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匈多数选民赞成加入北约
匈牙利十六日就加入北约问题举行全民公决,多数投票者赞成加入北约。据匈牙利全国选举中心十六日公布,占匈全部选民人数百分之四十九点二四的选民参加了当天的投票,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点三三的选民投了赞成票。根据匈牙利有关法律规定,投赞成或反对票的选民比例只要达到全体选民的百分之二十五,投票结果便宣布有效。匈牙利政府总理霍恩·久洛在当晚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称,这次公决结果超过了预想的情况,并认为公决结果将会加速北约扩大的进程。


第6版(国际)
专栏:

  尼加拉瓜排雷任务艰巨
据尼加拉瓜军方本周向美洲国家组织提供的一份报告,尼在过去八个月中共排除各种地雷近八千枚,但全国各地仍有八万多枚地雷有待清除。尼加拉瓜排雷工作是一九九○年内战结束后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共排除地雷约三万枚。根据尼军方的扫雷计划,全国排雷工作应在二○○○年结束。完成此项任务所需经费为五百万美元,由丹麦、瑞典、德国等国政府以及欧洲联盟和美洲国家组织负责提供。(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摩洛哥立法选举结果揭晓
摩洛哥立法选举投票于十四日结束,摩内政部十五日公布了选举结果。在共有十六个政党参加议会三百二十五个席位的竞选中,十五个政党获得了席位,其中人民力量社会主义联盟获五十七席,宪政联盟获五十席,人民运动和全国自由人士联盟各获四十席,独立党和社会民主运动各获三十二席。摩全国共有选民一千三百万,其中百分之五十八点三的选民参加了这次选举。(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11月16日,为期三天的第七届法语国家首脑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闭幕。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当选为法语国家组织第一任秘书长。这是加利当选后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宋晓刚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11月14日,美国一架F/A—18C“大黄蜂”飞机完成巡逻任务后停在正在海湾地区游弋的“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当天,美国又派遣第二艘航空母舰“华盛顿”号进入海湾。至此,美在海湾地区的舰队已拥有17艘军舰。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德黑兰打破外交孤立
皎明
上周末,除德法两国外的欧盟其他13国驻伊朗大使已经返回德黑兰。德法两国大使也将在本周内返任。至此,欧盟与伊朗之间长达7个月的外交危机终于结束。
今年4月,德国法院指控伊朗领导人下令谋杀流亡在德的库尔德反政府组织领导人,德国政府随后召回驻伊朗大使。为表示立场一致,欧盟其他成员国也纷纷召回其驻伊朗大使,欧伊关系骤然降至谷底。9月初,双方曾就欧盟大使返任问题举行讨论,伊朗限定德国大使必须最后返回,欧盟拒不接受。9月底,法国道达尔公司同伊朗签订一项开发伊朗海上天然气的协议,冲破了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封锁,为解决这场外交危机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双方努力,伊朗终于决定接受欧盟大使返回德黑兰。
有意思的是,美国是想制约欧盟与伊朗双边关系的。美国为了加紧遏制伊朗,推出了达马托法,强行要求欧盟国家压缩与伊朗的政治经济往来。可是欧洲人却静悄悄地与伊朗达成10亿美元的天然气投资协议。近来,又有欧盟在伊朗投资的消息传出。事实上,欧盟与伊朗之间虽然有分歧和矛盾,但在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也有巨大的共同利益,美国是无力阻挡欧盟与伊朗关系发展的。
欧盟与伊朗外交危机的解决是伊朗新政府在外交上获得的一个成功。与此同时,伊朗新政府将发展同海湾国家关系列为其外交重点,并频频发出友好信号。为阻止以色列势力扩张,伊朗呼吁阿拉伯国家集体抵制多哈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而参加将于12月在德黑兰举行的伊斯兰会议组织首脑会议,以维护海湾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伊朗的这一外交行动已经获得一些阿拉伯国家的积极响应,这表明伊朗已开始打破美国对它的外交孤立。最近,美国一位助理国务卿说,美国的海湾政策目前“正经历一段走着瞧的过程”。因为很显然,美国对伊朗、伊拉克的“双遏制”政策未能奏效。白宫透露将把“双遏制”调整为“区别遏制”政策,即准备对伊朗网开一面。美国海湾政策的调整能否遂愿,外人也不妨“走着瞧”。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务卿敦促以打破中东僵局
埃总统说和平进程有崩溃迹象
本报伦敦11月16日电记者蒋千红报道: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14日在伦敦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会谈中,敦促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一道打破僵局,加快推动和平进程。她说,这既是为了中东地区的和平,也是出于以色列和美国在这一地区共同利益的需要。她还强调,重要的是双方都认真履行协议,而不是采取任何使局势变得更加复杂的行动。
新华社开罗11月15日电(记者侯嘉、王亚东)埃及总统穆巴拉克15日在埃及人民议会和协商会议举行的联席会议上说,阿以和谈已陷进一条死胡同,而且出现了全面崩溃的迹象。
穆巴拉克呼吁以色列政府在巴勒斯坦方面履行了巴以协议的情况下,遵守对奥斯陆协议和其他有关原则的承诺,继续推动和平进程,防止中东地区回到暴力和战争气氛之中。
穆巴拉克还敦促以色列不要在和平道路上继续设置障碍,停止那些“有悖于联合国决议的言论和非法的单方面行动”,以便为恢复同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和谈创造条件。
他说,会见和谈判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使和平进程取得明显进展的手段。他强调实现公正的和平是维护安全和稳定的唯一途径。


第6版(国际)
专栏:

  武器核查危机
萨达姆欢迎国际社会调解
希拉克主张使用外交手段
莫迪凯启用以美军事热线
英国缩短鹞式战机待命时间
据新华社巴格达11月16日电(记者顾正龙)伊拉克总统萨达姆16日晚表示,他对阿拉伯国家和国际社会在目前武器核查危机中所持的立场表示满意。
萨达姆在内阁会议上还认为,这场危机也许有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伊拉克因制裁而遭受苦难的事实,也为国际社会公正地解决伊拉克与美国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机会。
萨达姆指出,伊拉克无意同美国发生冲突,如果通过对话能促使联合国安理会履行对伊拉克的承诺,伊拉克人民将会感到欣慰。但他强调,伊拉克不会接受这个框架以外的任何武力威胁,如果别人拒绝对话,那他们将对此负完全责任。
此间外交人士注意到,萨达姆是在国际社会为避免海湾危机不断升级而积极展开外交斡旋的时候,发表了这篇口气有所缓和的讲话。
据新华社河内11月16日电(记者凌德权)法国总统希拉克今天在这里说,法国在目前出现的海湾危机问题上支持联合国和美国,他同时表示法国主张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当前的这场危机。
希拉克是在第七届法语国家首脑会议闭幕后与东道国越南的国家副主席阮氏萍、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等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这番话的。
他说,伊拉克如表示出回到国际社会的姿态,对伊拉克的禁运就会取消。法国外长已向伊拉克领导人传达了法国的上述立场。
他同时强调,应该为海湾地区出现的危机局势寻找解决办法。法国主张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场危机。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11月16日电(记者支林飞)以色列国防部长莫迪凯15日晚通过军事热线电话,同美国国防部长科恩讨论了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的最新发展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美伊军事冲突等问题。
据以色列电视台报道,这是以色列国防部长首次启用以美军事热线。这条军事热线是在10个月前莫迪凯访问美国时设立的,为的是在紧急情况下加强双方的军事联系和防务磋商。
自美国与伊拉克因武器核查问题发生对抗以来,以色列军方一直在密切跟踪局势的发展。尽管以军方认为,即使美伊发生冲突,伊拉克对以发动导弹袭击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伊拉克孤注一掷对以实施报复的可能性。以色列民防指挥部已要求全国公民检查他们所预备的防毒面具。
本报伦敦11月16日电记者蒋千红报道:英国首相布莱尔14日称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不从与联合国的争端中后退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已将英国皇家空军鹞式战斗机飞行中队的待命时间从5天减少到48小时,这支部队可能部署于海湾。
另据报道,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14日在爱丁堡与英国外交大臣库克举行会谈时说,萨达姆·侯赛因必须放弃他对联合国的挑衅。她又说,现在还不是忙着猜测何时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美国仍在从事紧张的外交活动。美国的战略是其将在外交方面的努力与在海湾地区强有力的军事存在相结合。库克对美国的立场表示支持,并重申萨达姆必须遵守联合国的协议。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美军动武尚未“倒计时”
本报驻美国记者李云飞
在海湾局势再度出现紧张对峙的情况下,人们自然关注美国会不会对伊拉克动武的问题。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美国单方面使用武力迫使伊拉克就范,即使其原封不动地接受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的调查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并不迫在眉睫。用美国国防部长科恩的话来说,这场海湾危机还没有进入“倒计时”。
自从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伊之间的较大武装冲突有3次:1993年1月,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伊拉克飞机进入南部“禁飞区”为由对其实施联合打击;同年6月,美国声称发现了伊拉克想要暗杀美国前总统布什的计划,因而向巴格达等地发射20多枚巡航导弹;去年9月,美国以伊拉克部队进入其北部的库尔德地区为借口,对伊拉克进行了导弹袭击。而眼下这次危机的导火线是伊拉克对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的人员组成不满。伊拉克方面认为,这个小组内的美国人太多且起关键作用,这些人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延长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能与美籍核查人员合作。综上所述,只要伊拉克不采取攻击U—2侦察机的行动,美国就很难找到动武的借口。
从国际上的反应来看,除了英国,其他各主要国家都反对使用武力,主张通过外交和对话的途径解决问题。美国方面不能不考虑,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动武,势必会加深它与盟国之间的矛盾,而这正是伊拉克所要达到的目的。尤其是阿拉伯国家因不满美国“对以色列软,对伊拉克硬”,在目前的危机中与美国或多或少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美国目前的策略仍是军事和外交双管齐下。这个周末,在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州为民主党筹款的克林顿总统与一些大国领导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赴多哈参加第四次中东北非地区经济会议的途中,也在紧张地做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工作。
有消息说,为了达到迫使伊拉克就范的目的,美国这次军事打击的范围和强度可能要大大超过前三次。美国仍需要时间调兵遣将。而在伊拉克的总统府和其他一些设施里,目前聚集着不少当地的老百姓,组成了所谓的“人体盾牌”。这一招令美国相当棘手。
这些因素显然都对美国采取军事行动起着制约作用,也是这次海湾危机还没有进入“倒计时”的主要原因。据报道,伊拉克已表示,只要改变核查小组的人员构成,使之与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相对应就可以接受核查。现在核查小组的180名成员来自35个国家,比例最高的前6个国家是:智利22%,美国14%,英国11%,新西兰9%,伊拉克6%,澳大利亚5%。美国目前显然不愿意改变这一组成。
目前,有关各方的外交努力和斡旋活动正在继续进行,这段时间至少还要几天甚至几星期。当然,通过外交途径、以对话的方式化解危机是人们所希望的。但美国通过军事手段解决的可能性目前也不能完全排除,因为美伊之间毕竟力量对比悬殊,而且一般舆论认为,拖的时间长对美国未必有利。
(本报华盛顿11月17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我代表谈军事透明问题
阐述控制小武器问题立场
据新华社联合国11月14日电(记者丁宝忠)中国裁军大使沙祖康14日在第五十二届联大第一委员会(裁军和国际安全)会议上说,任何国家都无法做到军事的绝对透明,“透明”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沙祖康是在就荷兰提出的“军备透明”决议草案作投票立场的解释性发言时说这番话的。他指出,中国自1992年以来一直参加了历次联合国常规武器转让登记;在当前国际条件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同意并做到对其军备或军备相关事项的绝对透明,也不存在“为透明而透明”的问题。
他说,由于各国政治、军事和安全环境不同,同样程度的透明给各国带来的影响则各不相同。对一些军事强国和军事集团成员国来说,搞些透明可能有助于增进相互信任,甚至借此显示其军事实力,并促进其军贸利益。但对另一些国家而言,则可能危害其国家安全。因此,要求制定一个适合于各国的抽象的或看似统一的透明措施是不现实的,也是注定没有出路的,只能在具体的军控与裁军条约的框架内,根据各条约的不同性质、特点和需要,通过谈判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和可行的透明措施。
据新华社联合国11月14日电(记者张良华)中国裁军大使沙祖康14日在第五十二届联大第一委员会(裁军和国际安全)的会议上阐述了中国关于控制小武器的立场。
沙祖康代表中国就对控制小武器决议草案的投票立场作了解释性发言。
他说,小武器的过度积累和非法转让可能使动乱地区局势恶化,冲突加剧,恐怖主义和贩毒进一步蔓延,阻碍有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冲突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可能更甚。
沙祖康说,中国代表团对小武器的过度积累和非法转让问题的立场是:首先,不应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目标,应切实尊重有关国家的主权;第二,应严格按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在维和框架内采取行动;第三,应尊重并根据冲突各方、包括其所在地区的区域组织自愿达成的协议进行;第四,应充分照顾冲突地区有关国家合法自卫和安全的正当需要。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共和列车”重回快车道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李学江
进入11月份,澳大利亚讨论共和问题的宪政会议代表的选举在全国正式拉开帷幕,因失去政府推动而一度减速的“共和列车”得以重新驶入快车道。
这次宪政会议是人们期盼已久的,但更引人瞩目和耐人寻味的是投票伊始,霍华德总理对共和问题看法所发生的突然变化。这位总理从不讳言自己是一位主张继续维护现行君主立宪制的保王主义者,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共和。但在11月9日,即选举投票开始数日后,他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却说,我认为这次宪政会议应该把时间花在以什么样的(共和)形式来取代现行政体方面达成一致;共和也好,君主立宪也好,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统一可行的政体,一个能为绝大多数人所愿意支持的适当的政体。接着他又补充道,他所强烈反对的是民选总统的共和模式,假如要变,他倾向于总统由议会联席会议的2/3多数选举产生。对照原来霍华德给宪政会议规定的首要任务仅限于讨论是否要实行共和,他现在的言论当然被理解为不是要不要共和的问题,而是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共和模式的问题。
总理的这番话立即受到了舆论和共和主义者们的欢迎。共和运动主席特恩布尔说,总理脱离了保王派,选择一个好的共和模式,这是个积极贡献。《时代报》的社论评论道,这是一个重要的、积极的转变,有益于全体澳大利亚人。但总理的态度也招来了保王派的不满,君主立宪运动全国执行主席琼斯女士表示愤慨,她说,该组织决不与任何鼓吹改变现行政体的政客为伍。主张维持现状的前总督海登不无忧虑地表示:这似乎不像是要举行一个讨论要不要共和的大会,倒像要召集的是一个共和宪法的起草委员会。
鉴于这些反应,11日晚,霍华德总理再次阐述了自己的立场,说他个人仍将投票反对共和,认为现行体制运行良好,实质上就是戴着王冠的共和国;但如果绝大多数人选择共和政体,他决不会去阻碍。同时他再次称宪政会议的主要责任是应就选择一个安全稳妥、切实可行的(共和)模式达成一致。这表明,霍华德总理看到并承认了走向共和已是势所必然,因为最近发生的两件事不能不让一个以选民为上帝的政治家深思。
第一件事是戴安娜之死,无形中使许多澳大利亚人对英国王室产生了强烈离心倾向。第二件事是澳前联邦总督考恩改信共和,再次引发了一股强烈冲击。考恩原是威信很高的保王党人,但9月23日,他在美国一所大学的讲演中公开宣布:澳大利亚有自己的国家元首,取得自己独立的民族身份的时代已经到来。他曾作为英国女王代表的身份和他资深宪法学者的地位,都使他的转变在社会上产生了颇大反响,各大报都就此发表了社论,为共和运动推波助澜。
近年来的历次民意测验都表明,共和的支持者一直多于君主制的拥护者,而且还在上升。前不久的民意测验结果是,共和的支持率首次超过半数,达52%;而完全反对共和的只有33%,未置可否的占15%。这当然是一个寻求连任的政治家所不能忽视的。形势比人强。因此,承认现实,顺应民意,既为自己预留余地,也为宪政会议的成功打下基础,无疑是明智之举。
根据两个多月前通过的选举法案,宪政会议代表由152人组成。其中36人已由政府任命;40人由联邦议会和各州官员组成;另76人则通过全民自愿邮寄投票选举产生。目前选票正陆续寄往选民家中,选举将于12月8日结束。而会议将于明年2月份举行。如果会议能就是否实行共和、选择什么样的共和模式达成一致,则将于2000年之前举行全民公决。由一位自己的国家元首宣布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开幕和主持庆祝澳建国100周年的活动,可以说是绝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期待已久的愿望。 (本报堪培拉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乌总统发表联合公报
据新华社莫斯科11月17日电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乌克兰总统库奇马17日在莫斯科表示,大力发展俄乌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两国对外政策的优先目标。
叶利钦和库奇马是在莫斯科举行两天非正式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公报中作上述表示的。两位总统重申,俄乌两国将本着相互尊重、信任、睦邻友好、大力协作和彼此接近的原则,在公认的国际法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双方希望两国议会尽快批准今年5月底签署的俄乌友好、合作和伙伴关系条约。
公报说,两国总统一致认为,俄乌应立即采取积极措施,发展各领域的合作,并在国际事务中具体协作。俄乌两国总统还表示要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独联体的工作效率。


第6版(国际)
专栏:友好往来

  友好往来
▲叙利亚总理祖阿比10日上午会见在大马士革访问的中国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一行时表示,希望叙中两国在体育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和发展。伍绍祖当天还与叙利亚体总主席萨米哈签署了中叙1997年至2000年《体育合作协议》。
▲菲律宾总统拉莫斯11日在马尼拉会见了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局长陈光毅,并出席了中菲民航备忘录签字仪式。陈光毅和菲律宾运输和交通部长恩里莱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中菲民航备忘录。
▲新加坡总统王鼎昌和内阁资政李光耀分别于14日和15日会见了正在新加坡访问的中国民航总局局长陈光毅。双方一致同意两国不断加强在民航领域的合作。王鼎昌对前不久中新双方签署的民航谅解备忘录表示满意。
▲约旦首相兼国防部长马贾利16日在首相府会见了来访的由副总参谋长钱树根中将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代表团全体成员。
(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不允许美在里海地区加强地位
新华社莫斯科11月17日电(记者盛世良)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17日在俄独立电视台发表谈话指出,俄不允许美国在里海采油区加强其地位。
他认为,里海沿岸有关各方应尽快解决里海地位问题,俄在该地区必须更积极地行动,而不应成为局外人。涅姆佐夫在谈到里海石油资源的开发时说,美国在里海参与了阿塞拜疆每个油田的开发,而俄罗斯已错过了一些机会。他说,俄将通过开发伊朗油田等来弥补这一损失。
涅姆佐夫明确指出,俄罗斯“不允许美国在里海地区搞任何大规模演习,更不允许发生军事冲突”。


第6版(国际)
专栏:

  德要求俄撤走谍报人员
新华社波恩11月17日电(记者吕鸿)据17日出版的德国《明镜》周刊报道,德国政府要求俄罗斯全部撤回其在德国的秘密情报人员。
报道说,德国强烈要求俄罗斯最迟在外国使团1999年从波恩迁至柏林时,撤回俄驻德大使馆、领事馆和军事使团中的秘密情报人员。
《明镜》周刊还称,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两年前就识别出了至少165名在德国活动的具有合法身份的俄罗斯秘密情报人员。
报道称,鉴于俄罗斯在德国的间谍活动有增无减,德国总理科尔计划本月底访问莫斯科时向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提出这一敏感话题。


第6版(国际)
专栏:

  罗马尼亚总统访问印度
罗马尼亚总统埃米尔·康斯坦丁内斯库十七日抵达新德里,开始对印度进行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欢迎仪式结束后,康斯坦丁内斯库总统与印度总理古杰拉尔举行了正式会谈,就共同关心的双边和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会谈结束后,双方签署了有关投资、文化和科技方面的三个合作协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