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专版)
专栏:短评

  群众是创建的主体
这两年,到过合肥的人都有如此的感慨:宽阔的马路怎么变得那么干净?繁华的市场怎么整治的如此有序?一个人口百余万、财力不算强的省会城市何以取得如此巨变?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是群众性的创建创出了这一奇迹。群众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主体。只有千百万群众都行动起来了,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才会持久开展并取得骄人的成效。
合肥市的创建工作从一开始就把群众装在心里,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抓起,从老百姓渴望解决的事情入手,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创造了文明卫生的环境,群众当然满意、高兴和拥护,因此也就会积极地参与并创造性地工作。只要心里想着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多走群众路线,坚定地依靠群众这个主体,创建就一定会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要让群众成为创建的主体,就必须切实从群众利益出发,制定群众能够接受的切合实际的标准。标准定低了,达不到创建的目的;定高了,群众做不到,做到了也是形式主义,难以持久。合肥市的创建是从三方面入手的,即“把马路让出来,把垃圾装起来,把门前包起来”,目标切实可行,又都是老百姓强烈要求的事情,群众自然会好发动、好组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才有它的生命力。
要让群众成为创建的主体,还必须要有个良好的工作机制,有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办法。就像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样,文明城市也不会自然形成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一套好的机制。合肥市在创建中,层层建立责任制,比如路段长制,门前三包制,以及纳入了法制轨道的种种规定和办法,另外还建立了真正的监督机制、反馈机制。通过这些机制,引导人民群众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参与,由低标准不断向高标准迈进。
要让群众成为创建的主体,说到底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能不能倾听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反映了干部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远见。去年4月,合肥市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市民投诉活动”,让群众投诉治理脏、乱、差中还存在的问题;今年4月,合肥市又进行了创建文明城市“万人问卷调查”,请群众给创建评价打分。这就是最好的创建主体意识。
只要我们像合肥市这样满腔热情地做好群众工作,真正让群众做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第5版(专版)
专栏:

  “马路主任”王怀礼
树绿、水清、灯明、街净。这是合肥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市委书记钟咏三说,这里有王怀礼的功劳。王怀礼是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环境卫生管理委员会的主任,人称“马路主任”。他有两句名言:“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永远画不了句号;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永远得从零开始。”
采访王怀礼真难。办公室里没有,家里更没有,陪同采访的人歉意地说:他总在路上,路多长他的办公室就有多大,哪里有垃圾他就在哪里办公。而且越是节假日,街上人越多,他就越忙。
今年国庆节放假四天,赶上好天气,街上满是人,扫把都插不进去清扫。为了市民过个干净的节日,王怀礼天天在马路上忙。第四天傍晚,有亲戚结婚,他和家人去赴喜宴,可喜酒还没喝完,BP机就响起来。原来,因街上人多清扫不及,傍晚起点风刮起地上的浮物,正巧赶上省、市领导此时检查。点名批评王怀礼,并要他限期清理。
同事们替他叫屈,王怀礼却说:昨天洗了脸,今天就不用洗啦?刚洗完脸,落上灰还得洗嘛!脸脏就在面上,不用护,也护不住!放下酒杯,王怀礼又上了马路。
王怀礼说,在“马路”上办公,得腿勤,多跑;眼勤,多看;还要动真格的,敢管。也许是种职业习惯,他话不多,满脸的沉重总给人留下一个十分严肃的印象。
一次突击检查,发现马路边抛放着两个散装垃圾袋。王怀礼想,这里应该有清洁员,怎么会出现垃圾?果然,不远处,一个穿黄马甲的正坐在马路牙上打盹。摄影机立刻拍下这场面,通知区里,立即召开现场会。王怀礼说:搞卫生,不是为了给人看。这关系着城市的形象,关系着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一点都马虎不得。
合浦北村,是一片50年代建立的工人平房宿舍区,500多户人家只有一座早年修建的公厕。
盛夏,王怀礼来到苍蝇乱飞、臭气熏天的厕所里。他在蹲位上试着蹲蹲,又到厕所的前前后后看一看。心想,这里的群众在如此脏差的环境里生活,真叫人心里难过。“还有参观厕所的?”王怀礼的行为引来许多好奇不解的目光。
王怀礼视这里的脏差为自己的失职,他怀着对老百姓的歉意,决心改造这座公厕。他带着技术员并请来有关各方面单位的领导再次来到这座公厕“参观”。
很快,一座两层楼水冲式公共厕所建立起来了。干净,整洁,方便。
见到王怀礼时,他对记者说,“创建”之初,还不是省里新闻单位“逼”出来的。摄影机、照相机、录音机、话筒、灯光同时对着我,对着垃圾曝光。那时,我成了这个城市的焦点。老百姓双双眼睛都看着我,似乎这个城市的每一个污点都和我有关。你说,不干行吗?
城市的脏、乱、差,越是治理难点、热点,越是团结大伙儿的凝聚点。建设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是上上下下共同的愿望。
和王怀礼走在他的“马路”上,随时可以看到有把水果皮放进垃圾箱的小学生的身影。清洁工人清扫着大街的每个角落,用辛勤劳动给人民的城市一个美丽与整洁。
王怀礼说,值得!


第5版(专版)
专栏:

  抓合肥带全省抓全省促合肥
——安徽省委副书记方兆祥访谈录
合肥市的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市民们都说,这是与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指导、检查、督促分不开的。为了解省领导的想法,记者采访了省委副书记方兆祥。
方兆祥说:“省委、省政府是把抓合肥、带全省当作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着棋,花功夫,下气力,抓好合肥这个开局。”
抓合肥,抓什么?方兆祥介绍说,一是抓领导思想的转变。省委明确要求合肥市委、市政府切实把创建工作纳入一把手工作的大盘子。布置、检查工作要有创建的内容,考核、使用干部既看抓物质文明的成绩,也要看抓精神文明的成绩。二是从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而个人又无力解决的问题抓起。他说,合肥市虽然是最早的国家级园林城市,但脏、乱、差一直是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合肥市以“把马路让出来,把垃圾装起来,把门前包起来”作为创建的突破口,然后逐步延伸和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向思想道德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拓展。这样,市民易于接受,并能循序渐进,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三是抓省市联动,省直大院作表率。省委要求包括省委、省政府大院在内的省直大院,创建工作都得服从合肥市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并起模范带头作用。四是抓好舆论监督。省委要求省报、省台对创建工作不力的单位和部门公开曝光,并进行追踪报道。五是抓制度、抓法规建设,抓两个文明的融合,使两个文明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让创建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经过近两年时间,从合肥到全省各地,精神文明建设已在全省初步形成气候,特别是合肥的市容和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方兆祥说,合肥的做法和经验,在全省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不失时机地把合肥的经验及时地推广到全省,是省委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重要步骤。领导机关包路段、舆论曝光、明察暗访、群众投诉、问卷调查、严管重罚等作法迅速在全省推开,并涌现出马鞍山、淮北和舒城、桐城、涡阳、亳州等一些创建工作搞得好的城市和县城。
方兆祥高兴地说:“马鞍山等城市的创建,又对合肥市形成压力。合肥市又到这些地方参观学习,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本市的创建水平。这样,省会城市和各地市之间形成了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博采众长、共同提高的可喜局面。”
当记者问到如何评价合肥市的创建工作时,方兆祥说:“成绩是巨大的,但保持和提高创建成果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他特别指出:“我们抓合肥、带全省的时间还不长,人们的思想认识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基层的许多基础工作还没有到位,各种机制和有关法律法规还不配套,精神文明投入还有困难,有些地方抓抓停停搞突击的现象还存在,这些都需要我们把工作做深做细,需要我们付出更大努力。”


第5版(专版)
专栏: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今年6月,合肥市工商局发动个体经营者结对资助贫困学生的活动,个体老板陈德文未抢到资助对象。9月,开展第二次资助活动时,陈德文一下抢到4个学生,每人750元,并表示要扶助他们读中学、上大学。
近几年来,像陈德文这样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个体经营者愈来愈多,这也是合肥创建文明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市工商局长韩培刚对记者说,全市8万多个体户、3600多个私营企业主,过去只顾富口袋,而空了脑袋。创建中,个体经营者都积极参与,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纷纷要求“富了口袋,回报社会”。
城隍庙市场的创建最具代表性。它是全国大型集贸市场之一,安徽小商品批发的龙头。
管理处处长郝明照说:“提高个体经营者的素质,是我们抓创建的中心环节。”城隍庙是全市最先举办“经营者文明学校”的市场。从今年6月开始,管理处先后举办9期培训班,每期7个课时,2000多人参加了培训。他们组织经营者学政策,讲文明经营,激励大家争先创优。他们根据市里的精神,结合市场实际,于去年年初提出:把马路通道让出来、把垃圾装起来、把摊位规范起来、把摊前摊后卫生包起来、让地面干净起来、让市场出入口通畅起来。10月25日,记者来到这里,只见人群熙熙攘攘,井然有序;街面店堂干净卫生,货架商品琳琅满目;买者轻声发问,卖者笑容可掬。
创建创出了精神成果。去年9月,全省第一所“光彩希望小学”,由合肥市个体私营工商户捐资40万元在长丰县建成。今年,在肥东县梁园又建成了第二所“光彩希望小学”。他们还准备在其他郊县再建几所这样的小学。与此同时,资助特困学生上学的献爱心活动正在广泛开展,一个“回报社会”风气也在逐步形成。


第5版(专版)
专栏:

  告别“绊马索”争做文明人
创建中,细心人不无惊喜地发现,长期令合肥人为之尴尬的“绊马索”,悄悄地被撤掉了。顿时,一股文明新风在人们心中荡漾起来。
其实,“绊马索”是一种无奈,一种难堪。长期以来,混乱的交通秩序令交通警头痛不已。特别是“高傲无比”的骑车人和行人,横冲直闯,带来很大混乱。于是,“绊马索”出现了,主要干道口的非机动车道上都有人扯着绳子维护秩序。去年10月,合肥创建文明城市所作的11项承诺中,其中有一条就是“大力整治交通秩序,让交通通畅起来。”
合肥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雄心勃勃,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百万市民告别不文明交通行为”活动。交警们是从自身做起的。他们在学济南交警、树文明新风中,已在人们心目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从而有了无言的权威。进入创建,交警们更是格外投入,除严格执法、文明服务,还加大宣传力度,投入巨资拍摄电视公益广告,印制散发机动车驾驶员“八不”、非机动车驾驶员“四不”、行人“二不”等宣传材料,购买进口道路划线机,制作了新的警示标牌。
交警支队还在主要道口设立俗称“电子眼”的闯红灯监摄仪,开展“万名驾驶员告别不文明行驶”签名和“我当一天交警”活动,共同创建文明交通新风尚。
再好的管束,也莫过于情感感化作用了。一个个“司机同志辛苦了,请给孩子让条路”的醒目标牌,温暖了多少人的心。全市20多所中小学学生上学放学时都有交警护送。今年夏天组织的全市“小黄帽”文明小市民教育,让无数人为之感动。文明执法中,交警们的“一句送行话,一个送行礼”,不仅树立了良好的交警形象,更密切了警民关系。
创建给合肥优良交通秩序带来难得的机遇,交警又以自己的文明行为,使文明交通行为蔚然成风。


第5版(专版)
专栏:

  “荣事达”两翼齐飞
安徽省省长回良玉考察荣事达集团公司时说:“这里的员工精神状态好。”一句话道出了“荣事达”实施双文明工程的成效。近几年来,这个企业连年获得省、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并被确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荣事达集团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洗衣机生产企业。短短10多年间,它从一个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国家一流大企业,凝聚着荣事达人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施“双文明工程”中,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荣珍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和商”理念,即在企业经营中倡导“相互尊重、相互平等,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诚信至上、文明经营,以义生利、以德兴企”的企业道德规范,培养员工“爱祖国、爱企业、爱岗位”的“三热爱”精神。今年5月,他们又向社会公开推出《企业竞争自律宣言》,明确提出企业在处理内部员工与员工、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提倡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在竞争中严格自律,共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以“和商”理念和企业自律宣言为主要内容的企业道德规范,不仅在国内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引起国际企业界的重视。
“荣事达”员工摈弃近些年来企业竞争中出现的或自我标榜或相互诋毁的不良倾向,把功夫下在提高产品质量上。多年来,企业内部不断提高“零缺陷管理”水平,员工爱岗敬业,不把有任何缺陷的部件转到下道工序,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消费者信得过的产品推向市场。产品销售后,他们以温馨热情、细致周到的“红地毯服务”,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公司的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还经常走上街头,深入居民区,开展技术咨询、义务维修活动。这些都有益于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相互信赖关系。


第5版(专版)
专栏:

  隆岗高地建新村
古城合肥还有城墙时,隆岗村就在东门外的高地上。
改革开放把机遇给了隆岗人。他们从一块砧板一把刀,几间破草房办纸盒厂开始干起,用滚雪球的办法,发展到拥有纺织、制衣、纸箱、仓储等33家集体企业,固定资产2个亿,入库税金达400万,先后被省市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先进村”、国务院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和农业部授予“中国名村”。
隆岗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圆了自己的梦。
他们在138亩土地上建起了新村,有全日托幼儿园、教育中心、医务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图书室、党(团)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和多功能歌舞厅等设施,他们的孩子都上幼儿园,并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五保”老人供养率、计划生育率、殡葬火化率达100%,常住人口刑事发案率低于万分之二。全村实行“五保险”:即企业职工统筹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双农双女户计划生育结扎保险、义务兵优抚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保险面达95%。村民们享受初级医疗保险和退休制度……除了户籍本上还有“农”字,城里人有的,他们有了;城里人没有的,他们也有了。
村党总支副书记宋珍英笑着告诉记者:“城里住房紧张,一工一农的夫妇想在城里分到一套住房不知道要熬多少年。村委会决定专门给嫁到城里的姑娘盖幢姑娘楼,面积要比城里的房子大,水、电、卫生设备、电话,只能比城里的好,不能差!”她笑着把记者领进一户陈姓姑娘家。姑娘的丈夫原是科委下属单位的职工,两人结婚10年,租房住了6年,一直等不到分配公房。现在他们搬到这套70平方米,两室一厅带厨房、卫生间的房子,地上铺着地砖,屋里装着空调,组合式家具、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应有尽有。姑娘笑了:“还是娘家想着我们这些嫁出门的姑娘啊!”(侯路)


第5版(专版)
专栏:

  千楼万舍入画图
合肥变得美啦,绿了,亮了。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和勃勃生机。
绿化、美化、净化、香化,整个合肥被森林所环抱,使合肥把现代化的建设和自然生态的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卷,和谐的境地。
重视环境保护,环境建设,是现代人对人类命运思考的新觉醒。
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是要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市长马元飞说:“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有物质水平的指数,如衣食住行用;还应有精神生活方面享受的指数。”生活在一个园林式的充满绿树、鲜花的环境里,人们就会有一个安静和谐的心境。老人和孩子在那里休闲游戏;上班族下班后可以在那里轻松身心,消除疲劳。健康的身心,应该放在衡量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首位。
分管城建的厉德才副市长说得好:“建设,不只是筑路、盖房,一个地方的政府要因地制宜,把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合肥整个城市绿树繁盛茂密,各种野鸟鸣禽栖息繁衍。每年四五月里,白鹭成群,展翅在天空,游弋在水面,繁殖在树丛,使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片安详和快乐之中。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让我们的生活之所舒适方便,还应使它富于诗意。因为诗意更接近人类生活的本源,使人变得尊严和崇高。合肥正向这个目标迈出扎实的步伐。
希望更多的都市美丽起来,可以入画入诗。
(附图片)
(本版文字、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刘杰、王启明、马利采写、拍摄)


第5版(专版)
专栏:创建短波

  “百事管”老人李翠华
年近七十的老人李翠华,是合肥市繁华路段范巷口天桥南侧“百米一岗”责任人。每天清晨,她都穿着黄马甲来到自己的岗位上,劝小伙子不要在人行道上骑车,叫姑娘们不要乱扔饮料瓶,请店堂的老板将垃圾袋装起来。她轻声细语,满脸慈祥,说得人们脸红。在这个岗位上,她已干了800多个日子,无论酷暑严寒,从不中断。


第5版(专版)
专栏:创建短波

  维修工“一言九鼎”
去年11月8日下午,合肥市煤气公司西园维修站站长徐辉,接到省测绘局一用户报修电话,而当时维修人员全部外出干活了。徐辉许诺当天下班后去修。下班后,徐辉冒着大雨赶到用户家,却吃了个“闭门羹”。他说:“既然许诺了,就得一言九鼎。”于是,徐辉不急不躁,忍着饥饿,在漆黑的楼道里等了两个多小时,主人才回家。他未讲一句怨言,默默地将煤气设备修好。


第5版(专版)
专栏:创建短波

  展示合肥风采的窗口
鼓楼商厦,一位年轻的女售货员推着一个残疾顾客走上二楼电梯。“你每天在这里专门负责此事?”记者赶上去问。她点点头:“这是我们商厦专门为方便残疾人来此购物准备的。”鼓楼商厦从开业起就把抓好职工精神文明和优质服务当成“天天唱”。“鼓楼人”说:商厦不仅是出售商品的场地,更是展示我们合肥风采的精神文明窗口。


第5版(专版)
专栏:

“把马路让出来,把垃圾装起来,把门前包起来”,是合肥市创建文明城市从细处抓起的一句最生动的口号。图为街边一个写有这三句话的公益广告牌。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