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透视多哈云雾
本报驻阿联酋记者林皎明
11月16日,第四届中东北非经济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新建的多哈希尔顿饭店会议大厅开幕。卡塔尔埃米尔哈马德主持会议,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等来宾端坐在主席台上,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850多家公司的代表出席会议。应该说,会议规模相当可观,然而,由于以埃及、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等地区大国为首的十几个阿拉伯国家此前相继宣布抵制本届会议,以抗议导致中东和平进程裹足不前的以色列政府强硬路线,本届会议已由首脑级降为部长级会议,同意与会的阿拉伯国家也仅派来级别较低的代表团出席,给本届会议增添了缺憾和惆怅的色彩。
中东北非经济会议的最初宗旨,是在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架设一座交流的桥梁,让经济合作促进政治和解。首届会议1994年在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卡萨布兰卡召开,后两年在约旦首都安曼和埃及首都开罗举行,盛况不减,曾经有不少人对出现这样一块交流园地而兴奋不已。
然而,今年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中东和平进程搁浅,以色列拒绝执行已经达成的协议,许多阿拉伯国家意欲抵制本届会议。多哈会议究竟还开不开,一时成为新闻“热点”。美国极力促成会议如期召开,奥尔布赖特9月首次出访中东,便把说服阿拉伯国家与会定为出访目标。阿拉伯国家几次争取对会议统一立场,但未达到预期目标,最终出现埃及等国抵制会议、阿盟和巴勒斯坦“回避”会议的局面。22个阿拉伯国家只有科威特、阿曼、约旦、也门、突尼斯和毛里塔尼亚等9国如约而来。
东道主卡塔尔还是为筹备会议竭尽了全力。哈马德在开幕词中谴责以色列破坏中东和平进程。他说,卡塔尔举办这次经济会议,是为兑现自己的国际承诺。这位开明的埃米尔指出,自我封闭的国家不可能实现繁荣,经济合作可为中东提供更多的和平机会。卡塔尔这个海湾小国现正值经济上升期,需要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过去3年中,仅在石油及石化领域,卡塔尔便筹资200多亿美元。卡塔尔相信,不论谁抵制会议,东道主都能达到招商引资的预定目标。
埃及、沙特等国抵制多哈会议,出乎一些人的意料,美国尤其感到失望。如此多的阿拉伯国家抵制会议足以说明,海湾战争后,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已在减弱。会上,奥尔布赖特重申美国力争重开中东和谈,劝阿拉伯国家“开放国家,开放思想,开放市场”,然而,听者寥寥。许多阿拉伯人怀疑,她此时到海湾来,更为重要的任务也许是争取海湾国家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看来,中东事务很难逾越政治障碍。经济会议也需要比较适合的政治环境。不公正合理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仅靠召开几次经济会议来实现阿以和解,显然是不现实的。
据记者实地观察,这样的会议与其说是一次国际经济会议,不如说是一次招商会更为贴切。会议只向与会者提供交际场所和相识机会,各国公司代表都在私下寻找合作伙伴。这次,卡塔尔石油公司与美国公司签署金额高达8亿美元的合同,建立一家石油化工合资企业;约旦与以色列两国政府签订协议,在边境地区建立联合工业开发园区。一家德国公司总裁对记者说,他是来推销化工机械的,现在还没有找到“对象”。确实,经商有时就像找对象,缘分到了,事情就办成了。可惜的是,由于复杂的政治原因,也由于资本和技术的短缺,中东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很脆弱,地区贸易额只占全部贸易额的7%。据悉,此次会议的“找对象”活动,仍然是南北之间多,南南之间少。欧美公司对会议兴趣很浓,却很少听说中东国家之间签下大笔合同。
多哈气候很有特点,阴晴转变似在转眼之间。16日的多哈市阴雨蒙蒙,但透过薄薄的云雾,依稀可见港湾全景。会议厅外,不少人在担心美国不久就要对伊拉克动武,心绪忐忑不安;而在大厅之内,商客西装笔挺,人头攒动,你来我往。这真是中东生活多彩的一面。
(本报多哈11月18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武器核查危机
伊建议调整核查人员构成
美不排除必要时使用武力
法叙科三国强调谋求政治解决
本报联合国11月17日电记者何洪泽、周德武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今天就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提出的对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人员的构成问题进行重新讨论的建议作出反应,称阿齐兹的建议是寻找外交途径解决危机努力的一部分。
安南说,因伊拉克作出驱逐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美国籍成员而引发的危机,能够通过外交途径获得解决。“现在我们正在作各种努力,看看是否能找到一种打破僵局的外交办法”,“阿齐兹的建议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安南说,与伊拉克最初的立场相比较,至少这是一种进步,因为他们原先坚持核查小组中不得有美国人。“让我们说,这是一次对话”。
另据报道,负责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委员会主席巴特勒向本月安理会主席、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递交了一封信,称在星期三召开的安理会上,将会就在目前环境下武器核查小组行使其功能的能力向安理会作一通报。
新华社华盛顿11月17日电(记者符泉生)美国总统克林顿17日表示,他将寻求和平途径来解决同伊拉克在武器核查问题上的争端,但不排除必要时使用军事手段。
克林顿在堪萨斯一家飞机工厂发表讲话时,没有具体阐述将采取何种外交途径。据报道,美国和英国正在同法国和俄罗斯磋商,“适当调整”对伊拉克实施的“石油换食品”计划,以促使伊拉克在武器核查问题上的合作。但伊拉克常驻联合国代表已拒绝这一建议,认为谈判的出发点应是何时以及如何取消制裁。
与此同时,伊拉克也提出一项新的建议,即调整武器核查小组人员的构成,使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在核查小组中拥有同等权力。如果这一点得到同意,伊拉克将允许美国核查人员返回伊拉克。
这一建议已被美国方面拒绝。白宫发言人麦柯里说:“伊拉克无权决定武器核查人员的组成。”他说,伊拉克唯一要做的是改变上月末在武器核查问题上所作的决定。
另据美国《新闻周刊》16日公布的民意测验,赞成和反对对伊拉克动武的人几乎各占一半,表明美国公众在此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新华社巴黎11月17日电(记者郭京花)法国外长韦德里纳17日强调,法国在海湾危机问题上的政策很明确,这就是谋求政治解决危机,而不是通过军事手段。
韦德里纳在接受欧洲广播一台采访时说,法国完全支持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他同时认为,在解决海湾危机问题上,必须而且只能执行安理会的决议。
韦德里纳还说,法国尚未决定是否参加可能的针对伊拉克的联合军事行动。
据新华社大马士革11月17日电(记者王根宝)来访的科威特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萨巴赫17日晚在这里说,科威特不希望本地区发生武力对抗。
萨巴赫还说,一旦发生武力对抗,局势就将难以控制。他还要求伊拉克履行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关决议,特别是最近通过的决议。
叙利亚外长沙雷在机场为萨巴赫送行时对记者说:“我们不希望对抗升级,因为这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好处,也不利于本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与此同时,我们一贯主张应该履行安理会有关决议。”
(附图片)
17日,在距伊拉克边界40公里的科威特沙漠,一名美军士兵正指引一队演习中的美军布雷德利战车前进。这次演习由科威特、英国、意大利和美国军队联合举行。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厄副外长发表文章指出
中国是厄全方位伙伴
新华社基多11月17日电(记者刘国强)厄瓜多尔副外长冈萨洛·萨尔瓦多17日在厄《商报》上发表文章说,中国是厄瓜多尔的“全方位的伟大伙伴”。
萨尔瓦多指出,最近举行的第七次厄中经贸混委会为发展双边贸易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潜力很大。
他说,厄瓜多尔对同中国发展贸易十分感兴趣,因为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厄瓜多尔政府希望中国在技术开发、水产养殖、养蜂、农机装配、食品加工、采矿、石油勘探和开采等方面与厄进行合作,并希望中国企业来厄投资办厂。他指出,厄瓜多尔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表示相信,厄中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前景将是十分美好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前国防部长施莱辛格说
美不应视中国为敌人
新华社纽约11月17日电(记者丁宝忠)美国前国防部长施莱辛格17日在这里说,美国不应夸大中国的军事力量,不应把中国看作敌人。
施莱辛格是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组织的一次报告会上说这番话的。他指出:“美中关系十分重要。美中关系好,亚洲就会繁荣,就会和平,如果(美中之间)存有猜疑和敌意,那就会破坏亚洲的经济增长,亚洲就不会稳定,世界的稳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他主张美中双方把相互关系建立在战略谅解的基础上,而不仅仅强调经济关系的重要性。
施莱辛格说,中国目前正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美国人不应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预想中国会对美国怀有敌意。中国不是敌人,世界不会再有冷战”。他说,如果美国把中国看作敌人,那就会在国际上遭到孤立,没有人会相信这种观点。


第6版(国际)
专栏:

  斯议长会见陈慕华
新华社科伦坡11月18日电(记者李政、金晖)正在此间访问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今天同斯里兰卡议会议长拉特纳亚克举行了友好会见。
会见中,陈慕华对斯里兰卡政府所奉行的“一个中国”政策、坚决不同台湾建立任何关系的立场表示赞赏,并对斯里兰卡多次在国际人权会议上对中国的支持表示感谢。
她说,中斯两国历来友好,近年来双方高层互访又进一步增进了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她表示深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斯友谊与合作将会顺利地进入21世纪。
拉特纳亚克对中国政府和人民多年来对斯里兰卡的建设所给予的支持和援助表示感谢。他说,中国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国力会越来越强大。
陈慕华是在结束了对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的访问后,于17日抵达科伦坡开始对斯里兰卡进行为期三天的正式友好访问的。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五角大楼拟“减肥”
本报驻美国记者张亮
美国国防部长科恩本月10日公布了所谓《防务改革倡议》。这是继今年5月20日发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之后,美国国防部采取的又一大动作,因而引起了此间舆论界的普遍关注。
其实,《防务改革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就是五角大楼的“减肥”方案。它借鉴了民间企业在运作上的成功之道: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变得精悍而又灵活。换句话说,五角大楼也将“精兵简政”,其要点包括“再造,整合,竞争和关闭”,科恩称它们为《倡议》的四大支柱。
“再造”或“再造工程”,是近几年来在西方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意指企业内部调整。根据《倡议》,五角大楼也将效仿这一做法,实行“无纸办公”。从订购武器程序到后勤系统,从采购目录到防务规章,都将实行电脑化,不再使用纸张。
“整合”是指精简行政机构和文职人员。国防部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将从3000人减至2000人,其它各部门的14.1万文职人员也将裁减2.8万人,还将取消两个助理部长职位。与此同时,将五角大楼中三个职能重合的部门合并为一,专门负责监督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问题。
竞争机制也将引入国防部的某些辅助部门,勤杂服务、薪水发放、人事服务和财产管理等方面的12万个岗位将对外开放,让政府单位和私人企业互相竞标。
“关闭”是指关闭美国国内一些不需要的军事基地。《倡议》说,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国防开支削减了40%,到2003年兵力也将减少36%。但是,国内的军事基地只减少了21%,显然减得远远不够。因此,《倡议》提出在2001年和2005年分别再关闭一批军事基地。
此外,《倡议》还说,海、陆、空三军种也计划进行类似的改革。
显然,五角大楼实施上述“减肥”措施,是为了节省开支,以便“把钱用在刀刃上”,即开发和装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更加现代化的尖端武器,进而加强美国的军事实力。戈尔副总统在为发表《倡议》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毫不讳言地声称,“作为世界的防务领导国,信息技术是美国未来军事实力之关键”。
由此可见,《防务改革倡议》是为落实《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后者提出了面向2015年的美国新军事战略,即“塑造——反应——准备”战略。其涵义是,按照美国利益的需要,“塑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安全环境;对各种各样的危机作出“反应”;从现在开始着手为变幻莫测的未来作“准备”。为了推行这一新战略,《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还勾勒出美军建设、现代化计划和军队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建设蓝图。
但是,此间一些专家认为,美国要真正实施这一战略,难度不小。一方面,裁减兵力和军费已是大势所趋,目前的年军费开支已减至大约2500亿美元,总兵力也将减到136万人。另一方面,节省开支的大头要靠关闭国内的一些军事基地,但此举在国会遇到强大阻力,因为关闭基地会导致议员所在选区失业增加和经济受损,很多议员不愿冒此政治风险。因此,如果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和《防务改革倡议》出台不易的话,那么付诸实施就更难了。 (本报华盛顿电)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以往铁板一块如今各有打算
北欧国家关系起变化
本报驻瑞典记者章念生
北欧理事会首脑会议13日结束,在本次会议上,传统合作关系密切的北欧5国,在欧洲经济联盟、欧盟扩大、移民政策等问题上发生了明显的分歧,尤其是芬兰与瑞典、丹麦的分歧呈公开化趋势,引起人们的关注。
芬兰与瑞、丹两国的分歧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瑞、丹坚持首批不入单一货币,而芬兰坚决要赶头班车;瑞、丹认为欧盟扩大应让所有要求入盟的国家同时开始谈判,其中包括波罗的海3国,而芬兰则表示首批先接纳6个国家,在波罗的海3国中只吸收爱沙尼亚。另外,在移民政策上,瑞、丹批评芬兰移民政策太严,吸收难民人数太少。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北欧国家之间的这种分歧源起于近年来芬兰外交政策的调整。在北欧5国中,芬兰因与苏联之间的传统关系,一直被列在西方阵营之外。冷战后,芬兰急于回归西方,加入欧盟、积极加入单一货币,都是回到西方的重要举措。尽管最新民意测验表明,目前芬兰公众支持首批加入单一货币的只有30%左右,而反对者达60%,但芬兰政府的立场一直没变。相比之下,瑞典、丹麦出于经济考虑对单一货币问题非常慎重。瑞典的社民党政府认为加入欧元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已决定不首批加入。于是芬兰与瑞典出现了步调不一致。
在波罗的海3国加入欧盟问题上也有分歧。今年早些时候,芬兰、瑞典和丹麦曾就波罗的海3国加入欧盟问题达成一致,支持3国同时加入,后来芬兰突然改变态度,坚持先吸收爱沙尼亚。为此,瑞典外长对芬兰提出了批评。芬兰总理利波宁在本次首脑会议上为芬兰的举动辩护说,芬兰“比较现实”,走的是“欧洲道路”,而且与大多数欧盟国家保持了一致,倒是瑞典与丹麦显得“与众不同”。
长期以来,北欧国家之间的合作一直以“协调一致”为特点,在许多国际事务上也经常以“共同声音”说话。但自芬兰和瑞典加入欧盟以后,这两个欧盟新成员开始出现分歧,并日益公开化。此间评论认为,这在北欧合作历史上是少有的现象。它表明,随着欧洲安全格局的调整,北欧地区的合作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北欧地区不可能再维持原来意义上“铁板一块”的合作,芬兰对欧盟合作的重视程度已超过了同北欧合作;二是安全政策成为北欧合作的重要内容。波罗的海3国与北欧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3国与俄罗斯之间又存在复杂的关系,北欧地区本身紧临俄罗斯,这就使得北欧和波罗的海地区的安全合作问题出现错综复杂的形势,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此次首脑会议首次邀请波罗的海3国政府首脑与会,5国首脑会议变成了“53”会议,便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瑞典《每日新闻》报日前发表的评论说,今天的北欧合作已不能抛开欧洲自成一体,随着北约东扩、欧盟扩大,今后北欧地区的合作将会更多地融入整个欧洲安全格局,这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本报斯德哥尔摩11月17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西欧联盟外长和国防部长聚会
讨论欧盟“防务臂膀”等问题
据新华社波恩11月17日电(记者吕鸿)为期两天的西欧联盟外长和国防部长会议17日在德国中部的爱尔福特市开幕,与会官员将讨论把西欧联盟扩大成为欧洲联盟的“防务臂膀”,接纳中、东欧的联系伙伴国入盟以及以西欧联盟为主警察部队进驻阿尔巴尼亚等问题。
来自西欧联盟10个正式成员国、3个联系国、5个观察员国和10个联系伙伴国的共56位外长和国防部长到会。
德国外长金克尔在本次会议前发表讲话说,欧洲不久将拥有统一的货币,欧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部经济市场,但欧洲同时还需要在政治和安全政策上用一个声音讲话,并对危机形势能作出迅速回答。他认为,对此“西欧联盟成为欧盟的军事臂膀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将参加第二天的会议。他对德国新闻媒体发表讲话时表示,支持加强西欧联盟的作用。他说:“一个统一的欧洲却没有统一的安全和防务政策是不可思议的。”
西欧联盟成立于1948年,其宗旨是增加成员国集体防御能力。但由于长期以来北约一直是欧洲的防务支柱,西欧联盟形同虚设。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欧洲局势的变化,西欧联盟作为“防务臂膀”并入欧盟的呼声又起,西欧联盟成员国加强防务合作的进程开始有所加快。


第6版(国际)
专栏:

  德外交部职员曾泄露海湾战争情报
新华社波恩11月17日电(记者吕鸿)德国外交部发言人马丁·埃德曼17日在此间向新闻界证实,德国最新一期《明镜》周刊关于德国外交部人员曾在海湾战争期间向伊拉克提供绝密情报的报道属实。
埃德曼说,此人名叫于尔根·吉特勒,当时在德国外交部一个档案室任管理文件的秘书,有机会接触秘密材料。案发后,他立即被德国外交部解职,并被德国法庭判处了5年徒刑。他1994年获释,目前居住在非洲的加纳。
埃德曼强调,吉特勒获取秘密文件不能归咎于德国外交部有关规章制度的“疏漏”。他说,“遗憾的是,吉特勒被证实是一名间谍”。
据《明镜》周刊报道,今年42岁的吉特勒,在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至8月底这一段时间内,向伊拉克提供了全部的西方有关就对付伊拉克而采取的政治和军事措施的绝密情报。
据披露,1990年8月7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向德国总理科尔写了一封亲笔信,内容涉及计划向海湾派出的部队,并要求科尔严格保密。吉特勒不仅将这些内容泄露出去,而且将科尔回信的内容都提供给了伊拉克。


第6版(国际)
专栏:

  佩雷斯抨击现政府政策
据新华社多哈11月18日电以色列前工党政府总理西蒙·佩雷斯18日发表谈话,抨击以色列现政府推行的将安全置于和平之上的政策是“不合逻辑和愚蠢的”。
正在此间出席中东北非经济会议的佩雷斯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拒绝执行巴以双方四年前达成的奥斯陆和平协议,从而使中东和平进程屡屡受挫。他指出,事实已经证明以色列现政府“以安全换和平”的政策是行不通的。佩雷斯强调了“以土地换和平”原则的重要性。他说,“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是中东和平进程“取得进展的基础”。


第6版(国际)
专栏:

  德情报部门警告核走私危险增大
新华社波恩11月17日电(记者吕鸿)德国联邦情报局最近提出警告说,核走私的潜在危险在增大。
据德国《图片报》日前援引联邦情报局的一份报告称,虽然和去年同期相比,德国今年上半年有关核走私的案件减少了10%,但有组织犯罪案件的增多,以及非法武器交易导致“核走私所产生的潜在危险增大”。
报道称,德国联邦情报局认为,被走私的核材料主要来自独联体国家,因为在这些国家接近可放射性物质变得越来越容易,“令人担忧的”首先是那些国家的研究机构、核燃料仓库等地。
德国1994年曾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核材料走私案,德国联邦议会专门就此案件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但迄今为止,调查尚没有定论。


第6版(国际)
专栏:

  秘玻两国发展双边关系
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政府17日在利马发表了旨在进一步促进双边关系发展的联合声明。声明说,两国外长表示要推动两国总统1992年签署的伊洛港协定的实施。根据这一协议,秘鲁将在其南部太平洋沿岸的伊洛港开辟一块自由贸易区,供没有出海口的玻利维亚使用。


第6版(国际)
专栏:

  韩国会立法禁止日本战犯入境
韩国国会18日通过一项出入境管理法修正案,禁止曾经对朝鲜民族和被占领国家犯有残害罪行的前日军战犯进入韩国境内。这项修正案还规定,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根据日本政府和与日本有同盟关系的国家政府的指示,以种族、民族、宗教和政治见解等理由参与过杀人和虐待行为的外国人,一律不准进入韩国境内。


第6版(国际)
专栏:

  波黑塞族议会呼吁选民参选
波黑塞族议会17日在亚霍里纳发表声明,呼吁波黑塞族选民积极参加定于本月22日至23日举行的波黑塞族议会大选,并选举出既能遵守宪法,又能使波黑塞族共和国重新成为统一国家的人当选议员。
(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尼日利亚总统宣布解散政府
尼日利亚总统萨尼·阿巴查17日宣布,立即解散政府,对释放后不给国家的和平与安定造成危害的政治犯进行大赦,将成立新的内阁来领导国家,直至1998年10月1日。1993年11月17日上台的阿巴查军政府曾庄严承诺,军政府将于1998年10月1日把政权交给民选总统。(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为纪念中国和新西兰建交25周年,两国最近联合发行一套邮票,并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举办了中国—新西兰邮票联展。图为在邮票联展的入口处,摆放着两国联合发行的邮票放大样,两枚邮票的图案分别是“中国玫瑰”和“新西兰月季”。
新华社记者 陈进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