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业大县如何变成农业强县

无为是一个农业大县,又是贫困县。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卧薪尝胆,奋发努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棉花、油料和水产品4项总产均已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农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56位,乡镇企业由后进变为先进,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其原因在于——
  巧调结构写华章
——无为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纪实
□金远举
      种植业结构调整产生出经济效益
安徽无为县是一个132.9万人口,133.64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县。过去,种植业主要以粮食为主,结构单一,比例失调,制约了经济作物的发展。为了摆脱农业弱质的局面,从80年代中期起,无为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第一产业放在第一位的强农方针,以种植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引导农民面向市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1995年与1985年相比,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由194万亩调整为123万亩,单产由258.5公斤提高到364.5公斤,粮食总产由5亿公斤调减为4.5亿公斤。棉花播种面积由12万亩调整为47万亩,亩均皮棉由55.5公斤提高到76公斤,皮棉总产由10万担增加到72万担。
无为县经过10年的努力,用调减7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扩种棉花、油菜和其它经济作物,以减少0.5亿公斤粮食的代价增产皮棉62万担、油菜籽4450万公斤、席草1.7万吨、荸荠2.6万吨。按现行价计算:62万担皮棉约5亿元,4450万公斤油料约1.5亿元,1.7万吨席草约4000万元,2.6万吨荸荠约4200万元。四项合计7.32亿元。减去少收的0.5亿公斤粮食约8000万元,实际增加产值6.52亿元。扣除30%的生产成本,净增效益约4.56亿元。按全县120万农业人口计算,仅种植业结构调整这一举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约400元。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保护神
水利不兴,农业不稳。无为县“山环西北,水聚东南”,旱涝灾害接近三年二遇。10年来,全县人民节衣缩食,勒紧裤带,投入大量资金和劳力大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因水患不断而被称为“大水缸”的泥汊镇,10年来投入水利资金2300万元,劳动日150多万个,完成土石方1000多万方,把这个十年九涝的深圩区建成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全省三个旱涝保收丰产片之一的膏腴之地。全县以泥汊镇为样板,在基本建成防洪,除涝,灌溉体系的基础上,实施“遇涝能快排,遇旱能快灌,遇渍能快降”的水利第二次跨越。1983年以来,全县水利工程完成了1.5亿个土石方。无为现有固定排灌站260处,排灌装机总容量62332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21.7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05.33万亩,分别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0%和78%。
水利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原先只能单纯种水稻的深圩区,地下水位平均降低1.5米左右,普遍实行稻改棉。“万亩圩区换新装,棉田一片白茫茫。”一亩圩田一年栽插两季水稻纯收入不到1000元,稻改棉后,再加上棉后套种冬春蔬菜,纯收入提高到2000元左右。
      科教兴农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点金术
科教兴农是实现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被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誉为全省“农业状元”的白茆镇是重点棉产区和高效经济作物区。多年来,农技人员带领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走粮经结合,精细密集农业的发展道路,全镇6.5万亩耕地大小棚面积0.8万亩,地膜覆盖面积3.5万亩。1995年,亩产值6000元以上的约有0.7万亩,3000元—6000元的约有1.5万亩,2000元—3000元的约有4万亩。
无为县委、县政府及时总结、推广白茆镇科技兴农的经验,建立健全上挂科研单位,下联千家万户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采用科技集团承包、组建民间科普协会、培植科技示范户、现场会、报告团和印发科技资料等方式,把一些适用农业科技落实到田到户,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全部实现良种化,并成功地探索出十几种以粮食为主茬的粮经轮作的高效种植模式和以棉花为主茬的十几种经济作物高效种植模式。这等于把土地“加宽拉长”,一亩地产生出几亩地的效益。全县粮经比例提高到1∶1.2,实现了一人一亩经济田。1995年,全县亩产值超过2000元的高效田达45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3。130万亩农田平均亩产值达1651元,是全省平均数的1.76倍,许多农民依靠科技务农致富,从黄土地里刨出了“金娃娃”。
无为县粮食、棉花、油料和水产品四项总产均已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其中油料、棉花总产均居全省第一位,并分别列全国第二位和第七位,农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五十六位。
      农业产业化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眼下,农民最关心的两件事:一是生产的东西能不能卖出去;二是能不能卖个好价钱。为了架起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桥梁,并对农副产品进行多环节、多层次的加工、增值,无为县委、县政府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采取“公司+农户”等多种方式,重点舞好“五条龙”。即分别以纺织服装、油脂化工、席草编织、果蔬饮料和蔬菜批发、酱制、速冻为龙头,形成优质棉花、油菜籽、荸荠、席草和蔬菜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格局。
1992年以前,50公斤席草只卖十几块钱,县草制公司建立后,席草价格扶摇直上。1994年每百公斤120元,1995年每百公斤240元。襄安、刘渡、泉塘、建国和开城一带种植席草5万亩,按1亩田产1吨席草计算,1995年与1992年相比,仅席草价格一项,农民增加收入近亿元。
农业产业化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副产品“卖难”和价廉的难题,它还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无为县还是全省乡镇企业后进县之一。1995年,全县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2.6亿元。利税总额8.13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11.9倍和13倍,综合考核指标名列全省第二十四位。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易地作业与分业竞争
潘承凡
这几年,因价格昂贵使用期短而少有人问津的联合收割机,成了农民新宠。这个价格不菲的庞然大物,甚至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农民们交了钱,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把它请回家。
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型农业机械曾冷落过一阵子,当华北平原上的农民驾着联合收割机驶出家门,驶出自家地头,驶向市场化的广阔天地,其实,他们不仅维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位和威信,同时也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型农机发展道路。农业机械作业市场化,无疑已成了现在和今后农机事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市场经济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叫作分业竞争。比如,新公路开通了,有人在边上开了一家加油站,生意不错;人们在这加了油,是否还想买点东西,于是一个卖各种东西的小店迅速冒了出来;此事又启发了另一个人,人们加了油,吃了东西,是否还想小憩一下?于是他又在旁边开了一个弹子房……产业在延伸,利润在不断增加。反之,同业竞争过度,加油站过剩,利润率降低,最后大家没得饭吃。
在市场化程度如此之高的联合收割机易地作业当中,分业竞争的现象却迟迟没有出现。联合收割机易地作业原先的平均利润率大约在50%左右,随着这几年联合收割机数量成倍增长,易地作业市场慢慢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可是农民兄弟们仍然乐此不疲地往里投钱。据农业部农机化司有关人士介绍,今年夏收,某地由于涌入太多的联合收割机,导致局部过剩,因作业量太低,很多机子没挣到几个钱,据他们估计,这种局面将愈益严重。
与其同业竞争拼个你死我活,还不如分业竞争再拓一片天地。比如,易地作业挣了钱,可你的机子要维修、保养吧,那么我就把买联合收割机的钱,买上汽车,雇上修理工,跟上易地作业的联合收割机,专门负责维修保障。以现有的10万台联合收割机,每50台需一名修理工计,足可保证2000名修理工赚到可观的平均利润。而现在易地作业的联合收割机维修,全由各级农机部门承担,每到麦收季节,便要动员人力物力,辗转上千里地维修服务,农机部门实难承担。
除了易地收获自身的市场化延伸外,还应在易地收获之外分业竞争。河北省大厂县在实现了100%的小麦机种机收后,又开始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冲刺。这一做法,无论对于跃跃欲试的农民,还是积极进取的大型农机生产厂家,应该有所启迪,或者警醒。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南岳农家消费新追求
□廖和平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农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的农民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等方面开始追求高品味。
在红星村,全村545户人家,设有卡拉OK室、录像室的就达80家。村经济能人协会会长旷运果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在“天下南岳”牌坊处建起了一个综合娱乐场所,村党支部、村委会举办了首届农民卡拉OK赛。
家庭影院的兴起打破了农民几千年来“白天泡田头,晚上抱枕头”的单调生活格局。同时,也使众多的农民丢掉了麻将、扑克。
“烟香、酒香、肉香,不如书香,”当南岳农民从巨大的旅游市场中赢回丰厚的回报时,渐渐兴起了一股家庭藏书热,村村建起了“千册书库”,全区近万户农家建起“家庭书屋”的达1020家,每10户拥有一个书屋。“养鸡大王”旷文海自费订阅了《家禽养殖》、《湖南科技报》等20多种科技刊物,又从新华书店购进《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香港百年》等书籍,建立了一个藏书2000余册的图书室,通过传、帮、带新发展养鸡户12户。
南岳区投资数百万元开通了岳林、拜殿、龙凤等偏远山区的程控电话,使全区农村程控电话覆盖率达100%。相当一部分农民还用上了“摩托罗拉”、“全球通”等无线电话和BP机。据南岳邮电局透露,今年1月—6月这个区就有近200户农户配置了“大哥大”。
在南岳,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通过一次性交纳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养老基金,有的已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成为养老保险的第一批受益者。人身保险、养老保险、财产保险越来越受南岳农民欢迎。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口袋鼓起来的南岳农民首先进行了“住房革命”。房屋设计考究,向城市标准式的“三房两厅”或“四房两厅”发展。1990年以来有85%的农民翻新了住房。随着液化气在农村的普及,不少农民开始注重厨房的装修,拆掉了污染严重的大灶头,安装上抽油烟机、排风扇。厨房设备电气化、自动化、节能化、不锈钢化,厨房投资明显高于往年。南岳镇红星村郭玉莲去年为“改造”厨房就花了1万余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域外采风

  滴灌技术:黄河断流的对策
□张宗奇
有人说:科威特除了沙子和石油,什么都没有。其实并非如此。我去过科威特两次,在这个小而美的国家,随处可见碧绿的树木和草坪。除了东北角坐落在海湾中的菲兰卡岛外,科威特本土不产淡水。但所谓“本土”,也都是黄褐色的粗沙,大多数的树木和草地,都是政府精心关照的结果。在旱荒的自然环境中,能有此景观,滴灌技术在其中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滴灌技术首先是由以色列犹太人发明的。它改变了传统的渠灌、漫灌观念,而是按照科学测定的某种植物真正所需的水分,通过管道直接送到其根部以供吸收。滴灌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源,也节约了土地,因为不需大量占地修渠。在沙荒地带,滴灌尤其能发挥作用:沙子透水、透气性强,从管道中滴出来的水滴,能很快渗到植物的根部。犹太人以节俭和精打细算、富有经济头脑闻名于世,以色列农业这些年来在沙漠地带的迅速发展,即是以此技术为基础的。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特别是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都在推广滴灌技术。
在科威特,我所观察到的滴灌技术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露管灌”,一根比指头还细的黑橡皮管从地表延伸出去,通过植物的根部,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小嘴,定时滴水。小嘴可根据需要关闭或放开。另一种是“隐管灌”,即埋在地下的管道。在公共汽车站或其他公共场所附近的芭蕉树或椰枣树等,其根下都有管道通过。早晨上班的人们有时可看到树根部聚着一泓清水,这是从地下的管道里滴出来的,没有一丝浪费。另外,草地或花园下面一般都铺有密集的管道,按时渗出水供花草吸收。滴过水以后,大树的根部只有一片湿印,但供其生长的水分已完全够了。据说,这些管道都由一个计算机中心控制,供水量及供水时间都经科学测算。炎热的夏日,科威特最高温度一般都在50摄氏度以上,但室外的花朵依旧娇艳,草木郁郁葱葱,不能不让人惊叹滴灌技术的威力。沙特的农产品已开始出口,科威特的农业从无到有,近年来也有很大发展,其市场上随时可看到自己生产的蔬菜、水果。用来灌溉农作物的水,基本上都是通过淡化海水而来的,弥足珍贵,滴灌是省水的重要途径。中东地区的滴灌技术颇值得我国借鉴。
由于上游地区干旱少雨,再加上争水、抢水,浪费严重。我国黄河下游近几年来时常断流,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今年黄河断流近6个月时间,创下了历史上断流时间最早、时间最长、河段最长等几项新纪录。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面对黄河断流的状况,国人焦心。笔者认为,解决黄河断流办法很多,推广滴灌技术不失为一种好对策。
尽管黄河水资源如此宝贵,但资料显示,其利用率却出奇的低,浪费相当严重。近几年由于大量开发土地,黄河流域引黄灌区的面积迅速扩大,但人们的节水意识普遍淡薄,整体水利用率普遍偏低,宁夏、内蒙古的河套灌区,仍然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加之引水渠道年久失修,跑水渗水严重。河套地区每生产1公斤粮食的用水量为3.48立方米,为东部地区的8倍,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而农业灌溉占全黄河用水量的90%左右。如此看来,虽然干旱少雨、先天不足是黄河断流的原因,但断流的症结也在于过度浪费,用提高水价的办法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不是不可行。但水价的提高,势必又加重农民的负担,带来一系列负效应。如果黄河流域能推广滴灌技术,像中东地区以海水淡化而来的水灌溉农作物和花草树木那样节俭,一定可节省不可计量的水资源,河套地区生产1公斤粮食的3.48立方米水,采取滴灌也许可生产20公斤粮,甚至更多,农业灌溉用水由目前占全河用水量的90%左右或可降至10%左右。再加上治沙、水土保持等措施,黄河断流的情况是有希望消除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夜访荷塘
□朱巍王晓琳
听说河南省鄢陵县彭店乡一毛不拔的飞沙地上,竟能生长出白嫩肥壮的藕来,怀着好奇之心去探个究竟,太不凑巧,赶到“奇迹”的产生地——刘庄村时,夜幕已悄悄降落,无奈,只好夜探荷塘了。
正是月圆时。借着月光,我们看到,亩亩见方的荷塘无边无际,荷塘上布满了茂盛的荷叶,夜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透过流水影影绰绰看到,一群群鱼儿在叶茎与花茎间冲来撞去,似在进行游泳赛,又像是在捉迷藏……好一幅新的《荷塘月色》图!
陪同的刘庄村张支书告诉我们,刘庄村是黄河泥沙肆虐过的地方,全村土地多是寸草不生的飞沙地,当地流传着“犁着暄、耙着软,播下种子收半碗”的民谣。去年春,村里成立了治沙课题组,专攻沙地挖塘种藕难关。他们根据飞沙地漏水漏肥的特性,挖成1亩大、1米深的方形荷塘,在塘底铺上塑料薄膜,用砖头、水泥垒砌,再在水泥地上铺一层半米厚的沙土,然后埋上藕种,注满清水。到年底,试验种植的8个荷塘抽干了水之后,白生生、胖鼓鼓的大藕便一节节裸露出来。收获后显示,每亩收藕3000公斤左右,加上水中养鱼的收入,再除去每亩投入的4000来元,差不多1亩水面的收益在8000元以上。今年,村里的荷塘面积已发展到3000亩,形成了这一望无际的荷塘群。
荷塘远处,朦朦胧胧的是一座大坝的轮廓,可闻哗哗啦啦的流水声。微风送来缕缕果香沁人心脾,荷塘里的阵阵蛙鸣在传播着丰收的讯息……
乡领导介绍,去年全乡干部、群众集资数千万元实施引黄补源工程,建起了引黄灌渠大闸,使全乡的地下水位提高了5米。水源解决后,乡里除推广沙地植藕外,还大力发展沙地林果业,现已发展桃树、苹果、大枣、石榴等果林2万亩,再利用树多叶多花多的优势发展养蜂、养牛、养羊等饲养业。现已改造的2万多亩飞沙地,亩均收入突破了1万元。
夜半时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荷塘。一路上,荷塘月色的美景还在眼前晃来晃去……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大庆市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
据新华社电(记者刘荒)自去年3月黑龙江肇州县丰林乡组建大蒜专业合作社以来,各类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迅速在大庆市农村兴起。目前,全市已拥有农机、生猪、大葱、大蒜等各种专业合作社111个,并逐步向专业化组织、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为分散经营、难以与市场对接的农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诸多难题,推动农民尽快走向市场。
农村经济的基地化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兴起创造了契机。大庆市与山东金锣企业集团公司合资生产“金锣”牌火腿肠,为农村养猪业带来了机遇,生猪生产专业合作社纷纷兴起。今年以来,全市以乡镇畜牧综合服务站或供销社为依托组建了19个养猪专业合作社,已吸收4535户农户入社,吸纳股金35万元。这些合作社通过向农民提供仔猪供应、指导、防疫灭病、饲料供应和生猪收购等服务,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上海郊区“驶入”信息高速公路
据新华社电(记者李荣)前几年沪郊以“想致富,先筑路”为口号改善了交通条件,如今“要发展,早上路”的话又开始叫响。这里指的路是信息高速公路。
据介绍,沪郊松江县的松江工业区去年9月率先在国际互联网上拥有了自己的网址,随后南汇、奉贤、青浦等县及大盈、佘山等乡镇都相继上网。网上查阅显示,沪郊已开始形成自己的“网上形象”,对外网络招商途径初步建立。以“奉贤印象”、“南汇风采”、“青浦掠影”等为主页大字标题的网上信息库,图文并茂。打开“奉贤印象”站点,有“21世纪的南上海”、“投资环境”、“第三产业”、“工业制造”、“农业、副业”、“教育、体育、卫生”等六大窗口可以进入,文字介绍详细,并配有不少图片。
据不完全统计,沪郊的这些网上信息已有数十万网络用户浏览阅看,通过电子邮件前来咨询的也不少。松江工业区网址上显示,目前查阅者已达76万人次。青浦县大盈镇上网后,已从网上获取数百条有效信息。?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农民投资兴建批发市场
据新华社电(记者王世焕)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霞街村农民陈建春投资兴建的一个大型农工贸批发市场近日竣工。
今年39岁的农民陈建春过去是做干果生意的。他发现枫亭是一个干果集散地,在枫亭建一个大型农工贸批发市场成了他的夙愿。1993年,陈建春决定兴建仙游农工贸批发市场的计划得到了福建省计划委员会批准。这个市场成为福建省十大批发市场之一。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历史上因旱情严重,而使白居易写下“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今秋水利工程动工早,进度快。图为国庆前夕,乌溪江水经300多米的爬坡,进入了该区下张乡的引水渠道,从而圆了村民水往山上流的心愿。
  吴铁鸣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黑龙江省宝泉岭垦区,今年粮豆总产达十三亿公斤,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九,为使丰收的粮食不霉不烂,全局投入九千五百多万元,修建粮食处理中心二十二座,建粮仓二百九十二处,新增仓储能力十二点五万吨。图为粮食处理中心在烘干粮食。 蔡银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