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7-10-27

1997-10-27新闻联播 文字版

第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篇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br/>专栏:<br/><br/>  第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篇目<br/>     特别奖<br/> 关于徐虎的报道<br/> 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br/> 中国建设报新华社季进成殷敖佗<br/> 编辑张怀京<br/> 关于李素丽的报道<br/> 1.岗位作奉献真情为他人<br/> 北京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刘连枢齐晓峰赵兴林潘善棠夏俊生<br/> 2.北京有个李素丽<br/> 工人日报郭萍吴晓向王舟波余勇<br/> 编辑张宏遵孟东明方向明<br/>      一等奖<br/> 消息<br/> 我军在台湾海峡成功举行三军联合作战演习<br/> 解放军报顾伯良郑宗群赵险峰<br/> 编辑顾伯良<br/> 重新评估国资增值3.5亿元<br/> 今晚报顾建新毛福忠<br/> 言论<br/>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br/> 人民日报谢宏(任仲平)<br/> 编辑邵华泽范敬宜<br/> 旗帜鲜明地同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作斗争<br/> 新疆日报黄元才<br/> 通讯<br/> 让世界走向和平<br/> 新华社曹智李大伟<br/> 编辑刘回年陈茂林<br/> 种树“种到”联合国<br/> 内蒙古日报李广华孙亚辉<br/> 编辑高远郑学良<br/> 系列<br/> 由邯钢经验引出的话题<br/> 湖北日报熊家余谢双林吴华清<br/> 编辑吴志根<br/> 版面<br/> 空缺<br/> 摄影<br/> 上学<br/> 陕西日报杨小兵<br/> 编辑冯晓荣<br/> 喜不自禁<br/> 新华社徐步<br/> 编辑奥运报道组<br/> 漫画<br/> 空缺<br/> 消息<br/> 西方反华阴谋再次破产<br/>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钱慰曾<br/> 编辑段秀杰张著<br/> 评论<br/> 市场不相信“出身”<br/>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苏维茗吴双<br/> 编辑刘素琴包仲川<br/> 专题<br/> 英雄,魂兮归来<br/>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胡国华<br/> 编辑蔡小林<br/> 系列<br/> 爱心创奇迹<br/>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江小青<br/> 编排<br/> 含泪笑唱《鲁冰花》<br/> 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吴平姜英华李珂刘汉斌<br/> 消息<br/> 国庆节,中英街国旗高悬<br/> 深圳电视台韩建勇李燮<br/> 评论<br/> 巨额粮款化为水<br/> 中央电视台杨明泽谢子猛方宏进<br/> 编辑杨明泽<br/> 专题<br/> 人情猛于虎<br/> 黑龙江电视台崔彬李永和杜士刚张承东<br/> 编辑李永和杜士刚张承东王跃钧<br/> 系列<br/> 燕赵儿女抗洪歌<br/> 河北电视台何振虎吕良春陈金荣张炜张鸿鹏王连成杨树勋江山包永辉梁栋于绍良王文化李秀峰<br/> 编辑陈金荣<br/> 编排<br/> 1996年8月8日晚间新闻<br/> 中央电视台李勇许文庆<br/> (二、三等奖篇目略)<br/>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积珍垒翠“老兵”情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br/>专栏:<br/><br/> 老干部陈英、金岚夫妇,三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倾其所有,收藏了唐宋以来名家及现当代书画大师的墨宝624件。近年他们又毫无保留地将其捐赠给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时将国家颁赠的174万元奖金也悉数捐赠。这批价值连城的书画背后,饱含着撼动人心的——<br/>  积珍垒翠“老兵”情<br/> 本报记者李新彦孟宪励<br/>      古今书画荟萃一堂<br/> 金秋九月,中国美术馆。一次鲜见的以个人收藏品为主题的展览——“来自人民,还于人民——陈英、金岚夫妇捐赠古今书画藏品展”在这里举行。文化部鼎力支持筹备半年之久的展览,终于向首都人民掀起她的盖头来。<br/> 一楼的主厅和东侧厅挤满了闻讯而来的人们。明四家、清四僧、扬州八怪等大家的书画荟萃一堂。文征明,明代诗、书、画的全才,其作《兰竹》图卷,是目前发现的他以兰竹为题材的第三件作品;吕纪,明代著名花鸟画家,《梅花天鹅》图是他传世作品中罕见的一幅;石涛,清初画坛大师,12幅完整无损的山水图轴,迄今还为国内外所仅见。<br/> 李苦禅、李可染、吴作人、张伯驹、赵朴初、启功、黄永玉、周怀民、刘海粟、朱屺瞻、关良、关山月、黎雄才、叶浅予等当代书画大师的作品几乎都在这里汇聚。李可染2米多高的《井冈山》图轴,劈面树起的苍茫群山,擎天立地,山间树丛中的红旗和红军队伍斑斑点点,时隐时现;以百岁入党、百岁画笔犹健、百岁办画展出画册而有“三奇并存”的朱屺瞻,其《墨荷》图浓淡相宜、疏密相间;吴作人的《齐奋进》图轴,三只牦牛奔走于纸,强劲亢奋,似闻笃笃之声……许多观众驻足观看,赞叹不已。<br/> 人们走进展厅,走进一个缤纷的艺术世界,也走近了陈英、金岚夫妇,两位1938年奔赴延安、戎马生涯大半生的老兵,何以与书画结下绵绵情缘的心路历程。<br/>      画家们的一方绿洲<br/> 1962年,时任北京军区组织部长的陈英得了严重的心脏病,躺在301医院一呆就是8个月,老伴金岚被医生叫去三次警示病情的严重和危险。打那以后,戎马倥偬大半生,那份久违了的对书画的沉迷,渐渐地浮现出来。此后,书画成为陈英的第二生命。<br/> “文革”“如火如荼”,画店冷冷清清。已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的陈英,病情稍转,便成为字画店的常客。<br/> 又有一批字画从画店的仓库中清理出来,陈英夫妇便去淘“金”。石涛的六尺长的山水屏条,竟达12幅,也就是这个时候在凌乱繁杂的字画堆中被发现的。陈英幸运,历史深处的石涛更幸运!这叫各得其所。<br/> 老友启功鉴定了,老友徐邦达鉴定了,老友谢稚柳鉴定了:真迹!<br/> 夫妇俩以整整8个月的工资,外加一幅近代大师的水墨,终于把“石涛”请回了家中。<br/> 当代的书画大师中,李苦禅是陈英结识最早的一位。1969年的一天,陈英第一次慕名拜访时,大师的居住条件使陈英非常吃惊。一家人挤在一个狭窄阴暗的小屋内,连做饭的地方都没有。但画家身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处世态度和达观开朗、坚强自信的性格则使陈英肃然起敬。两人有了更多、更广泛的话题,也就有了以后几十年切磋切磨的友谊。<br/> 80年代初,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李苦禅参观完一次展览后兴致勃勃地来到陈英家,把外衣一甩,提笔就画,一只大写意的墨鹰立马而就,它雄踞巨石之上,回首远望,目光炯炯。老画家又饱蘸浓墨,奋笔疾书五个草书大字:“一击千里中”。其气魄、胆识,跃然于纸。老画家端详片刻,高兴地说:“我画过很多鹰,唯有这一次最为满意。”<br/> “文革”时期,国画大师李可染身处逆境,“提笔四顾心茫然”。在陈英的建议下,从毛泽东的“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诗意化出,一幅高及2米多的“井冈山”巍巍地矗立在人们的面前。仔细端详,山中怪石嶙峋,白云缭绕,山下红旗漫卷,人影点点。数月之后,唐山大地震发生了,挂在墙壁上许多画纷纷震落,唯有这幅《井冈山》“岿然不动”,颇富传奇色彩。老画家后来听到陈英的叙说,在画的上端又兴奋地题下四个大字——“岿然不动”。<br/> 在那特殊的时代,著名画家多被视为“反动权威”,一些人避之犹恐不及,而陈英、金岚却尊之为座上客,热情接待。大家饮酒品茗,促膝谈心,挥毫泼墨,交流画艺,其乐融融。于是,坐落在东城闹市、眺望中国美术馆的那个小小四合院也就成了落难的画家们遮风避雨的一方绿洲。陈家也就有了新的称谓——积翠园,积珍垒翠之园地也。<br/> 一年的冬天,上海老画家朱屺瞻、谢稚柳、陈佩秋、唐云和福建画家郑乃珖聚集积翠园。陈英夫妇请他们吃晚饭。餐桌上杯盏交错,谈笑风生。画家们兴致渐浓,禁不住挥毫作画。朱屺瞻寥寥几笔,甩出一只火锅两盘羊肉片;唐云轻轻运墨,火锅旁便“长”出一棵白菜;陈佩秋抖抖手腕,盘中已装上一只鲤鱼;谢稚柳“投”进了几只苹果,郑乃珖“送”来了两瓶美酒,一幅轻松欢快的《家宴图》便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不仅是一幅宴会的写生画,也是画家们情感与艺术的交融,更是画家们与陈英夫妇亲密友谊的写照。<br/> 在其乐融融的、身心俱佳的状态中,许多书画精品由斯诞生。陈英不时地出主意,提构思。1979年的夏天,以天真、稚拙的戏曲人物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的上海老画家关良,应邀来到积翠园。共同的爱好使话题逐渐转到“手卷”上来,因为唯有手卷才能容纳丰富的内容,才能将诸多名家的题跋荟萃于一炉。陈英趁时建议老画家不妨以“醉”为线,把戏曲、小说中各色人等醉酒的片断连缀起来,成一手卷,岂不妙哉!关良心思为之一动,半个月后,竟成一幅长及3米多的手卷《五醉图》。<br/> 李白醉写、贵妃醉酒、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醉后打虎、鲁智深醉打山门等五醉依次排布,仍是关良以一贯的风格,幽默俏皮,夸张而又准确,如看角色步履,如闻舞台丝弦。陈英当然喜不自胜。请谁题跋呢?<br/> 关良和陈英便去拜访叶圣陶,83岁的叶老提笔赋诗:“……智深安耐坐枯禅,醉打山门众僧喧,洒家来去无挂牵。”1981年著名书画家周士观来到陈英家,展卷赏味,不能自抑,即席题上一首“醉太平”。百岁老人、书法大家孙墨佛干脆把《五醉图》请到自己家中,“我观五醉图,捧腹笑不止……”;书法家、诗人时年98岁的沈裕君也不服老,北京著名书画家张伯驹,书法家、诗人黄君坦,江苏书界老前辈萧劳,文艺评论家俞平伯,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诗人夏承焘,书法家王益和,国画大师李苦禅等等,均已80高龄以上,纷纷赋诗。老画家朱屺瞻收尾:“朱屺瞻敬观时年九十岁”。“五醉图”的三个字则是时年84岁的刘海粟的浓墨草书。粗略一算,12位大师年龄相加已超过千岁,成为一幅画坛上极为罕见的“五醉千岁图”。<br/> 不论是画坛老宿,翰墨精英,还是后起之秀,陈英夫妇几乎都与他们成为莫逆之交。在记者粗略的记录中,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一百余人,会聚积翠园,煮茗作画,邀月共饮,畅快一时。<br/> 80年代初的一个朗朗秋日,启功、周怀民、亚明、宋文治、徐子鹤应邀踏访积翠园。品尝积翠园的大个葡萄后,兴致勃发。老画家周怀民因画一手别人难以企及的葡萄而声名远扬,人称周葡萄,此时已耐不住手痒,一簇簇紫薇薇、沉甸甸的大个葡萄出现在宣纸上,似乎挂着大自然日月水气熏染的白膜。江南画家宋文治深得傅抱石大师大胆粗略的写生方法,在另一处又添上一串,丰润饱满、晶莹透亮。徐子鹤接过画笔,在两人的葡萄下面添上几枝,虽是水墨,却是紫深绿浅,新鲜异常。居于南京的著名画家亚明,望着院中的葡萄架观察片刻,换了一支画笔,嚓嚓几笔,一茎主干,几条劲枝,把三串分散的葡萄串在了一起。启功以浓笔淡墨添了几片大葡萄叶,又加上拳拳曲曲的长短须。如此,一架枝叶茂密、硕果累累的葡萄呈现在人们面前。<br/> 此时秋风送爽,院中的葡萄架上清香阵阵,人们站在这幅葡萄长卷前,如见其色,如嗅其味。画内画外,已浑然不分。<br/> 启功大师兴犹未尽,挥毫题诗:“藤蔓曲藏蛇,须尾织于鼠。秋雨一淋漓,葡萄几嘟噜。”后来,谢稚柳在陈英家看到了这幅长卷,欣然命笔:“此卷写生以记积翠园一时之盛,淋漓水墨,赞叹无极”。<br/> 积翠园里诞生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师们创作的460余幅佳作,其中包括巨幅画轴、几丈的长卷,而多则数十人少则二三人的名师合作画竟有50余幅。<br/> 不过,今天当记者踏访积翠园,陈英夫妇谈论最多的还是他们从画家身上汲取的品质、精神,那就是身处逆境而志不衰,刚正不阿、胸怀坦荡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刘海粟在画款中总是题“年方八三”、“年方八八”直至“年方九十”;关山月则说:“七十不算老,八十刚刚好,九十还可以”;应野平在与朱屺瞻、蒋兆和的一幅合作画中写道:“七十岁小弟应野平并题。”<br/> 陈英视这种友谊为比画本身更珍贵的东西,他收藏了这些画,也收藏了一种精神、品格。陈英刻了“墨缘铸情”和“风雨不动”、“疾风劲草”三枚印章,应是他这种感情最真实的表达。<br/>      含辛茹苦丹心一片<br/> 收藏是什么?线条,色彩,可咂,可闻,可触,神游万仞,目接千里,那是打通人类文化的精神之旅。丈长的大画,挂满墙壁,悠远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与日月同伴,同山水共存,那该是何等的境界。<br/> 除此之外,别无他求。期望升值回报?为子孙后代聚宝?陈英夫妇想都没想过。古代收藏家在个人藏品上喜欢钤上“子孙永保”的印章,但从来也没有谁能“永保”。在这批价值不菲的书画面前,任何个人的保存都不会那么完整!也只有捐赠给国家,才是这些书画珍品最好的出路;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与他们朝夕相伴30年的字画,对得起那些故去的作者们!<br/> 陈英家八位共产党员、八个“兵”一致决议:把所藏珍品全部捐献给国家。1993年1月2日,以陈英、金岚夫妇宅号命名的“福建积翠园艺术馆”正式开馆;同时,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颁赠的174万元人民币也由两位老人悉数捐赠。<br/> 面对陈英夫妇这一义举,有人大感惊异,有人百思不解,认为“不可思议”,而大多数人则感佩不已。陈英的老战友金涛写诗赞曰:“为爱艺术苦搜寻,辛勤采集三十春。瑰宝溢辉积翠园,无私奉献见丹心。”<br/> 624件珍品附丽着夫妇俩动人的故事,而他们自己的故事却让人回味不已。北京藏品展举行的前几天,记者踏访积翠园,碰巧的是陈英、金岚夫妇正在家认真地琢磨开幕式上该穿哪件“行头”。<br/> 西装?一套也没做过,领带倒是有两条,都是别人送的,没有西装当然也用不着领带,躺在衣橱内好几年了。陈英首先想到的还是那套部队上给他做的柞蚕丝的生活套装。<br/> 1956年,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部长的陈英回到国内,历史又复归宁静和祥和,建设、发展成为主题。为了便于在地方上开展工作,部队给他做了这套生活套装。浅米色,小翻领,上下两外盖式口袋,太熟悉了。30年的收藏生涯,624件书画墨宝,一直跟随他的这套衣服自然也就有了难以言说的感情。<br/> 专门收藏展览陈英、金岚捐赠作品的“福建积翠园艺术馆”开馆时,陈英穿的就是这套衣服。鲜花,掌声,采访的记者,接踵的人群。一位香港客人思考良久也弄不明白,624件书画墨宝怎么能和眼前这位穿着旧式衣服的老头联系在一起?<br/> 石涛12幅完整无损的山水图轴,1米多高,排在一起足有6米多宽,一面墙上挂过去,悠远神秘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震惊得这位客人无以言表。他当然明白石涛在国际拍卖行中的时价,一幅图轴近乎百万美金,12幅相联的山水图轴意味着什么?当他激动地要陈英开个价格时,陈英友好而带着歉意地告诉他:我已没有了这个权利,它们已属于国家。当客人从陈英的外孙口中知道陈英穿的竟是一套40年前的衣服时,激动地拍出5000元人民币要赠送。<br/> “我们怎么能要呢!”今天金岚老人回忆起这桩小小的插曲,仍是开怀不已。<br/> 陈英一以贯之的生活方针,就是省小钱,做大用。一旦作品符合真、精、珍、全的收藏原则,陈英便毫不犹豫地“挥金如土”,相反则是一分一分地积攒。自儿子转业回家以后,就开始交生活费;媳妇进了陈家门,媳妇交生活费;后来有了小孙女,小孙女也交生活费。“让他们知道钱来的不容易,再说我收藏也需要钱。”陈英仍然认真地说。<br/> 相反,倒是孩子们为这个家“添砖加瓦”。解放初期的沙发一直用到80年代,硬被儿媳妇换成了新的;儿子用转业费给陈英买了一台彩电。家里用的茶几、圆桌、圆凳是儿子的战友搬家淘汰下来的。一对仿古椅子似乎还挺像样,一问却是陈英福建老家的画友赠送的。<br/> 今年夏天陈英第一次穿上了泡沫底的凉鞋,那还是儿媳妇买的。但陈英最想穿的还是他那双布凉鞋。那还是1964年,陈英一个老下级通过北京一家鞋厂的厂长订做了一双特制的黑布凉鞋。鞋底磨薄了,钉上一层胶皮;后跟磨偏了,钉上一对鞋掌;鞋襻扯断了,又缀上了皮子,缝缝补补30年矣。陈英对此的解释是:透气,舒适,愿意穿。<br/> 陈英“阔绰”过没有?有,而且至今还引以为自豪。1949年,全国解放的炮声已隆隆响起,陈英应命进军调处系统,任联络官,开展对国民党起义部队的谈判工作。崭新的特制解放军军装,皮靴,武装带,好不威风。为适应统战工作的特点,还要学抽烟、喝酒。当时张家口造的太阳牌香烟,抽了好几包,满嘴都是苦味,可是磕烟灰的姿势怎么练都觉得很“土”,酒也试着喝了一些,但至今仍品不出酒质的优良可劣。<br/> “来自人民,还于人民——陈英夫妇捐赠古今书画藏品展”隆重而简朴。陈英,一位1938年孑身一人奔赴延安的老革命,一位已换上了第二只心脏起搏器的77岁的老人,仍然穿着那件柞蚕丝的便装,和夫人金岚在认真地看着每一幅展品,安然、满足,那是一种了却一桩心愿的满足,像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儿终于有了着落的满足。<br/> (附图片)<br/> 每一幅藏品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陈英、金岚夫妇回忆起来总有许多话要说。<br/> 车 夫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