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要闻)
专栏:

  美总统下令第二艘航母进入海湾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14日电(记者符泉生)美国总统克林顿14日下令目前正在地中海游弋的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进入海湾。
这是继尼米兹号之后奉命进入海湾的第二艘美国航空母舰。此间分析家认为,这一最新行动表明,美国和伊拉克之间的紧张气氛进一步加剧。


第3版(要闻)
专栏:

  李鹏总理参观丰田汽车公司
本报名古屋11月14日电记者吴迎春、张国成报道:正在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夫人朱琳一行今天下午冒雨来到丰田汽车公司参观,受到公司董事长丰田章一郎和夫人、总经理奥田硕和夫人以及公司数百名员工的热烈欢迎。
李鹏在丰田章一郎的陪同下听取了公司的情况介绍,随后到该公司最大的汽车制造厂元町工厂参观了最新的整车装配线,并试乘了该公司研制的先驱号混合动力驱动轿车和以高性能镍氢蓄电池为动力的电动轿车。元町工厂现在月产2.6万辆汽车,被视为“下世纪汽车装配线的雏形”。李鹏参观了整车装配线的各个环节,并饶有兴趣地询问了该公司的最新技术成就。他对该公司讲求效率、重视质量的经营作风以及严格的管理机制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表示赞赏。宋健等李鹏总理的陪同人员也一同参观。


第3版(要闻)
专栏:综述

  相互尊重平等互利
中南关系稳步发展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于13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首次访问,这是中南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此间舆论界给予高度重视,普遍认为这次访问将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迈上新的台阶。连日来,南斯拉夫报纸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对中国的经济成就和社会生活做了大量报道,掀起一股新的“中国热”。
中南两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在长期的交往中双方相互理解和支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90年代初前南斯拉夫解体后,中国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继续同包括南斯拉夫联盟在内的前南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1995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对南斯拉夫进行了访问,明确阐述了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前南危机的原则立场。南斯拉夫对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在该地区事务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给予高度评价,并重申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不与台湾发生任何官方关系。访问期间两国政府签署了1995和1996年度文化教育合作计划。1995年12月南斯拉夫联盟前总统利利奇访华,同江泽民主席就进一步发展中南友好合作关系进行了成功的会谈,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鼓励和保护投资协定。近两年中南两国政府和议会人士的接触不断增多。
南斯拉夫摆脱国际制裁后,中南经贸合作迅速恢复。两国经济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中国的纺织品及其他日用消费品长期受到南斯拉夫居民的青睐,南斯拉夫的机械设备、机电产品在中国也拥有一定的市场。两国经济界人士对恢复和扩大合作怀有极大的热情。去年双方互访的经贸团组多达50余个,中南政府经贸合作混委会也于去年底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的贸易额不断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去年6月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同南斯拉夫石油公司达成协议,每年向南提供近200万吨石油,帮助南斯拉夫解决能源问题。今年10月南斯拉夫外贸部长武科维奇访华期间,中方决定提供1900万美元贷款,帮助南改建潘切沃氮肥厂。中南经贸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双方在促进贸易的同时正积极探索推动相互投资、建立合资企业以及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等多种合作形式的可能性。
文化交流是中南友好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两年来两国文化界的往来更加活跃,中国木偶剧团、东方歌舞团、烟台京剧团先后到南访问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南科斯曼诺维奇民间歌舞团等文艺团体也向中国观众展示了南斯拉夫艺术风采。可喜的是,除了两国政府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外,民间文化团体的互访也在不断增多。
正如米洛舍维奇总统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中南两国相距遥远,但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非常亲近。相信中国同南斯拉夫的友好合作关系将继续稳步发展,不断结出新的硕果。 (本报贝尔格莱德11月12日电)


第3版(要闻)
专栏:

  中日两国达成环境合作协议
本报东京11月13日电记者吴迎春、张国成报道:今天,中日两国负责经贸和环境的官员在东京就面向21世纪中日环境合作达成了协议。
协议提出了设立中日环境开发示范城市的构想。中国方面推荐大连、贵阳和重庆等城市为候选对象。今后将经中日双方专家委员会研究后,由两国政府有关部门确定。
中日环境合作专家委员会由东京工业大学教授渡边为组长的14名日方成员和以国家环保局副局长王扬祖为组长的9名中方成员组成。双方专家委员会将保持密切联系,并立即着手研究工作。
协议规定,日本将协助完善中国100个城市的环境信息网络。双方将努力在3年内完成这一目标。


第3版(要闻)
专栏:述评

  开辟中日科技合作新天地
本报记者吴迎春张国成
李鹏总理此次访问日本,推动中日两国在高科技领域中的交流是一个重要内容。
抵达东京次日,李鹏总理前往日本电气公司,听取了该公司开发研制半导体器件等高新技术产品的介绍,还通过闭路电视,观看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岛分厂半导体生产线现场生产情况;13日,李鹏总理又来到本田公司,欣赏了日本最先进的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的出色表演;14日,李鹏总理又参观了丰田公司研制的节能环保型汽车;明天,他将前往大阪观看松下电器公司开发的超薄型电视机等产品。李鹏总理的这些活动表明,肩负现代化建设领导重任的中国政府首脑利用出访的机会,亲自了解日本的高科技成就,将推动中国与日本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李鹏总理在访日期间多次强调指出,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同日本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中日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中国领导人发出的这一重要信息,使日本工商界人士受到极大鼓舞。他们认为,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和商机,将为两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开辟新天地。
中日开展科技合作确实存在有利的条件。首先,自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两国科技方面的合作取得可喜进展,中日两国专家学者频繁往来,两国留学生数量有很大的增加,技术贸易成绩斐然,日本一直是中国技术引进、设备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之一。据统计,1991年至1995年,中国同日本共签技术引进合同927个,合同总金额64.08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引进技术总额的22%。1996年,中国自日本引进技术和设备共925项,总金额达24.0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0.6%,达历史最高水平。这些为双方扩大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日本民间和企业对华技术合作经历了“谨慎观望、磨合发展”阶段,现在呈现良好势头。日本电通总研社长福川伸次等提出扩大两国在尖端技术、信息、人才、学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认为合作对两国有利,引起两国有关方面的重视;日本电气公司则采取实际措施与我国企业合资生产半导体高新技术产品;日本丰田公司与我国合资生产汽车发动机等。其三,李鹏总理这次访日成功,双方确认要把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带入21世纪,努力实现中日世代友好的目标,使中日关系向前推进一大步。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和加强,将为双方的科技合作提供保证。
然而,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展双方在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使之产生更多具体成果仍需双方做出巨大努力,特别是中方企业希望,日方能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更进一步,在技术转让方面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改善对华出口管制等,加强技术转让的力度,以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这些对扩大双方合作无疑是重要的。
前不久闭幕的中共十五大为中国制定了跨世纪的发展蓝图,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更加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因而,我国技术引进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这无疑给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提供了机遇。日本有雄厚实力,但仍未彻底摆脱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仍面临着各种挑战。为振兴经济,保持下世纪的繁荣,日本需要稳定与发展同中国的关系,进行包括科技领域在内的广泛合作,日本的先进技术、资金同中国的市场、资源、劳力优势互补,合作前景广阔。
中日在科技、经济方面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符合两国根本利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促进了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给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成为推动整个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愿两国在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达到新的深度和广度。
(本报名古屋11月14日电)(附图片)
十一月十四日,李鹏总理在日本名古屋参观丰田汽车公司元町汽车厂。这是李鹏总理参观时乘坐新型混合动力汽车。
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第3版(要闻)
专栏:

  尼泊尔领导人会见陈慕华
新华社加德满都11月13日电(记者陈安宁、易爱军)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今晚在王宫接见了正在这里进行访问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及其率领的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
比兰德拉对陈慕华副委员长率领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尼泊尔表示热烈欢迎。
比兰德拉说,尼中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有助于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他说,尼泊尔一直非常珍视尼中友谊,表示将为加强两国关系作出最大努力。尼国王请陈慕华副委员长转达他对江泽民主席的问候和良好祝愿。
陈慕华转达了江泽民主席对尼国王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她说,比兰德拉国王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为中尼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去年,国王陛下访问了中国;江泽民主席访问了尼泊尔,“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了两国间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世代友好的睦邻伙伴关系,将中尼友好关系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陈慕华对尼泊尔政府和人民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在台湾、西藏问题上反对分裂中国的活动,并在人权问题上支持中国表示赞赏和感谢。
接见时,中国驻尼泊尔大使张九桓在座。
据新华社加德满都11月11日电(记者陈安宁、易爱军)尼泊尔王国政府首相苏里亚·巴哈杜尔·塔帕今天在这里表示,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尼泊尔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利用尼领土从事反对中国、分裂中国的活动。
塔帕是在这里会见由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率领的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时作上述表示的。
陈慕华首先对塔帕上月就任尼政府首相表示祝贺,并转达了李鹏总理对塔帕首相的问候。
据新华社加德满都11月11日电(记者陈安宁、易爱军)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今天下午分别拜会了尼泊尔议会下院议长拉姆·钱德拉·普德尔、上院议长贝尼·巴哈杜尔·卡尔基和反对党议会党团领袖曼·莫汉·阿迪卡里,同他们就加强中国全国人大和尼议会间的交往与合作进行了亲切交谈。


第3版(要闻)
专栏:

  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人
——纪念秦邦宪(博古)诞辰九十周年
温济泽
秦邦宪(博古),1907年6月24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8岁那一年(1925),在苏州省立第二工业专科学校读书时,参加共青团,担任学生会会长和苏州学联领导人之一,积极推动了苏州、无锡各界对上海五卅惨案的声援活动。同年,在工专毕业,到上海考进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被选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有了个俄文名字,博古是这个俄文名字前两个音节的音译,以后他就常用博古这个名字。
他在1930年回国后,任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干事,编辑《劳动报》、《工人小报》。1931年1月,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4月,任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9月,任中共中央常委。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当年只有24岁,怎么会担任起中共最高的领导职位呢?
这同共产国际有关。
博古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正值联共中央发生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斗争的时候。这个斗争影响到中山大学,斯大林指令对中山大学的托派活动进行清查。中山大学校长米夫是积极拥护斯大林的,他以中山大学的党组织——支部局为核心,形成一个小宗派领导这一斗争。王明和博古都是支部局的委员,王明当过米夫的翻译,更加受米夫器重。中山大学的反托洛茨基派斗争严重地扩大化,造成很大的混乱。
不幸,这种混乱后来也影响到中国共产党。
12月,米夫作为共产国际代表来到中国。在他的直接干预下,在上海于1931年1月7日召开中共六届四中全会,按照他事先以共产国际远东局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名义议定的名单,宣布瞿秋白(原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等退出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名义上仍由向忠发担任,而把不是中央委员、缺少实际斗争经验、26岁的王明补选为中央委员并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让他实际上操纵了党中央的领导权,使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教条宗派主义错误路线,在党中央领导机构占统治地位长达4年之久。
9月,王明要到莫斯科去取代瞿秋白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职位,周恩来要派往苏区,共产国际远东局提出成立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由博古、张闻天、陈云等6人组成,并指定博古为总负责。博古就这样走上中共中央领导岗位。
1931年,我在上海做共青团的基层工作,从上级传达得知党中央发生混乱以及有人向敌人告密。我对具体情况无从知晓,但亲身感受到白色恐怖愈趋严重。这一年1月,林育南、何孟雄等重要干部和李求实(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史称“左联”五烈士)共23人分别被捕同于2月7日遭秘密杀害;4月,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投敌;由于顾顺章告密,化名王作林被判徒刑关在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的恽代英身份暴露,英勇牺牲;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自首后枪毙;党中央保存文件的秘密机关和中央秘密印刷机关先后被破坏,又有几十个同志被捕;国民党以重金悬赏通缉瞿秋白等中共要人……就是在这样严峻白色恐怖的氛围中,博古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指定走上中央领导岗位。我认为他临危受命,是一个勇挑重担的人。
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的“左”倾蛮干,1932年在上海又有一批批同志被捕。我是其中之一,被判12年徒刑关到苏州军人监狱。到1937年7月全民抗日战争爆发、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到8月底,我才被释放出来。出狱后知道,是我党派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与国民党谈判,达成释放政治犯的协议,我们才被释放的。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秦邦宪的名字。
1938年初,我到延安后,才逐步弄清楚,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使当年白区的党组织几乎破坏殆尽;中共临时中央迁到苏区后,又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致红军损失十分之九,苏区损失大于十分之九。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时,博古接受了严肃的尖锐的批评,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首先是军事上的领导地位,才使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博古在认真改正错误后,在长征途中和到陕北都为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美国记者斯诺在新版《红星照耀中国》中,增加了《与毛泽东的进一步谈话》一文。其中说,毛泽东回答斯诺提问长征有哪些有功人员时,列举了18位同志的名字,其中有博古。以后在谈到王明路线错误时,毛泽东指出,就责任来说,第一个是王明,第二个是博古,王明是这个路线的创造者和支持者,博古等是执行者和发挥者。以后在党的七大,王明、博古仍被选为党的中央委员。
我认识博古并在他领导下工作,是在1943年初。那时我在延安从中央研究院调到解放日报社副刊部做秘书、编辑,后任主编。博古是解放日报社社长兼新华社社长和中央出版局局长。这几个单位都在清凉山比邻的几个山头上。我报到的第一天,就见到博古。他身材高大,对人和蔼,能接近群众,是我见过的党的领导人中最年轻的(当时36岁)。
博古住在解放日报社的这个山中腰的石窑洞里,他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急匆匆地到新闻部办公室,同编辑一起研究当天的重大新闻,研究当天编报的重要问题,往往到10点钟左右才回到自己住的窑洞吃早饭。他是一个整天忙碌不知疲倦的人。
《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于1941年创办的第一个大型日报。1942年全党整风运动开始时,毛泽东曾批评它是“不完全的党报”,没有很好地完全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解放日报》的改版是整风运动中的一件大事。从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为改版发表社论《致读者》到1944年2月16日发表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发表了一系列的社论和重要文章,对于办党报的方针和基本原则,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和重大问题,都作了探讨和精辟的论述。关于党报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要实行全党办报,密切联系实际和联系群众,要建立新的文风,这些原则都是在《解放日报》改版时期逐步确立的。毛泽东在1942年9月的一封信里就说过:“报馆工作有进步,可以希望由不完全的党报变成完全的党报。”
博古居住兼办公的窑洞墙壁上,钉着全国的和世界的两张大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插了许多红白等颜色的小旗子,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这些旗子也随时移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架子,按国内、国际、政治、军事等分类,插满了他自己做的卡片。他每天在繁重的新闻工作之外,还挤时间做翻译工作,他译过《苏联共产党历史简明教程》、《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4卷)、《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普列汉诺夫著)等等。他临睡觉时,往往还要看一些中文或外文小说,他曾教导我们也要读些文学作品,说这对提高写作技巧是有好处的。
博古在领导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5年多工作期间,在他的策划和指导下,各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一个系统的多层次的有机的网络。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是它的中枢;各解放区各地和部队的报社,新华总社所属的9个总分社和40多个分社,是它的分支;墙报和黑板报是它的基石。它培养了一大批新闻工作者,还有近3万业余通讯员。这是一支坚强的新闻大军,它天天向国内外传播党的声音,报道时局动向,指明中国人民斗争的方向。博古对创建和开拓这样规模的党的新闻事业是有卓越贡献的。
他教导我们:“党报工作人员,对于党的每一个工作部门,对于各种实际工作中的同志,不可以自以为是,做‘无冕之王’,而应该去做‘公仆’,应该有恭谨勤劳的态度。”博古就是对党和人民“恭谨勤劳”的楷模。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业务精益求精,对同志和人民极端热忱,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博古自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就是历届国民参政会的中共参政员。1946年2月赴重庆参加政协宪草审议小组工作。4月8日与王若飞、邓发、叶挺等13人乘飞机由重庆返延安,因飞机遇雾迷路,在晋西北兴县东南的黑茶山撞山焚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中共中央以极大的悲痛宣布这一噩耗,全国震惊。4月19日延安举行了隆重的悼祭和安葬仪式,解放区各地和重庆、上海都相继举行了隆重的“四八”烈士追悼大会。
博古牺牲已经51年了,今年是他的诞辰90周年。他是我们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一个勇挑重担、工作起来奋不顾身的人,是一个具有民主作风、有了错误能够倾听批评意见并认真彻底改正、以后又对党作过杰出贡献的人,是对党的新闻事业在奠基和开拓方面有过不朽功劳的人,“是为修改宪草而粉身碎骨”、“为建立民主中国而奋斗到底”(周恩来语)的人。我们应当纪念他,他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人。


第3版(要闻)
专栏:

  武器核查危机
安理会强烈谴责伊拉克
联合国核查小组撤往巴林
美要求对伊追加惩罚措施
英承诺与美站在同一战线
俄反对采取任何强制行动
本报联合国11月13日电记者何洪泽、周德武报道:在美国政府要求下,安理会今天经过紧急磋商后发表一项主席声明,对伊拉克驱逐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美籍工作人员的决定表示最强烈的谴责。
据新华社巴格达11月14日电(记者顾正龙)据伊拉克通讯社报道,除少数留守人员外,68名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14日晨离开巴格达撤往联合国销毁伊拉克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特委会)的后勤基地巴林。这些武器核查人员是根据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13日作出的一项决定撤离的。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13日电(记者符泉生)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鲁宾13日说,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理查森将要求安理会对伊拉克采取新的惩罚性措施,以回应伊作出的驱逐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中美国人的决定。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理查森13日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谈到采取单独军事行动的可能性时说,如果克林顿总统认为军事行动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没有必要事先得到联合国的批准。他说,这是有先例可循的。
本报伦敦11月14日电记者蒋千红报道:英国13日决心显示自己在海湾地区的存在,以表示对美国可能对伊拉克所采取的军事行动的支持。
在联合国的武器核查人员13日被迫从伊拉克撤退之后,载有6架海上鹞式战斗机的英国“无敌”号航空母舰已于昨晚从拉丁美洲的巴巴多斯起航,驶向直布罗陀海峡。
英国国防大臣罗伯逊将“无敌”号的行动称作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另据报道,在英国首相布莱尔向美国承诺英美两国将坚定地站在同一战线对付伊拉克之后,英美两国的海军部队已在波斯湾一带作了采取军事行动的准备。
据新华社莫斯科11月13日电俄罗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塔拉索夫1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俄罗斯“始终反对对伊拉克采取任何强制行动,同时也反对取消向伊拉克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行动”。
他同时指出,联合国的决议旨在让伊拉克尽快回到与特委会合作的道路上来。伊拉克还有机会表明自己的建设性态度。
塔拉索夫特别指出,俄罗斯将继续执行一贯的方针,力争安理会正确对待伊拉克作出的积极反应。


第3版(要闻)
专栏:

  泰国新内阁组成
本报曼谷11月14日电记者成元生报道:泰国国王普密蓬今天下午发布谕令,批准泰国新内阁名单,以川·立派为总理的多党联合新政府正式组成。
泰国总理府今天傍晚宣布了新内阁名单。民主党主席川·立派任总理兼国防部长。民主党顾问披猜·拉达军、民主党副主席素帕猜·巴尼奇巴滴、社会行动党秘书长素威·坤吉滴、泰国党副主席班乍·革颂通等4人任副总理。
新内阁共有48名成员,50个职位。新内阁成员将于15日向国王宣誓就职并举行第一次内阁会议。


第3版(要闻)
专栏:

  第七届法语国家首脑会议在河内开幕
据新华社河内11月14日电(记者凌德权、陈顺)第七届法语国家首脑会议今天上午在河内开幕。
47个法语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不结盟运动主席的代表、一些法语国家组织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以及各国来宾约2000人出席了开幕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