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
使国有投资从那些竞争性较强的领域部分或全部地退出,将那些国家没有必要管、没有精力管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小企业)合法公开地让渡给非国有者或非公有者,从而把国家的财力和精力集中到经营好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范恒山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适当收缩国有经济运作战线,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国有经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呢?
要打胜仗,宜于集中兵力。国有经济运作亦似用兵。我们曾指望,通过国家对生产资料的全部掌握,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在改革前的数十年间,通过一浪高一浪的所有制的升级运动,最终形成了国有经济占绝大比重、国有资产遍及各个行业的大一统格局。但是结果影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产品供应紧张,排队现象比比皆是,出现了所谓“短缺经济”。个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地区的千差万别、生产工艺条件迥然相异,产权形式一律化必然束缚一些领域、行业、企业、地区的发展。
仅从能力方面考虑,国家的财力和精力总是有限的,运作战线太长,大小企业都得管,结果必然是都管不好:该抓的大事(主要由大中型国有企业承担),因财力分散办不好;不该抓的小事(主要由小型国有企业承担)抓了,因实力不足也不易办好。
改革以来,虽然按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对国有经济布局做了一些调整,但传统的格局尚无实质性改变。我们从现实生活中看到这一现象,由于国有经济运作战线较长,最终拖住了国有经济的活力与效率。
因此,合理调整国有资产的行业分布结构,适当收缩国有经济的运作战线,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这种调整或收缩的基本内容是:使国有投资从那些非重点的、竞争性较强的领域部分或全部地退出来,将那些国家没有必要管、没有精力管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小企业)合法公开地让渡给非国有者或非公有者,从而把国家的财力和精力集中到经营好那些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证国有经济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占支配地位。概言之,是抓好关键的、大的;放开一般的、小的。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有利于坚持公有制。抓住了关键领域与企业,控制了制约经济发展命脉的那些部门资产,就使公有制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了“制高点”的位置;集中财力和精力把这些行业管好了,把这些部分资产搞活了,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和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导向作用就发挥出来了。这种位置和效率的统一,才是公有制得以巩固和坚持的基础。把人民关心的、涉及公共利益的大事抓好了,人民满意,社会主义才稳固。放开一般的、小的,可以使政府腾出财力和精力抓关键的、大的,不仅不会削弱公有制,而且会强化公有制。包揽一切,不仅会导致整个国有经济运行的低效率,而且还使政府陷入对数量越来越多的亏损企业的解救的困境中,这种负“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最终会损害公有制。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资产关系产生的管理职能具有“刚性”,在国家对绝大部分企业资产拥有所有权的前提下,难以实现政企分开。国家对某些非重点的资产或企业的转让,有效地割断了政府同这些企业间的资产联系,从而排除了政府对相当一部分企业直接干预的基础。因此,国有资产运作战线的收缩,不仅使政府能够甩掉一些不该承负的包袱,集中力量抓大事,而且使其能够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控、服务、监督上来,而把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保持在最必要的限度内或置于合理的程序中。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有利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资产行业分布结构的合理调整与分布面的适当收缩,不仅有利于加强特种行业、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的建设,真正抓住了“大的”,而且为那些机制原本灵活、适应能力强、自我膨胀力大的小企业或不宜于国家管的行业,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这就使“放开小的”成为名副其实的“放活小的”。并且,这些“小的”依赖其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不仅会“膨胀”和发展自身,而且会因其竞争与一定程度的“反哺”,推动国有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总之,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适当收缩国有经济的运作战线,从浅层看,是为国家办好那些该办的事提供物资基础和能力空间;而从深层看,则是构建实现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的资产基础和宜于市场化的条件。
党的十五大决定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在强化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前提下,适当收缩国有经济运作战线,适度减少国有经济比重,这是完全正确的。不过,我们在贯彻落实过程中,还有关键的两点需要强调:其一,国有经济从那些非重点行业和非关键领域退出时,一定要千方百计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可借机搞“分资到人”;其二,这种退出必须有序进行,应当在健全的法律与规则的约束下完成。(作者为国家体改委综合司副司长、博士)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机械工业要实现四个突破
包叙定
党的十五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重要时期召开的历史性会议。江泽民总书记的报告,充分反映了我们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新突破,是迈向21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中把搞好国有经济放到了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意义十分重大。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报告》精神,我们体会,从机械行业的实际出发,切实搞好机械工业国有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四个方面下功夫、见实效,取得实质性突破。
  大胆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就为我们努力冲破“一大二公”、公有制越纯越好、每走一步就问“公”问“私”等传统观念的束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要按照江总书记报告的要求,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国有经济在比重和构成上的合理性、以劳动及资本、技术为依据的分配方式的科学性等新思想、新观念,正确地指导行业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丰富实践。
初步考虑,下一步在机械工业战线,主要分三种情况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一是国有小企业,以实行股份合作制为主,探索实现国有资产的最佳组合;二是绝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实行公司制为主,广泛利用国内外上市、引入外资、企业间互相持股等多种方式,实现从国家纵向独资的经济转变为社会横向注资的经济;三是少数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特大型企业,母公司要以国有独资、国家控股的形式,实现国家用少量和集中的国有资本控制大量和分散的社会资本。同时,一切在实践中涌现出来,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都要积极完善、大胆运用,以有效地促进机械工业的国有经济较快地在实现形式上取得突破。
  形成企业低成本运行环境
近几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国有企业债务和冗员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这次江总书记在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努力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体会,搞好行业的国有经济要过好这一难关,必须在增资减债、减员增效上下功夫,着力在推动国有企业形成低成本运行环境上取得突破。从行业的实际出发,今后几年,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一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促进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行和债务重组。通过股票上市、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各种方式筹资融资,改善企业负债结构,积极鼓励优势企业盘活行业的存量资产,大力推进企业间债转股权、债转投资的试点,探索发展行业性投资机构转换企业债务,充分利用好国家已有的政策,使企业在发展中增资减债;二要认真实施兼并破产再就业工程,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全力支持国有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乃至跨国进行联合兼并,积极稳妥地推进扭亏无望的企业实行破产、退出市场,通过各种方式安排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三要增强创新能力,推进企业技术与管理进步。学好邯钢经验,向管理要效益。加大技术改造、科研开发的力度,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配合增资减债、减人增效,努力推动国有企业在低成本环境下运行。
  提高企业竞争素质
机械工业是竞争性行业。要搞好行业的国有经济,还必须在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素质上取得大的突破。国有机械企业竞争素质低,集中体现在产品质量、经营规模、开发能力这三个薄弱环节上。针对这种现状,机械工业在“九五”期间将集中力量,在全行业打好产品质量翻身、组织结构优化和开发能力提高“三大战役”,切实将机械企业,特别是国有机械企业的竞争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一批国有大中型机械企业尽早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强手进行有效的竞争。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运行成本的降低,竞争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企业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带领全体职工去创新、去实践。江总书记的报告对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全面、具体的要求。我们考察一些外部环境差不多的企业,好坏相差却十分悬殊。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因此,必须在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上大步前进、有所突破。针对国有机械企业领导班子的现状,下一阶段,我们主要要抓好三件事。一是抓好观念转变。观念先行,才能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把握大局的能力,才能抓住机遇、利用好机遇。二是抓好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领导班子知难而进、不屈不挠、扎实苦干、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平平稳稳、舒舒服服什么事也干不成。三是抓好企业家的培养。逐步在行业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使他们在企业领导班子里真正发挥决策作用,为企业领好班、掌好舵。(作者为机械工业部部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为乡企资本运营创造条件
王文学
以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造就合格的资本运营主体,是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选择。乡镇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与生俱来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灵活机制符合资本运营的要求。但这并不表明乡镇企业天然地会成为资本运营的合格主体。在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合理的规范,乡镇企业原有的灵活机制正在弱化。政企不分、产权不清、行政干预过多这些国有企业的弊病也正日益在乡镇企业蔓延。而一些艰苦创业起家的农民企业家,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现象也日益突出。这些告诉我们,营造合格的资本运营主体,仍然是当前乡镇企业实施资本运营的基础性工作。
为此,一是要把大力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作为改革的重点,造就一批合格的资本运营主体。二是要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促进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造就实施资本运营的另一支生力军。三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农民企业家。资本运营说到底是要靠人来运营,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知识的农民企业家,直接关系着资本运营的效果或成败。
积极培育产权交易市场,逐步规范资本运营机制。资本运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产权置换、产权交易的过程。资本运营的实现,最终离不开产权交易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当前,在产权交易市场尚未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大多是通过政府拍板,企业间洽谈协商来完成的。这样做,一是资产估价的可信度不高,易于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引起企业职工的不满;二是难以避免政府主观意愿和计划色彩,有“拉郎配”之嫌。根本的办法,就是积极培育产权交易市场,把买方和卖方都放到交易市场上去,根据资产评估的价格,进行交易,既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又可以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在一时还难以建立产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要积极发展产权交易经纪人队伍,通过经纪人交流信息,互相沟通,架起企业间兼并和收购的桥梁。
转变政府职能,为资本运营大开绿灯。资本运营作为市场经济中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必然会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所有制分割、行业分割、部门分割等宏观管理体系产生利益摩擦。资本运营作为经济改革高层次上的运作,必然涉及经济体制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各部门应摒弃门户之见,从全局出发,从大局着眼,积极为资本运营创造条件。从山西省的实践看,在土地问题上,一般不作价入股,采取租赁土地、交纳土地使用税费的办法。在债务处理上,可以采用“贷改投”、“贷改股”、“债权换股权”、“依法冲销”等多种形式。在人员安置上,乡镇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兼并、购买国有企业后,可以采取带资安置、转岗安置、挂职安置、买断安置、接收安置、定向保险安置、提前退休安置、设立专项基金等办法,但最主要的是进一步开放劳动力市场,在分流企业富余人员方面逐步由企业内部消化为主转向劳动力市场吸纳和配置为主。
资本运营作为乡镇企业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其复杂性和艰巨性显而易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一定很多。当前尤其应注意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提高认识,大胆探索。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刮风,不搞一刀切,不搞拉郎配。3.在盘活存量资产过程中,不断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作者为山西省副省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
张家举鲁德宽
现代银行不仅是本国经济的纽带,也是世界经济往来的桥梁。从50年代美国美洲银行开始运用计算机至今,还不到半个世纪,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银行的核心。银行电子化正在由内部封闭走向开放,业务处理由手工操作的人海战术向无纸化和机构虚拟化转变。银行发展战略与电子化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决定了未来银行业务的发展离不开电子化,未来银行业竞争的焦点必然是电子化竞争。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已是摆在我国金融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银行电子化主要受人才、资金、管理三大要素的影响。其中人才是智慧的源泉,资金是物质基础,科学管理使二者协调统一、良性循环。科学技术是人创造和使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不仅创造了技术,也一定能在新技术应用中创造更辉煌的业绩。众所周知,计算机处理业务是在事先编好的程序支配下自动进行的,程序的逻辑判断是固定形式的指令选择,完全服从操作指令行事。不要以为拥有了先进设备就实现电子化了,信息采集、编程、金融新产品等软件开发更为重要。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之间如同路和车的关系,只顾修路,忽视造车,纵然建成一流的高速公路,如果车数量少或跑得慢等于投资浪费。
用户是银行的最大市场,为用户服务是市场开发的首要任务。而创新金融产品既不能靠一线人员直接开发软件,也不是软件开发人员去闭门造车,这就需要通过管理民主和技术民主,把群众和专业人员的智慧挖掘出来。发动一线人员提问题、提需求、提合理化建议,软件开发人员根据这些“素材”加工创造出新产品,然后投入市场(用户)。这种蕴藏在企业内部的巨大潜能,没有必要的民主和手段是不可能挖掘出来的。银行对客户的服务,在认识论上永远没有完结、到顶的时候,何况我们当前做的太少,待开发的市场潜力和人们智慧的潜能是无尽的,开拓市场与开发智能是一致的。在金融电子化方面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做法,但学习的目的不是消极模仿、跟在别人后面爬行,根本在于创新。所以在对员工进行敬业精神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同时,要制定人力开发措施,鼓励员工创新,这一点在未来竞争中是至关重要的。
电子化服务将改变传统服务的概念,与传统的微笑服务、站立服务、上门服务存在质的区别。随着电子化的应用,未来服务双方根本不需要面对面,方便服务也不是业务点设置的多少,业务点与客户的距离远近。“电子银行”、“电话银行”,客户足不出屋就把业务办理了,空间距离已不存在,快捷服务亦不是现在办理一笔业务的时间。原来票据需要几天时间,将来只需要几秒钟,在时间上已是两个不可比的东西。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效益,电子化为客户带来的效益远不止具体办理业务时间本身的节约,在途资金利息效益是巨大的,银行服务收入也为自身开辟了新的财源。金融新产品开发要靠人的智慧,靠员工为用户服务的敬业精神,靠娴熟的业务技能,故在电子化开拓中,重“硬”轻“软”,重技术开发,忽视人才智能开发是不可取的。
现代化管理的实质是对现代技术的管理。在社会科学中,按经济规律办事是大家熟知的。40多年来,由于我们违背了它而受到无数次惩罚。要利用科学技术为其服务首先就要认识尊重科技规律,按照科技规律办事。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原理要求,实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开发、统一机型。第二层含义是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技术。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投资研究所)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供销社要推动农业产业化
王如珍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供销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自身发展壮大的又一次机遇。
推动农业产业化,是供销合作社义不容辞的责任。供销合作社是农民自愿入股、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关系应是合作关系,即“合作”起来搞好工业品和农业品的“供和销”。合作社的特点应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员参与合作社是为取得服务,供销合作社也应把为社员服务作为主要任务,只有积极开拓为农服务领域,努力扩大经营和系列化综合服务范围,自身的经济实力才能得到增强。
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供销合作社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供销合作社和农民的关系仍只是“供和销”的买卖关系,没有在和农民合作中发挥出更大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要求农业进入大市场,而目前农村中的商品生产,是建立在以家庭为主体的单体生产体制上,规模小,较分散,了解市场信息不及时,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时期内不改变的前提下,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不可能单个进入市场,那就只有走合作与联合之路,依托供销合作社这个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按市场需要进行生产,发展农村合作经济,使单体农民作为有组织的联合体进入市场,通过在流通领域的“合作”,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机制问题、效益问题和规模经营问题,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供销合作社的出路在于参与农业产业化。在计划经济时期购销均实行计划管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供销合作社和农民的关系实质上是买卖关系。由于环节多,成本高,农民和供销合作社均承担大的市场风险,产、供、销是脱节的,不适应市场经济,也使供销合作社日益萎缩。要改变被动局面,必须加快改革,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抓住参与农业产业化的机遇,做好引导农民进市场这篇文章,把分割了的产、供、销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构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
供销合作总社恢复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这个目标,抓住把农民引入市场这个牛鼻子,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为摆脱农业上的“生产盲目、流通滞后、市场无序”状态做了大量工作。
供销合作社在参与农业产业化中,可以充分发挥农民与市场中间的纽带作用,发挥合作与联合优势,大力发展以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带动千家万户连片兴办农副产品商品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业和其他二、三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利用这些形式,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变单纯的产销经营组织为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入社扩股和创办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加强与农民的紧密联系;用代理制、返利制等一些体现合作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的经营形式,取代买断制;由集中于“供”、“销”转向以“供销”为纽带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今后仍会大有作为。
(作者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外向型农业充满生机
纪永茂
漳州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农业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我们始终把对台农业合作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
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漳州市建立了“东山创汇农业试验区”。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发表后,我们主动把沿海突出部4个镇和土地资源丰富的4个国有农场,辟为对台合作开发区,之后又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先后建立了“漳州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和“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试验基地”,从而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着眼技术进步
漳州农业基础好,出过许多“贡品”、“名牌”,如何推动当地传统农业精华与当今现代技术的结合,是实现技术进步的捷径。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在“土”“洋”结合上走出一条引进、开发、消化、创新的路子。
我们引进当今国际市场上有广阔前景的良种,运用传统的精耕细作办法栽培(饲养)。全市这几年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以上的蘑菇、芦笋、速冻菜、对虾等4个支柱产品,都是靠这个途径发展起来的。如东山的芦笋,引进美国白芦笋品种,采用当地逐年培沙、分季节留母笋的高产栽培办法,使全县4万多亩,亩产一直保持在1吨以上,为全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芦笋基地。
土货靠“洋加工”,这方面效益最好。南靖县引进竹笋系列加工技术,一支笋开发出5类13个品种,外销每吨笋干8000多美元,由于身价4倍至5倍地递增,全县发展到种植12万亩,成为一个上亿元的大产业。
  主攻大项目
随着全方位开发格局的形成,我们在对外引进中,继续坚持大中小并举,同时,逐步把注意力集中在档次高、规模大、牵动能力强的关键项目上,努力做到引进一家企业,形成一个大产业。
前几年,我们由于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单体流态速冻、低温真空干燥脱水和无毒真空软包装工艺的企业,使全市形成了4个创汇超5000万美元的支柱产业。最近又引进6家投资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的农产品加工、包装企业,一两年后,烤鳗、饮料、即食食品、熟食食品又将成为漳州的新兴支柱产品。
经过积极争取,扎实工作,全市对外农业合作取得显著效果。先后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农业品种750多种(次),经筛选推广50多种、面积50多万亩。最近三年共实施外向型农业示范项目50多项,总投资1亿多元,从而有效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升级转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供货额也随之从1.5亿元增加到27亿元。(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农经委)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中澳华北地区果树节水灌溉研究课题组在山西长治市嶂头乡鸡坡村设立的果树滴灌示范区,目前进入工程施工阶段。图为施工现场。姚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