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

  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傅芝邨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任务,我们要坚决贯彻,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民收入分配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是衡量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因此,能否正确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否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分配结构,完善分配方式,不仅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关系到我国能否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并对分配关系和分配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激发了各类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分配领域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国家所得的比重过低;部分社会成员之间差距悬殊,分配秩序混乱和分配机制不健全的状况相当严重。这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既要坚持已经确定的分配制度和方针,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处理分配问题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以下三条:
第一,坚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所有制实现形式决定分配方式。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决定收入分配机制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同时,我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需要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保持多种分配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又可以为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提供动力机制和市场机制,增强经济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其他分配方式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只有发展其他分配方式,才能促进按劳分配方式的完善和发展。我们必须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收入分配方式和分配秩序,建立和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机制。
第二,坚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局面,出现了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出现了按劳分配的方式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相结合的局面。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影响生产。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各种分配方式混合组合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已成为新的分配形式。我们正在推行股份制经济,它的所有者和投资主体都是多元化的,不论是谁控股、参股,也不论是法人持股和职工持股,收入分配方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并存的。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特别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劳动者既可以取得按劳分配的收入,又可以取得按资分红的收入。至于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取得的其他收入,例如,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和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税后利润,都属资本要素收入;出租土地、房屋和利用级差地租取得的收入,属于土地要素收入;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高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属于技术、信息收入;等等。对此,应正确引导,依法规范。
第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所谓效率,是可以按经济生活中劳动数量、质量同劳动成果的比率来度量,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也可以按投入的生产要素同所得的经济成果的比率来度量,投入多,效率高,收入高,反之就收入低,甚至没有收入,发生亏损。所谓公平,是指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无论是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投入者,在收入分配过程中都应遵守机会均等、规则平等的原则,并允许合理拉开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同时,在不同的分配层次,效率和公平应有所不同。初次分配,应当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更多地讲究效率为主,引导人们不断提高效率,增加社会财富,把蛋糕做大;再分配,应当坚持兼顾公平的原则,更多地提倡公平,使收入分配趋向合理,把蛋糕切好。我们必须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制定和实施收入分配政策,并实行工资收入和生产要素收入的货币化、市场化、规范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

  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魏礼群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任务,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新形势的要求。首先,经过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的建设,我国经济规模和总量已达到相当水平,面临着全面提高经济素质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实现这些重大任务,除了主要依靠国内的资金、资源和技术力量之外,还需要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二,我国对外开放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是大势所趋。前些年我国投资的多是一些中小投资者,近年来许多实力雄厚和技术占优势的跨国公司纷至沓来。这既是扩大引资的机遇,也必然加剧对国内市场的争夺,国内企业面临严峻挑战。第三,世界上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急速发展,需要我们有新的战略眼光和战略部署。
新的形势必须采取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其核心就是不断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水平。第一,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对外开放。第二,着眼于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国外资金、兴办三资企业,都不能单纯追求总量和规模的扩大,而要注重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第三,着眼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第四,着眼于从战略上发展国际经济循环。既坚持打开国门,又勇敢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具有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第五,着眼于继续改善对外开放的条件和环境。
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需要从多方面努力,而抓好以下几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优化进出口结构,实行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应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着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竞争力。根据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扩大进口,要进一步降低关税总水平,调整关税结构,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特别要注意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要大力推进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完善代理制,扩大企业外贸经营权,形成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发展贸易、生产、金融、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贸企业集团,促进规模经营。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必须实行对外贸易的市场多元化,才能增加回旋余地,保持主动地位。应发挥我国优势,在巩固和发展美国、日本、欧洲等市场的同时,多方面地开拓新的市场。
第二,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尽管我们利用外资已有相当规模,但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巨额资金的需求相比,还不能说足够了,特别是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在这方面的要求十分迫切。同时,必须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合理引导外资投向,重点是农业综合开发和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的重点建设项目,拥有先进技术、能够改进产品性能、节能降耗和提高企业技术经济效益的技改项目,能够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创汇的项目,能够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的项目,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注意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国家将适时完善引进外资的产业政策,逐步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引进外资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而要把重点转到提高成效和水平上来。吸引外资要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国际通行的多种利用外资方式,包括认真做好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等新投资方式的试点,加强国内资金配套,提供有效的服务。应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并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和监督。借用国外贷款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和偿还能力,做到适度高效。
第三,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的进一步增加,重要资源短缺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因此,必须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重视对国外资源的合作开发与利用。应正确制定国家发展对外投资的方向、重点,鼓励我国具有优势的企业跨国经营;以国内较成熟技术和成套设备作为出资条件,有选择地到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加工工业,与境外投资相结合,有计划地进行资源开发性劳务输出。抓紧建立有效的配套服务和支持体系,包括在资金、金融、技术、人员和对外经济合作体制等方面实行鼓励政策与措施。
第四,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国家鼓励经济特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经济特区要取得更大发展,必须争创新优势,立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进取,不懈努力。
第五,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既要欢迎跨国经营、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来华投资,又要防止国民经济命脉和盈利丰厚的行业被它们控制,避免受制于人;既要按国际惯例的要求开放服务业领域,又要注意这方面的开放要积极、稳妥,有区别、有步骤、有控制地进行,决不可贸然行事;既要鼓励外商参与重点经济建设项目和现有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又要加强对知识产权(包括著名商标、品牌)的保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既要继续借用外债,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配套能力、偿还能力。显然,现在强调自力更生、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不是要放慢更不是停止对外开放,而是要把对外开放搞得更好、更有成效,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张卓元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
我国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要加快国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要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仍需有一个大的发展。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容量小,1996年中国的证券化率(股票总市值与GDP之比)只有7%左右,而美国这一比率为70%左右,法国为130%,韩国近150%,马来西亚近120%。可见,中国股市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中国的证券化率提高到30%,则一年可实现直接融资的股票总市值就达1.5万亿元。这对那些融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迫切要求拓宽资本市场通道的企业来说,是多么重要。中国资本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市场不够规范、违规操作现象严重。其次是机构投资者发育不足。还有国有股、法人股遗留的问题等。所以,为了使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必须强调规范,防止过度投机,防范金融风险。同时大力发展投资基金,提倡理性投资。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中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农村存在上亿个剩余劳动力,城镇这几年的失业率也在上升,劳动力的供给特别丰富。虽然存在户籍制度的制约,但是全国劳动力的流动还是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继续发展。今后需进一步巩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推进工资制度改革,理顺工资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劳动法制建设步伐,完善劳动力市场规则,进一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此外,地产市场、技术市场等也需要进一步发展。
第二,继续深化价格改革,重点是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实现市场化。
目前我国商品和服务价格已基本放开,由市场调节。今后对这类商品主要是完善市场价格行为,使价格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中运行,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物价总水平。对于仍然实行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则需继续调整,以进一步改善价格结构。如原油、天然气应将两档价格并轨,向国际市场价格靠拢;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铁路运价,总的原则是随着成本的提高而适当提高;在煤炭和铁路运价提高的同时,相应提高电力价格;等等。在农产品价格方面,要制定粮食的保护性价格,并且切实执行,以保护农民的利益。要坚持逐步提高房租,以促进住房商品化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深化价格改革的重点是推进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其方向仍然是从政府定价转变为市场定价,实现市场化。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因为所谓资源,就是生产要素,配置资源就是配置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价格如果不是由市场形成,不反映本身的稀缺程度,生产要素的配置就不可能是有效率的,依靠市场来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就很难实现。因此,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是不可或缺的。
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进程是同生产要素的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的进程一致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资金、土地、劳动力、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这些生产要素开始有了市场价格并逐步扩大其比重。这当中,资金的价格利率的市场化是最为重要的。可以认为,一旦生产要素市场普遍发展起来,要素价格初步实现市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能真正发挥出来。
第三,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目前市场的无序状态同市场规则不健全很有关系。市场规则最重要的是保护公开、公平的竞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竞争并不意味着那种无规则、无秩序的你争我夺。公正的竞争是一种有规则、有秩序的较量和竞赛。因此,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需要创造一些必要的条件:要有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作为竞争者;竞争者不受垄断力量的干预;每个竞争者都有同等地位,既要负盈又要负亏,包括承担风险;政府对价格的控制要适当,微观价格尽量放开;政府不要随便干预市场,应打破地区封锁;等等。这就要建立和健全有关市场法规,完善市场交易和竞争规则。与此同时,要依法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不能政出多门,多家执法,最好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机构(类似外国的市场公正交易委员会)统一执法,最终执法,对市场各种行为和活动进行监督和仲裁。
第四,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发展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清除各种市场障碍。当前市场障碍主要表现有:一是地区封锁,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或者不让紧缺的原材料等产品流向外地,或者不让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参与竞争,或者对外地产品采取歧视措施,人为地分割市场;二是部门垄断,特别是带有资源垄断性部门和市场集中度高的部门,限制竞争,或搞垄断价格,从而麻痹市场机制对提高效率的作用;此外,过度竞争也相当普遍、严重,同种产品,一拥而上,杀价竞争,大批企业倒闭,浪费资源;等等。只有从体制上、政策上根本打破上述市场障碍,才能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李剑阁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这些年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包括: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建设好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搞好城市各项配套改革,为企业改革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这是经过多年艰苦探索形成的搞好国有企业的有效途径。现在的关键,是要进一步统一认识,狠抓落实。
目前一部分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经营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作为政府附属物的企业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机制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企业办社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改革后放权让利又使产权约束软化,“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十分严重(意指企业内部的经理人员、职工控制了企业的利润分配权而倾向于分光吃光)。另一方面,国有经济的分布过大而又过于分散,资本金不足,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债务和利息负担沉重,难以进行重大技术改造。目前国有企业占用了约70%的社会存量资源,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贷款等流量资源占用的比例更大,但其价值增加值、产值、赢利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远远低于70%,而且这个比重还有下降的趋势。目前,明亏和潜亏的国有企业分别占国有企业总数的45%和30%,分别拥有2000万职工。因此,国有企业搞得好不好,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极大。
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国有企业改革到底走什么路子,我们这几年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改革之初,我们主要是在国家和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上做文章,而没有真正从政企职责分开上下功夫。沿着放权让利的思路,从一步利改税到二步利改税,从利润承包到1993年的规范税制,我们不断认真总结经验,终于认识到,不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是不行的,但仅仅从国家和企业利润分配关系上作调整也是存在缺陷的。因为这样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问题,而只有从理顺产权关系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入手,才能比较深刻地触及传统国有企业的病根。
江泽民同志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十五大重申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现代企业制度从财产组织形式和内部治理结构来说,就是公司制。公司制改革,就是将传统的国有企业按照《公司法》,规范地逐步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用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进一步明确出资人、企业法人、法人代表、管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国家作为出资人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企业也不能不受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权益。今后原则上不再设立独资的国有企业。要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构造新型公有投资主体,如各种保险基金、共同基金等,推动政企分开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在正确认识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当前对于国有企业改革,要特别强调:一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二要坚决走“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的路子,三要帮助国有企业增资减债,四要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陆百甫
编者的话:
十五大报告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版摘要发表的这组文章,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十五大报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内容中的重要精神,以飨读者。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任务,并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党中央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基本国情以及今后改革总体目标的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得出的科学结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
其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坚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客观要求。只有保持强有力的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其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虽然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仍然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没有摆脱贫困落后状况,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仍然是我国长期的艰巨任务。历史经验证明,搞单一的公有制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不仅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样要鼓励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积极因素。我们应当也必须更好地发挥它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是完全必要的,是历史的正确选择。大家知道,新中国建立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们对我国基本国情认识不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什么阶段等基本问题缺乏正确认识,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搞“穷过渡”,致使所有制关系政策出现某些偏差。政策上的这些偏差,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破坏了生产力,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几次徘徊。我们应当深刻汲取这一历史失误的痛苦教训。现在有些同志在所有制问题的认识上,之所以跳不出旧框框,根本原因就在于旧观念的影响。应当努力清除旧观念的束缚,清醒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经济管理模式,应正确区别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对非本质东西,不能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加以固守,否则,同样要贻误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学习十五大报告中关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问题时,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
(1)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明确升华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不是一个名词上的转换,而是我们党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心的充分体现。
(2)必须以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主体作用的含义。
(3)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全面认识和科学界定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4)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走出旧有的理论误区,用新的观念来重新认识所有制结构的变动,认真思考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5)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从我国现实出发,从战略上解决好目前国有经济布局过于分散的问题。
(6)应当充分认识巩固和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作用和重大意义。
(7)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都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形式。
(8)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产物,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企业是私有制或公有制。
(9)股份合作制是集股份制与合作制优点为一体的一种新的公有制经济形式。
(10)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
(11)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中,监督、管理必须相应跟上。
(12)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是一个涉及经济制度变革的重大而敏感的问题,既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又要扎实稳妥,正确引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