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文学作品)
专栏: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蓇葖,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第12版(文学作品)
专栏:开拓者的足迹征文

  一个城市的生命底座
南翔
龚腊根今年整五十,在下水道这个“看不见的战线”已经工作了二十八个寒暑。他犹记1969年刚从农村招进城到南昌当市政工人,从南昌近郊一道来的三十名青年,当工人的喜悦还未及在嘴角眉梢漾开,就被繁重艰苦的工作镇住了。不几日,就有三名工人自动返乡,这三人走时道出一个共同心声:这个工人当得还没有农民强。龚师傅留下来了,而且,越干越留恋,连从部队复员的儿子也动员来加入自己的行业。八十年代中,龚师傅因为工作表现突出,提拔到中层工作岗位,可在办公室压根就见不到他。他对了若指掌的下水道,缠绵生情,任何一个出了问题的井口,没有他在现场似乎都不可思议。于是,他终于揖别办公桌前的座椅,辞干转工,又日夜奔走在病患迭出的管线上。
如果以为,下水道工作仅仅是脏和累,那就低估了它的分量。我们的城市看外表是日渐现代化了,高楼林立,立交凌空。可是在地下,却与现代化背道而驰。举一个例子,以前的居民厕所多半是有化粪池的,要么就是被淘粪工人淘去郊外肥田。淘粪臭而脏,于是有国家主席接见淘粪工人的光荣。现在,这份光荣转赠给了下水道——成千上万户的厕所直接接通下水道,给龚师傅他们增加了成十倍的工作量不说,还有危险,这就是粪沤成的沼气。他们在一次作业前曾把兔子放到井底,兔子被熏死了,人就不敢即刻下去,通通气再说。还有一次,在井下,一位工人被臭气熏得难受,忘了不能吸烟,刚一打火,就见一条绿色的火龙凶神一般倏然穿过管子,封住了相邻的一个井口,龚师傅急得赶紧叫伙计们猫腰过来,他是最后一个爬上去的。
龚师傅敬业成癖,不仅在工作时间分管区段,不干完活不下班,就是休息时间,在街上看见下水管井出了问题,一样前去望闻问切。那是一个五月天,他下班以后,蹬车经南京西路回家,看见立交桥下积了一大滩水,行人都走到马路当中来了。他把自行车往墙边一靠,赤脚趟过去,挽袖伸手,五指叉开在井盖眼子里一摸,便感觉到是泥沙堵了。他一个电话打回家里,叫妻子詹春秀,连同老大和老二,带上工具,火速赶往现场。家里人正饥肠辘辘围在桌旁,等主人回来吃饭。一声令来,乒里乓啷携工具而去,一家人在大马路淘的淘,铲的铲,扫的扫,直到疏通,一路积水奔泻而下,龚师傅见街上已经阒寂无人,俩儿子饿乏得东倒西歪,猛然看表,已经是夜半子时了!
抢修队长胡保平钦敬地对我说,我们都称老龚是南昌市下水道的“活地图”,地图是死的,他比地图还强,一接到抢修电话,说是哪条路出了问题,他马上就能估摸得到症结在哪里。如良医临床,手到病除。今年雨季,象山北路与叠山路交界处严重积水,望过去,水汪汪一大片。低洼处积水近一米深,井盖都被冲动了。掀开井盖,积水纹丝不动,竹片捅,水车冲,压根儿不管用。龚师傅眉头一皱说:“是施工人员在井下工程中留了尾巴,没有把伸出头的钢筋平齐剪断,各种杂物从下水道冲来,挂在钢筋上,越挂越多,就堵住了。”他带头赤足在水里钩、淘、钳、剪,淘出一大堆的破布,塑料袋,菜场垃圾与建筑垃圾。几个小时的奋战,全身水湿、雨湿、汗湿、污泥湿,看着四面八方的污水汇聚而下,龚师傅直直腰,头一晕,顿觉两眼直发黑。
常年跟积满废水废气的下水管道打交道,我们的清淘疏通工人,身上多半都有慢性病,而常常不请自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疏通的龚腊根,身上病痛就更多一些。那次他支气管扩张,满嘴喷出鲜血。家里人吓坏了,赶紧送他入院,他一闭眼,就觉得那些同样有病的管井更需要他,不待好利索,就随车上路了。他是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智慧,连同自己的汗水与血肉,在疏通我们的下水道,拱筑起我们日益健壮的城市赖以挺立的生命底座。无怪一个记者听完他的事迹以后,感慨地说:“龚师傅他们真是地平线下的太阳。”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中文系)


第12版(文学作品)
专栏:

  中国在赶路
刘恒志
赶路的中国在改变
改变着贫穷与忧郁的面庞
一路上有春风送来山川与河流
告诉我们春的鲜花在所有季节里
都不会消失
一路上有晨昏和雨露在等候
告诉我们昨天的故事
今天仍然在继续
承前启后的旗手和他的人民
把手举得像森林
在缀满旗帜和号角的高处
很诗意地叩击新世纪之门
并且搬开那些陈腐的木头和坚硬的石头
让浩浩荡荡的现代化方队通过
让中国的四壁和天空
长满茂盛的黄金和新的故事
叶子和花朵是我们矫健的盛装
荆棘与烈火是我们慓悍的坐骑
驮着如花似玉的中国
我—们—在—赶—路
我如此热爱中国打开着门窗的四壁
我们的队伍的铁流
就从这里向世界和未来奔去
在没有路的地方
闯出一条路
这条路从前叫血路
现在叫大路
我如此热爱我道路宽广的祖国
毫不亚于那位爱着爱尔兰的诗人叶芝
以及把智利当作情人的聂鲁达
每当国歌在奔途上唱起
我和我的同胞
便在土地的缠绵里泪流满面
中国在赶路
我们在赶路
此刻我的血液在殷红的脉管里流淌
我和我的同胞匀速行进的步履像树根
深深扎进爱的深处
有什么能比结结实实的中华汉字
更令我诗情四溢
有怎样的温馨会胜过我一路呼啸的母语
我要用汉字向爱着我们脚迹的人们致意
并且告诉我民风淳朴、迤逦向前的祖国
我们是《义勇军进行曲》里的新金属
正向着你在未来时段的雄起
延伸一个民族在全人类的荣誉


第12版(文学作品)
专栏:

  情注旧园
唐兴顺
这座旧房子在市郊的一个偏僻地带,虽为单元楼房,却无一般城市住宅楼的怪病:家家门户紧闭,老死不相往来。楼上楼下,错门对户,探头露脸,你呼我应,似乎一个大家庭。而且不问职业,不求利用,概出之自然,皆为本性。下水管道堵塞了,下层用劲咳嗽一声,上层的大爷大嫂、侄儿侄女就会一桶一桶的提着脏水来楼下倒,而且自然就会有人默默地上下蹿腾,爬高摸低地自觉来修理疏通。全不讲谁家出力多了,谁家出力少了。小孩与小孩对门跑玩,高兴着高兴着突然某小孩就在某小孩的头上来了一拳,“啊”的一声乍哭,伸着两只面手的母亲从厨房惊跑而出,有理没理却总是先在自家孩子身上拍个白手印。谁家来亲戚客人了,没开水就到对户去提暖瓶。中午做饭一阵香气从东边飘来,西家的婆娘就会尖着嗓子喊嘴馋,一会工夫,满碗炖好的排骨或烙好的香饼就会端过来,哈哈笑过一阵,两个年轻的女人你拽拽我的裙子,我捏捏你的衬衫,论长说短,比美比艳。谁家姑娘出嫁,儿子娶亲,就在楼外的空地里支一口大锅,整筐的碗筷,满锅的饭菜,大人小孩,你来我去,叫上名来的叫不上名来的,只要是大院里的人,尽管来吃。晚上必有一场电影在楼中间放映,影幕前影幕后都站着人,多是喜剧片,幕上幕下笑个不停。
园中空地没一片浪费,被各家各户自觉平均分配,耕种为“井田”。老少不同,祖籍不同,种地技术水平不同,致使小小方格之内,成为各自演化美学的旗帜。惊蛰过后,柳絮飘落,工余饭后,楼前楼后一片锨镢丁当之声,活儿不大,却要全家出动,掘一镢不掘一镢不要紧,要紧的是以这小小地块为载体,来滋润婆媳、父子、祖孙那一脉世代相传的亲情,来复苏体验对离开了的家乡的那一片土地的怀念难舍之情。不计水平高低,大家总都认真,扑嗦嗦的黄土被梳理得如同手掌上的纹路。然后就在上边点瓜种豆,春芽儿滚出来,青秧条爬起来,红黄花儿放开来,一畦畦,一行行,既规则又零乱,长满了各家各户新鲜美丽的希望。千年老农的手段和现代科学家实验室里的方法相交相融,修枝打杈,浇水施肥,各家各户暗暗比赛着。朝霞中,夕阳里,在地埂上闲步漫游,伸腰伸腿,指指点点,言言语语,都在评说着谁家的蔬菜长得好。熟透了的果实往往会被主人摘下来在院里大呼小叫,最先分发给年老年幼者享用。
春天园中有纯自然生长的花草,每年准确地让你体验一次“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意,绿草由嫩而肥,由零碎而蔓延,顺着春天的脚步,你的思想可以越过尘嚣与无边的自然相接;夏日的满天闪电和滚动的雷声,每年都可以使你在惊惧之中对自然法则怀一份敬畏和谦逊。无边无际的雨帘穿空而下,如倾如泻,天与地以这种方式进行着独特的对话和交流,靠着门框,倚着窗口,仰望苍穹,可以想到三皇五帝,可以想到大禹治水,可以再往前想……更重要的是在日渐迷茫的人生旅途上执著一份古老的纯粹的情怀。秋风中满园最有古意,同时也最能提醒你生命的要义是要有所结果,有所奉献。哪怕是脚边一株蒿草,春夏里张狂也好,渺小也罢,到了秋日或多或少都要把一个小小的果实举出来。包括爬在窗棂上的牵牛花,扒在墙头上的锯锯草,绚丽过后,也都归结凝炼出了果实。秋风一吹,草木萧萧,满园甚为荒凉,但此时是最为丰富的时候,只要留心,处处会给你具体而又深刻的哲学启示。冬日降雪园中就更为美妙了,妙不在“飞起玉龙三百万”的壮阔,不在“雪压冬云白絮飞”的严峻,我最可心处是大雪稍停,自然万物被雪勾勒、打扮过的情景,墙头上,瓦沿边,一草一树,一物一什,都被雪浸埋了。丑陋的不丑陋了,疲劳的不疲劳了,一律都在雪下酣睡或梦想,多美好呀!如果再猛然有阳光出来就更妙。你眯起眼睛瞄准田地里,或隆或陷或高或低,皆平缓舒坦,丰润高洁。那曲折玲珑处,那稍稍能看出来的明暗不同处,是怎样的能够解你奔走红尘的困倦呀!真是春夏秋冬四季好,满园无处不生情。


第12版(文学作品)
专栏:

  龙眼
孙士英
果品名目繁多,但还没有一种能像龙眼那样超凡入圣,显见神韵邈远。其实,龙眼外表朴拙,远不及苹果、蜜桃之类硕大圆润,色泽鲜艳;但它内涵丰富,为人体之大补,因而在果品家族中地位显赫,备受人们青睐。我佩服先民的聪明才智,他们在为这种果实取名时,既求形似,更求神似。众所周知,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龙眼者,龙之眼也;这画龙点睛的命名,足见其珍贵之至,更予人以曼妙的遐思和无垠的想象。
然而,龙也好,画龙点睛也罢,只不过是古代传说,谁曾见过?我这里所讲的龙眼,决非缥缈虚幻的神话,而是一个真真实实善善美美的故事。
那是十多年前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江苏省沭阳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颜曙霞下班归来,女儿告诉他,有位叔叔送来一麻袋不知名儿的东西。老颜解开一看,啊,龙眼,有褐色的,有淡黄色的,只只溜圆,幽幽发光。细心的老颜用秤一勾,整整十二公斤。是谁送来的?哦,准是老李。
十多天前,县委招待所住进一位外地干部,名叫李成旿,广西石油化工局政治处负责人。他千里迢迢回故乡沭阳来找颜曙霞鸣冤诉苦。说来也真可怜,老李参加革命工作后,二十余年未见父母一面。何故?父亲是富农分子,属敌我矛盾,那年头焉敢不“划清界限”,割舍亲情!但他又明明记得,土改时他家定的成份是中农,何来这道“紧箍咒”?他知道,平反昭雪非老颜分内之事,但他分管信访,曾帮助好多人洗雪了历史上的冤案。他以颤抖的声音恳求老颜行个方便,澄清事实真相。老颜听对方凄恻申诉,动了怜悯之心,便以仁爱的目光回答忧郁与渴盼的眼神。
于是,老颜四出调查,仅六天时间,就弄来一沓旁证:土改时的村长、合作化时的社长都证明李家是中农,几个队干部的检讨更是确凿的证据——他们因李父好提意见,便无中生有地给他扣上富农分子帽子……愁云惨雾一朝散,明知梦圆却疑真,老李欲哭无泪,渐渐地渐渐地将感激的目光投向那广西带来的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的龙眼上……
善解人意的颜曙霞懂得,老李此举乃出于真诚,不属为达私人目的事前行贿的那一套;但共产党人一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收下礼物,岂不玷污党的名声?他在屋内踱来踱去,徘徊在受之不能却之不恭的心理矛盾中。
第二天,老颜去招待所找老李——本想将龙眼带着,又恐不礼貌。寒暄间,当老李扯到“广西土产,不成敬意”时,颜便趁势言道:“我正为这事同你商量。老李呀,你打老远来家一趟不容易,龙眼嘛,依我看,就送给你的长辈、亲友吧。一家一公斤,不算菲薄,可以表达对十二家的情意。怎样?”
听着为人着想的由衷之言,老李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愣怔好半天才说:“这……不行,我的一点心意。”
“心意我领了。”老颜笑笑,温和的眼神闪过一缕机敏的光,“至于礼物嘛,下次,啊,下次。”
一番美意的磋商,老李无奈地同意了。颜这才转身回家,乐呵呵地将龙眼完璧归“李”。
人心都是肉做的。一日,老李参观沭阳化肥厂,正碰上该厂遇到难题,便千方百计帮助解决。他回广西后,还一直和该厂保持联系。
一袋龙眼千斛情。颜曙霞就是以与人方便、与公方便的人格力量,默默地改变着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狭隘古训。“方便论”发生了量的变化质的飞跃!啊,社会主义的人情之花结出了崭新的人际关系之果。这果,这无形却又分明深蕴着不凡能量的果,不是比补心脾养血安神的龙眼更宝贵更神奇更有价值么?


第12版(文学作品)
专栏:

  那片土地
卞卡
那天风很大。东北风。路边的树,田垄间的树,郁郁葱葱笼罩着一个个村子的树,都在疯狂地摇动着,都朝着西南方向,弯下去再摆起来,摆起来再弯下去。那一带村子较稀落,村和村之间由稻田连着。水稻已开始抽穗了,两尺多高,绿油油,青葱葱,很粗很壮。因为风在吹着,稻便起浪,绿中泛白,白中透绿。浪从眼前向远方撵,到一个村边,浪不见了,过去那个村庄,浪又接续上来,再往很远的方向滚动,很有点像草原上奔跑的羊群和马群……
当时,我正坐在汽车里,沿国道由北向南行驶。其实,对那片土地我并不陌生,它就在我祖居的那个村子的北边,离我村十多里。那里原属黄河故道,历史上的黄河每每泛滥,浑黄的河水都要北滚,淹没庄稼,淹没村落。那条苍龙似的大堤在我村南边,据说修于明代,为的是阻止北流的黄水。“水来土屯”的古训是很有科学道理的,黄河溢出河床的水被大堤挡住了。只是,河水多次泛滥,但并没远流,似乎也没疏浚的河道,这样水便全部渗入地下,使得地下水位格外的高。小时候在家,记得村中几眼井都砌有很高的台子,即便无旱,用钩担钩住桶绊,在井里那么摆动几下,便能把满满一桶水提上来。至于逢雨季或连阴天,井里的水便满满的,有时甚至溢出井口往外流。村北的土地也总是湿漉漉的,于是就生出白茫茫的盐碱。在盐碱窝里生息繁衍的乡亲,积几代人的经验,知道黄豆、豇豆耐盐抗碱,便在盐碱地上点种。收成很薄,好在地面广阔,尚能赖以卒岁。进入冬季,干风吹过,盐碱泛上来,整个大地呈白色或黄褐色。为了烧火,我和我的同龄人到地里拔豆茬,尽管跑很远的路,活动量也很大,仍抵不住寒风的侵袭,冻得瑟瑟发抖,一把鼻涕一把泪。我还同母亲一起到地里刮卤土,卤土可以淋出带盐带碱的水,熬出不知是否含有碘的盐和呈菱形的黄颜色的碱块……
盐碱的形成,是因黄河北滚,排水不畅,这是无疑的。黄河大堤以北好多村子里都积有池塘,而且天再旱也不枯干,似也能说明这一点。只是,沙丘的形成,却使我很长时间弄不清原因。一次在县里,我问林业局、农业局、水利局的同志,还查阅了县志,得知西邻的那个县有个很大的风口,黄河南岸有很高的土山,东北风刮起,碰到土山便折回,在黄河滩里形成很强的气流,旋起漫天的飞沙,无遮无掩地朝东北方向飞去,风势减弱,沙落下来,久而久之,便形成连绵起伏的沙丘……
盐碱风沙把我们那一带的乡亲折磨得好苦!在我的记忆里,方圆几十里内的乡亲都很穷,穷得破草烂屋,青黄不接时,甚至不少人家外出讨要。时间推移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有关当局考虑要彻底改变那一带的生产条件,动员千军万马上阵,挑沟挖渠,并圈了大范围的盐碱风沙地,建了属于国营的农场,引黄河水以改造土壤。不能说没效益,但很多做法违背了科学原理,比如引、灌、排的关系就未能处理得好,渠挖了,水引了,地淤了,澄清的水往哪里排?没有出路。后果是土质更加盐碱化。又过了一些年,经过科学论证,在更大范围内治理盐碱和荒沙,不是几个村几个乡在行动,是几个县在行动,纵横交错的干渠、支渠、斗渠、毛渠开挖了,浑黄的河水从黄河主干渠流出来,在盐碱地上沉淀,淤下厚厚的土层,那是含有丰富腐殖质的混合土,之后再去冲击那高的和低的沙岭和沙丘……
看到那绿浪滚滚的稻菽,我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了三十多年前的情景,那时的惨景不能叠在今日的画面上,只能留存在我的脑海里。这种情形,年纪轻的人是不可能知道的,他们只知道今日的丰衣足食,还有富起来之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作为终极目的,这或许不无道理。但是,我却觉得应当让他们知道一些什么。一些什么呢?一些精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