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
专栏:

  有人总抱怨精神文明不像物质文明那样有量化的指标便于落实和考核,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就是把精神文明建设虚事实做的一个尝试——
扬州:一城山水入画来
本报记者祝华新
曹聚仁教授30年代在上海讲授中国文化史时,曾经问学生:“百五十年以前,黄浦江两岸蒲苇遍地,田野间偶见村落,很少的人知道有所谓上海。诸位试想想那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是什么地方?”同学们有的说是北京,有的说是洛阳,有的说是南京。曹聚仁摇摇头,微微一笑说,是长江和大运河交界处的扬州。
自隋唐以来,扬州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重镇。二分明月、十里春风、万家笙歌的扬州,在古代诗文中与蓬莱岛、桃花源一起,成为中国人心中一座温柔千年的港湾。当代扬州人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要让这座千年古城从诗文的“化石”中走出来,重新焕发出鲜活炽热的生机。
从1990年起,扬州市委、市政府找到了古城迈向现代文明的一个切入点,这就是以创建卫生城市为龙头,改善投资环境,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路
整治马路市场
亮起夜市千灯
像许多南方小城一样,扬州的街道过去比较狭窄。原先人民商场一带的市中心,现在看来简直拥挤不堪。近年来扬州城的轴心西移,西部新区整齐划一,东部老城区的640条街巷也在逐年改造之中,整个城区的道路面积扩张近1倍。汶河北路的扩建,使过去藏在小巷里的宋代遗址四望亭真正站到路口,亭亭玉立顾盼四野。琼花路、三元路和石塔路连成开阔的东西大道,两侧古建筑景点长达5公里,“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被专家誉为古建筑群与现代商业街的完美结合。道路两旁的围墙逐步从封闭式改为透空式,破墙透绿,里外借景,相映成趣。朱泽民副市长说得好:“封闭式围墙是封建庄园的传统,是治安不到位的表现。”
守望宁扬一级公路的荷花池路口,过去摊贩成群、人声喧哗、垃圾满地。今年5月,一座苏北最大的室内农贸市场在这里正式开业,4层楼设有1000个摊位,有4位保洁员来回打扫。路口绿化岛四周则恢复了平静和整洁。对穿梭于市区的无证拾荒人员,市公安局今年发起9次统一行动,大举遣返,仅开发区新河湾一处就拆除拾荒人员的棚户956间。曲江小商品市场门口有十几个饮食摊点,赶走了又回来。于是,一纸“门前四包”的通知书被送达小商品市场,责成他们负责取缔。扬州人在各城市通行的“门前三包”的基础上又添一“包”——“包门前无摊点”。
记者白天、晚上都在市区转了几圈,没有发现一处成群的流动摊贩。他们大多为新建、改建的20多个农贸市场所吸纳。今夏的70多个西瓜摊点和400多个冷饮销售点也全部进入室内和住宅小区内,不在主次干道占道经营。看来,困扰许多城市的“马路市场”问题在这里初步得到了解决。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一诗句在今天添了新的含义,扬州的夜晚除了撩人的月色,更有市政府的“亮化工程”锦上添花。11条干道上的8100盏路灯全部实行程控,而且是一路一灯,从球灯、腰鼓灯到龙凤灯、大红灯笼,争奇斗艳。霓虹灯、建筑物轮廓灯、泛光灯齐全的单位,经城市管理委员会盖章,可免收供电增容费。“夜市千灯照碧云”,扬州的灯已经声名在外,不少兄弟城市闻讯派人带着摄像机赶来,要拍下实景以资借鉴。
  河
疏浚瘦西湖
醉人水上游
扬州的一城秀色,有一半来自它的24条河道和瘦西湖水系。唐诗吟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清代著名的《扬州画舫录》,就是从游船的视角记述鼎盛期的扬州市井风情。“车马少于船”是扬州作为水城的见证。在西北角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从御码头到瘦西湖有一条乾隆水上游览线。每当月上东山、笙歌渐起之时,沿岸树上和水下的彩灯流淌成一条星河,载着一段醉人的梦幻之旅。现在,从瘦西湖到荷花池的第二条水上游览线即将开通,桨声橹影中游客可从蜀冈风景区直达闹市区。
扬州人在治水上也舍得下功夫,清淤驳岸30万立方米。前年底、去年初,瘦西湖进行了几十年来第一次水落石出的全面疏浚,湖水更加清澈。南部化工区的七里河过去污染严重,挥发出的气体能把钥匙熏黑,偏偏又紧挨着有1.7万名居民的东花园住宅区。经过3公里范围的疏浚、驳岸、植树绿化,七里河终于能养鱼了,河边有了晨练的人群,间或还能看到悠悠然的垂钓者。
清朝时有个说法:“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扬州的“湖上园林”独具特色,杨柳垂堤的瘦西湖比杭州西湖更纤细也更精致;而遍布街巷的“城市山林”如个园、小盘谷等虽然占地不大,但拳石尺丘、古木名花、亭台馆阁参差错落其间,区区一个小天井里便可以领略到深山巨壑、江海沧溟的野趣。如今,善于掇山理水的扬州人移造园手法于市政建设,提出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园一体化”的响亮口号。市区一路一树,沿阜路植银杏,史可法路栽水柳,汶河路看香樟,三元路有广玉兰。沿湖、沿河、沿江两岸广植桃柳,铺上草皮,建起护栏,供行人倘佯歇憩。好一座“绿杨城廓”,到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绿化覆盖率超过35%,使新的市中心文昌阁也宛然成了一个大盆景。
  民居
清楼道清阳台
舍得扔舍得摔
扬州人尚节俭,一把破旧的藤椅、一只废弃的煤球炉往往都舍不得扔掉。但节俭不等于邋遢。在57个住宅区,掀起了一场“舍得扔,舍得摔”活动,大规模清扫、规整楼道、阳台、屋顶和庭院。居委会安排固定地点堆放居民家中扔出的废弃物件,一卡车一卡车地拉走。市内还乘势设立了一些闲置品寄卖市场。
今年,一场“垃圾革命”在扬州擂响战鼓,一举撤掉1362个垃圾箱,全部实行垃圾袋装化。6月以来,突击清除了10大卫生死角、262处陈旧性垃圾。在开发四季园、康乐等住宅小区时,配套建设了一个1.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老城区则有810座住宅楼建起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市区公厕普遍由旱厕改为水冲式厕所。厕所设计考究,古今中外的建筑样式精彩纷呈,远远看去也是典雅清新的街头一景。
  广告
清除乱贴画
盒饭也登报
户外广告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但若过于杂乱就会构成城市的视觉污染。在许多城市的墙面、电线杆上、厕所里,随处可见“老中医”、“老军医”包治性病、绝症等一类虚假广告,久禁不绝成为令人头疼的“城市牛皮癣”。对此,扬州人有一记绝招,就是按照广告上的地址、电话顺藤摸瓜,甚至派人跟踪,一查到底。依据邮电部门有关住宅电话不得改作经营的规定,他们暂停了百余部电话和24部呼机,捣毁10多个游医窝点。近几年,扬州共查处乱贴乱画3000余处,查抄出尚未张贴的违法广告18万张。
“城市牛皮癣”基本治愈,合法媒介上的分类广告就变得十分红火,连二十来家卖盒饭的也要在《扬州日报》、《扬州晚报》上刊登广告来招揽客户。
  管理者
“谁管谁受罪
谁抓谁无愧”
今年9月26日,市长兼创建卫生城市总指挥施国兴来到即将竣工的荷花池公园,发现公园门口一座偌大的垃圾中转场和一些杂乱的建筑大煞风景,当即下令拆除。3天后,施国兴再来考察时,公园门口已经焕然一新,围观的一些老年市民为雷厉风行的政府办事作风向市长拱手称谢。10月1日,荷花池公园向公众开放。
在扬州,创建卫生城市是真正的“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吴冬华多次召集会议,听取创建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所有部局的第一把手参加,会场上关掉全部手机,任何人不得迟到、早退。“市创建卫生城市办公室”从1994年起在市政府第二招待所集中办公,下设13个专业组,明察暗访、协调落实卫生、工商、城管、环保、交通等各项创建任务。创建办触角之广、信息之灵、威望之高、效率之高,把城市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然而,创建办纵有三头六臂,毕竟不能包打天下。扬州别出心裁推出路段承包制,把76条路段划给机关单位承包,承包内容包括道路和路旁100米范围内的卫生创建工作,以及一段河道的整治。三元路上曾经发现有人连续在马路上倾倒垃圾,若在以往环卫工人骂一声扫掉就是了。但路段办公室根据垃圾种类分析,很可能出自一家餐馆。于是,他们不辞劳苦守候3个通宵,终于逮着了乱倒垃圾者,使其再也不敢造次。这就是路段承包的魔力。
市政府秘书长兼创建办主任夏泽民有段肺腑之言:过去清理违章占道,摊贩与我们“配合”得很默契,检查组一来就紧急撤退,检查组一走就卷土重来。如果现在还这么搞,创建就流于形式,人民群众不会满意。因此,他们把突击整治与长效管理、依法治市结合起来,制定了32项与创建有关的政府规范性文件,组建了13支管理执法队伍。分管创建的朱泽民、王功亮等市领导都有一个习惯,深夜爱在街头溜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责成有关部门从速解决。“谁管谁受罪,谁抓谁无愧”,这可以说是所有参加创建工作的领导干部的一腔衷情。
  市民
学生带动家长
百万健康处方
创建卫生城市,既是城市物质文明的攀升,又是市民精神文明的洗礼。如果一味在硬件建设上比拼财政投入,扬州力有不逮,但扬州可以用丝丝入扣的管理、水滴石穿的教育来弥补。对一座城市来说,广大市民毕竟是一道最亮丽的流动风景线。扬州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6万中小学生来影响十几万市民,是一条捷径。扬州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学生每天像忘不了戴红领巾一样,随身携带手绢和手纸。老师还要定期检查学生的指甲。推广垃圾袋装化前后,环卫部门通过学校发放“告家长书”,每个学生必须找到10名亲友签名,把各家垃圾投放情况反馈给学校。这实际上成了家长必读的“告市民书”,效果极佳。
在扬州看病,除了医生的药方,还可以得到一份“健康处方”。市健康教育所编制了44种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处方,印刷124万张,供各医院发放。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们不依不饶地告诫遇到的每一个单位的负责人:“健康教育出生产力,健康教育能降低生产成本。”扬州人还有个独特的发明,叫做“宴席报告制”。每逢单位有大型活动、居民因婚丧嫁娶而聚餐,提倡餐前报告、餐后24小时熟食留样备检。扬州已连续8年没有发现集体性食物中毒,连续7年未发现甲、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
新近揭晓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85%的市民认为城市卫生建设主要靠市民自觉,而不是卫生部门及市政府的单方面努力。不要小看了这一数据,它是创建活动深入人心、渐入佳境的表现。扬州人对家乡自有一种深深的迷恋和献身的热情。改造街巷厕所、清扫卫生死角时,市民自发地为工人送来茶水、点心,晚间从自家引电线照明。每天收工后,工具就存放在市民家中。
7年有声有色的创建活动,开启了扬州精神文明建设的崭新局面。扬州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全国卫生城市、首家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社会综合治安先进城市,目前正憋足劲向国家卫生城市冲刺。
古人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但如果以为扬州只是湖光山色的旅游胜地,只是富豪挥金如土的“销金锅”,那是一种误解。“要有些雅度高文,方领略得廿四桥头箫声月色。”扬州城的底蕴,要从鉴真、郑板桥、朱自清、梅兰芳等扬州名士,曾以扬州为人生舞台的欧阳修、曹雪芹、吴敬梓等外乡人,以及当代扬州儿女身上去寻找,是他们托起了古城的千载风流。(附图片)
扬州人移造园手法于市政建设,使市中心也宛然成了一个大盆景。张渝光摄
扬州的一城景色,有一半来自它的水系。图为新建成的荷花池公园夜景。颜德昌摄


第10版(文化)
专栏:

  中英资深出版社携手追赶时代
牛津英汉词典推出新版
几十年来在中国畅销不衰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近日有了新版本。商务印书馆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再度合作,推出已经全面修订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内容比旧版增加50%以上。
牛津大学出版社是西方久负盛名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诞生则是中国现代出版业开始的标志。双方的共同特点是在词典编纂上具有权威地位,它们的合作正是从出版英汉汉英词典起步。英国著名语言教学专家专门为亚洲地区的英语学习者编写的《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4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几十年来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熟练掌握英语的最重要的工具,第三版总印数达150万册。如今,这本影响深远的词典第四版更名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在内容上,共收词和词组57100条,其中有4000条是80年代中期以来涌现出来的科学、百科、生活方面的词语,如:电子邮递、光盘等。在语法解析上更为详尽,示范性例句达81500个,大部分摘自当代英语语料库,有助于读者学习英语写作和会话。附录新增了200个语法专题或难学词语的用法说明,兼有英英和英汉词典之长,是一部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双语词典。(苏人)


第10版(文化)
专栏:

  袁强:教孩子们写好字
本报记者周庆
金秋时节,年仅7岁的高旻宇在北京炎黄艺术馆领取了金奖证书。这名用左手写字的小学生,在全国少年儿童书法绘画比赛中获得了硬笔书法金奖。他的书法老师是袁强。
记者发现,这次比赛的硬笔书法金奖10名,有5名是袁强的学生;银奖20名,有11名是袁强的学生;铜奖40名,有15名是袁强的学生。今年43岁的袁强是北京崇文区少年宫硬笔书法教师。“青少年的硬笔书法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课本,使孩子们在识字的同时就能写出好字,就能热爱汉字书法艺术。”袁强的这一思想来源于他10年的教学实践。
崇文区少年宫在北京市开硬笔书法教学之先河。老教师的经验给袁强以启发:纯艺术的书法教育与现代书写实际距离较大,也与孩子们的学习活动脱节。学校的书法教育往往收效不大,原因即在此。少年宫教书法是课外教学,一定要有用、有效、有趣,循序渐进,才能有生命力。
袁强还注意到,许多书法比赛是邮寄作品决胜负,看不到参赛者的现场发挥,这种方法肯定会改进。所以他在教学中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孩子们全面、实用的书写能力,书写内容又取自课本,教学效果倍增。
为此,袁强编写出版了《小学生字词规范字帖》。字帖囊括了一至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所有的字词,使学生在课外学习硬笔书法的同时重温语文知识,一举两得。1995年,北京崇文小学六年级一班使用这本教材,全班50名学生有49人次在全国、北京市区的硬笔书法比赛中获奖。到目前,袁强编写出版的硬笔书法字帖、字典、录像带、知识问答已有25种,受到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欢迎,一些教材教案还获得专家的好评。由于善于钻研有关理论,他还被评为全国硬笔书法十佳理论家之一。
袁强说,他已经辅导了近3000名青少年学习硬笔书法,其中有600多名学生在区、市、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奖。
当书法老师,袁强自己的硬笔书法自成一体。他6岁开始学写毛笔字。1976年,22岁的他在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宣传组工作,为纪念堂书写了奠基碑石,“奠基”二字写得凝重饱满、端庄古朴。现在,奠基石镶嵌在纪念堂建筑内的墙壁上,成为永久的纪念。(附图片)


第10版(文化)
专栏:

  与先贤对话
——萧月光的人物画
本报记者王霞光
旅居北京的湖南画家萧月光已入耳顺之年。萧先生外表木讷,不擅言谈。不过,一旦你进入他的人物画世界,立刻便会为他那丰富的绘画语言所折服。其实,萧先生不仅用画笔更用心灵同我们的先哲、先贤们对话与交流时间久矣。
萧月光的人物画往往集诗、书、画为一体,以深厚的艺术功底,充分发挥了中国画与宣纸肌理的特点,运用黑、白、灰的强烈对比,及遒劲流畅的线条、颇富变化的墨块,表现了众多人物的鲜明个性,形象丰满而有力度。
应当说,萧先生的历史人物画在内容与形式上均显示出超凡脱俗之新意、典雅高洁之格调,不但构思巧妙别致,线条飘逸洒脱,在形神情态等诸方面更是着意刻画,力求与众不同。综观萧月光的作品,其创作手法当归于现实主义,但这并非对传统的简单恢复,因为他的画从风格上讲是多元化的,可以说每一幅画都在寻求创新与突破。比如,《八仙过海图》以浓重笔墨、色彩与纤细的线条相结合;《钟馗打鬼图》则用湿笔浓墨,勾勒出石头般坚硬粗犷的造型;至于《李白醉酒图》的简笔旷达放逸,《达摩面壁图》的繁笔凝重深厚,凡此等等,不仅体现了笔墨的变幻,亦呈现出人物造型的千姿百态。
萧先生曾在他的画集自序里这样说,中国画无论小写、大写以至泼墨,都离不开点线面,也离不开诗、书、篆刻的结合,从经营位置到气韵生动,意在写照传神。这样,既区别于古老的摹写又不失为传统的继承,既不是西洋画的翻版又有西法的借鉴。诚如是,萧先生说到做到。


第10版(文化)
专栏:

  学术出版物,装扮起来!
“热爱书吧,这里是知识的甘泉。”记不清这是哪位哲人的格言。在月白风清之夜,于虬枝芜草的窗前,秉烛读书,可抵半辈子的尘梦。自古以来,读书是赏心乐事,然而,当代学术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可没有多少观赏性。五六十年代,是一片底色加上书名。七八十年代依然十分简单,通常是在底色上加点花边、尾花及白描图案。当各种社会出版物已是姹紫嫣红的时节,文人书斋里的学术出版物就显得有些孤寂萧瑟。图书的封面和版式设计欠佳,多多少少会有损阅读的快感。学术出版物的美术编辑眼看着文字编辑匠心独运加工精品,而自己只能收敛艺术才华,呈上粗放的半成品。这种尴尬而无奈的心情,是局外人难以体察的。深秋时节,他们相约走到一起,在北京西郊的中共中央党校,召开全国高等院校书籍装帧艺术工作会议。
我国现有100家左右的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成千上万种教材和学术专著。在传统观念中,学术类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受“学术感”的束缚,不敢有多大作为。有些著者甚至不能接受略为别致一点的设计。作为教材、专著的主要读者,高校师生也承受不了过高的定价,出版社只有尽量降低成本,在纸张的选择和印装质量上降格以求。如何在装帧翻新和图书定价、成本之间仔细权衡,走出一条逐步为读者、著者和出版社老总所能接受的革新之路来?全国高校出版社装帧艺术协会会长林胜利说:学术出版物的质量关系到知识界乃至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如果它的文字内容是一流的,那么它的装帧形式也应该是一流的。成立大会上评选出《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封面设计林胜利)、《造山带沉积地质与圈层耦合》(封面设计梁书亭)等首批10本大学最美的书,足以证明他们潜在的实力。(天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