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小城镇建设

  中部的亮点
——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张毅
9月下旬,建设部在湖北襄樊和河南南阳召开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来自湖北、河南、湖南、四川、重庆等9个省市的100多名镇长和分管部门的同志参加会议。会议报到已经截止,各地来函来电要求听会的还络绎不绝,与会者大大超出预定人数,使会务组的同志叫苦不迭。
对此,有关人士称,最近几年,作为新的增长点和广大农村加快城市化步伐的有效途径,小城镇建设在中部地区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有资料显示,近年来,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无论投资总量还是增长速度都十分可观。其中住宅投资由1994年的120亿元提高到1996年的190亿元;1994年基础设施投资额为107亿元,1996年则达173亿元。湖北襄樊城镇化水平由1990年的20.4%发展到1996年的33%;河南南阳3年间增加建制镇50个,新增城镇人口52万人。
假如说我国东部地区崛起的一座座新型城镇依赖于乡镇工业的蓬勃发展的话,中部地区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首先是一些历史上形成的古镇,在今天的经济建设中仍然青春焕发,光彩照人。位于道教圣地武当山南麓的湖北谷城县石花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古就是鄂、豫、川、陕毗邻地区的重要物资集散地,素有“小汉口”美誉。改革开放以来,石花镇立足传统优势,城镇建设与工业、农业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目前,该镇已发展成为工业主导型商贸城镇。漫步镇区的主商业街,两旁别具匠心的徽派建筑青瓦白墙,鳞次栉比。建筑下层都辟成了店铺,店铺里摆满了五颜六色的服装、布料和鞋帽……这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每天都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人。这个只有3万人口的镇区,建起了可容纳500人的汽车客运站,日客运量达1.2万人次。
在河南南阳采访期间,该市淅川县正在举办的香花辣椒洽谈会引起了记者的关注。淅川有种植辣椒的传统,当地改良培育的“香花小辣椒”以其颜色深红、辣味浓、油分大而闻名全国。1992年,香花辣椒的主产地香花镇兴建了功能齐全的辣椒城,来自国内外的500多名客商常驻此地。香花辣椒城年交易量达4万多吨,成交额上10亿元,年出口干辣椒占全国干椒出口的40%。香花镇因小小辣椒而声名远扬。目前,广东、湖南、浙江、台湾等地的客商纷纷到此投资办厂,该镇先后办起了36家辣椒系列加工企业,年产值6000多万元。香花镇仅围绕辣椒市场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就安置从业人员1.5万人。
香花镇这个昔日闭塞贫穷的小乡村,靠种辣椒起家,短短十几年间就发展成为如此兴旺的辣椒城。可见,在一些内陆地区,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打开山门,盘活流通,借助外力发展二三产业,推动乡村城市化,不失为一种便捷的途径。河南省建设厅副厅长刘洪涛深有感触地说,在那些底子薄、基础差的地方搞城镇建设,实践证明,简单地上项目、建工厂,只会事倍功半,寸步难行。
金秋时节,驱车从襄樊到南阳,过了一村又一村,看了一镇又一镇。坦白地说,当参观采访的一行人赞叹内地农村近几年所取得的变化时,也见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经过改革开放后近20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因人多地少的压力而在城镇建设中精打细算,尽可能采取了集中、集约用地的方法。而中部显然还没有如此紧迫的感受。他们豪迈、慷慨的性格在城镇建设中也得到了或多或少的体现。我们参观的一个以服装加工经营为支柱产业的历史名镇,其经济发展的成就及对周边地区的贡献,是值得称道的。然而,走进镇区,条条宽阔的马路和幢幢楼房之间,不时夹杂着小片菜地和传统的农家大院,整个镇区松松垮垮,土地利用很不经济。
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在这次小城镇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记者了解到,许多地方发展心切,在加快农村城市化问题上,采取了下指标,压任务等手段,片面追求政绩。这样一来,很容易加重农民负担,做出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来,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中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更多的引导、规范和扶持,但是,如果到现场去走一走,看一看,你会发现,那些不起眼的小城镇蕴藏或正在释放着巨大的经济能量,其在广大中部地区农村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已经毫无疑问地显现出来了。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老乡月谈

  汰劣壮优
调整结构
周泓洋
如何提高投入水平,促进乡镇企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目前的关键在于寻找出一条新的投入路子。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在企业投入上抓大扶强大胆地向数量上占35.2%、利税仅占1.9%的小企业开刀,租赁、拍卖、兼并、转让了一批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无市场的劣势企业,收回1亿元资金投向优势企业。没有向国家多要一分钱,牟平实现了对优势企业再投入的初衷,也完成了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这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在乡镇企业发展较早的地区,有一些企业是七八十年代土法上马的,又错过了不少升级换代的机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还在苦苦支撑。但是,即便如此,一提到发展乡镇企业,个别地区还是要资金、上项目、铺新摊子。上项目不是不对,问题是建起来的那些企业,往往是“开工之日,就是亏损之时”。而且,新上项目就要占用大笔资金,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更捉襟见肘,那些管理上先进、经济上有规模、技术上现代化、产品有市场的优势企业,却因为资金被新上项目占用,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支撑,迟迟难以一展雄风。这种该“死掉”的“死不了”,该“吃饱”的“吃不饱”现象,在不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
牟平区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运用经济的办法,由政府出面将那些“微、亏”的企业转出去,合理流动、优化组合闲置资产,换回优势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让该“死”的“死”掉,该“饱”的吃“饱”,这是资金短缺前提下必须的选择,也是合乎经济规律的,因为,政府不主动介入,劣势企业依旧在低水平地运行,迟早会被市场淘汰,而优势企业也因为缺乏发展的资金而失去大发展的机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经营之道

  “民乐”如何占领市场
贾雯
在全国速冻面食品生产企业中,北京蔬菜食品速冻公司“资格”最老,规模最大,1996年的销售收入达到1.23亿元。
一个8年前还负债累累的乡镇企业,何以一跃成为同类企业中的“龙头老大”?
“适应市场需要,在探索中走向成熟,”公司常务副经理王力玲以此作答。刚开始,作为北京市重点菜篮子工程之一,公司主要经营速冻蔬菜,以缓解淡季蔬菜供应的压力。然而,随着大棚菜生产的迅速发展,老百姓吃反季节新鲜蔬菜已不再困难,谁还愿意吃速冻菜呢?速冻菜没了市场,公司两年就亏损了80多万元。怎么办?原有的生产设备不能丢,但产品必须有市场。公司当机立断,决定转向生产速冻面食品,成为全国第一家速冻面食品生产公司。1990年,第一批速冻水饺生产出来了,推销却相当困难。在消费者对速冻面食品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公司派业务员带着锅到各个商店去现场煮速冻水饺,让顾客品尝。许多顾客尝了之后发现速冻后的水饺一样新鲜好吃,还可以省去自己包饺子的麻烦。于是速冻面食品的日产量从最初的几十公斤逐渐上升到了1吨,产品有了市场。日产量升到了40吨时,公司站稳了脚跟。今天,公司的“民乐”牌速冻面食品知名度很高,日生产能力已达130吨,成为目前全国生产速冻面食品规模最大的企业。
在北京,“民乐”有1000多个销售点。在全国,“民乐”也在16个省、3个自治区、3个直辖市打开了局面。王力玲认为,“民乐”有今天的成绩,最主要的原因是产品定位定得准。“民乐”要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高信誉、低价位、卫生、营养、方便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用王力玲的话来说就是“要让老百姓认这个牌子。”为了保证食品的质量,公司还建立了自己的香油厂。只用了7个月,“民乐”的速冻面食品就通过了中国方圆标志认证委员会的产品质量认证。物美价廉、营养卫生,“民乐”产品供不应求,公司招待所里一度住满了全国各地来的采购员。市场的需要促使公司进行技术改造,淘汰了从前的进口设备,换上了质量好、备件供应稳定的国产设备。
“民乐”有了名气,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纷纷来人来函要求合资办厂,都被雄心勃勃的“民乐”人谢绝,他们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把公司办得更兴旺。王力玲自豪地向笔者描绘公司的发展蓝图:“到1998年,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公司还打算在附近投资兴建商贸城和综合大楼,最终形成一个大规模的集团企业。”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企业风采

  市场造就“水龙王”
——山东水龙王集团有限公司发展之路
贾建舟张百新齐守才
中国山东水龙王集团10年前还是长清县张夏镇金庄村的一个村办小厂,如今却发展成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这家集团具有中央空调、压力容器、消防生活供水设备、采暖换热水处理、煤气铸管、玻璃钢等六大系列50多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其主导产品溴化锂中央空调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水龙王”净资产已达上亿元,同时还拥有被权威部门认可的2.1亿元名牌商标无形资产。今年前9个月,集团完成销售总收入1.8亿元,实现利税0.15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5%和28%。
  市场——产销的“指挥棒”
中国山东水龙王集团的前身——金庄村办工副业是从主要以服务本村的小项目开始的。到1984年,他们生产的污水管就占领了省城济南50%的市场。但由于当时的产品仅限于扁管暖气片、茶水炉等几种简单的产品,形不成规模优势。“水龙王”人意识到,在建筑安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定型产品,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在济南市,他们发现市里正规划大力发展煤气事业,一时间煤气铸管和管件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于是,公司立即作出决定:筹集资金,扩建厂房,生产市场潜力大的铸铁煤气管和管件。不长时间,他们研制的SMJ型柔性机械接口铸铁煤气管及管件通过省有关部门鉴定,成为率先取得这一技术的村办企业,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尝到这一甜头之后,“水龙王”人把市场奉为产销的“指挥棒”,愈发重视了对市场的分析与把握。1986年前后,他们发现大城市的高层楼房越来越多,可原来的有塔供水设备水质易污染、机动性差、制约因素多,给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水龙王”人即刻意识到:无塔式供水设备已成为供水的发展方向。他们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开发设计,并很快生产出了样品。这种NZG系列囊式自动给水装置,既经济又解决了建塔占地、影响城市美观的问题,当年就通过省里鉴定,并在全国大城市一炮打响,年销售收入达117万元。
  信息——企业的“摇钱树”
一条信息往往就是一笔财富。因此,水龙王集团把市场信息看成企业发展的“摇钱树”,把自己的触角伸向全国各地。他们还从全国各地的建筑设计等部门聘请来上百名专家顾问,为其产品开发指引方向。这样,虽然每年要支付高达70万元的顾问费,但却得到极有价值的最新信息,并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分布在全国的96个销售办事处也把产品销售市场的反馈情况及各地的最新技术信息,每月一次用传真发回集团总部。来自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信息,使水龙王集团在竞争激烈、变幻莫测的市场上变得耳聪目明了。1992年,集团驻上海办事处的同志听说七○四研究所刚刚研制出一项溴化锂制冷技术,不过尚在“深闺”之中,识者不多。在市场上投放这一“冷门”产品,不是机遇便是风险,弄不好就会损失近百万元。但是“水龙王”决策者毅然拍板:拿出80万元资金购买这项技术,并聘请对方的科研人员前来监制。结果这项产品一问世,填补了省内空白,销售收入占到集团销售总收入的60%。
1993年,他们获悉大连理工大学的一位教授主持研究的等离子体改性强化汽水换热技术在全国领先,但还处于实验阶段,尚未投入批量生产。“水龙王”人对这条信息如获至宝,发现这种产品换热量是国内同类产品的3倍。于是,他们很快与这位教授签订产品开发协议,投资10多万元买断了这个全国独一无二的产品,并迅速投入生产。这种性能优于进口货的产品一投放市场,销售额不断上升,再一次提高了“水龙王”的市场占有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乡镇企业法制建设日趋完善
本报讯记者彭俊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颁布实施一周年来,我国乡镇企业法制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部和全国各地先后制定了有关乡镇企业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为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农业部对乡镇企业法公布前的有关规章进行了清理,修改了5个,废止了6个。同时,《乡镇企业法实施条例》的起草工作也基本成熟。地方人大积极制定有关地方性法规,四川、新疆、宁夏、云南、贵州、长春等省市区均出台了《乡镇企业条例》。河南省发布了《乡镇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办法》,重庆市出台了《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条例》。
乡镇企业法明确规定了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对乡镇企业实行登记备案的法律制度和有相应的行政执法权。为了提高各级乡镇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做到依法行政,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对省、地、县三级乡镇企业骨干人员进行了普法教育培训;省、市、区乡镇企业局对乡镇企业系统其他干部职工约100万人进行了教育培训。
通过学习宣传、贯彻实施乡镇企业法,各地普遍收到了积极效果。一是提高了思想认识,使社会各界正确认识乡镇企业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二是稳定了扶持政策。一方面制定了大量政策性文件,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另一方面落实了有关税收政策,如在应缴所得税中相应减征乡镇企业用于补农建农和农村社会性的资金等。三是建立了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进行建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的工作,没有建立发展基金的省也基本上建立了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财政周转金。四是维护了乡镇企业合法权益。各地出台的政策性文件或法规、规章,基本上都对减轻乡镇企业负担作了具体规定,有效地规范了对乡镇企业的税外收费;同时,乡镇企业广大干部职工通过学习和贯彻乡镇企业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五是规范了乡镇企业的行为,使乡镇企业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做到了学法用法,守法经营,依法治企。六是强化了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各级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普遍得到加强,管理队伍得到稳定。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辑点评

  开发大西北
晓朋
在人们印象中,大西北是看不尽的戈壁、沙漠,道不完的荒凉、贫瘠。其实不然。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这里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宁夏的畜牧业,新疆的棉花,陕西的高科技……可以说,在乡镇企业发展方面,大西北完全具备自己独特的条件。这几年西北地区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的态势,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今天刊登的这一组反映西北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现状的照片,体现了它们发展中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生产力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形式又各有特色。有的自力更生,有的引进外资,有的抓住东西合作的机遇。
西北地区乡镇企业起步晚,积累少,需要在引进合作伙伴上多下功夫。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应当看到西北地区广阔的投资前景,和当地企业家携手开发大西北。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企动态

  湖北乡镇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据新华社武汉电(袁志国、邹强)湖北省乡镇企业改革正向明晰产权、转换机制、规范化的高层次推进。今年上半年,全省乡镇企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营业收入2321亿元,同比增长31.3%,利润同比增幅为29.2%。
据了解,目前湖北省乡镇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主要表现为:上半年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通过改制、改造,发展成为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各地采取了联合、兼并、租赁、公有民营、破产、拍卖等多种形式,盘活一批小、微、亏企业;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资本向优势产业、龙头产品、骨干企业集结,增强了企业竞争力,目前全省乡镇企业已组建省级企业集团近百家。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企动态

  衡山大力发展“围山经济”
本报讯近年来,湖南衡山县大力发展“围山经济”,乡镇企业得以蓬勃发展。以南岳山脉为纽带的矿山采掘和矿产品加工、竹木加工迅速发展,已成为衡山乡镇企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到目前为止,矿山采掘、加工企业累计达47家,1996年生产各种矿石109万吨,完成工业产值5215万元,完成销售收入5500万元,实现利税825万元。衡山的白果、东湖、马迹、新桥、望峰、江东、福田、长青等10多个乡镇,分布于南岳山脉丰富的矿产资源之上。衡山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拟定了“围山经济”发展战略,即围绕南岳山脉,利用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全方位兴办乡镇企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变粗放型为集约型经营管理。(彭斌)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左上图:实行东西部乡镇企业合作的新疆尉犁县棉麻纺织厂从东部引进技术和人才,建成了拥有4.5万锭的新疆乡镇企业中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年创产值2亿元。图为大连瓦房店纺织厂高级工程师陈厨新(左一)和该厂职工在探讨纺织技术问题。
新华社记者周文斌摄
右上图:宁夏吴忠市金积镇充分利用当地发达的奶牛养殖业,建成日处理鲜牛奶100吨、年产系列乳制品3.4万吨、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的宁夏最大的乡镇企业。
新华社记者刘海峰摄
左图:陕西省乡镇企业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西移机遇实现腾飞。目前,全省乡企总产值已占到整个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3。这是华阴市新光节能灯具厂职工在生产“华山牌”新型节能灯具。
新华社记者范德元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市河东区相公镇刘团村靠发展工业壮大了集体经济。集体积累近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4000元,全村357户人家全部住上了两层小楼。图为河东区委书记朱绍阳(左)到该村企业调研。新华社记者王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