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

  建设生态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
——成都市综合整治府南河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早在1995年9月,他就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们从综合整治成都市府南河的实践中,深深感到江泽民同志这一讲话的真理性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建设生态城市是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体现
环绕成都的府河、南河,又叫锦江,历来被称为成都的“母亲河”。2000多年来,成都能够几度成为全国经济、商贸、文化繁荣的城市,得利于先秦李冰父子的都江堰灌溉水系,得利于这一水系中环绕城中心、全长29公里的府河和南河。古代的二江河清水深,水量丰沛,具有灌溉、供水、航运、泄洪等多种功能,是成都的水上交通要道。唐朝诗圣杜甫曾用“锦江水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描述府南河给成都带来的辉煌。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两条清水河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河道变窄,河床淤积,河岸低矮,河水日益变浑变黑。在总长29公里的河段,有600多个排污口,每天倾注50多万吨污水。日复一日,府南河变成制造多种疾病的“臭水沟”,老百姓痛心地称之为“腐烂河”。“还一江清水”,彻底整治府南河,这是人民群众的呼声。1985年,成都龙江路小学的学生上书市长,呼吁“救救锦江”。这也是近几届成都市党委、政府魂牵梦绕的夙愿。环境保护,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是我们应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绝不能目光短浅,用近期的、局部的发展损害长远的、全局的发展;不顾环境被破坏,只求经济的一时发展,会造成对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威胁。因此,彻底整治府南河,是人民政府的神圣职责,是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精神的具体体现。基于这一认识,经过多年的财力、物力的准备和周密的论证与规划,1992年,市委、政府决定,用5年时间,投入27亿元,对府南河实施综合整治,彻底消除多年来影响成都城市环境质量的隐患,为把成都建设成生态城市、现代化都市奠定了基础。
      建设生态城市,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
历史上,曾有过对府南河的整治,但其内容主要集中在泄洪、排洪和航运方面。今天对府南河的整治是综合整治,包括防洪、环保、绿化、道路管网和安居五大部分。在制定整治规划时,市委、政府明确指出,综合整治府南河(岷江锦江段)不仅是成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牵涉面最广的一项综合性城市建设工程,而且也是成都建立现代化都会,建设生态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性工程、“龙头”工程。为确保工程圆满完成,市委、政府还从组织、政策、机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力的管理措施。
经过近5年的努力,综合整治后的府南河社会经济效益已显示出来。
——防洪方面:整治前,洪涝严重,给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整治后,排洪能力由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二百年一遇。仅此一项,每次可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3000万元。
——环保方面:整治前,污染蔓延,每日50多万吨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其他污染物排入府南河。现在,府南河内外侧埋设了25公里的排污干管,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被截流后统一处理,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后再排入成都下游的灌溉网;沿河有污染的企业搬迁城外,城区生态环境有了决定性改善。
——绿化方面:在沿河两岸新开辟、培植近400亩绿化带和小公园、小游园,辅以滨河绿化带、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标志作品和与之相映衬的城市雕塑,形成以巴蜀文化为内涵、各具特色的滨河绿化圈。
——道路管网方面:沿河修建长14.79公里、宽25米的内环路,长8.6公里、宽20米—40米的外侧道以及沿河长10.79公里、宽16米的护河道,大大减缓了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年增直接经济效益1300多万元。与道路施工同步,还进行了地下管网建设,将污水、雨水、自来水、电力、通讯、路灯、天然气等地下管线通盘考虑,为成都向现代化国际都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设施基础。
——安居方面:整治前,沿河两岸房屋危破,3万余户居民居住在低洼危破房屋内,恶劣的居住环境与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和小康目标极不相称。现在,沿河两岸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危破房、建筑物以及有污染的工厂,按规划进行拆除、搬迁、改造。在旧城区内形成占地687亩的新商贸区和占地860亩的商住区,并新建24个居住小区,使沿河3万余户10万居民告别低矮、破旧、潮湿的棚屋。
综合整治府南河工程已是成都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不仅带动了建筑业、建材业、房地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商业、旅游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仅旅游业每年就新增1.5亿元的收入和3000万元的税收。整治后的府南河业已成为成都的“翡翠项链”,使它更加美丽动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国际上不少著名大财团、大企业纷至沓来,有力地促进了成都市的对外开放。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浩大和业已昭彰的社会经济效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赞叹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国家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小组认为,这项工程不仅有力地抑制了环境污染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解决了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李鹏总理在视察中给予充分肯定,欣然题字:“治理府南河,振兴新蓉城”。姜春云副总理评价府南河工程是“综合治理,成功之作”。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成功的启示
成都市以综合整治府南河为突破口,在建设生态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方面,已收到初步成效。回顾5年的实践,感触很多,给人以最大启迪的是:
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建设生态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员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整治府南河,还一江清水,这是人民群众的呼声。成都市委、政府决定综合整治府南河,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正是因为整治府南河工程顺应了民意,它才被人民群众称之为“民心工程”。
科学的决策需要切实有效的措施去落实。“一切依靠群众”,这是这项工程胜利完成的根本保证。成都市委、政府从工程开工之日起就把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放在重要位置,把府南河的整治作为团结全市人民共建美好家园,营造向心力的凝聚点和切入点,在舆论导向中突出“母亲河”与蓉城儿女休戚与共的生命情结。由于指导思想明确,宣传和组织工作得力,成都人民参与工程的热情高涨。“政府为民办实事,我为政府分忧愁”,“为整治尽言,为整治尽力”成为广大群众的心声和自觉行动。自愿为这项工程捐款的市民达100多万人,30多万学生省下零花钱买树种,“为府南河添一片绿”。即使是难度最大的3万户居民的搬迁,也在一年内顺利完成。随着府南河整治、建设和管理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文明素质逐步提高,维护府南河建设成果的活动在广大市民中展开,认养府南河树木,自发护河护路,义务劳动搞清洁,已成为广大市民和学生的自觉行为。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调研组参观后认为,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是“蓉城建设之伟业,大得民心之壮举”。府南河综合整治的成功表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观念,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处理好环境治理与经济建设投入的关系。经济建设需要投入,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同样需要投入。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前提是,政府切实转变职能,转变观念,从只重视经济数量的增长转变到重视推动社会经济全面进步,既重视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又重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应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环境的治理。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变好了,既可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焕发出经济发展的持久魅力。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得以上马和顺利完工,正是对这一优势的运用。整个工程投资近30亿元,超过当时(199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总和。为了确保工程上马和顺利进行,市里压缩开支,砍掉一些包括修建政府办公楼在内的项目,使工程有足够的财力支撑。
府南河综合整治是一项投资规模大、涉及面广的工程,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周密规划,以科学的决策为基石,以科学的态度统揽工程的各项工作。在这项工程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成都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发挥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整个工程进展环环相扣,既符合现实需要,又满足了城市建设的长远规划,被专家学者称为“科学的结晶”。新闻宣传单位围绕开展群众共建生态城市活动营造舆论氛围,对广大市民起了引导作用,对建设者起了鼓舞作用,对工程起了推动作用。
四、建设生态城市,必须结合城市特点,找准全局的突破口。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抓住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成都市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河流污染。这就决定了成都市在改善环境质量时,应以综合整治府南河为突破口,带动整个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建设。从实践效果看,这一突破口找对了。通过治理,成都市不仅恢复和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二江环抱”的自然风貌,改善了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住宅条件、对外开放形象、城市经济的布局等都得到很大的改善,还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5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可以说,这是成都市迈向新世纪的重要一步,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键性的一链。
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造福人民、利在千秋的工程,它的全面实施和顺利完工,还使人们看到改善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效益,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了,人们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提高了。在成都市,不仅出现了建设以县为区域的国家级生态农业带,而且还有不少基层干部提出建设生态村的目标。可以相信,进入21世纪的成都,将是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天府之都。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
施芝鸿
潜心研读十五大文件,我们发现: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全面阐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一主题的过程中,重申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最近明确提出:精神状态很重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就是讲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对精神状态问题的强调,总是与对解放思想的强调同时并举的。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一著名讲话中,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打破“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的事物”的“小生产的习惯势力”,树立“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他呼唤要有一批具有“三勇”精神的闯将,不然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上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在一九九二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号召全党同志发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精神,并谆谆告诫全党:“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精神状态问题同思想解放问题之所以每每联袂提出,是因为一定的精神状态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总是同思想观念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强调振奋精神其实同强调解放思想本来就是一回事。当然,党的十五大强调全党要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还同我们党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关头,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担负着崇高的历史责任有关。那么,十五大提出的“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呢?
一是要有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奋斗不息、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邓小平同志把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称作是一种“雄心壮志”,我们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对中华民族崇高的历史责任感首先应体现在为实现这一雄心壮志而忘我牺牲、不懈奋斗上。要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用新的业绩来显示我们党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肩负起人民的希望,谱写出二十一世纪新的光辉篇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战胜风险,胜利前进,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
二是要有勇于实践、大胆试验,始终走在时代最前列的开拓进取精神。邓小平同志就是这种开拓进取精神的典范。他敢于和善于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而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忠诚可靠、奋发有为的继承者,“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既是党中央对全党的伟大号召,又是其自身形象的生动写照。我们要以邓小平同志为楷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解决改革攻坚阶段的新问题;一方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群众的智慧、群众的创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要有深入实际,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八十年代我们喊响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口号,在世纪之交更要倡导不务虚名、不尚空谈、不投机取巧、不哗众取宠、不搞形式主义。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反对弄虚作假时曾经说过:“过去打仗,宁可少报战功也不多报,谎报战功要杀头。”党的十五大对真抓实干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在理论上政治上要更加清醒坚定,作风上要更加扎实,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努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第9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要用这一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邓小平理论是实践中管用的理论,是富于创新的理论。我们要运用这一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王廷兴(湖北)
学风是党风的重要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是党性的重要表现。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力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下功夫改变学归学、做归做,学用脱节的状况,是共产党人必须牢牢记住并身体力行的重要原则。理论正确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学风端正与否同样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闻学良(江苏)
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最现实、最生动的教育,是最具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一个单位、一部分人乃至整个社会。对领导干部来说,应当解决好当“官”为什么、用权干什么、工作图什么这个“官德”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
——胡学农(甘肃)
领导者的精神状态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干部群众的情绪。我们讲政治优势,说到底是精神优势。要胜利完成繁重而艰巨的创业任务,首先是领导者的精神状态要好,要振奋起来。事实上,哪里的领导精神振奋,积极向上,哪里的干部群众就朝气蓬勃,敢打敢冲,哪里的工作就充满生机,成绩显著;哪里的领导斗志消沉,无精打采,哪里的干部群众就萎靡不振,畏缩不前,哪里的工作就难有起色,甚至问题成堆。
——高绍飞(湖南)
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而且还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许多问题,就其深层原因而言,是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低、劳动者素质差、人才资源开发不足。因此,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简言之,越是物质资源相对不足,越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越是资金紧张,越要大力投资人才开发;越是发展经济,越要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王驰(山东)
贫困地区的落后,除自然、历史的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思想观念落后。思想观念落后必然导致思维方式的局限,这就难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和契机,创造性地工作。因此,贫困地区要摆脱经济上的落后,应该首先摆脱观念上的落后。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才能创出新路子,迈出新步子。
——杨兴举(贵州)


第9版(理论)
专栏:书讯

  《政德史鉴》
王文学主编的《政德史鉴》,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中华民族有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为宗旨,介绍了我国古代高尚的政德及修养。该书分为“爱国爱民篇”、“勤政务实篇”、“守法执法篇”、“刚正不阿篇”、“廉洁奉公篇”、“革旧图新篇”、“用才兴教篇”、“齐家教子篇”等。每一篇有题解、语粹和人物介绍。(卢继传)


第9版(理论)
专栏:书讯

《邓小平经济思想研究》
由李铁映作序、乌杰主编的《邓小平经济思想研究》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三年末,国家体改委组织中央党校、国务院特区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等单位,成立“邓小平经济思想研究”课题组,开展对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研究工作,最终形成《邓小平经济思想研究》一书。
该书探讨了邓小平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方法论特色,指出邓小平经济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历史产物,是当代世界潮流的理论反映,是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方法论特色在于它的多样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先富后富、社会环境等方面研究了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书中,作者还根据邓小平经济思想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邹东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