路军战士护送一位八路军伤员,渡过冰凌尚未消融的黄河,正用担架抬伤员上岸时的情景,作品构图恢宏,人物安排有序,艺术语言质朴。读着它如同聆听一首情深意浓的革命民歌。
李少言同志在晋绥边区的木刻创作,是服从和服务于党在这一时期革命斗争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的,表现了一个艺术青年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鲁迅语)。李少言同志深谙此理。他善于从生活中选取那些富有视觉形象特点的情节和素材来创作,因而他的这些饱含高昂革命激情、洋溢着浓郁战斗生活气息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且在今天仍具有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同时这些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又较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木刻艺术的特点,刀法纯熟,线条流畅,黑白对比强烈,人物刻画生动,显露出李少言同志非凡的艺术才华,而当时他才二十多岁。
“我没有进过专门学校,我把社会生活当做课堂”,“我学习木刻的目的,是为了宣传革命,人民需要什么,革命需要什么,我就画什么,刻什么。”这话多么朴实,多么率真。(附图片)
渡黄河(《八路军一二○师在华北》组画之一)


第11版(美术)
专栏:

  阳刚大气别开生面
——老甲和他的画
陈传席
不久前,在京城北郊建立了一座老甲艺术馆,艺术馆开馆之际,同时展出了老甲新作六十幅。
老甲是画家贾浩义的号,他于六十年代初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经过严格的素描和色彩训练,使他具有了坚实的造型基础。毕业后他做过文化馆的美术干部,曾把一个区的美术工作搞得热火朝天。他下过工厂,去过农村,培养了很多美术人才。他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还长期从事连环画和年画的创作。七十年代后期,他调入北京画院,才专门从事中国画的创作和探索。他现在是北京画院的一级美术师。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有多种途径,在原有的基础上或发展、或变化、或另起炉灶是一种,抑或借鉴外国的方法是一种。
老甲是各种方法都同时用,又都不完全用。完全丢弃传统,另起炉灶,则内涵缺乏底蕴。像一般画家那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变化一点,老甲则认为不够,他要创作一种全新的形式,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他采取的是推进式,我曾分析他的画犹如火箭式的前进,当第一节完全燃烧之后,便自行脱落,不再保留,然后再燃烧第二节。他的画每向前推进一步,原有的形式便完全否定,不断地自我否定,由十分精细的年画和连环画形式变成了今天的“非常大写意”,由具象渐变为抽象,但又不完全抽象;早先的艺术形式完全不见了,但又都内化于现在的形式之中。因而老甲的画貌似简单,实则十分雄厚而丰富。
老甲原先以画马、画牛享誉画坛,现在又画山水。他用浓焦墨猛扫,纵横恣意,毫飞墨喷,如雷鸣电闪,倒海翻江,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很多学者论他的画是“重锤敲大鼓”,是力的宣泄,势的冲发。他的画不是纤细小巧的,更不矫揉造作;都显露一股极强的磅礴阳刚之气,这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精神状态。(附图片)
山水(中国画)贾浩义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沈鹏书画谈》和《当代书法家精品集·沈鹏卷》出版
著名书法家、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沈鹏,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他继去年出版诗词选《三余吟草》后,于近期又出版了《沈鹏书画谈》(人民美术出版社)、《当代书法家精品集·沈鹏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沈鹏书画谈》是十年前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画论评》的续作,该书所收的《创造·情感·技巧》、《探索诗意》等几十篇论文,对建国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作了回顾,又对书法艺术走向作了前瞻性分析。另外,书中的《引你热爱生活》等多篇文章,还阐述了作者对美术创作发展的独到见解。
《当代书法家精品集·沈鹏卷》八开本,列为这套丛书出版的首册。选入七十余件精品,一半以上未曾发表。全书计一百三十余面。作品以草书为多,显示了作者在草书领域里融合隶、篆、魏、楷,汲取历代大家所长向多方面求索,寻求多种意趣。沈鹏在本书《自序——继续探索》中强调书法线条的特殊重要性,进一步发挥了他的一贯见解。书中有不少精品是作者自作诗词,如长达四十余韵的《徐霞客》。赵朴初为沈鹏书法写了长篇贺词。(李果)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李延声画展在美获得成功
画家李延声的五十幅中国画近作日前在美国纽约东方画廊展出。中国驻美国大使李道豫为画展致开幕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亲切接见了李延声。《侨报》、《明报》和《星岛日报》等多家中文报刊和电视台报道了李延声画展。参观画展的许多旅美华侨和外国友人称赞李延声作品意境高远,神韵生动,题材丰富,画风独特。尤其是《魂系山河——庆香港回归暨鸦片战争一百五十七周年祭》的微缩品给人印象至深。(闽仁)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梅墨生书画展在京举办
“梅墨生书画展”日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共展出梅墨生近十年创作的书法、国画作品计九十件,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书法则包括真、草、隶、篆、行等各种书体,是作者多年精神追求与文化体悟的一个集中展示。(崔平远)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广东省南海画院美术作品展在京举办
由中共南海市委、市政府,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化报主办的广东省南海画院美术作品展,近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
南海画院仅成立一年余,其画家均是业余创作。此次展出的近百幅中国画、油画、水彩作品,从不同角度抒发了南海画家对养育自己的那一方水土的情怀。(文迪)


第11版(美术)
专栏:

松藤图(中国画)
潘朕
此《松藤图》,墨线如虬龙盘绕,颇有“如虫蚀木”、“如屋漏痕”之气力,酣畅地勾勒出松针韧挺、藤蔓秀润和小草坚劲的风骨。作者潘朕系江苏省画家,她积多年艺术研修,渐入中国画艺术的佳境。(郑文)


第11版(美术)
专栏:

高举伟大旗帜
迈向新的世纪
毕德贵治印
长乐(中国画)蔡兵
蔡兵,一九四三年生于上海,曾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早期多以版画创作为主,近些年则着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出版有《蔡兵画集——现代中国画新作》。作者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现在上海美术家协会任职。


第11版(美术)
专栏:

远眺莫高窟(速写)赵金铭


第11版(美术)
专栏:

榆林窟(速写)赵金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