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我看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是祖国和平统一的旗帜
郭泰文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在修改后的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作出的历史性的英明决策。
以“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为内容的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存在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实际出发,首先就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掌握国家机器的阶级是以巩固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为己任的,在一个国家内只能由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社会制度存在,即一国一制。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大陆自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面临着使已经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与祖国长期分离的台湾、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历史性任务。中国如何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实现完全统一,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如果用武力解决,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这些地方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显然对各个方面都不利。因此要用一种新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对这个马克思主义本本上不曾说过的新问题怎么解决?小平同志的回答是“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这个新办法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的发展。在一个国家里允许两种不同的制度的存在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有这样的气魄,只有邓小平同志有这样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小平同志在谈到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时候指出,没有点勇气是不行的,这个勇气来自人民的拥护。人们拥护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建立和领导这个制度的中国共产党,是“一国两制”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国主体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共产党领导不变,一句话“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也就是说对马列主义“老祖宗”的话没有丢。也就是坚持了他们揭示的人类发展的总方向没有变,也就是坚持了他们一贯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一国两制”的构想,体现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尽管两制从政治属性来说是对立的,但却可以和谐地统一在一个国家之内。“两制”,是一种和平共处的关系,“两制”之间“井水不犯河水”,不但谁也不“吃掉”谁,而且可以相互促进,更有利于相互的发展。“一国两制”既是国际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又可延伸到国际上解决国际争端,这对国际上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国两制”的构想充分考虑了台湾当局和台湾人民的处境、利益和前途,确实是面对现实,顺应历史潮流,有功于民族,有益于人民的解决问题的伟大构想,是我们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光辉旗帜。
科学的体系来自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又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来的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理论,已经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的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一国两制”理论的正确性和生命力。1999年我国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国人民将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的第二步。这一切都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台湾问题又不同于港澳,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解决台湾问题,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应当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完成。
为了解决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问题,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结合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实际,提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看法和主张。这是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运用。这个讲话既有对两岸关系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又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这些建议和主张中,江泽民同志郑重呼吁:作为第一步,海峡两岸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政治报告里,再次郑重呼吁台湾当局认真回应我们的建议和主张,及早同我们进行政治谈判。江泽民同志的这些看法和主张已经并必将对祖国的和平统一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祖国统一的道路并不平坦。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严重地阻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事实证明,岛内分裂势力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不愿意看到中国的统一。他们不断地在国际上进行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近几年,台湾当局每年在联大开会期间,都收买少数几个国家提出所谓“台湾加入联合国”的提案。尽管这些提案连续几年在联大总务委员会上就被拒绝列入联大议程,但是台湾当局仍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台湾当局的领导人还巧立名目、花样翻新地搞什么“务实外交”,尽管四处碰壁,仍然乐此不疲。9月上旬,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召开之际,台湾当局领导人置岛内广大民众缓和两岸关系,及早进行两岸政治谈判的强烈呼声于不顾,在巴拿马参加国际运河会议后,在中南美洲国家的讲话中,不但不认真回应江泽民主席的关于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的郑重呼吁,反而要求承认“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这进一步暴露了他分裂祖国的面目。他的这些言行,理所当然地遭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广大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分裂是绝对没有出路的。”以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为指导,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我们要和台湾同胞一道,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分裂,反对“台独”,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外国势力干涉,反对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我们也希望台湾当局不要违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为及早进行两岸政治谈判创造条件,为实现祖国统一做一些实事。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我看香港回归

  历史的使命时代的要求
余克礼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这一设计完成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使命,是世纪之交的新时代对中华民族的要求,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正是基于这一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江泽民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问题作为一部分全面系统地进行阐述。自1979年提出和平统一的对台方针以来,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这还是第一次。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极大诚意和坚定信心,也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强烈愿望。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最现实、合理、切实可行、对各方都有积极意义的模式,就是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以“一国两制”构想作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中国政府先后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谈判,成功地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澳门问题。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香港继续维持长期的繁荣稳定,将用事实进一步雄辩地证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模式。台湾当局应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重,从维护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出发,切实认真思考以“一国两制”模式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问题。
“一国两制”方针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江泽民主席在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分裂,反对“台独”,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外国势力干涉,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要努力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图谋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原则立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在任何情况下也没有妥协的余地。祖国大陆方面对这一原则的坚持之所以如此坚定,这是因为在台湾岛内和国际上确实有那么一股势力总是想要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因此坚持这一原则正是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江泽民主席在报告中呼吁,作为第一步,海峡两岸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希望台湾当局“认真回应”,“及早与我们进行政治谈判”。江泽民主席还强调,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这是针对台湾当局一直不肯真正回应江泽民主席八项主张所提出的郑重建议,而再次发出的郑重呼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博大的胸怀和务实的精神,也反映了两岸同胞迫切希望尽快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改善与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心愿。中国的和平统一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两岸政治谈判作为统一的必经步骤和手段,可以分阶段、分步骤进行。首先应从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谈起。这是实现两岸和平、两岸关系正常化的关键所在,也是进一步加强两岸往来和交流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一问题就抓住了解决主要矛盾的突破点。
近年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在各种压力下,台湾当局某些人虽然在口头上频频表示愿意与祖国大陆谈判“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但在行动上却继续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尤其是有的人不仅不顾岛内民众希望当局积极善意回应江主席建议的强烈呼声,反而声称要祖国大陆“必须承认中华民国存在,承认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否则“两岸根本不可能谈”。这显然与他们所讲的要与祖国大陆进行政治谈判完全是背道而驰的,表明他们至今对政治谈判缺乏诚意。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台湾当局应站在中华民族的总体利益和台湾人民的切身利益的立场上,顺应历史,顺应时代潮流,以实际行动认真回应江泽民主席的“郑重呼吁”,与祖国大陆携手并进,一起完成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港人治港”印象

  走进特区政府新闻处
本报记者张首映
高耸的美利大厦,坐落在中环半山上,是港岛一个难得的处所。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就设在这座美丽的美利大厦里。
起初,记者以为政府新闻处应该设在政府总部,由行政长官办公室或政务司司长办公室管理,事实完全出乎意料。于是记者又从政府总部来到这座美利大厦。
特区政府新闻处处长陈镇源先生,同时兼任着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的公共关系顾问,在政府总部和新闻处各置一间办公室,经常接受政府及各有关方面的公关咨询。从行政长官办公室到各有关部门,新闻处都派驻着新闻主任,既接受咨询,又发布消息,构成一张快捷灵活的新闻网络。政府新闻处总部,就在大厦的5层至8层。
上到8层,陈镇源先生告诉我们,新闻处设有新闻及大众传播研究科、宣传科、探访事务统筹科、公共关系科、海外公关科5个专业科,号称“五子登科”,拥有300多位专职人员,他们可以说是特区政府理所当然的“笔杆子”。
政府新闻处职能并非“新闻”二字所能概括,是政府的通讯社、宣传部、出版社、艺术设计部、新闻办公室,也是政府的公共关系部;负责发布特区政府的各种消息,宣传其政策法令,编印其文件资料,设计其形象,为政府主要官员的演讲、政府相关文件提供公关关系方面的意见,为本地新闻界和传媒提供各种新闻咨询及服务,接待各国新闻界宾朋,向世界推介香港形象,管理特区政府所属的10多个驻外办事处,以其舆论行为,鼓励外国朋友来香港旅行、投资,紧密地为香港特区的经济、新闻和文化事业服务。
在这里,记者看到,其所有机构和人员全都一如既往、按部就班地工作着。
新闻科,“五子”中的长子,在特区政府没有自己的报纸和电视台条件下,每天须安排采访,向香港传媒和驻港新闻机构编发几十条有关政府和民生等方面的稿件,用电脑和传真发送出去;当首席新闻主任李小玲小姐向记者讲述此等情形后,我们才知道,在写字间每天收到的新闻处稿件,原来是这么来的。每每遇有重大事件和市民特别关注的事情,如台风、暴雨、塌方、泥石流等等,新闻科一天24小时随时向市民、传媒提供消息。8月2日,周末,50年来最姗姗来迟的台风终于登陆了,特区政府新闻处许多公务员无暇休息,及时把政府的各项指令,风球从8号升到9号、学校停学、若干交通线路中断、老人和小孩如何注意安全等一一通知给传媒,希望它们尽快向市民传达,确保社会安定和港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新闻处操办国际性重大新闻活动,特别是回归期间及以后经历两大战役,都取得骄人佳绩。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前后,它负责这个有6000多名中外记者参与的世纪新闻大战,没有出现什么闪失,备受世界舆论称赞。9月下旬,致力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的新闻组织工作,接待2000多位“老记”,从容不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他们感激不尽。香港回归,使这个新闻处积累了应付和处理国际新闻大战的经验和能力,得到了历练和发展。
陈处长充满信心地说:“香港特区的新闻体制一如既往,香港新闻界和传媒享有高度自由,在‘港人治港’新的历史时期,新闻自由不仅会得以充分尊重,而且还会发扬光大。”
不久前,一家长期戴着有色眼镜看香港的西方报纸的一名记者找到新闻处,希望提供一点“料”,回去好有个交待。新闻处负责人对他说,你们需要的东西肯定在香港找不到,中央政府对实行“一国两制”决心很大,信心十足,根本不存在缺乏新闻自由的事情。这位记者耳闻目睹的事实,使他不得不改变初衷。
香港如今繁荣稳定,兴旺发达,有的记者抱怨“太平稳”了,没有原来想象中的“东西”可写。新闻处坦陈,香港特区的新闻热点已发生变化,由回归前的中英之争转变为特区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本地传媒比较集中地表达关于民生的情景和意见。港内外诸多人士也以为,香港传媒已比过去更实在更贴近民生,更有力地监督政府运作,更自由地表达港人意愿,是一种进步。
昔日在港英政府统治下,新闻处长期与祖国内地疏于联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加强与内地新闻部门的联系工作,已提上议事日程。待特区政府北京办事处成立后,新闻处将派出代表,常驻北京。新闻处正开展与国务院新闻办、中央有关传媒的联系,鼓励各传媒记者多去内地采访,希望他们遵守内地新闻运作规范,像中央传媒驻港记者遵循香港特区新闻规范那样。可以想象,在“一国两制”的光辉旗帜下,香港特区与内地新闻界的交流将日益紧密和广泛,并将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走向世界。
红棉道旁的美利大厦,因为有政府新闻处在此间办公而声名远播,备受世界传媒关注。
步出特区政府新闻处,回首仰望,在这红日当空之际,美利大厦越发显得雄伟、挺拔、流光四溢。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京港携手迈向21世纪
——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侧记
本报记者赵兴林
10月下旬,来自北京、香港的经济界、学术界人士欢聚首都北京,共商京港携手迈向21世纪的发展大计。
短短两天,京港经济合作再传捷报,双方签订16个合作项目,投资总金额14.62亿美元。一些代表激动地说,香港回归100多天,北京、香港共同举办此次研讨洽谈会,阵容如此之大,代表如此之多,足见京港发展经济合作的必然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北京和香港经济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础。截至1997年6月底,北京已批准港商投资企业5200家,占外来投资企业总数的40%;直接投资104亿美元,占全市外来投资总额的1/2。香港不仅名列来北京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之首位,而且成为北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贸易总额累计超过100亿美元,占北京贸易总额的22%。
代表们认为,加强京港之间多层次、多领域、多途径的合作,不仅能使双方互惠、互利,而且在二、三产业方面的产业结构梯度互补方面也显得十分重要。正如北京市市长贾庆林所说,北京的发展,需要借鉴香港的成功经验,需要更广泛、更深入地扩大和加强同香港的合作。在双方的努力下,共同开创出一个胜利迈向21世纪的良好合作局面。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财经事务局黎高颖怡说:“香港回归祖国,展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在‘一国两制’的大原则下,回归以后的香港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我们对京港进一步发展经济合作充满信心。”
利用京港各自优势,联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是代表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京港代表都谈到,北京拥有各类科技专业人才114万人,市级以上的独立科研机构50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个,占全国的37%;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占全国的53%。随着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功建立,一个个高新技术企业拔地而起,一批老企业经过技术改造进入高新技术行业。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但是,北京的产业结构与首都的特点很不适应,亟须发展符合首都特点的高技术、高附加值和节能、节水、节土地的新兴工业。对香港来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必要的。
展望未来,京港两地高新技术领域合作拥有广阔空间。代表们就确定扩大合作重点,建立双方协调机制;狠抓北京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的改善,以及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等方面,发表了真知灼见。他们深信,面向21世纪的京港经济合作,前景更加光明灿烂。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人物长廊

  让中医中药“现代”起来
——记矢志报国的香港实业家周宏龙
于长洪
周宏龙成功了。
成功的不仅是他创办的福康公司推出的天然免疫调节剂“泰一液”市场上一炮打响,更在于几十年的志向得到初步实现:以先进科技手段弘扬传统医学,使中医中药“现代”起来。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医药学,始终把生命当作一个整体来辨证施治、标本兼治,特别在调整人体机能和治疗免疫系统疾病上,中医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药也以其天然、易吸收而越来越受到青睐。这些年,欧美兴起了中医中药热,世界制药业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即将围绕东方天然药物而展开。
80年代移居香港并创建香港思维集团的周宏龙,以赤子之心和商家敏感体验到了中外在天然药物领域较量的严峻和急迫。这位60年代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计算机高材生笃信实业报国,早在创业之初就确立了“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信条,时刻在寻找机会投资内地,担负起挖掘祖国医学遗产从而造福全人类的使命。周宏龙在到处呼吁加速传统医学研究开发的同时,于1990年成立了隶属于思维集团的综合医药企业——福康医药有限公司,与国内外医学界紧密合作,定位于以先进技术生产天然药品和生物制剂,以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宏龙得知湖北一条用天然菌物治病的消息。他立即飞往湖北,买回了真菌样品,组织人力攻关研究。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加盟”,号称“中华第一针”的石学敏教授成为坚定的学术“合作人”。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现这种真菌含有一种特殊物质,可以改善人体微循环系统,双向调节体内激素水平,促进免疫细胞因子产生,全面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具有对多种病毒和变异细胞的吞噬能力。
周宏龙和他的同事们再接再厉,又摸清了真菌生成、发育、成熟的规律,通过原生环境模拟,成功培育出了新一代性能优良的“周氏真菌”,为将其最终开发为现代保健品奠定了基础。之后,福康公司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按照祖国医学药理,加入多种名贵中药,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手段,将方剂制成了清澈透明、醇甜可口的口服液并命名为“泰一”。经解放军总医院、天津肿瘤医院等海内外40多家医院临床试验,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对几十种疾病有程度不同的治疗作用,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理想保健品。
1994年4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泰一”液在天津正式投产。有治疗和保健双重作用的“泰一”一问世就掀起热潮,并漂洋过海远销欧美、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患者的感谢信纷至沓来。目前国家体委已安排在国家级运动员中服用“泰一”。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再现香港回归日
刘全应
在香港回归祖国一百多天的时候,“一九九七香港回归日”摄影作品展于十月二十七日起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人们流连在展览大厅里,再次感受香港回归的激动与自豪,表达对香港未来的美好祝福。
一幅幅摄影作品把观众带到香港回归的日子。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庄严隆重;特区政府成立就职宣誓,场面感人;驻港部队陆海空三军同时出发,赴港接管香港防务,威武雄壮。
令人动容的还有全世界的华夏儿女,为之欢欣鼓舞的镜头:葱郁的内蒙古大草原上,牧民们兴奋地你追我赶,奔走相告;五台山上,佛教徒们虔诚合掌祈祷;皑皑白雪的珠峰下,川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边藏族同胞们载歌载舞;简陋的工棚里,建筑工人举杯庆贺;太行山下,一家农舍小院里,挤满了伸长脖子、手执蒲扇的村民,他们在电视机前争看回归盛况;甘肃某部驻军在无垠的大漠里击鼓呐喊,声震天宇;广场上一对外国夫妇推车里的小娃娃也举着五星红旗。
“警世钟下听回声”、“渔家孩子”、“石油工人的心愿”、“告慰小平:香港回家了”……一幅幅充满深情的作品无不激动人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冯鹏感慨地说:“香港回归,依靠的是国家的强大。再没有比为祖国繁荣昌盛做出奉献更有意义的了。年轻人只有奋斗拼搏,人生才有价值。”签名册上一行行陌生的名字,伴随着共同的心声:祝愿祖国日益富强,祝愿香港明天更美好。
展览由文化部、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新闻办和新华社香港分社主办,展出的一百七十九幅作品中,有一百六十四幅获优秀奖,十五幅获特别奖,这些作品是从世界各地摄影爱好者寄来的六千余幅照片中精选出来的,角度新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次的获奖作品即将汇集成册,让人们铭记香港回归的历史瞬间。


第11版(香港和澳门台湾)
专栏:

一种新式公用电话日前出现在香港地铁一些站台上,公众可免费试用。这种电话台面装有液晶显示屏,并有中英文显示,还可以查阅电话资料。
新华社记者张燕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