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今日高尔基大街
解红玉鹏
莫斯科的高尔基大街可能是最能让人感受到今昔变迁的地方。高尔基大街(现易名为特维尔大街)是莫斯科的一条最主要的大街,也是莫斯科最古老的街道,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以漂亮豪华的商店、旅馆和各种著名的文化设施而自豪。大街两旁店铺林立,全市一半以上的著名剧院和博物馆都集中在这条大街上,这里还荟萃了俄罗斯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形色色的人物及种种迥异的景象。
自俄罗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这里失去了往日的古朴和典雅,变得更具商业气息。走进高尔基大街,你便会有一种自己不是在俄罗斯土地上的感觉,因为大街两旁到处都是外国厂商的广告牌:先锋音响、飞利浦电器、麦当劳快餐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广告牌上是清一色的英文和拉丁文,什么经纪人、营销学、开门、关门、商店字号、老板、停车场等等,全用英语标释,到这里如果只懂俄语,而不通英文,那简直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不知所措”。
在高尔基大街两旁林立着数不清的银行和外币兑换处,好像所有到这里的人都是等着开户的富翁。奇迹般地保存下来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楼顶也挂上了一块24小时外币兑换所的招牌。如果在整个大街走一趟,你会遇见数十次可口可乐的广告,十几次百事可乐的广告,十多次介绍德国和奥地利啤酒的广告和威狮香烟广告,5次宣传万宝路和健牌香烟的广告。
这里的商店独具一格,各有风采,洋溢着节日气氛的礼品店每日吸引着大量顾客光顾;化妆品商店飘出幽雅的香味,沁人心脾;自选超市熙熙攘攘,生意兴隆;食品店则以食物精美闻名遐迩,可以说这里的物品是应有尽有,只是价格贵得令人咋舌。在这里一只玩具狗也需4.8万卢布(约合10多美元),鲑鱼每公斤为7.5万卢布,而鳗鱼则每公斤为12.5万卢布。过去专售社会主义国家书籍的友谊书店,如今已改成了汽车展览馆,在这里展出的有劳斯莱斯、雪佛莱、卡迪拉克、丰田等汽车,一辆比一辆豪华气派;而昔日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厅已改为一个大酒店,酒店里所有东西都是从奥地利进口的,一般工薪阶层不敢问津;而到了食品店里,你更有一种进了世界食品博物馆的感觉,这里可以帮助你熟悉世界各国的名牌产品,这里有瑞士的巧克力、西班牙的水果糖、中国的饼干、芬兰的咖啡、丹麦的蛋糕、波兰的猪肉、法国的火腿、克罗地亚的维夫饼干、英国的茶叶等等。
在今日高尔基大街上恐怕只有老太太卖的玫瑰花和一群穿黄色衣服少年出售的鱼肉馅饼是纯正的俄罗斯国货。虽然这里有很多快餐店,加之外国货冲击,但纯正的俄罗斯鱼肉馅饼依然销量很大,因为只有它真正对俄罗斯人的胃口。
如果你有机会到莫斯科的高尔基大街,一定不要忘记带钱,因为你会发现在你前面有为修教堂而向行人募捐的孩子,在你的背后有街头艺人请你赏几个钱捧场,在你的左边有几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向你乞讨,在你的右边还有一些老太太向你兜售廉价的俄罗斯小日用品。如果你没有钱,会使自己陷入尴尬。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在非洲大陆最南端
温宪
南非东、南、西三面为印度洋和大西洋所环绕,然而,权威的地理学家们之间至今还有一个扯不清的悬案: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汇处到底在何方?一派专家们论证道,大西洋的海水极为冰冷,那是因为本格拉寒流沿非洲西海岸北上;印度洋的海水温暖得多,那是因为莫桑比克暖流和厄加勒斯暖流顺非洲东海岸南下。寒流与暖流的汇合处是非洲大陆最西南端的好望角。如今,在好望角自然保护区的海角点处,就理直气壮地矗立着一块牌子:“这里是两大洋汇合处”。“两洋水族馆”、“两洋餐厅”等招牌在好望角所在的开普半岛和开普敦市内更是比比皆是。另有一派学者则坚持说,两大洋携手相拥之处并不在好望角,而在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厄加勒斯角。
出开普敦后沿海岸线东行的公路干线被称为“花园大道”,一路上峰回路转,山水风光如诗如画。沿319号公路折向南行后,四野忽然变得格外静谧。非洲大陆最南端以一片怡人的坦荡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南行,南行,一直走到尽头。先是望见了涌起千堆雪的浩瀚大洋,接着看清了一块白底红字的木牌:“欢迎来到厄加勒斯——非洲最南端的城镇”。厄加勒斯小镇空空寂寂,临海处一栋栋别墅样建筑大多房门紧闭,主人们只有到假日时才来这里小住。公路在这里终止,再向前行只有踏着碎石走了。大海总能撩起人的一腔热血,何况是来到了非洲大陆的最南端。急不可待地跑到了那块位于东经20度2分、南纬34度51分的地方,寻到了那块嵌在一方大小石块中的青铜样标志牌。标志牌上用旧南非的两种官方语言阿非利加文和英文标明着:“厄加勒斯角——你现在身处非洲大陆最南端点”。(见左图)
青铜样的标志牌上铸有一艘凸起的帆船。就像有人到了好望角后跪在地上四面扬沙以求吉祥一样,这艘帆船上那两面鼓起的风帆已被游人摩挲得露出了亮亮的绛紫铜色——来自天南地北之人以同一种方式暗祷着各自的生活之路“一帆风顺”。
翻阅了不少文献资料,发现关于厄加勒斯角的历史记载竟多为寥寥数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1488年5月16日,迪亚士率领的葡萄牙探险船队从大鱼河返航途中经过了非洲大陆最南端。迪亚士当时将爱尔兰圣徒布伦丹的名字送给了这个海角。就像迪亚士命名的“风暴角”最后被改成了“好望角”一样,“圣布伦丹角”最后也被人改为厄加勒斯角。厄加勒斯在葡萄牙语中意为“罗盘磁针”,此名源于一个有趣的现象:航船每到非洲大陆最南端这个海角时,罗盘的磁针总是没有一点偏角地指向正北方向。如今,除了“罗盘磁针角”这个名字外,非洲大陆最南端处再也找不到迪亚士和他的葡萄牙航海勇士们留下的任何印记。回首望去,不远处高坡之上的一尊灯塔算是此地最为醒目的人工建筑。1849年3月1日,这座灯塔第一次向在茫茫洋面上夜航的船只燃起指路明灯。如今,灯塔所在之处已改建成为非洲大陆唯一的灯塔博物馆。
较之其它的海滨胜地,这里没有铺满细沙的平缓海滩。汹涌的海浪无情地拍打着岸边一排排突兀狰狞的怪石,怪石上一道道深深的沟槽便是亿万年来海浪轮番扑击的印痕。面对一浪高似一浪的滔滔大洋水和难掩一身傲骨的嶙峋巨石,人们再也难以无动于衷。斯时斯地,有多少人久久地、久久地向远方凝望……(附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胡志明岩洞
轶诗发现记
黄光周
最近,在广西靖西县岜蒙乡的岜蒙街东南部一座叫“岩林”的山洞里,新发现了胡志明主席写的一首汉文“新”诗。之所以说这首诗“新”,是因为它鲜为人知,迄今为止没有收入任何胡志明文献。
今年7月中下旬,越南河内胡志明博物馆的代表团访问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靖西、南宁、柳州、桂林等市县,考察了解胡志明主席在华活动的情况,以便充实丰富该馆的胡志明生平历史资料。为了给越南朋友做些准备,我和其他两位同志到靖西县内胡志明当年活动过的地方走访了解。当来到岜蒙乡岜蒙街时,我们意外地找到一位曾与胡志明同睡一山洞的“洞友”。据说,当年胡志明主席来岜蒙街活动时,晚上就睡在街东南部一个叫“岩林”的山洞里。这位现年84岁的老人黄才汉谈到他为何与胡志明同住山洞时,侃侃而谈:1941年,胡志明虽然已正式离开中国广西靖西县的吞盘乡孟麻街返回越南,但他仍时常以地理先生名义到岜蒙乡活动,这位“地理先生”白天走村串寨,明看风水地理,实则了解和购买枪支弹药。这位特殊的地理先生,有时也挑来一担油桐来卖。当时,国民党地方政府不准农民用米来煮酒,这可苦了爱喝酒的黄才汉。于是他偷偷把米和蒸酒器具搬进一个叫“岩林”的山洞来制酒,没想到与胡志明不期而遇。据黄才汉讲,胡志明一有空,就拿木炭、墨水、石灰水等在洞内写写画画。
按照黄才汉的指点,我们步行约一里路,爬上一座山,进入“岩林”洞里。洞深约40米,宽10米,洞底有清澈见底的积水。用电筒一照,洞壁上有的字迹已脱落,有的则被岩壁渗出的水弄得模糊不清,使人难以辨认,只有洞壁右侧的《无题》比较清晰:日出东方一点红,峨眉凤眼似弯弓;满天星斗零丁吊,乌云盖月暗朦胧。
无疑,这是一首很有文字功底的押韵诗,且明白易懂,简直没有加注释的必要,这是胡志明所有汉文诗中的一个共同点。时隔56年,胡志明这首汉文诗重见天日,既是中越友谊的历史见证,也是胡志明深厚中国情的又一写照。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他山石

  印度民族艺术根深叶茂
王巍文并摄影
没想到,来印度仅3个月,就看了几十场民族艺术演出,其中不乏全印度最著名的一些艺术家的精彩表演。更让我意外的是,观看演出没花一分钱,这并不是由于我是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而受到什么特殊照顾,而是在印度观赏民族艺术有着非常方便的条件。
印度的民族艺术演出特别活跃。当酷热的夏天过去,清爽的秋风便吹来了红红火火的演出季节。我所在的Shriram艺术学院地处文化区,周围有四五个剧场,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这几家剧院同时有演出安排,节目丰富多彩,观众很多。逢到有著名艺术家参加的演出,其观众之踊跃,气氛之热烈,更是出乎一般人的想象。一天,我和朋友得到两张请柬,来到KAMANI剧院。一进大门,身着漂亮沙丽的印度姑娘微笑着向每位来宾双手合十致礼,随同节目单送上一束红艳艳的玫瑰花,或在你的眉间点上象征祝福的“吉祥痣”。按照民族艺术演出习惯,剧场大门、前厅、走廊挂满成串成串艳丽的鲜花,前厅地板和舞台边沿用各种颜色的鲜花瓣和烛光组成富有民族特色的美丽图案,舞台左前侧,供奉着艺术之神的雕像,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燃香味,使人置身于浓浓的印度文化气息中。
演出开始了,首先出场的是舞蹈家比杰·马哈拉吉表演的卡达克舞。卡达克舞是印度北方风格的舞蹈,豪放潇洒,欢快热烈,演员光着脚板在地板上踏出的“叭叭”声比我们用双手鼓掌的声音还要清脆亮丽,且节奏变化无穷。随着舞姿的变化,演员脚腕上系着的近200个小铜铃哗哗作响。舞蹈所表现的内容都源于日常生活,通俗易懂。再加上舞蹈家幽默风趣、维妙传神的表演,深深吸引着每一个观众。
全印度最受欢迎的鼓手乌斯达德·侯赛因的表演是晚会的高潮。达布拉鼓是印度特有的一种打击乐器,演员盘腿席地而坐,双手分别演奏高低两个鼓,击打的手法和位置不同,发出的声音就不同。乌斯达德·侯赛因不愧是天才的艺术家,他演奏的鼓声,时而舒缓低沉,时而紧凑高亢,演奏高潮时连续急速的高难技巧,夹杂着一些不知怎么演奏出来的奇异音色,似万马奔腾,山呼海啸。闭上眼睛,你绝不会相信这是一个人的演奏。
与演员的精彩表演相映衬,是观众的热情。走道中间、沿墙边,没座位的观众或站或坐,还有一部分观众竟然走上了舞台,在演奏者旁边黑压压坐了一大片,成了“舞台上的观众”。剧场2楼的观众挤得太满,以致剧场经理不得不打断演出,要求观众下来一些,以免负载过重,发生意外。长达3个半小时的演出,无一人中途退场,就连抱孩子的站席观众也不例外,在那里对每个精彩的节目报以热烈的掌声。面对如此热情的观众,不禁使人感到,艺术的价值和生命就在于此。
演出结束后,KAMANI剧院的经理坎瓦尔先生告诉我们,在德里,所有的印度民族艺术演出都是免费的。演出所需费用,分别来自各级政府拨款和企业赞助,政府对赞助款不收税。赞助企业可得到20%的演出票;并在请柬、节目单、广告栏和舞台上制作其广告。一般演出有相当于5万元人民币的费用就可以了,这对于企业来讲不是太大的问题。剧场为支持民族文化,在场次的安排上,印度民族艺术占80%以上,其余不到20%是话剧、交响乐等外来艺术。外来艺术演出则全部售票,票价高的达500卢比,约合125元人民币,政府要按比例收取税费。
在和印度朋友的交往中,我深深感到,在各种现代艺术纷纷崛起的今天,印度人民深知本民族传统艺术的价值,并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学习民族艺术,保护发展民族艺术在全社会已形成一个氛围。剧场上演民族艺术,基本不赢利,但依然保持很高的民族艺术演出比重。青少年中学习演奏锡它尔、达布拉,学跳卡达克、奥迪西舞的人很多。每当置身于琴声丁冬的教室和气氛热烈的剧场,我不但为印度艺术的巨大魅力所感动,更为古老民族艺术仍能根深叶茂,雄踞印度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而欣慰不已。(附图片)
压题照片:深受印度人民喜爱的青年演奏家Biswagit(中)在演奏古典民乐。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高飞的蝴蝶
——访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森英惠
于青
一位日本服装界人士曾用一句话形容日本服装设计师森英惠女士:森英惠是巴黎高级时装公会22位国际服装设计大师中唯一的亚洲人。
9月12日,北京饭店宴会厅外悬挂着“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森英惠时装展示会”的横幅,宴会厅内搭起T形舞台,这是森英惠首次在中国举行作品展示会。我对时装是外行,但希望更多地了解她的经历和她对时装设计的想法,以期通过报道,为那些有志成为服装设计师的青年朋友提供一些心迹和思路。森英惠在下榻的贵宾楼饭店接受了我的采访。
森英惠说她步入服装行业纯属偶然。“我1926年生于岛根县一个小城镇。小时候喜欢绘画,但父亲反对我学美术,让我学医。1949年东京女子大学毕业不久我就结婚了。呆在家里当家庭主妇觉得乏味,就去学裁剪。在西装裁剪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同几个朋友在新宿车站附近开了一家服装店,服装店生意红火,收入不断增加,丈夫便辞去公司的工作,帮我经营服装店。”
会裁剪的不一定都能成为服装设计师。森英惠告诉记者,服装设计师最基本的素质是要有用服装与世人对话的欲望和冲动。“50年代中期在日本知道‘FASHIONSHOW(时装展示会)’的人还不多。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我的作品,就在服装店旁边的一家茶馆里举行了我的首次时装展示会。伴着流行音乐,模特走在茶桌间的过道上,服装穿在富有活力的女性身上,与挂在衣架上的效果迥然不同。展示会每天两次,每次展示30件作品,同时公布价格,展示会结束后就接受订货。展示会虽然规模不大,却引起极大反响,以至后来每次举行展示会都人满为患,必须出动警察维持秩序。因时装展示会出了名,一家电影公司服装部的人找上门来,问我对电影服装有无兴趣。我对新鲜事物都想尝试,就应承下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接连为数百部电影设计和制作服装。电影界是培养我成为时装设计师的难得的学校,那里磨练了我观察、表现各种各样女性的能力。”
服装作为一种文化,容易得到相同文化背景人们的认同。换言之,服装设计师走向世界就不轻而易举了。森英惠说:“1960年我获得‘日本时装编辑俱乐部奖’,当时觉得身心都很疲劳,想就此告一段落。朋友劝我去巴黎休假。40多天的休假有如充电,巴黎时装的熏陶使我受益匪浅。回到日本时已换了个心境,决意此生从事时装设计,有朝一日与欧美时装设计大师同台献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走向世界的落脚点选在哪里。1961年初我去了巴黎,8月又去纽约。巴黎时装历史长、实力强,但比较保守封闭;纽约时装历史短,但接受力强,相对更开放,我选择了纽约。选择纽约的另一个动机是决心改变美国人对日本服装的看法。当时,价格便宜、质量不好,是美国人对日本服装的普遍看法。为此,我打算百分之百地用日本生产的面料,同其他日本职员齐心合力,拿出设计新颖的时装,穿在日本模特身上给外国人看看。1965年1月,我的首次海外时装展示会在纽约取得成功。随后,订单纷至沓来,在纽约一干就是近8年。”
听说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上有森英惠的时装店,不知她是怎样从纽约移师巴黎的。“在纽约很快打开局面超出我的预想,但干了七八年后,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焦躁感,一种担心身陷商务氛围难以自拔的不安感。迷惘过后,我意识到:该是去欧洲的时候了。1975年,摩纳哥的格莱丝王妃邀请我为慈善事业举行时装义演。归途中在巴黎的莫利斯饭店举行了时装表演,这是在巴黎首次展示我的作品,观众席里有电影明星索菲亚·罗兰、指挥家小泽征尔等名人,表演获得成功。朋友们劝我来巴黎,我被说动了。经过约一年的准备,1977年1月在巴黎高级时装界一举成名,同年成为巴黎高级时装公会正式会员,到今年正好20年。在巴黎建立工作室要遵守许多规定,例如一个季节必须发表75件以上的新作品,必须拥有两三人以上的专职模特,必须雇佣20名以上的法国籍职员等,这些都是对时装设计师更高层次、更全面的磨练。”与欧美同行豪华精美的作品相比,森英惠的作品简朴含蓄,东方文化传统在作品中随处可见。
那是森英惠作品北京展示会的最后一幕:7位身着不同色调长裙的模特同时出现在舞台上,长裙上布满色彩各异的蝴蝶,顿时,舞台上好像无数彩蝶在翩翩起舞、追逐嬉戏,令人心旷神怡。蝴蝶是森英惠作品的标志,据说来源于她少年时代对故乡的美好记忆:蓝天白云、莲花盛开、彩蝶飞舞。蝴蝶与她形影不离,她在北京建立了中日合资的时装店,取名为“华蝶”;她出过一本书,名为《时装蝴蝶飞越国界》。蝴蝶与她有相同之处:把美丽带给人间。不同的是,她飞得更高更远,把美丽带进更多人的眼帘。(附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剑桥博士与企业家对话
李文政
笔者的英国友人林姆博士,有一半华人血统,是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的高足,当年在剑桥从事中国医学哲学的研究,中国文化的修养颇深。十余年前,林姆在剑桥获博士学位后,辞别恩师,想在伦敦一展抱负。可十多年的拳打脚踢,依然有没得施展之感。他只是在一诊所每周应诊一日,做做针灸,拿拿汤药。林姆博士惨淡经营,个人事业前景难测,遂向企业家叶焕荣先生请教事业成功之道。
叶焕荣非寻常人,他已在英国开设四家中国超级市场,年营业额已近6000万英镑,为我在英20万华侨华人中的佼佼者。林姆博士曾在笔者面前表露心中的困惑:叶先生没受多少正规教育,可事业亨通;而他堂堂剑桥博士,却几近一筹莫展。他难以明白他们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为什么结果会如此不同。林姆就此请教叶先生,叶先生先是讷讷不言,可经不起友人催问。“区别就在于你是剑桥博士,而我不过小学毕业!我打工出身,靠卖米赚钱,然后才慢慢发展起来。”叶焕荣如是说。他的成功之路确实别具一道风格。
起初,叶焕荣在华人餐馆做厨工,攒下一点儿钱,买了一部旧汽车,开始给华人餐馆送米,以卖米为生。叶先生弟弟居住在泰国,可以把米直接从那里发到英国。他又熟识华人餐馆的人头,知道他们用米的情况。米从港口卸下来,不用多少周转,就被送到餐馆,价格自然有竞争力。十余年下来,积累了资金,他由专门卖米到兼营各类食品;由中国食品,也扩展到日本和东南亚食品。由一家超市,发展到四家。笔者今年6月告别英伦之时,日本实力雄厚的八佰伴超市宣告破产,而那恰好是叶焕荣第四家超市开业的日子。叶先生反问林姆博士:“我这条路你走得了吗?”林姆的赞语是:“叶先生学问不深,眼光却独到。叶的成功之道让人深思。”
以林姆博士的判断力,自然明白其中道理。英国人常说:“连命运最不济的人也有自己的机会。”问题是在机会来临之时,人们能否抓住机会,并作出正确的选择。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华人华侨餐饮业在英国发展较快的时期。当年戴安娜王妃亲临唐人街为唐人街正式建成剪彩,在华人社会一时传为佳话。叶焕荣先生既熟悉华侨社会又有可靠货源,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叶先生当时也许没有想得那么多,但他确实有讲求实际的头脑。他不怕起点低、起点小,只求适合自己条件,实实在在去作,把机会与个人能力结合得丝丝入扣,并获得了成功。这似乎也应了“卑贱者最聪明”那句老话。如果他有几个小钱,就突发奇想,要到赌场上去翻倍,或者去搞自己知之甚少的外汇买卖投机,梦想走大运、牟大利、发大财,也许,他今天还是一个厨工!与叶先生相对照,林姆博士把自己所长抛在一边,而其针灸技术,因修炼期短,难称精湛,又以其混血之身,碧眼棕发,偏要与伦敦很多临床经验丰富的华人中医竞争扎针灸、拿草药的行当,这难免让人有几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感喟!
每个成功者后面,都有成功者的坚韧与辛劳。林姆博士特别称道叶先生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当年卖米,他自跑码头、自跑仓库、自运自卸,风风雨雨,毫不松懈。买卖作大了,缺乏管理经验,他出高薪聘任英国人掌管业务。他属下四超市,十来名经理人员,全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他儿子商科管理专业毕业,但叶先生先要求他去英国大企业工作五年后再回自己开办的超市任职,目的是掌握先进的管理方式。当然,叶先生本人孜孜以求,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面临机会,也就是面临考验,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人们对个人条件和社会环境具有整体的把握能力。林姆博士听企业家叶先生一席谈,受益不小,开始以其精通中英两国语言和对中英两国文化都有深厚研究的特长,探求新的发展方向。他还表示,要寻找机会,锲而不舍,精修针灸技术。笔者替友人由衷地感到欣慰。生活是严峻的,它要求人们把握自己、把握时机,牢牢地站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进取。剑桥博士与华人企业家的经历,似可给人们一些激励和启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