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黄河小浪底工程开始截流
龙口将于28日上午10时合龙
新华社小浪底工地10月26日电(记者邱红杰、林嵬)今天16时16分,小浪底工程截流龙口南岸,早已等候着的一排65吨大型自卸车缓缓升起车斗,满车石头倾泻而下,拉开了小浪底工程截流的序幕。目睹这一壮观景象的中外建设者和来宾顿时欢声雷动。
接着,40辆自卸车接踵而至,截流围堰开始向距离为106米的龙口对岸延伸。
截流开始前,业主和承包商在小浪底工地现场,举行了简短的截流进占仪式。担负截流任务的大坝项目经理马尔瓦尼向业主汇报说,他们已为实施截流做好充分准备,车辆检修完毕、施工道路通畅、物料全部备齐。泄洪工程项目经理克劳斯报告:导流系统畅通无阻。水利部副部长、小浪底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张基尧听取汇报后,代表业主批准实施进占。
与此同时,设在龙口不远处的小浪底工程截流指挥所顿时忙碌起来,各方的最新情况纷纷向这里汇总,测流人员传来的数据显示:此时龙口处的平均流速为每秒2.5米,落差1.3米。
16时16分,小浪底工程总监理工程师李其友向承包商发布命令:“立即开始截流进占!”
整个龙口预计将于10月28日上午10时合龙。据大坝项目经理马尔瓦尼测算,用每小时2500立方米的速度就能按时完成截流任务,而现在用于截流的大型机械装卸能力达到了每小时2800立方米,现在物料的储备也远远超过截流所需。
又讯小浪底工程龙口截流4小时后,龙口已由106米收窄至83.64米。目前截流工作进展顺利,最大抛投强度达每小时3006立方米,超过了计划平均强度的2280立方米。


第1版(要闻)
专栏:

  应克林顿总统邀请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江泽民主席启程赴美
离京时李鹏乔石李瑞环荣毅仁等到人民大会堂送行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卢劲、范文欣)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威廉·克林顿的邀请,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下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美国,开始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陪同出访的江泽民主席夫人王冶坪、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和夫人周寒琼、特别助理曾庆红、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刘华秋、特别助理滕文生、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外交部部长助理杨洁篪、特别助理由喜贵同机离开北京。
陪同访问的中国驻美国大使李道豫已在美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曾培炎和外经贸部副部长孙振宇率中国政府经贸合作代表团已先期赴美。
到人民大会堂为江泽民主席一行送行的有国务院总理李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外经贸部部长吴仪、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杨德中、外交部副部长唐家璇、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科扬、国务院外办副主任吕聪敏。美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麦克海和夫人也到人民大会堂送行。
江泽民主席访美期间,将同克林顿总统在华盛顿举行会晤,就中美关系、国际形势等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除华盛顿外,江泽民主席还将访问纽约、波士顿、洛杉矶等地。
(附图片)
10月2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李鹏、乔石、李瑞环、荣毅仁等到人民大会堂为江泽民主席一行送行。 新华社记者刘建生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新华社杭州10月26日电(浙江日报社记者陆熙、新华社记者陈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最近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五大精神,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10月22日至25日,乔石委员长在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泽民,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柴松岳等同志分别陪同下,先后到杭州、海宁和桐乡,考察了开发区、企业和文化设施。
乔石曾于1995年6月来浙江考察。两年后的今天,乔石看到浙江人民在战胜严重的自然灾害后,又迎来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感到十分高兴,他充分肯定浙江这几年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杭州,乔石先后考察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娃哈哈集团公司和杭州松下马达有限公司,察看了这些企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过程,详细了解了有关生产、经营、销售、产品开发、员工结构以及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情况。
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基因工程产品和生化药品研究、开发和制造的技术密集型企业。乔石在参观了这家企业的生产车间后,又兴致勃勃地来到研究所,一边观看计算机演示产品研制过程,一边向现场的技术人员详细询问他们运用克隆、基因重组等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情况。他赞扬员工们的拼搏创新精神,勉励他们继续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
娃哈哈集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食品生产企业之一。1994年,他们响应国家关于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在涪陵市设立分厂。最近,又在湖北宜昌、四川广元等中西部地区筹建新的分厂。乔石赞赏他们的做法,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更多地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共同繁荣,多做贡献。
在中日合资的杭州松下马达有限公司,当得知同是日本松下的设计和技术,采用同样的质量标准,这里生产的马达比国外产品价格低得多,因而可以大量出口和返销日本时,乔石说,我们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必须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适度调节工资福利水平,保证社会经济始终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运行。
乔石还听取了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情况汇报。乔石对这个开发区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表示满意。他强调说,在世纪交替之际,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技术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定要紧紧抓住机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基因工程这类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的差距。
乔石说,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是关键。建国40多年来,我们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改革开放以后,又有许多人出国留学,其中不少学有所成。我们的人才资源潜力很大。今后,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发挥国内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改善生活、工作和科研条件,使留学归国者有用武之地。针对经济结构调整、人口增长等因素造成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乔石指出,这要靠深化改革来解决。他列举了装修、搬家等新兴行业崛起的例子后说,只要摒弃“铁饭碗”的旧观念就会发现,有很多就业渠道等待人们去发掘。应该合理引导、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更多地投身第三产业,开辟新的就业门路,不断提高全社会就业率。
在浙江期间,乔石还应钱君匋先生之邀在海宁市出席了钱君艺术研究馆开馆仪式,在桐乡市参加了君艺术院建院十周年庆祝活动。92岁高龄的钱君匋先生在书画、篆刻、音乐、书籍装帧等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是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师。晚年,他将自己毕生搜集、精心收藏的书画、文物珍品和个人的大量作品分别捐赠给他的故乡桐乡市和海宁市,当地政府特地设馆建院予以珍藏。乔石高度评价钱君匋先生精湛的艺术造诣和高尚品德。他向钱君匋艺术研究馆赠送了花篮,并在钱先生陪同下观看了馆内藏品。


第1版(要闻)
专栏:

  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揭晓
本报评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获一等奖,170件新闻佳作榜上有名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由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今日揭晓。170件新闻佳作榜上有名,其中特别奖2件,一等奖19件,二等奖56件,三等奖93件。
中国新闻奖是我国综合性的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本届获奖作品集中反映了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1996年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奋进,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新成就,同时也展示了我国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服务大局,提高质量,多出精品的可喜成绩。
1996年新闻报道有个很重要的特点,中央新闻单位、地方新闻单位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报道这些重大典型的参评作品也比往年多。评委会对这些典型报道很关注,经过充分讨论,评选出关于徐虎和李素丽的两篇(组)报道为特别奖。
一批反映重大题材的新闻精品荣获一等奖。人民日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的评论,全面准确地阐述了江泽民总书记关于讲政治的内容和意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英雄,魂兮归来》,振聋发聩,呼唤时代精神;河北电视台的《燕赵儿女抗洪歌》,生动感人,谱写了一曲英雄群体的颂歌;新疆日报评论《旗帜鲜明地同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作斗争》,有的放矢,有很强的指导性;新华社在中国政府宣布暂停核试验后播出的通讯《让世界走向和平》,视角独特,观点鲜明;解放军报的消息《我军在台湾海峡成功举行三军联合作战演习》,气势恢宏,突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西方反华阴谋再次破产》,纪实报道了西方利用人权反华不得人心,揭露西方反华实质是不喜欢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天津今晚报的《重新评估国有资产增值3.5亿元》、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市场不相信“出身”》和湖北日报系列报道《由邯钢经验引出的话题》成功地报道了国有企业实现两个转变、深化机制改革的积极尝试和有益经验。
我国新闻工作者在坚持正面报道、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加强了舆论监督。中央电视台的《巨额粮款化为水》、黑龙江电视台的《人情猛于虎》、陕西日报的摄影报道《上学》等批评性报道,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得到人民的拥护,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本届评委认为,从获奖作品看,总体质量比过去高。但参评作品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如通讯超长作品较多;系列报道的参评作品尚须规范;有些参评作品文字比较粗糙,制作质量不高。
这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记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记协承办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瑞环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联系实际重视解决好群众问题
新华社成都10月26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必须注重联系实际,必须重视并切实解决群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0月21日至25日,李瑞环在中共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省长宋宝瑞、省政协主席聂荣贵等同志分别陪同下,先后到凉山、成都、广汉、乐山等州、市进行了考察,并视察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西昌市大箐乡,李瑞环访问了彝族农民家庭,仔细询问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和对政府工作的要求,又看望了当地小学的彝族师生。在成都市,他视察了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对这项兼有安居、防洪、绿化、环保和文化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大型工程予以高度赞扬。李瑞环还考察了乐山吉象木业集团等企业,以及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也参加了考察。25日,李瑞环听取了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并作了重要讲话。
在谈到四川省工作时,李瑞环指出,四川省成绩很大,困难很大,潜力很大。这些年全省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各项工作都有新的进展,是四川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四川农村扶贫攻坚任务繁重,一些国有企业尚未走出困境,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还未能从根本上摆脱落后状态。还应看到,四川工农业基础雄厚,拥有许多有利的自然条件,仍然是资源、人才、科技大省。四川过去为国家做出过很大贡献,今后的工作如何,对西南乃至全国仍具有重大影响。他对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及今后的工作思路予以充分肯定,希望四川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取得更大成绩。
在谈到如何进一步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时,李瑞环说,在认真学习文件、领会精神的基础上,应当更加注重紧密联系实际的问题。联系实际是学懂弄通十五大文件、保证把十五大精神落到实处的关键。要认真总结以往实际工作的经验,搞清工作中哪些是正确的需要坚持,哪些是错误的需要改正,把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增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中央各项大政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深入研究本地区今后发展的思路,根据世纪之交的历史条件,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调整、充实、完善发展规划,更好地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切实解决当前困扰我们的各种问题,勇于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力争在解决本地区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上有所突破。
李瑞环强调指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并解决好群众问题。这是因为,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最终要靠广大群众,十五大提出的改革和发展的各项措施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当前我们也确实存在一些脱离群众的问题。要教育干部高度重视群众问题,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考虑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深入到群众中去,把实际工作的情况、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以及群众思想情绪变化的情况真正弄清楚。要千方百计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特别是要保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不使他们在吃饭问题上发生困难。只有把群众问题解决好,我们的事业才有成功的可靠保证。


第1版(要闻)
专栏:

  龙口打响攻坚战
本报记者罗盘
尽管秋雨刚停,三峡工地的滚滚车流硬是碾干了大道,卷起阵阵尘土,烟尘遮天蔽日。二十六日上午八时,大江截流工程上游围堰戗堤骤然发起连续进占,龙口攻坚战提前打响!
据水文部门测量,近日来坝区流量一直稳定在每秒一万立方米左右,预计到月底仍将保持这一水平。大江截流工程领导小组的专家们认为,目前水文条件对戗堤连续进占非常有利,应抓住良机发动攻势,避免后期可能出现的流量增大等不利因素。为此,截流领导小组二十五日下午决定:上游围堰戗堤比原计划提前一周、即十月二十六日上午发起连续进占。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介绍说,龙口由八十米束窄到五十米将是戗堤推进最困难的阶段,所以,二十六日开始的连续进占是大江截流的攻坚战。
骤然发起的攻坚战打破了坝区连日的宁静,坝区公路上,各种车辆往来如飞;通往龙口的路上,一辆辆大型自卸汽车满载填料,排成长龙,稳步向龙口移动;大坝两侧,医护人员和抢险队员整装待命。下午四时,前沿指挥部的一张统计表显示,今天高峰时一小时出动车辆一百八十六台,抛投填料三千六百一十立方米,推进四点七米。前沿指挥员一边来回奔忙,一边介绍说,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两小时中右上堤头投入填料四千立方米,戗堤竟未能推进一米,指挥部立即决定改用大型石料,上午十一时至十二时,终于推进零点七米,下午四时后,每小时推进速度达到三米。
下午五时,汽车送饭到龙口工地,部分施工人员按顺序站在泥泞的工地上匆忙吃饭。这时,记者得到准许,来到龙口前,但见巨石如雨,激起阵阵浪花,不断束窄的龙口逼得江流呼啸而过,两岸车声交相应和,大江对岸施工人员的面容清晰可见。此时,指挥部传来快报:龙口仅剩九十四米。
坐镇现场的葛洲坝集团副总工程师陈笑霖,声音略显沙哑,她介绍说,江底情况复杂,各种情况都可能发生,因此,从今天起到二十八日,施工大军将二十四小时昼夜奋战,一鼓作气将龙口束窄到四十米。
晚十时,截流工地灯火通明,截流大军激战正酣。记者发稿之时,前沿传来消息:龙口仅剩八十米。 (本报宜昌三峡坝区十月二十六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我们盼了四十年”
新华社记者林嵬邱红杰
当6辆自卸车在同一时刻将数百吨巨石抛入黄河龙口时,承包截流项目的意大利籍经理马尔瓦尼激动地说:“为了这一刻,我们已经等了整整3年。”而站在北岸山头遥望这一场面的一位姓张的小浪底村民说:“我们盼这一天已经盼了40多年了。”
26日下午,小浪底晴空万里,黄河水缓缓流淌。16时16分,小浪底截流顺利开始。
江河截流是人与自然最惊险、最壮观、最激烈的搏斗,也是工程建设最重要的一大战役。此时的黄河小浪底龙口,还有106米宽,施工人员从南岸向北抛投石料,将在40个小时左右完成合龙。排成一字长龙的大型运输车队在轰鸣声中接踵而至,腾起的阵阵尘烟弥漫在龙口四周,截流围堰开始向前延伸。技术娴熟的司机驾驶着这个庞然大物却显得异常轻灵,一转身倒下石料就昂首而去,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车石料倒入龙口。在前方指挥的截流组组长吴熹说,因为各项工作准备充足,所以一声令下,直指对岸。
在龙口进占最为激烈的时刻,黄河北岸山崖上悄然升起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那里正是截流围堰挺进的方向。
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这位在水利战线身经百战而今又担任截流总指挥的老水利工作者,此时也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他说,再过40个小时,我们就在这个位置腰斩黄河,从此黄河的水流将通过导流洞泻向下游。
事实上,截流标志着小浪底工程最为困难的时段已经过去,十几项世界级的技术难题已被攻克。此时,黄河水似乎也显得格外温顺。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10月26日,黄河小浪底工程开始截流。下午16时26分,小浪底工程截流龙口南岸,6辆大型自卸车满载石料倾入道,拉开小浪底工程截流进占序幕。
新华社记者 朱广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