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赞美“孝星”
陈飞
如今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这样那样的“星”可谓多矣。最近在天津开展的评选孝敬父母、孝敬老人的“孝星”活动,独具一格,值得称道。
正式为“孝星”命名的是天津市汉沽区。经过层层推荐,最后从二十名候选人中投票选出的“十大孝星”,个个事迹感人。
“孝星”,顾名思义,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孝”字。如被评为“十大孝星”之首的汉沽盐场职工韩士和,二十多年如一日,尽心尽力侍候家中的奶奶、岳父母和孤寡姑母四位老人,吃苦受累,无怨无悔。在岳父病重住院的半年中,他白天上班,晚上陪床,常常衣不解带,从不嫌脏怕累。周围的人们慨叹:“这个女婿比亲儿子还强!”其他的“孝星”,也各有一部动人的故事,都离不开“尊老、爱老、孝敬老人”的共同特点,为人们交口称赞。
近日,一则“孝女绳”的故事广为传颂。这个孝女叫李根,长春市铁路二小五年级学生,年仅十二岁,但她自觉挑起照顾身患重病、生活无法自理的父亲的重担。为了夜里照顾父亲吃药、打针,李根把一根尼龙绳一头系在自己脚腕,另一头系在父亲床前,父亲拉动绳子,李根就立马睁眼起床……这根被称为“孝女绳”的尼龙绳,紧连着父女两颗心,也牵动着社会各界。现在,捐助李根父女的活动已经掀开了帷幕。短短一个多月,包括省领导人在内的吉林省各界,已为他们捐款六万多元,参加捐款的达千余人。这充分说明“孝”的广泛群众基础。
尽管像李家这般困难的是个别的,像李根这样行孝的也是个别的,但对“孝”的认同,对行孝者的认同,则无疑是人心所向。尽管社会上也有拒绝赡养父母的忤逆者,但这毕竟不是社会的主流;更重要的是,这些忤逆者的心态、行为,为人们所不齿,一旦被揭露出来,便遭到众人的齐声谴责,为社会所唾弃。
孝,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正如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一样,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尚不成熟,养老仍以家庭为主,所以子女的孝心也就更显得格外重要了。
孝的重要性、合理性,本是一目了然的,但有人却以“孝是已经过时的封建道德”为由,推卸自己的社会义务,这是错误的。掺杂在孝中的封建愚昧的糟粕无疑必须坚决剔除,但是作为人类的美德则必须继承。只要人类继续代代相传、繁衍生息,抚育子女和赡养父母的社会义务就同时存在,永远不会消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美德应当世世代代传下去。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还可能心甘情愿当人民的儿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
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它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孝星”,永远光芒四射,照人心扉。


第4版(要闻)
专栏:

  各地确保本报发行稳中有升
北京层层落实责任制
本报讯记者赵兴林报道:北京市制定具体方案,落实责任制,确保《人民日报》1998年发行量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1998年报刊征订工作伊始,北京市委办公厅即下发文件,要求公费订阅报刊首先订阅《人民日报》。凡没有按规定范围、指标完成《人民日报》订阅任务的单位,不得使用公费订阅其他报刊。经费确有困难的,各级组织部门可以用留存党费予以补贴。市委宣传部要求各宣传部门把做好《人民日报》发行工作列入宣传目标管理进行考核。连日来,各区县、部委办和局、公司制订实施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制。京郊区县征订量较大的房山、通州、昌平、顺义,都召开专门会议,做出具体部署。
作为报刊发行主渠道的北京市邮政部门也推出一系列改进报刊发行服务的新举措。目前,全市78个邮政支局办理《人民日报》收订业务,邮电所职工利用双休日到居民区、商店设临时收订台,坚持上门收费;并增加车辆,加快《人民日报》投送速度,让订户读上早报。
合肥保重点严肃发行纪律
本报合肥11月9日电记者王启明、刘杰报道:合肥市纪委、市委宣传部最近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市属各级党组织严肃党报党刊发行纪律,确保中央和省市重点党报党刊实现稳中有升的发行目标。
通知说,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好坏,尤其是《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的发行量能否保证,关系到我们能否占领舆论阵地的问题。江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积极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也正是各级领导干部落实讲政治的一个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提高到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的高度,作为贯彻十五大精神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
通知强调,各部门、各单位用于订报的公费,必须首先保证订阅《人民日报》等主要党报党刊,任何单位在主要党报党刊征订任务未完成之前,均不得使用公费订阅其他报刊,这要作为一条纪律。通知要求,各单位不准在集中订阅党报党刊期间,搭车征订,挤占公费;对那些强调部门利益、强行摊派、冲击、干扰中央和省市党报党刊征订的,基层要坚决予以抵制;对严重冲击重点党报党刊发行的内报内刊,纪检部门要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并给予严肃处理。
合肥市纪委和宣传部还决定,今年党报党刊大收订后,将在全市评出十个最好单位和十个最差单位。对做得好的给予表彰,对差的予以通报批评。(附图片)
海口
海口市委宣传部、市邮电局把发行好《人民日报》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责任目标,连续三年实现报纸发行稳中有升。为搞好1998年《人民日报》等报刊的发行工作,他们于日前在市中心繁华的解放西路联合举办宣传活动。
  本报记者 鲍洪俊摄


第4版(要闻)
专栏:

  随同叶利钦总统访华
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先期抵京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记者刘云非)随同叶利钦总统访华的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今天上午先期抵京,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
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到机场迎接涅姆佐夫副总理一行。


第4版(要闻)
专栏:东西南北中

  厦门海域成为中华白海豚乐园
一片总面积5500公顷的海域,日前被福建省和厦门市政府规划为厦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这一举措使厦门海域成为中华白海豚自由嬉戏的乐园。
中华白海豚是厦门唯一的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被厦门人爱称为“妈祖鱼”、“镇港鱼”,厦门也是我国包括香港、珠江口在内的三个中华白海豚聚居区之一。
据悉,这一保护区里将严禁电、毒、炸鱼等破坏白海豚生存环境的行为,禁止以娱乐或赢利为目的的高速摩托艇和滑水活动,并对船舶航速、排污口设置、水下爆破、填海工程等有一系列要求。(郅振璞)


第4版(要闻)
专栏:东西南北中

  科龙集团获多项国际奖
日前,在世界经济论坛1997年东亚经济高峰会上,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罗斯·施瓦布向科龙集团总裁潘宁颁发了“最佳全球经济增长公司奖”证书,施瓦布主席特别提到科龙集团在日本设立科研中心的业绩,并称赞科龙集团能够运用当今世界最新科研成果促进企业发展。
在早些时候,设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和蒙特利尔联合国大厦分别收藏了一台科龙集团生产的容声牌环保冰箱,以肯定科龙集团对全球环境保护作出的贡献。
联合国环保部长弗兰克·彼图称赞科龙是“发展中国家企业保护环境的一面旗帜”,其环保项目是蒙特利尔多边基金受援项目“最成功的一项”。
另外,科龙集团还于10月底集团成立35年之际,获得美国环球优秀文化与优质服务协会颁发的“环球钻石大奖”。 (胡锡进)


第4版(要闻)
专栏:东西南北中

  白洋淀姬丝汀度假村吸引游客
地处河北白洋淀风景区、开发面积800亩的姬丝汀度假村,目前已发展为集旅游、娱乐、餐饮、会议及婚典服务于一身的多功能大型综合度假村及游乐场。
这个由中国华润集团等投资4亿港元建造的度假村由美国和香港专家规划,既融合欧陆风情,又充满浓郁的田园气息。
度假村中的游乐场占地100多亩,引进国外许多紧张刺激、新颖好玩的游戏,如意大利的过山车、法国的碰碰车、英国的摩天轮、美国的骑蛮牛等,受到游客欢迎。(韩文)


第4版(要闻)
专栏:东西南北中

  长岭志愿者将养护百棵名树
由长岭集团青年志愿者发起的“中华100棵名树公选认养活动”出征仪式日前在四川广安县举行。雄立于县城紫荆山上的一棵古老银杏树由长岭绿色志愿者首选养护。来自千里之外的12位陕西青年为之精心培土,并安上了护栏,他们与县林业局签署了养护到2001年的协议。深受启迪的县绿委因势发挥,决定凭地利兴建一座紫荆山花园,在全县开展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绿色世纪行”活动。
(梦飞)


第4版(要闻)
专栏:

  陈伯吹先生逝世
新华社上海11月7日电(记者赵兰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因病11月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91岁。
陈伯吹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为儿童文学奉献了一辈子,无怨无悔。他所写的《学校生活记》、《阿丽思小姐》、《波洛乔少爷》、《一只想飞的猫》、《骆驼寻宝记》、《米泔水》等,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树起一座座丰碑。他被誉为“东方安徒生”。
1981年,陈伯吹先生将一笔补发工资和一生积蓄捐了出来,设立“陈伯吹儿童文学园丁奖”。如今这一奖项已颁发了十六届,惠及数以百计的儿童文学后人。
陈伯吹先生是中共党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编审。


第4版(要闻)
专栏:

  澳大利亚援华小麦运抵上海
本报讯一艘装载着34300吨澳大利亚援华小麦的货轮日前抵达上海港。这批价值1150万澳元的援助小麦是通过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提供的,将用于协助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实施扶贫项目。
据介绍,今年3月澳大利亚已援助36131吨小麦用于协助实施在中国开展的扶贫计划。中国边远地区宁夏、四川和青海的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第4版(要闻)
专栏:

  电视剧《少年邓小平》即将投拍
本报讯经中央重大革命题材办公室批准,六集电视剧《少年邓小平》将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部于11月15日开机拍摄。
《少年邓小平》是迄今第一部全面反映邓小平同志少年生活形象的剧作,由著名影视家谢添任艺术顾问,欧阳逸冰编剧、李佳木执导。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部主任王万滨表示,要将《少年邓小平》拍成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品。


第4版(要闻)
专栏:

  海峡两岸史学家在学术研讨会上提出
中华文明史可追溯到万年以前
据新华社海口11月6日电(记者胡辛)日前在海南通什召开的“海峡两岸史学家合撰中华民族史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上,史学家们指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可追溯到万年以前。
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75岁高龄的史式认为,司马迁受所掌握的史料和见闻的限制,构建了以黄帝为始祖,以黄河文明为中心的古史框架。但大量的考古工作已经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远在传说中的黄帝以前。
他认为,中华民族史是万年史而非五千年史。比如,传说黄帝之妃嫘祖发明的蚕丝,在已出土的六千年前的江、浙古文化遗址已有发现。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七千年,代表农耕文明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遗迹距今已有九千年,其他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大地湾文化遗址等距今都在五千年以上。
史式还提出,中华民族一直被认为是单一的农耕民族,这是一个认识误区。近年来已有很多史学研究者提出了长江、黄河同是中华文明之源,中国南方的古越人是典型的海洋民族,他们在七千年以前已经敢于驾舟出海并出现了向海外的迁徙,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海洋文明;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存的大量鲸鱼、鲨鱼的遗骸及出土的木桨都体现了明显的海洋文化特征。因此,中华文明之源并不限于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而是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史式表示,要重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研究。中国远古的海洋文明、农耕文明都发源于南方;历史上不少重要的发现和发明,如水稻、茶叶、蚕丝、瓷器、漆、以及古代国家的重器鼎、钺等都出自南方;汉族的祖先华夏族是南北各族接受夏文化后逐渐融合而成。


第4版(要闻)
专栏:

  吕梁山上筑路忙
山西省吕梁地区沟壑纵横、层峦叠嶂。1996年4月,全长168公里的离临柳石扶贫攻坚路破土动工,经过一年半的建设,这条连接4个县(市)的20多个乡镇、253个贫困村的公路已于近日建成通车。
左图:按国家二级标准设计的扶贫攻坚路,为以往闭塞的山村带来现代化气息。
下左图:这是打通王老婆隧道最后7米时的情景。
下右图:扶贫路劈山而过。
张 悦摄影报道


第4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地委扩大会的特殊听众
本报记者阎晓明
10月18日,晋中地区学习落实十五大精神地委扩大会议在地委会议室召开。满满当当的三个会议室里,人们鸦雀无声。会上前所未有的改革气息,强烈地感染了与会人员。扩大会在法定的参会人员之外,新添了64张新面孔——各县推荐的遵纪守法、经营成绩卓著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更有别样的一种激动。
晋中的民营经济起步较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涌现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在晋中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9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24亿元,民营经济就占89亿元,达72%;在比上年增加的22亿元中,民营一块占18.4亿元。从“九五”开始,晋中地区打破地域、身份和所有制界限,引导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家管理国有企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盘活国有资产1.2亿元,有2400多名下岗职工在新企业重新就业。
会议上,地委书记范堆相对与会的特殊听众充满激情地说:“有你们的参与,产权的重组、企业的改制、经营都会有一个崭新的局面,国有企业困境摆脱之时,也是你们事业大有成就之时。希望你们发扬闯市场的拼搏精神,在新一轮改革中再创一番事业。”
来自寿阳县的山西永丰汽车有限公司经理兰吉玉,是下海的国有企业职工。他说:“我觉得个体企业在改革中,应该把挣钱和责任结合在一起,个体企业家必须提高素质,才能适应形势。”这位经理感慨地说:“作为原来国有企业的职工,我觉得国有企业的职工应该增强些生存意识,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说就业,现在许多民营企业的经理都是从国有企业出来的。”寿阳化肥厂厂长岳全生,是1994年晋中地区实施民营战略中,由乡办企业厂长采取租赁方式,担任国有企业寿阳化肥厂厂长的。他大胆对企业实行改革,用乡镇企业的机制管理国有企业,三年中,使一个资产负债率达101%的企业,实现利税1000万元,资产负债率降到68.6%。这位在晋中很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家说:“这个会的开法本身就是改革,原来是看报纸听传达,现在是当面听,我感到由改革的局外人变成了局内人,有了荣誉感也有了责任感。每个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这是对国家、个人、工人都有利的事。”


第4版(要闻)
专栏:

  修梯田铺地膜挖水窖
甘肃今年着力解决91万人温饱
本报兰州11月9日电记者陈伟光报道:“党的十五大给扶贫工作带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发展生产力,把扶贫开发、解决群众温饱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抓紧抓好。”在甘肃省日前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阎海旺表达了这样的决心。
甘肃省自1986年全面开展扶贫工作以来,至1996年底,贫困人口已由当时的1250万降到375万,贫困面由75%降到19.6%。近五年来,甘肃省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探索出一条以“修梯田、铺地膜、挖水窖”为基本措施的扶贫开发路子,收到良好的效果。
据介绍,甘肃省今年又可解决91万人的温饱问题,尚余284万特困人口,加上今年天水等地区因特大旱灾返贫的人数,实际需要在未来三年解决温饱的人口超过300万。这些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当恶劣、科技文化相对落后的陇南、甘南、临夏等地州。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甘肃省计划从今年开始,每年在已经确定11亿元扶贫资金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筹资力度,争取国外机构向甘肃扶贫援助,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投资开发,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扶贫资金主要投放在修梯田、铺地膜、挖水窖等方面,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到1998年底,贫困地区地膜粮食种植面积力争人均达到1亩,到本世纪末,梯田面积人均达到1亩,干旱地区户均集雨节灌面积达到1亩左右。甘肃省还计划今明两年投资1.5亿元,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饮水困难。甘肃省省长孙英在扶贫开发工作会上要求省、地、县各级领导班子履行扶贫目标责任制,层层抓落实,一直落实到村到户,务必在本世纪末解决以户为单位的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


第4版(要闻)
专栏:

  援建住宅提供良种代培干部
辽宁雪中送炭帮扶青海七大项目
本报西宁11月9日电记者马应珊报道:中共青海省委书记田成平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要求记者通过《人民日报》,传递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和全省500万各族人民对辽宁省给予青海的大力帮扶表示衷心的感谢。
据了解,自去年6月辽宁和青海建立帮扶协作关系后,辽宁省已有23个考察团、112人次到青海的14个贫困县开展工作。今年4月16日,辽宁省委书记顾金池带着对口帮扶单位的有关领导69人,不顾旅途劳累和缺氧反应,深入青海农牧区的贫困县考察了整整8天,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青海实际制定出了帮助藏区牧民建设配套住宅、综合治理干旱山区、提供牲畜和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科学技术、建希望小学、改善交通运输、为青海代培干部共七大帮扶项目。这些帮扶项目的资金和各类物资折价共达8369万元。
在青海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的统计表上看到,截至今年10月22日,辽宁省计划援助青海的3000吨粮食,已有111.5万公斤运到西宁,帮扶贫困农村的2165吨农膜、1000只绒山羊、111台推土机、500吨优质鱼苗也相继运往青海。黄南、玉树、果洛这3个藏族自治州的4400户牧民,在辽宁的帮扶下告别了牛牦帐篷,实现了定居。前两年遭受特大雪灾的藏族牧民和遭旱涝灾害的农民,还接到辽宁人民送来的331.1万件被褥和衣服,使青海各族人民深感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循化、化隆等14个贫困县中,由辽宁援建的20所希望小学,7所已建成,不少失学儿童又背起小书包,走进新学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