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学习邓小平理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本报与中国科协举办“邓小平理论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研讨会发言综述
编者按:为了倡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五大精神,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探讨,本报与中国科协10月8日在中国科技会堂联合举行了“邓小平理论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研讨会。首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这次研讨会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围绕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鲜明时代特征、邓小平论科学技术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发展、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邓小平论科技人员、邓小平论科教兴国、邓小平论社会科学研究、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为发展和改革作出新贡献等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理论探讨。
本版今天刊出专家学者们的发言综述,以飨读者。
  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特征
龚育之(中国科协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十五大报告论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讲了许多方面的道理。在一个方面讲得尤其有新意,就是强调邓小平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并且强调:“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
而在论述邓小平理论的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的时候,十五大报告又把注意的焦点,聚集在当代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上。邓小平理论、十五大报告要求我们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摆在观察世界发展的突出位置上,摆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突出位置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社会变化、所提供的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手段的变化,而发展和变化。
邓小平理论的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要求我们提到当前时代的主题和特征上,提到世界文明成果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当代水平和前景趋势上,来进一步认识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学习、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应该对邓小平理论的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对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认识不清,甚至茫然无知,熟视无睹,就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就容易使自己的思想被陈旧观念所束缚,难以有新的开拓。
李仁臣(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作为当代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审视和分析当代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实际和我国科技战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
这些思想和观点,恢复和大大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和革命锋芒,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事业发展的指针,是邓小平理论一个极富时代精神的重要方面。
小平同志不是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但他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原则,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从广度上看,涉及科技发展的所有方面;从深度上看,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代表,深刻揭示了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
我们重温邓小平科技思想,不仅要深刻理解小平同志在具体问题上所作的论述,要领会小平同志科技思想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更要学习他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他解放思想的宽广胸襟、纵横天下的开阔视野、实事求是的锐利眼光。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起,就开始大力倡导恢复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现在回过头来看小平同志当时的言行,我们不难体会到其远见卓识和良苦用心。“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按照这样的逻辑关系,作为科学技术知识载体之一的知识分子,就理所当然地“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就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科技人才与教育思想的核心,也为70年代末的拨乱反正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金吾伦(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伟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代言人;他的思想和理论中代表了并表达出时代精神。邓小平同志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邓小平理论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0世纪下半叶,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和平和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最根本的两大特征,一个是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另一个是全面深刻的关系调整。
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最关键的是发展科学技术。在邓小平理论的引导下,党中央适时制定出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重大战略方针,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战略,我国的科技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是实现世界历史大调整的核心和关键。开放不仅要社会开放,或对外开放,更要对内开放,即心灵开放。所以,改革开放是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规律和趋势,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特征。邓小平同志牢牢把握了这一时代的特征,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高高举起改革开放的大旗。
科学技术是直接生产力,改革开放是扫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决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者统一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小平同志在理论上的创造性发展
何祚庥(中国科协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的确是前无古人,是小平同志在理论上创造性的发展。早在1978年,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里,已经充分阐述了科学技术在推进社会历史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上,到80年代末,小平同志又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学习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最为重要的,是深刻领会和真正贯彻“第一”这个词。
历史唯物主义有一条基本原理,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试问这一“最终决定性力量”的概念中,是否包括有科学技术?小平同志曾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做出回答:“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如果说科学技术还是居于第一地位的生产力的话,那末其逻辑的结论,就是如十五大报告所说的,“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里有两点新发展:一是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关键地位;二是经济建设要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而不是虚假转移。这就是说,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不仅是提高认识,而且要付诸行动。
王国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马克思提过三个生产力要素的问题,第一是生产力工具,第二是生产者本人,第三是生产对象。这三个要素里没有科学技术,那么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五大在党章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列提出,这些理论是具有一致性的。把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每一个要素都离不开科学技术。首先是生产工具,从石器、青铜器到铁器,直到今天的电子计算机、航天飞机等,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第二是人的素质,对劳动者本身来说,科学技术的武装更是重要的;第三是讲劳动对象,现在人们接触的劳动对象和古代是截然不同的。在三要素里面实际上都是包括科学技术的。离开了科学技术,三个要素都不能得到发展。
刘华杰(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并不是作为一个要素存在的,而是融化在各个环节和思想意识中。所以落实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每个人都有责任,不仅仅是科技界;应该把生产力的概念单纯从力学的概念,扩大到一个社会学或者哲学的范畴,生产力最重要的是包括可持续发展,生产力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小平这个论断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哲学性的论断。
李惠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文献中心研究员):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就是开拓进取。面向21世纪,党的十五大确立以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那种开创的精神,要研究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要认识机遇、把握机遇、运用机遇。怎么认识当今信息技术革命为先导为主体的当代技术革命,使我们的经济有新的发展,这一点至关重要。
任定成(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邓小平的理论见解和做法体现了一种科学方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强调“试错法”,因为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不一定都是对的,是可以改正的,科学有一套自我纠错机制。科学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问题出发,有了问题之后把问题精确化、明确化,遇到新问题再解决它。他所面对的是用问题开始用问题结束。这些贯穿于邓小平的思想和见解中。另外一个特点是强调可检验性,遵循必要的社会发展规则,按规则办事,我觉得这是科学方法的一种体现。
  学习邓小平理论,重在联系实际解决好落实问题
龚育之:邓小平从理论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战略上提出把科技和教育摆在首位,到体制上提出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到队伍上提出科技人员是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投入上提出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点,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和科技问题解决好。应该说,有了完整的一套理论和政策。现在的问题,就是要落实。广大科技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落实,期望落实。而现在,从观念上,战略上,体制上,投入上,各方面还有许多没有到位,存在着理论和实际的某些脱节。十五大报告是很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要在落实各项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方面,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何祚庥∶在十五大报告里,一项重要的突破是,“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定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毫无疑义,这一新的“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将对21世纪的中国发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要使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真正发挥其第一位的作用,那末就必须真正解决科技投入的问题。“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是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的。
科技投入的核心,是所谓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因为这属于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而不是模仿、抄袭。衡量一个国家在科技投入上是否合理,其重要指标是研究和开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例。自1990年以来,我国这一相对比例,由0.7%逐渐下降到1995年0.5%,1996年又进一步下降为0.48%,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
曹南燕(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十五大以后,我们的方向更加明确了,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大家谈得很多,具体落实起来,有许多现实问题值得我们科学领域的同志们很好地研究。只有认真解决好落实的问题,我们才能更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我们国家搞好。
  以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迎接科技大发展的新世纪
董光璧(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科学本来就有两种相辅相成的功能——物质生产力功能和精神文化功能。而且这两种功能还都依其自身的逻辑和社会所提供的条件而不断发展。关于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在十五大报告中,重点是在经济和文化两个领域。也就是说,党为我国的科学事业规定了两个方向和两个任务,即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应该正视在改革开放的近20年中,我们的科学事业是物质文明腿长而精神文明腿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起路来自然不顺畅,与改革开放的科学精神不协调。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说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指导下行动的。因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了比较科学的态度,即马列著作中没说过的我们也可以去做,而马列著作中说了的也不盲目照搬。正是这种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给中国带来了巨变。这首先要归功于邓小平同志。
王夔(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我近一两年来在欧洲跑了一些国家,从中看到了一个趋势。有人常常把可持续发展当作科技问题来解决,就是说只要把绿色工业搞好了,只要把污染治理好了,把资源合理化使用好了,好像就能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光是科学不能引导我们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任何一个可持续发展都必须有精神的、伦理的内容,都有一个世界观问题。外国有一位教授提出了一个概念,叫“精神文明指导下的人类的共同进化”,这才是可持续发展。外国人也慢慢理解到了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我是搞化学的,化学当然有物理的问题、核物理的问题,这方面有许多进步,但要是没有精神文明指导它,带来的就不全是社会进步。毒品不就是化学合成出来的吗?每一种新化合物的出现,都是个进步、都是个新结果,但是科技进步不一定带来社会进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还是要研究一下精神文明的问题。全民素质,科教兴国的“教”是全民的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使精神文明能够提高一步,我们就能够自觉地站稳脚跟搞社会主义。
李京文(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邓小平理论同社会科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首先,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最高的研究成果,它根据中国国情,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的科学理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揭示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与方向,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和关心社会科学的研究。他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科学的状况是不满意的。他号召我们要学习马列主义,学习科学知识,特别要学习经济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响应邓小平同志的号召,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但是应该承认,我们的研究还很不够,从总体来说,理论还落后于实践,社会科学还远远满足不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在把我国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待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去研究、去解决。我们一定要响应十五大号召,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入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不断提高我国社科研究的水平。
张锡杰(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政治组副组长、研究员):“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既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为科学技术的繁荣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科学技术正是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力量、获得新的课题和投入,促进科技工作迈向黄金发展时代的。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突飞猛进的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它解决了多年困惑人们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迈向21世纪的战略决策,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破除了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形色色的桎梏。广大科技工作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有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科技界的奋力拼搏,我们一定能够迎来科学技术大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蓬勃向前的新世纪。(附图片)
图为会场一角。本报记者陈祖甲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