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如何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种合同菜
——高密市河崖镇蔬菜生产产业化纪实
□王鑫福孙锡刚
山东省高密市河崖镇是有名的蔬菜之乡。今年天旱,但充足的水源使这里满眼绿色。在路旁我们遇见给玉米浇水的东流口子村农民吕秀军,问他为啥不种菜,他笑着回答:“这就是菜,从日本引进的甜玉米。”问他卖给谁,他说卖给公司,早定好合同的。他指指周围整墒种菠菜的农民说,这些都是按合同种的。在河崖镇到处可听到一个挺时髦的字眼——“种合同菜。”
      一
河崖镇有人口2.7万,瓜菜面积2.7万亩,1996年瓜菜总产量11万吨,总收入1.12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61%。这个镇蔬菜生产十年时间经历了分散经营、联合闯市场、龙头带动合同种植三个过程。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也懂得“什么赚钱种什么”,但主要靠上一年的市场销售情况来决定下一年的生产,结果由于信息滞后,市场变化,农产品常常积压或价贱伤农。农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市场经济规模化的矛盾愈来愈突出,波动的市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菜农究竟如何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这个镇提出了“联合闯市场”,组织分散农户发展规模种植,靠规模引客户,靠规模闯市场。这种还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商品经济形式,在1990年前后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使蔬菜面积迅速得到了膨胀,但是这种生产形式仍有很大风险,因为需求的决定权不在自己手中,一旦市场有变,把山一样的瓜菜堆在政府门前,农民的损失就更为惨重,其后果更加可怕。1991年这个镇的领导就认识到,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就必须有一个责任承载体,这个承载体必须与市场的联系应更直接,更抗风险,能把农户和市场连接在一起。这个想法得到高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
河崖镇曾在1987年建了一个600吨的保鲜厂,1989年,蒜薹价格跌到每公斤0.34元,第二年就几乎没有人种大蒜了,连600吨的保鲜库都吃不饱。吃一堑,长一智,为了确保稳定的资源,从1991年开始,这个厂与农民签订种植大蒜合同1000亩,承诺保护价每公斤1.20元。并派人从苍山购进优质蒜种90吨,请来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当年每亩大蒜产量翻了一番,价格也高于市场价,使农民尝到了甜头,种菜积极性空前高涨。1992年这个镇与台湾合资51万美元建起华利食品有限公司,出口能力达到1000吨;1993年与日本北大贸易株式会社达成年出口2500吨速冻蔬菜的长期协议和年生产加工200万枚甜玉米出口合同;1995年又投资250万元,增加冷藏能力600吨;1996年与日本富士高连带株式会社合资51万美元,兴办“高密富连京食品有限公司”,年出口保鲜蔬菜3000吨,同年组建冷藏集团,生产冷冻、保鲜、真空蔬菜三大系列18个品种,年生产能力6500吨,出口创汇500万美元。龙头企业海外销售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农民的蔬菜“不愁嫁”,并且“旱涝保收”,市场价格下跌,龙头企业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市场价格上扬,收购蔬菜随行就市,农民种植蔬菜有了安全感。龙头企业先后与农民签订种植菠菜、胡萝卜、香葱、牛蒡、甜玉米、青刀豆、芋头等合同累计8万多亩,每年种植户的直接经济收益达8000万元。
龙头企业带给了农民稳定的收益,而企业同时得到的是另一种实惠。今年6月底,新西兰一家商会通过商检局到镇冷藏集团公司了解情况,刚看原料库就非常满意。今年蒜薹普遍斑点多,而河崖镇的斑点少,为什么呢,该镇有自己的5000亩大蒜基地,从购种、种植、防疫,都有专门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基础质量好。客商当天就订了一个集装箱投放日本市场试销,7月16日驻日本业务处汇来定金,签订年1000吨的长期供货合同,并达成大姜、南瓜、胡萝卜等1000吨的出口协议。今年韩国金信株式会社订购的1000吨保鲜蒜薹,尽管每吨比大连市场的高150美元,外商还是愿要河崖加工的。据反馈消息看,河崖镇的保鲜蒜薹在日本市场每百克价格高15日元。这些都得益于河崖镇有自己的蔬菜基地,有质量可靠的品种。从这里可以看出,龙头与基地一脉相连,龙头带基地发展,带农户致富,而好的基地建设则反过来刺激龙头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
在河崖镇采访,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菜农种的菜虽然是由冷藏集团加工出口的,而菜农谈论最多的则是农工商一体化总公司。镇党委书记鞠志华解释说,龙头企业上接市场下连农户,龙头与农户之间还缺少一个中间媒体,这个媒体既要组织,又要服务,还要不带政府行政色彩,1994年就创办了一个农村股份合作形式的经济组织农工商一体化总公司。总公司由龙头企业、农业服务单位和3500户农民共同入股720万元,三者利益风险共担,结成一种坚固的利益共同体,使生产、加工、销售环环相扣,给产业化整体运营以合理调节。这种模式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组织生产和流通。总公司的最高权力是股东代表大会,总公司同农户签订种植合同时,有关保护价、技术指导、物资供应等问题都由三方参加的股东代表大会决定。据了解,三年来公司与农户共签订定购合同3万多份,在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收购上共让利给农民90多万元,入股农民分得红利45万元。1994年,龙头企业收购的40万公斤菠菜和60万公斤蒜薹就是按股东代表大会决定的最低保护价收购,仅此一项,企业就为农民负担60多万元的亏空。到目前,总公司为农户提供柴油、化肥、农膜、农药、蔬菜良种总计5800吨,发放生产性贷款460多万元,聘请专职技术人员53人,举办各种技术讲座126次,发放科技资料6万多份,送科技录像、电影700场次,这些间接的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到1997年上半年全镇蔬菜总收入7980多万元,人均2955元。河崖镇蔬菜以合同种植为纽带,以股份合作组织作服务后台,给菜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给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城乡看台

  从超市看国产水果竞争力
□贾雯
红提、蛇果、啤梨,这些名称新奇的进口水果对我们而言已不再陌生。在城市超市或大中商场的水果柜台,这类用塑料薄膜包装着的“洋水果”惹人注目。外形美观、色泽诱人的进口水果全面进入我国市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忧:国产水果会不会因此被挤出超市与大商场的柜台?
      超市:不拒绝国产水果
在北京赛特购物中心地下超市的水果柜,除了进口的蛇果、油桃、红提、啤梨、猕猴桃等水果,还有国产的久保桃、红李子、油桃、巨峰葡萄等。有相当一部分水果柜台上既有国产货也有进口货。笔者粗粗估计了一下,货架上的国产水果与进口水果在数量上平分秋色。“其实夏天国产水果还多一些,”水果柜台的负责人徐小姐说。在赛特,国产水果和进口水果卖得都不错,只是因为口味不同,顾客的选择才不同。比如说油桃,有的人爱吃国产的,甜度高;有的人爱吃进口的,口感好。北京其他商场的水果柜台也有类似的情况。
就价格而言,进口水果普遍要高于国产水果。以赛特为例,进口油桃每百克15元,国产油桃每百克4元;进口红提每百克13.50元,国产巨峰葡萄每百克3元;进口柠檬每百克9.80元,国产柠檬每百克2.50元。同是水果,价格相差如此之大。工薪阶层的顾客即使很想尝尝“洋水果”的味道,在掏腰包时也不免颇费踌躇。因此,质优价廉的国产水果始终受到大多数顾客的青睐。但是也有不少顾客只买进口水果,他们的看法是:“进口水果贵是贵些,但质量值得信赖。”
进入超市的国产水果和进口水果从外表看来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由超市进行统一包装的。据徐小姐讲,这些包装的费用是不打入水果的价格中的。在来货中,国产水果的包装箱与进口水果的相比要粗糙一些。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是不拒绝国产水果进入超市的,只要质量好。”徐小姐最后说。可见,决定水果命运的不是“出身”而是质量。
      国产水果:质量亟待提高
在超市或商场的水果柜,国产水果的比例并非很低。然而与我国水果4600万吨的年产量相比,进入超市的国产水果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因为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水果只占总产量的30%。
自从我国1984年放开水果购销价格以来,水果生产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就苹果而言,过去是国光苹果一统天下,现在除了占苹果总量36.6%的红富士之外,还有新红星、乔纳金等新品种。就在十多年前,我们还把吃水果作为偶尔为之的享受;而今天,每天吃些水果已成为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水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水果没有过去那么好吃了。用老人们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滋味”。前些年因为种水果获利较多,各地水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果农栽种水果的盲目性比较大。与此同时,好品种比重小,技术管理跟不上,结果水果产量虽然上去了,价格却下来了。相当多的果农没有意识到,水果能卖出好价钱,关键在质量,那些外形不美,口感不佳的低质水果无法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不少果农因为眼前利益驱使提早采摘水果,也是造成水果质量不高的一个因素。
农业部农业司经济作物二处处长王小兵认为,整体质量不高是我国水果生产最突出的问题。我国果树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良种苗木的繁育不足需要的20%。因此今年农业部将果苗纳入整个农业种子计划,预计将在全国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国家级的良种繁殖场。同时,针对果农技术水平低、果树管理水平低的弱点,农业部将开展“全国果树万千百培训计划活动”,要求每万亩果园配一名高、中级专业技术员,每千亩配一名初级技术员,每百亩配一名培训合格的农民技术员。
由此看来,进口水果对国产水果的冲击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它可以促使我们在提高水果的质量上多下功夫。
进超市并非国产水果的最终目的,只是国产水果质量提高的一个标志。超市都希望自己货架上的国产水果是一流的,在质量上能与进口水果相抗衡。消费者更希望国产水果的整体质量能够上一个新台阶,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买到优质的国产水果,而不仅仅在超市。(附图片)
压题照片贾雯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保护价保护了生产积极性
——从河南省夏粮收购看国家对农业实行有效保护的必要性
□李春亭
截至8月底,河南省共收购夏粮87.1亿公斤,其中议购55.1亿公斤,相当于去年夏粮议购量的3.7倍。河南是我国夏粮主产省之一,面积、总产居全国第一位。收购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促进改革发展与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今夏,河南再度丰收,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当时河南普遍存在四个担心:一是农民担心粮食卖不出,增产不增收。全省夏粮总产达到239.95亿公斤,比大丰收的去年增产17.1%。二是收购企业担心粮食储不下,调不出,加大亏损。三是农发行担心资金供应跟不上。由于农民待售粮源多,收购任务大,加之粮棉调销不畅,收购企业的筹资任务难以完成,担心在农发行省以下设立分支机构的第一年出现“打白条”现象。四是政府担心出现“卖粮难”,挫伤农民积极性。到5月底,全省农民存粮达到90多亿公斤,其中有50亿公斤存粮待售,加之今年夏粮增产幅度大,农民待售余粮在85亿公斤以上。
今年6月,中央领导同志专程到河南考察夏粮收购,中央适时作出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价粮的决策。
这一决策的贯彻落实,对河南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已产生了积极影响,出现了4个可喜的变化。
一是市场粮食价格发生了变化,维护了农民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目前小麦市场价已由原来的每公斤1元左右上升到1.3元左右。据此测算,全省农民将多得收入20多亿元。
二是粮食系统把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当作摆脱目前经营困境的一次机遇。收购企业认识到,敞开收购有利于发挥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市场粮价回归到正常价位,实现顺价销售,国家又给一定的补贴,有利于今后的经营,普遍增强了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
三是基层干群关系发生了变化,敞开收购收出了社会稳定。按国家保护价收购政策出台后,基层干部大力宣传政策,积极开展服务,使农民真正感受到基层干部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从而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稳定。
四是农区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增强了发展活力。大量收购资金的注入,增加了农民收入,启动了农村市场,增加了农村储蓄,有力促进了农区经济的发展。全省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7月份止跌上扬,比6月份增1.6%。化肥、农药、农机具等销量增加,促进了农用工业的发展。七八两个月全省农村储蓄净增40亿元(占同期收购贷款总投放量的36.3%),为扶持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

通过今年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价粮的实践,给人们许多启示:
1.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对农业保护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差,产量随气候条件而波动起伏。而农产品尤其是大宗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如不能在丰歉年间进行有效调控,必然造成农产品市场价格大起大落,进而引发生产的大起大落。今年的实践为我们在丰收年景防止农业形势逆转找到了一条有效路子。
2.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从农业这个源头抓起,是最稳妥、最积极的调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百业稳;粮价是百价之基,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实施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应从农业这个源头抓起。
3.维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启动农村市场的根本所在。农业比较效益低,如不能对农民利益实行有效的保护,不能有效防止非农产业、其他利益群体向农业、农民转嫁市场风险,长此下去,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农村这个大市场就难以启动和繁荣,工业、商业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拓展空间。
4.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是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粮棉购销体制看,当前应把完善市场体系,强化国家调控手段和能力,增强收购企业内在活力作为改革的目标取向。
5.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银行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通过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促进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和货币政策的落实。要把信贷支农的着力点放在促进粮食增产上。同时,加大对粮食加工转化的支持力度,把二、三产业的利润尽可能多地留在农村。
为保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价粮这一重大调控措施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当前还应解决好三个问题:一要坚持全国联动,保证政令畅通。二要加快仓储建设步伐。目前,仓容不足已成为影响收购的一个紧迫问题。三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请帮工看证有感
□潘其彪
日前,一位来自老家江西赣县农村的邻居请我给他找份临时工做。这位邻居身强力壮,过去是村里有名的庄稼好把式,一年四季请他去帮工的人不断。只是现在村里搞棚菜、建果园,要请帮工的虽然比过去多得多,但人们请帮工时先得看看你有没有农技员证件或“绿色证书”。他没有参加过农业技术推广学校的学习,也没有进过农技培训班接受培训,没有这些证书,村里人自然也就不再请他去帮工了。
过去在农村,人们敬重的是那些有力气的人,是能抬能扛又能挑的壮劳力,因为那时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民得靠力气吃饭。而如今,从播种到收割大都有机器来帮忙,需要人力的活儿没有那么多了。随着一项项新的种养加技术创造出高效益,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现在的农民已改变了传统的种养模式,生产的各环节都讲究科学管理、科学操作。没有一定的农技知识就难以胜任这些工作,所以在请人帮工时,农民们就特别强调技术这一条,就要看看你有没有参加过培训、有没有证书。有证书,才有帮工的资格。有技术的农民成为新的选择对象,那些空有一身力气却没有技术的人自然就落选了。
请帮工看证是农村里的一件新鲜事,也是一件值得称赞和提倡的好事。它一方面说明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在提高;另一方面又提醒那些“落选者”,进城找临时工做并非长久之计,应当学习新的农技知识,迎头赶上,否则就是当农民也不合格。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马陵山苹果寻客户
编辑同志:
我地是闻名苏北的“苹果之乡”,拥有果树面积1.3万多亩。今年,由于成熟期推迟及受市场行情影响,造成大批量优质中、晚熟苹果在中秋、国庆两大节日之前未能售出,至今尚有220万公斤左右的苹果挂在枝头或积存在果农家中,主要品种有红星、红玉、大小国光和倭锦等。广大承包户心急如焚,急盼贵报服务台栏目给予牵线搭桥,寻找客户。 江苏东海县马陵山鲍城达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江滨农场综合开发增效益
本报讯黑龙江省江滨农场第三期“向阳二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日前通过国家验收,开发区内抗灾能力增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这个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3%,涝不能排,旱灌不上,粮豆单产居低不上,最低年份亩产只有30.5公斤。从1988年到1993年,这个场的“向阳一区”和“旱河一区”分两期被国家列为第一期和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每期3年,共投资1744万元,当年就实现利润137万元。
两次综合开发效益大增,“向阳二区”1994年又被国家列为第三期开发项目。该区耕地占农场耕地的20%,开发前的三年间平均亩产110公斤。
(刘泽君高金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济南匡山村构筑致富工程
本报讯仅仅4年,山东济南市郊的匡山村大刀阔斧改革,构筑起致富工程,使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先后投资建成了汽车改装厂、变压器厂、中药厂、西市场服装批发市场等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工商企业,村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现在,这个村已拥有企业18家,年产值达1.5亿元,上交利税16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匡山村从1994年开始面向全国引进技术人才,引进各地专业技术人才260多名。在村办企业中,实行“委托经营合同”和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核算办法,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技能,先后开发研制了11个系列108种电力变压器、4个系列的改装汽车和木制防火建材等一大批新产品。(谢孟存)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鹤峰秸秆直接还田三十万亩
本报讯湖北省鹤峰县近几年把增强地力、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作为增产增收的基础工程来抓,每年用秸秆直接还田30万亩。
鹤峰县委、政府围绕农业部“沃土计划”在本县实施,针对70%的土壤缺钾这一特殊县情,一变过去少部分秸秆作饲草,大部分秸秆被焚烧的旧习,充分利用全县每年拥有60万余吨的丰富秸秆资源,去直接还田养田。全县10个乡镇217个村普遍推广旱地“聚土垄作”技术,把秸秆、渣草、草皮和树叶施于土中,改善土壤结构。每年春秋两季,秸秆直接还田达30多万亩,仅此项全县每年要节约氮肥1.6万标吨,钾肥13680吨,磷肥6000吨。(何吉安夏德术)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汉寿开发丘岗效益显著
本报讯10月上旬,湖南省汉寿县株木山乡新开发1000亩香柚基地里间作的300亩花生上市,亩均收入达600多元。至此,这个县5万亩丘岗林果基地套种的农作物收入达2500多万元。这是该县充分利用林地,进行立体套种结下的硕果。
年初,汉寿县县委、县政府重新调整丘岗开发的工作方针,明确了“瞄准市场,股份经营,立体套种,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
他们大力推行股份承包的经营模式,乡、村、农户组成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统一开发丘岗山地,建成优质果木林基地后,再由农户承包管理,并规定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以在果木林基地上立体套种农作物,收入不上交。 (李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因地制宜,大力抓好万亩蔬莱基地建设,今年种植的五千五百亩莲藕喜获丰收,平均亩增收一千元左右。图为该镇农民在白市驿镇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出售鲜藕。周振松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浙江省武义县桐琴果园,注重选育优良品种,加大科技投入,今年六百亩杭州蜜梨喜获丰收,总产超过六十万公斤,鲜果供不应求。图为廖淑富一家人在喜摘蜜梨。张建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