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归根到底是态度问题
吴玉良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的前提。因为我们的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摆正主人与公仆的关系,忠心耿耿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党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作风问题归根到底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
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历来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区分不同阶级、不同政党的显著标志。在剥削阶级看来,历史是少数人创造的,多数人为少数人服务天经地义。尽管他们中的开明思想家、政治家提出过“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思想,把统治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看成“舟水关系”,但出发点仍然以少数人为历史的本体,把人民群众看成是加在几个英雄或君王这些“实数”后面的一串“零”。与剥削阶级相反,我们共产党人不是把人民群众看成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工具。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自己行为的根本尺度。
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二是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作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关于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牢固基础。从另一方面看,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是党内腐败现象。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反腐败的力度,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人民群众拍手称快。但是在清除腐败分子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党员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发生在人民群众周围,面广量大,看得见、摸得着,严重损害党的威信,发展下去是十分危险的。
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政治问题。战争年代,朱德同志曾经说过,给大娘挑水、打柴,给战士盖被子,这些不起眼的事情包含着中国革命的成功。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党群关系的真谛。今天,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志的头脑不那么清醒了,往往高高在上,官气十足,自以为是。有的喜欢耍威风、摆架子,动辄前呼后拥;有的热衷于各种庆典、礼仪剪彩,奔忙于宾馆饭店、歌厅酒家之中;有的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即使下去调研,也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这些飘浮的作风,疏远了群众,淡漠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现在我们的交通、通信发达了,可是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却疏远了。”对执政党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你脱离了群众,群众就会脱离你,载舟之水就可能变成覆舟之涛。如何对待人民群众不仅是工作方法、思想方法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立场问题、党性问题,是世界观的外在表现。一个领导干部没有理论上的清醒,没有政治上的坚定,就不可能具有扎实的作风。今天我们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归根结底要解决好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使各级领导干部永远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样,我们才能把十五大精神落到实处,才能在跨越新世纪的征途上获得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

  做人民公仆为群众解难
——关于济南市民政系统为民解难服务的思考
孙淑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党政机关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联系济南市民政系统按照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开展为民解难服务,提高民政工作水平的实践,更加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开展为民解难服务是党和人民的要求、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在迈向新世纪的进军中,党和人民要求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改善党政机关工作,重塑人民公仆良好形象。这是济南市民政系统为民解难服务产生的社会背景。济南市民政系统适应这一要求,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民政工作宗旨,从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事情做起,把解难服务作为重点,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行政性服务。他们把为民解难服务贯穿于整个民政工作之中,重实效,办实事,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解决困难,特别是主动积极地为那些最值得同情、最需要关心、最渴望扶助的人做好“雪中送炭”的工作,从而赢得了民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社会上树立起党政机关的良好形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人们现代意识的增强,要求党政机关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办事效率要随之改变和提高。这是济南市民政系统为民解难服务出现的时代背景。济南市民政系统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按照新形势对民政工作的要求,在实行全方位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自觉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建章立制、职责到位、政务公开、内外监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以“为民、公开、规范、高效”为特点的工作运行机制,使民政工作得以有序、协调、高效地运转,使机关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他们探索建立的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新机制,符合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体现了党政机关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示范、导向作用和借鉴、推广价值,因此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1995年,中共济南市委向全市提出“增强省会意识,争创一流成绩”的要求,总结推广济南交警、济南工行两个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先进典型,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竞相争先、勇创一流的社会氛围。这是济南市民政系统为民解难服务出现的工作背景。这种大规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进行和众多先进典型的涌现,为济南市民政系统提出和实施为民解难服务的新举措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济南市民政系统高扬创一流的旗帜,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行了为民解难服务,通过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使其服务内容、工作标准、责任目标、考核奖惩真正成为激励广大干部职工锐意进取的压力和动力。他们这种紧追时代、争先奋进的精神以及一流的工作业绩一出现,就以其先进性引起普遍重视,进而迅速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认同。
为民解难服务为新形势下党政机关转变领导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提供了新经验
济南市民政系统为民解难服务的实践和经验是丰富而深刻的,择其概要,主要有以下几点:
实践宗旨,为民解难。为民解难服务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更好地落实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政府是共产党领导下为人民服务的行政机构,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按照不同的职能分工做好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是人民政府及其全体工作人员的天职。济南市民政系统本着“人民群众的难事、愁事就是人民政府的大事”这种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依法维护和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改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这一民政部门的基本职能出发,自觉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紧紧抓住群众普遍关心、与群众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向社会公开推出为民解难服务,并以让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新的姿态、新的作风积极主动地做好为民解难服务的工作。这一做法,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为民解难服务之中,把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化作具体的便民利民行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地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从而进一步树立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有效地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
政务公开,强化监督。为民解难服务的基本方式,是把原来写在机关文件里、装在干部脑子里的民政工作法规政策和办事程序向社会公开,并由社会来监督自己的工作。政务公开,由群众和社会监督政府工作,是保证政府工作公正、廉洁、勤政、高效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济南市民政系统主动把中央和地方关于民政工作的15个法规和30个政策性、规范性文件的内容综合归纳,提出为民解难服务的10项工作内容和62条具体规定,并将这些法规、政策、规定同为民解难服务的基本内容、办事程序、服务标准、完成时限、承办单位、联系方法、监督措施等全部向社会公开,让人民群众了解民政工作,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简明方便的“办事指南”;他们公开要求社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监督,建立起内部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网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监督制约措施,并与全方位目标管理责任制、执法执纪责任制、政风行风建设责任制结合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衔接配套的监督制约机制。公开和监督,把群众享有的合法权益和民政工作的职责任务告诉群众,把民政机关和民政干部是非功过的评判权交给社会,从而提高了法规政策和执行公务过程的透明度,减少了行政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公开和监督,使权力置于内外监督之下,使外部压力变成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廉洁勤政。
依法行政,职责到位。为民解难服务的行为保证,是牢记民政部门是代表政府做社会工作的,依法行政、履行职责是做好民政工作的基本要求,从而把为民解难服务作为一种法制化、制度化的政府行为来实施。济南市民政系统清醒地认识到为民解难服务是建立在依法行政基础上的政府行为,所提供的服务是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范围之内的行政服务,从而自觉地依据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政策、规定制订为民解难服务的内容,按照国家赋予的职权开展为民解难服务工作。做到“该办的事坚决办,不拖;能办的事立即办,不等;难办的事想法办,不推;牵扯其他部门的事主动协调办,不靠”,并且把依法行政与热情服务统一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尽量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实现了在依法行政基础上的主动热情服务。他们狠抓内部管理,制订了一系列为民解难服务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对职能工作层层分解、细化量化,做到职责到位、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实现了人人有职权、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办、事事有着落、事事有效果。坚持依法行政,确保职责到位,使济南市民政系统的各级干部强化了法制意识、政策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了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形成了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廉洁勤政、热情服务的工作态度,实现了政府工作所要求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大大提高了民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力地保证了为民解难服务工作在法制化的轨道上深入、扎实地进行。
转变行政方式,改进工作作风。为民解难服务带来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推进了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方式和政府工作人员工作作风的转变,对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济南市民政系统对自己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并实行了把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新型行政方式。同时,他们改变原有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按照为群众解难、对群众承诺、向群众公开、请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的要求,变居高临下式的管理为平等热情的服务式管理,变坐等群众上门的被动服务为便民服务、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优质服务,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实现了政府机关由单纯管理者向社会服务式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校正了主人与公仆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群众更加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也提高了民政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
为民解难服务为党政机关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济南市民政系统为民解难服务的实践,不仅为民政工作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经验,也为党政机关工作的改革发展探索了新路。他们的实践引发出许多思考,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迪。
把党的宗旨落实到职能工作中去是做好党政机关工作的根本要求。党和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代表广大人民执政行政的,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根本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是一种崇高理念,又是一种政治要求,更是一种实际行动。对于党和政府来讲,坚持宗旨必须体现在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中。党和政府的这一根本性质和根本职责,决定了各级党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老老实实向人民学习,真心诚意为人民服务,在自己的职能工作中落实党的根本宗旨。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牢记宗旨,把党和政府的政治要求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自觉地从群众意愿、群众要求、群众需要出发想问题、做事情,通过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真心诚意、竭尽全力地为人民服务;就要处理好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权力与责任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摆正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人民群众的位置,解决某些部门和干部主仆关系错位、权力责任分离、服务意识淡薄等影响党群关系、政群关系的突出问题,把党的根本宗旨落实到具体的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
转变党和政府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党和政府的职责是行使人民委托的社会管理职能,通过管理社会事务保证社会有序、协调、顺利地运行和发展,从而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政务公开、让人民监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基础条件。各级党政机关如果坚持结合本职工作的特点,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以政务公开、群众监督为突破口,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享受自己应有的民主权利,把为人民服务与依法行政的统一贯穿于处理同人民群众直接相关的事务中去,就能有效地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极大地调动起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
党政机关带头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当前要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要“进一步树立密切联系群众、勤政务实、廉洁奉公的优良党风政风”。这既是对全社会的要求,更是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党政机关肩负着领导现代化建设、管理社会事务的重任,应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走在前面,以身作则,为全社会做出表率。各级党政机关如果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就会大大提高各级机关的文明程度和工作水平,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表率;如果立足本职工作,用爱心、诚心去关心人、帮助人,以实际行动为人民倾心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就能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推动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进而有效地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怎样理解解决好两大课题
张南征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时期,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这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体制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通过什么样的道路和途径去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成为世界各国共产党人都极为关注和努力探索的重大问题。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和艰苦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度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就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把市场经济这种当代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伟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宏伟蓝图。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和决定,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到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进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合理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9%以上的速度增长,特别是1992年—1996年这5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2.1%。这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必须解决的两个重大课题,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可以说,一个是改革,一个是发展。只有成功地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有效地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只有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为成功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把这两个关键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加以解决,而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转换经济体制,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后几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
理轩
广东人民出版社最近推出一本联系广东实际,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的力作——《邓小平理论在广东》。纵观全书,有这样几个特色。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在当前尤其需要强调的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前提是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科学的理论体系。该书有重点地选取邓小平理论与广东近20年改革开放实践联系最为密切的若干重要方面,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改革理论、开放理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执政党建设理论等,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介绍,向人们展示出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的另一重要涵义,是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近20年来,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是邓小平同志寄予厚望的地方,也是他进行理论探索的地区。该书各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历程和经验体会作了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用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和历史地位,说明这一理论与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所迸发出来的强大威力。
史论结合,拓展了理论学习、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该书在阐述介绍邓小平理论时,不是孤立地、抽象地就理论谈理论,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注意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和面临的历史难题入手来阐述这一理论,烘托出其形成与发展的时代氛围,从而突出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
如第一章,作者在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理论精髓时,从1516年莫尔出版《乌托邦》一书讲起,对社会主义学说和运动发展历程中曾经发生的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和理想到现实社会制度,作了简略的回顾介绍,揭示出在本世纪70年代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又到了实现新的重大历史性转折的紧要关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紧要关头,邓小平恢复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们党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开辟了道路,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和运动产生了新的历史性飞跃。
既总结过去,又面对现实,展望未来。该书系统地回顾总结了广东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成就、经验体会,并对其进行理论概括和提炼,读后能使人对广东这些年所走过的道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还针对广东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现实存在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广东如何迈向未来、再创辉煌的思路和举措。如提出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问题,如何加快改革步伐,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问题,如何树立新的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如何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一个文明进步的广东带入21世纪的问题,等等。在分析探讨中,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并注意广泛吸收一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阐发了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从而使该书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第9版(理论)
专栏:

  造就合格的资本营运主体
金银焕
“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是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的重要内容之一。搞资本营运,不能走“谁都在抓谁也不负责”的老路。要进行资本营运,必须有合格的营运主体,不解决“谁来营运”的问题,资本营运就是一句空话。造就合格的国有资本营运主体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造就合格的资本营运主体呢?
首先,应该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和科学的管理经营体系。
国有经济不活的主要症结之一,是企业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衔接得不好,政企迟迟不能分开,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代表者和责任主体不明确,条块分割严重,致使资本很难流动。应该下决心打破条块分割的行政部门管理,由政府组建国有资本管理委员会,国资局承担管委会办公室职能,组建国有资本投资控股公司和经营公司,行使国有资本所有者权益。改变现行考核办法,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标准,建立监督考核体系,国有资本的主要代表者、责任者的根本责任在于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并据此任免奖惩。应尽快实现资本代表的人格化,使国有资本有自己合格的主体代表,有合格的具体的责任人对其保值增值负责。
其次,努力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和企业领导班子。
国有企业资本营运搞得如何,关键在于要有合格的企业家和领导班子。关键在于要把厂长经理变成善于经营资本的企业家,使资本在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实现人格化,从而实现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向优秀企业家集中。应大力抓好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进行经营管理队伍的结构调整。通过企业家市场的建立和现代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使企业家脱颖而出的机制。建立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依据经营业绩决定去留。经营有方者,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就享受高报酬;经营无方者,国有资本不能保值增值,则要就地免职,在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为搞好企业资本营运,有必要进行常规性的培训,努力提高企业经营者资本营运的水平。
再次,把资本营运主体塑造成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高效经济组织。
资本营运的主体是使资本增值的经济组织,也就是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造效益的经济组织。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就是要按资本增值最大化的要求对国有经济实施资本化改造,通过资本营运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达到增值的目的。应按照市场经济和资本运动规律的要求,实现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资本使用社会化、资本配置最优化、资本运行市场化、资本代表人格化、资本增值最大化,使国有资本在流动中实现优化配置和增值。
资本集中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普遍规律,资本营运是现代企业迅速扩张的捷径。在资本经营的条件下,企业扩张主要靠资本集中,而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是兼并与联合,使资本向最能增值的地方流动汇聚。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资本集中的优势。应敢于实施集中、改组和重组,从而优化资本结构。改组的重点是,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和优秀企业家为龙头,优化增量投向,盘活现有存量,以带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