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商务部长戴利强调
美将同我发展长期关系
新华社华盛顿10月2日电(记者李红旗)美国商务部长威廉·戴利今天在这里强调,美国将致力于发展同中国的长期合作关系。
他在离开这里前往中国进行访问之前对记者说,美国积极参与中国市场活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目标,目的之一就是利用中国市场的许多长期机遇,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
戴利说,他访华期间,将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次美中商贸联合委员会会议,出席在大连举行的首次美中电信首脑会议,并同中国官员就贸易、商业法规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问题进行会谈。
戴利指出,尽管美中之间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加强同中国的全面对话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他说,发展同中国的贸易关系是克林顿总统的首要目标,美国寻求同中国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解决双方共同面临的问题。他表示,不会让美国国内的政治争吵“影响我们的长远目标”。
戴利说,他此次访华也是为江泽民主席本月底访美作准备。他认为,江主席访美对美国政府和建立美中长期合作关系来说都十分重要。
他表示希望中国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谈判能尽快取得成果。


第7版(国际)
专栏:

  韩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
据新华社汉城10月3日电(记者朱克川)美国于10月1日正式启动《1988年综合贸易法》的“超级301条款”,把韩国列入了进行贸易报复的“优先考虑国”,韩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
过去几十年间,韩国经济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吸收美国的资金、技术和经验。然而,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两国贸易磨擦不断,这次汽车贸易摩擦使利害冲突进一步升级。
长期以来,韩国在双边贸易中一直对美国保持顺差,1987年的顺差曾经达到95亿多美元。但进入90年代以来情况开始逆转,1991年韩国对美国贸易出现了3亿多美元的逆差,此后逆差逐年增大,1996年达到了116亿多美元,今年到7月底已经达到66亿多美元。
在汽车贸易方面,美国是韩国汽车的最大出口市场,每年韩国向美国出口汽车20多万辆,价值约17亿美元;但美国向韩国出口的汽车只有0.85万辆,价值1.8亿美元。美国方面认为,韩国的国内汽车市场是每年150万辆,而美国汽车所占的市场比例还不到1%,因此,在汽车贸易谈判中,美国要求韩国把现行的8%的进口关税降低到美国的2.5%的水平,向美国汽车开放市场。在双边贸易中存在巨额逆差的韩国当然不愿意接受这一要求。
除汽车外,美还要求韩开放通信产品、电子产品、半导体产品和农产品的市场,两国间存在贸易纠纷的项目总共有20多个,其中被美国征收反倾销关税的就有包括彩色电视和钢板等12个韩国的重头产品。
韩国对美国这次动用“超级301条款”非常重视。“超级301条款”是美国为保护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而制定的。根据该条款,美国可以对任何被认为贸易做法“不合理”和“不公平”的国家进行报复。虽然在该条款正式实施前还有至少一年的协商时间,但韩国担心美国的汽车经销商在这期间为避免损失而放弃进口韩国汽车的计划。目前,韩国的经济不太景气,几家大企业集团相继倒闭或陷入经营危机,金融市场的动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对美贸易失策,韩国的整个经济都将受到严重影响。而且,面临12月份的总统换届选举,朝野各党对社会舆论十分小心,谁也不敢在这样的时候对外来的强权压力表现出软弱无力的姿态。所以,韩国方面在近期内似无多少回旋的余地。
目前,韩舆论对美一片谴责之声,有的揭露进口美牛肉中发现恶性大肠杆菌,有的抨击美国以大欺小、干涉内政,还有的声称韩是美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五大出口市场,是美农产品第三大进口国,如果韩美真的发生贸易大战,美也得不偿失。看来韩美之间由汽车贸易引发的争吵不会很快平息。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访

  “中国之行改变了我”
——访德国席勒学会主席拉鲁旭女士
本报记者罗春华
未曾谋面,就已从美国《全球策略信息》杂志上了解了拉鲁旭女士。读别人写她的文章,知道了她和她的学会为之投入的欧亚大陆桥构想(又称“新丝绸之路”);读她自己写的文章,为她对中国文化的景仰之情深深打动。金秋九月,当拉鲁旭女士来到北京做学术交流时,记者采访了她。
行色匆匆,却毫无倦容,拉鲁旭这位“丝绸之路女士”开门见山地向记者谈了她对大陆桥的认识。她说,欧亚大陆桥西起西欧的鹿特丹,东至中国的连云港,以其沿线宽约一百公里的经济发展走廊为基本框架,以散落在沿线区域的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基本设施等重大项目为基础,将沿线各国连成一体。它不仅是一条加速全球工业化进程的经济之路,也是一条促进欧亚大陆各国和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文化之路。自一九八四年创办席勒学会以来,拉鲁旭女士十余年来一直为这项计划的实施不懈地努力。她穿梭于世界各地,在米兰、慕尼黑、布达佩斯、巴黎、洛杉矶和越南等地举行了一系列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希望全世界的人们了解这项计划,并理解它的意义。一九九七年一月,当她在美国纽约举办系列研讨会和新闻发布会时,纽约中国城悬起了“欢迎丝绸之路女士”的条幅。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意味着商业的繁荣、文化的交流和友好的往来,拉鲁旭女士说,她对这一称谓感到自豪。
拉鲁旭女士这次访问北京,恰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她说,十五大是中国的一件大事,全世界都在关注它。江泽民主席提出的股份合作制形式非常重要,它将对中国的国有企业和中国的经济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谈到江主席十月份即将对美国进行的访问时,她说,这个访问是该阶段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在全球政治、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世纪之交,中国和美国首脑会晤,进一步加深合作,建立起跨世纪的合作关系,这样就能确保世界经济正常而有序地发展。江主席的这次访问对改善中美两国的关系无疑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她说,她期盼着这次访问的成功。
此次访问北京是拉鲁旭女士的第三次中国之行。她出生于德国的特里尔,那里是卡尔·马克思的故乡。一九七一年,二十三岁时,她作为一名记者,首次来到中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她访问了北京、上海、天津和青岛,游览了颐和园、故宫博物院、长城,“中国之行改变了我。”她说。这个古老国家美丽而辉煌的文化遗产对她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以至于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从那时起,她迷上了中国文化。回国后,她放弃了记者职业,因为她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感情,写那些言不由衷的文章。一九九六年,时隔二十五年后,她再次访问中国,并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欧亚大陆桥学术研讨会。这一次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在时间机器里旅行的人,北京几乎变得认不出来了。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过去二十五年里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重访中国,是我一生中最有收获的经历之一。”
她在同记者的交谈过程中,对中国的古文明赞不绝口。她真诚地希望中国发展和强大。(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文明公德在国外系列报道之十七

  德里人爱护投币电话
本报驻印度记者李景卫
投币电话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所必需。能否爱护好和使用好投币电话,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
德里电话局的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印度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投币电话。这是因为在现有条件下,发展投币电话不仅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便利,而且可以缓解用户对电话需求的压力。但这需要大量的财政拨款,所以,广大居民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必要的合作与爱护。否则,在当地都被视为不文明行为。多年来,德里的居民不但能爱护投币电话,还能在电话维护方面密切与电话局配合,确保了电话的畅通无阻,方便了群众,体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范。
目前,安装投币电话的场所仅局限于机场、车站、工厂、学校、办公区和商业区等。那么,德里居民是如何使用和爱护现有的投币电话的呢?一次,在比卡基卡马商业区,记者看到有一些人在按部就班地排队,等着打电话。我也排在他们后面,找出一枚硬币,准备打一个试试。等候过程中,我与几位年轻人闲聊时,他们告诉我说,在大街上,如果有事同别人联系,拿起投币电话,马上可以解决问题,既省钱、省事,又方便。“投币电话确实很方便,但如果遇到问题,比如说吃掉你的钱而打不通,你恼火不恼火?”我问其中的一个小伙子。他回答道:“这样的事时有发生。电话机用久了或使用不当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几天前我就遇到这种情况。当时,我先到别处打了电话,然后再设法通知有关部门对电话进行了及时检修。”他接着说:“如果因此冲电话撒气,或故意破坏电话,那是不讲社会公德的粗野表现。”(本报新德里10月3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财政危机未见好转
本报联合国10月3日电记者何洪泽、周德武报道:负责行政和预算事务的联合国副秘书长康纳在今天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联合国目前的财政状况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一是经常预算赤字继续增长;二是成员国继续拖延应交的会费;三是联合国运转继续靠从维和账户中举债度日;四是联合国拖欠成员国提供的维和设备和人员费债务无法解冻。
康纳说,至今年9月底,成员国拖欠的款项达24.17亿美元,其中会费主要承担国的拖欠比例占全部欠款的60%以上。迄今为止,只有89个国家准时、全额交纳了会费,而去年同期为91国。
他估计,今年联合国将收到11.5亿美元的会费,比估计的少5000万美元。另外,今年开支将比估计的多出2000万美元,两者相加,将使联合国出现7000万美元的预算缺口,1997年的经常预算赤字将达2.72亿美元。到目前为止,可以动用的联合国维和基金账户现金为7.45亿美元,至今年底将下降到6.7亿美元,这意味着联合国维和账户能够提供的机动资金将越来越少。至1997年底,联合国拖欠成员国提供的维和设备及人员费用将达9.07亿美元。康纳说,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拖欠维和费用的国家愿意补交会费,致使秘书长利用成员国补交的维和款偿还成员国债务的希望再次化为泡影。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工不厌繁检不厌细
——记法国奶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检测
本报驻法国记者王芳
汽车急驰在水草丰美的奥尔良平原上,坐在身边的瓦斯纳克斯先生,不断地向我介绍着法国乳品业的情况。他是全法产奶户行业协会的主席。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我有幸实地了解了法国鲜奶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法国奶的收购按质计价,奶的质量直接影响农庄的声誉和经济效益。因此,奶农自觉遵守规定,严格操作规程,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清晨6时,来到奶农科尔迪埃家时,主人正忙着挤奶。近40平方米的产奶房中,左右两排自动挤奶器,同时在为10头牛挤奶。科尔迪埃一家5口,养牛55头,每天有50头产奶,早晚两次,年产奶40万至50万升。
挤奶前,科尔迪埃先对自己的手做了无菌消毒,然后逐个清洁牛的奶头,用一次性消毒毛巾一一揩净。每挤完一次奶,牛的奶头全部重新消毒,挤奶机也需用消毒液和冷热水交替清洗,产奶房每天要冲刷两遍,挤出的奶,通过管道直送隔壁房内的不锈钢奶罐,迅速降温处理。奶罐容量5000升左右,配有先进的电子制冷设备和温度控制测试仪。奶的贮存、运输和加工,都得在不超过4摄氏度的恒温下进行。存奶罐自然要是密封的和具备冷却功能。入罐奶的保存期限,不能超过72小时,运奶车每两三天来农庄收购一次。运奶车的容器也采用隔热真空装置,司机同时兼抽样员,用标准化的测试纸对奶的蛋白质、脂肪和微生物指标等进行初步的分析检测,不合质量和卫生标准的当场拒收。同所有的养牛户一样,科尔迪埃家的挤奶机,每年都定期进行技术检修和保养。有关部门对牛棚、产奶房和存奶罐的卫生每月检查三次,对奶牛的体检每月一次。为加强和改善畜群的健康卫生管理,省兽医中心为每头牛建立了一份“个人档案”,以利于筛选优质牛,保证奶的高品质。
在法国,鲜奶的生产属小规模经营,乳制品的加工却不断向大型和现代化发展。告别科尔迪埃父子后,我随瓦斯纳克斯先生参观了他的圣德尼乳品厂。工厂实行全封闭式管理,非厂方人员一概不准入内,访问者只能通过一条专用的玻璃通道参观。运奶车抵达后,要再度接受厂实验室对营养指标和卫生指标的全面检测。奶车的车身也要彻底“洗澡”三次:卸奶前穿过两道“洗门”,一次消毒,一次清水冲,第三个澡是在卸奶后。运奶的司机都接受过基础卫生培训,熟悉采样技术和罐装车的清洗,善于把握奶在装卸运输中的温度与卫生条件。据瓦斯纳克斯先生介绍,战后法国乳品业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一是对奶的温度控制,二是卫生观念的树立。法国人素来不爱洗手。50年代初,法国牛群曾面临种种卫生问题,政府借机开展全国性卫生防疫活动,普及相关知识,改变社会卫生习惯。如今,到乳品业工作的人,进厂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洗净手,工作服每天也要换洗,违者将被警告或处分。出于安全和卫生两方面的考虑,乳品车间不许人员互串,每个车间的入口处都设立警卫。厂房地面每天数次冲洗,加工包装线每完成一种产品清洗一遍。
鲜奶卸车,按规定应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这就要求必须统筹安排好每辆车的到达时间。圣德尼厂有25个储奶罐,存储能力150万升,卸到罐里的奶要等温度再降到0—2摄氏度时,才能进入消毒工序。经过85摄氏度的巴士德灭菌或145摄氏度的超高温蒸气消毒,鲜奶遂被加工成不同品种、口味和保质期的盒装与瓶装饮用奶,但成品的灌装要在对包装盒进行300摄氏度高温脱氧消毒后进行。走下自动灌装线的产品,在上市前还要经受最后一次考验。质量检验员在每批产品中任意抽取一个样品,放到温度30摄氏度的房间里,存放2天至15天后,测定酸性指标的含量,严把产品出厂关。
法国是个乳品大国,奶产品构成法国人的饮食基础,在奶酪消费方面,法国居世界首位,人均年消费量23.1公斤,鲜奶和黄油的消费也甚可观。法国在奶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检测上严格把关,检不厌细,为人们吃上放心的奶制品提供了有力保证。 (本报巴黎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戴妃车祸
无线索英保镖坐直升机回国
循蛛丝法警察寻菲亚特破案
据新华社巴黎10月3日电戴安娜的保镖特雷弗·里斯—琼斯3日下午乘直升机离开法国巴黎的拉比蒂埃—萨勒贝特里埃医院返回英国,但导致戴安娜死亡的那起车祸的调查工作仍未取得进展。
10月2日,负责调查戴安娜车祸案的巴黎刑警局在医院对里斯—琼斯进行了第二次取证调查。据巴黎警方宣布,在持续了1小时的调查中,里斯—琼斯对车祸经过毫无记忆,但对车祸之前发生的事情有印象。他在警方提供的一些照片中“模糊地”辨认出车祸前见过的几名摄影记者。巴黎警方称,此次调查与9月19日进行的首次调查一样,没有获得导致车祸的重要线索。
巴黎警方目前仍在寻找一辆菲亚特牌小汽车,警方曾在车祸现场发现了这一型号汽车的尾灯碎片,并在戴安娜乘坐的奔驰轿车上找到了这种菲亚特汽车留下的擦痕。(附图片)
10月3日,已故英国王妃戴安娜的保镖特雷弗·里斯—琼斯(右二)在接受了一个多月的治疗后离开巴黎返回英国。图为里斯—琼斯在法方医护人员陪同下登机。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新发明

  罗制成车用节油减污装置
罗马尼亚人迪努·格奥尔基研制成功用于小汽车上的电子节油器和电子减污装置。前者可使汽油使用量减少35%,后者可使汽车排出的废气减少50%。
据《自由罗马尼亚报》报道,电子节油器有香烟盒大小,电子减污装置体积更小。只要把它们装在车上即可,无需对汽车发动机进行改造。这两个装置的制作成本也很低,节油器需25万列伊,约合33美元;减污装置需20万列伊,约合27美元。
发明人格奥尔基把这两个装置安装在自己的“达契亚”牌小汽车上,在市内行驶每百公里只用7—8升汽油。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新发明

  意发明新型汽车消音器
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声学试验室发明了新型汽车消音器。
这种消音器是一个不锈钢制成的装置,带有4个喇叭,在汽车行进中产生噪音时,4个喇叭发出反向声响,将汽车噪音抵消。为使消音效果更好,消音器应尽量装在排气管的末端。经试验,这种新消音器最多可将行进中的汽车产生的85分贝的噪音减少70分贝以上。
这位负责人说,这种新装置可提高汽车的马力,因为安装了这种消音器的汽车可节省10%的能量。 (本栏均据新华社电)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新发明

  意利用烟尘造纸
意大利一家造纸厂研制出利用烟尘造纸的新技术。
这一新技术的关键部分是一个有几个立方米大的烟尘沉淀器,锅炉的烟气经这一沉淀器时,其酸性气体同制碱工业的渣滓中和,形成一种很像滑石粉的中性粉末,在制纸的纸浆中加入10%的这种粉末即可制出很好的纸张。该技术可降低烟囱灰尘,也可减少酸雨和温室效应。据计算,该设备每小时可处理1000立方米的烟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