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荣获诺贝尔奖的喜剧演员
罗晋标
10月9日13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庄严宣布,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意大利喜剧演员达里奥·福。这时的达里奥·福正在从罗马到米兰的1号高速公路的旅途之中,他正与意大利青春偶像安布拉·安乔利尼小姐同坐在一辆小轿车里,为意大利电视三台录制一个在车子里两人对话的节目。一位《共和国报》记者的车飞驰着驶近达里奥·福的座车,从车窗外向他展示一块硬纸牌子,上有酒精黑笔书写的大字:“你赢得了诺贝尔奖”。达里奥·福显出惊奇的神色,他乘坐的汽车立即停靠在本来是危险的地方,摄像机立即作了直播。这时,正在报告意大利政府即将陷入危机消息的电视台午间新闻播音员立即插播:“现在有个好消息……”
达里奥·福,火车站站长的儿子,1926年3月24日生于意大利北部隆巴迪大区瓦雷塞省瓦尔特拉瓦里奥镇,布雷拉学院建筑系毕业。1954年6月23日与弗兰卡·拉梅结婚,次年生下独子雅科波。早年喜欢听家乡人讲故事,并在乘坐去米兰上学的慢车上模仿他们,讲述自己喜欢的故事。后来师从帕连蒂·列科克,逐渐走上了喜剧演员和创作生涯。他著有47部喜剧,出版了11集喜剧作品集,导演过80部喜剧作品,还创作了60首歌。他喜欢玩电动台球,害怕汽车和飞机,自己不会开汽车。
达里奥·福系意大利历史上第六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记者问大师是否想到了要得诺贝尔奖,他答曰:“我都惊呆了,我曾有所风闻,但我想可能性不会超过10%。”这时,达里奥·福突然喊道:“弗兰卡,弗兰卡,我要马上听到弗兰卡,这个奖一大半是她的。”于是,他拨动了手提电话。
然而,家里的电话一直占线。因为,朋友们的祝贺开始了。于是达里奥·福他们离开大公路边,将车开到了一家公路餐馆。当他走近那餐馆时,人们对电视摄像机追踪这个人物感到惊奇。但当人们知道他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时,餐馆内顿时一片欢腾。老板开了香槟酒,大家举杯庆贺。达里奥·福把手提电话交给一个助手说:“只有弗兰卡的电话我才接”。“是人民广播电台!”“好吧,我和他们说。”“这个奖我该给弗兰卡。现在我要去米兰,我本想在波伦亚停留,但今晚我该到米兰剧场。”于是他和安布拉小姐继续向米兰进发。
达里奥·福继续向记者讲述,“在第一次谈到要给我诺贝尔奖时,意大利就曾有人说那将是这个奖的死亡,今天似乎是对我们的批评家们的一个嘲笑”。记者问:“现在不是也有人持反对或批评态度吗?”达里奥·福说:“这毫不奇怪,那些是生活在世外的人们。今天我有250部作品在世界上演出,明天可能有300部。”达里奥·福同意“中世纪江湖艺人的传统”这个提法,他说:“江湖艺人是我同意的一个概念,它不同于传统戏剧。我在60年代末就放弃了传统戏剧,以便到学校、社会中去演出。”“这里有莫里哀的教训,这个奖也是对可怜的莫里哀的昭雪。”谈到他的夫人,达里奥·福强调说:“我说了这个奖一半归弗兰卡,这不仅是因为她在这些年里对我精神上的支持。如果与另一个女人在一起的话,我不会做出我所做的一切。另外,还有她的职业上的贡献,那是不可替代的。”
消息传来,在福莱尼亚家中只有达里奥·福的夫人弗兰卡·拉梅,电话不断。从瑞典、法国、纽约、洛杉矶、BBC、意大利国家广播电视台和许多电台都打来电话。弗兰卡十分高兴,光着脚丫子在客厅里忙得团团转。维尔特罗尼副总理兼文化部长打来电话表示祝贺。两院议长也发来了贺电。
奇怪的是,弗兰卡一直没有达里奥·福的消息,只是到了下午两点半钟才接到他的电话。她激动地说:“达里奥,终于听到你的声音了,我中午就知道了。”达里奥在汽车上平静地说:“我激动,但没有哭。他们对我说,他们让另一名候选人葡萄牙作家落选了。他们为什么给我奖呢?我喜欢这个奖,因为这是演员的报复,因为是给一名演员而不仅是给一名作家,给江湖艺人而不给文学家的。这将是第一次由一个演员握住国王之手。那18名评委作出了勇敢的行动。”弗兰卡在家里的沙发上听着电话,连连点头称是。
达里奥的妹妹对弗兰卡说:“这个诺贝尔奖是给你和达里奥两个人的。”弗兰卡于是谈到:“当然,为了支撑像达里奥那样的丰碑,需要有个底座。我在45年的时间里就是做这个底座,但我是幸福的,为他,而不是为我。他本来在1975年就差一点得到诺贝尔奖。这次我们在15天前就注意了。今天12时,瑞典电视台向我通报了消息。这个奖是对达里奥遭受的许多屈辱的补偿。诺贝尔奖是一件正义的东西,是对一个也充满巨大满足的生活的加冕。如今,达里奥要穿上燕尾服了,那将会令人可笑的。”达里奥也说:“12月领奖那一天,我当然要穿上燕尾服,我的第一批剧本中的一部就叫《裸体的人与穿燕尾服的人》。”
(附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空瓶的思索
林皎明
随着生活越来越都市化,阿联酋人的饮水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喝的再也不是泉水、井水,甚至不是水管中的自来水,而是瓶中的矿泉水。
“莫萨菲”牌矿泉水,是阿联酋销量最大的饮用水。其包装与法国矿泉水一样,一瓶1.5升。轻质塑料瓶既透明,又安全,取得国际ISO9002检验合格。在燥热难耐、饮水奇缺的阿拉伯半岛,有一瓶“莫萨菲”矿泉水,犹如在沙漠中找到一眼甘泉。可以说,矿泉水是这里居民的“生命”,须臾不可缺少。
瓶中的水确实纯净、无味、透明,其中确含人体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喝下去有百利而无一害。然而,喝一瓶水,却要丢弃一只塑料瓶。据记者粗略一算,两口之家,一日饮水四五瓶,空瓶就占据了垃圾袋中的绝大部分空间。商家有更为准确的统计:阿联酋平均每月要售出1200万瓶矿泉水,也就是说,每月要丢弃1200万只空塑料瓶。
瓶多为患,这实在令人尴尬。文明生活有时也为自己所累。阿联酋计算过,到2000年,“莫萨菲”矿泉水一年的销量将达到2亿多瓶。如果将这些瓶子头尾相接,可以绕赤道一周。环保组织的监视结果表明,海面上的空瓶会从一个海滩漂向另一个海滩,可以从阿布扎比漂到雅典、达卡甚至更远的地方。
有识之士终于发现,丢弃一只空塑料瓶虽然事小,但不易化解的空瓶积少成多了,会酿成公害。阿联酋环保组织认为,“应该实现矿泉水瓶循环使用”。它提议,由政府出面,制定出矿泉水瓶回收法案,给瓶装公司限定研究和实施时间。阿联酋新闻界及公众同时也认识到,仅仅由矿泉水公司改变瓶用塑料,使之可以循环使用,是不够的。因为废弃物何止空水瓶,还有诸如易拉罐、鲜奶瓶和桔汁盒等,林林总总,品种繁多。如果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空水瓶即使可以回收,也无济于事。
据阿布扎比近日报刊文章报道,阿联酋公众认为,解决矿泉水瓶的根本问题还在于人。如果阿联酋从公民环保意识入手,实现四成或五成回收率,那将是极为可喜的改观。另外,有关瓶装厂商最近说,阿联酋循环使用制瓶用料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它将尽快从法国矿泉水公司引进新技术,争取实现部分循环使用。
阿联酋防微杜渐,关心废弃矿泉水瓶,这本身便是一种环保意识和环保教育。在短短的25年里,丰厚的石油收益将这个国家推向迅速繁荣。在经济起飞的初期过后,人们就坐下来冷静考虑和研讨矿泉水瓶问题,这应该说是社会成熟的表现。另外,阿联酋政府特别注意环境保护,还基于长远的战略眼光。政府有关专家认识到,石油高收益期是有限的,清洁的生活空间是阿联酋最为珍贵的财宝,任何发展都不能损及环境。海湾产油国正在为自己下一个世纪的顺利发展多方谋划。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挪威国王印象
吴天红
因挪威国王即将访华,挪威外交部特地邀请了中国记者前去采访。
在奥斯陆机场入关时,一位工作人员问我们来挪威做什么。“采访国王。”我们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你们知道国王叫什么名字吗?”他又惊讶又羡慕地问道。“哈拉尔五世。”对方满意地笑了,把护照恭敬地递给了我们,并真诚地说了一句:“谢谢!祝你们旅途愉快。”
第二天下午,我们就去王宫拜访哈拉尔五世国王,采访了一个小时。哈拉尔五世国王神采奕奕,温文尔雅。他有一副标准的北欧式身材,高挑的个儿,又大又蓝的眼睛炯炯有神。见到我们,他亲切地微笑着,格外平易近人。他和我们坐在同一张小桌旁接受采访,很轻松随便。
国王没有任何架子。这可能跟受他父亲奥拉夫国王的熏陶有关。据说以前在奥斯陆,平民百姓很容易见到国王。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期间,奥拉夫国王曾以身作则节省能源,带头乘坐电汽车出入,人们在公共电汽车上都能看到国王。因此,在挪威,国王没有太多的神秘感。
哈拉尔五世国王对中国怀有友好的感情。他喜欢把中国比作大哥,说小弟弟挪威和中国的关系一向很好。
国王首次访华是在1985年,那时他是以王储的身份来的。国王说,除了那一次亲访,他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其他去过中国的人的介绍。近年来,中挪双方互访的代表团日趋增加,挪威的首相、部长、企业家和许多学者都去过中国多次,他们将中国的变化迅速地传递给他。国王说,中国搞改革开放,成就卓著。因此,他很想再亲自去看看中国,不仅要去看看大城市,还要去小城市看一看。
我问国王,他认识的第一个中国人是谁?国王神秘地一笑,说道:“蒋介石。”他还说:“那是二战期间,我住在美国,和蒋氏夫妇住楼上楼下,我经常见到他。”
国王跟我们交谈时极为坦诚。我们面前的桌子上放有两个烟灰缸,我感到很奇怪。据我所知,挪威政府为了提高国民的素质,严禁在室内吸烟,并高抬烟价,大约每包烟要花50挪威克朗(1美元约合7·05挪威克朗),为的就是要在10年之内彻底消除吸烟的恶习。我冒昧地问国王:“您吸烟?王宫里允许吸烟?”哈拉尔五世国王朗朗地笑了,耸了耸肩,显得很遗憾地对我说:“我有时候吸烟,王宫里也有人吸烟,但在国宴上是绝对不允许吸烟的。”国王忧心忡忡地接着说:“挪威的戒烟工作做得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现在年纪大的人不吸烟了,年轻人却离不开烟;男人们开始戒烟了,可女人吸烟的倒多起来了。看来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到家。”
哈拉尔五世国王认为,挪威虽然比较富有,社会福利比较高,但还存在许多社会问题。比如人口的老龄化、养老金猛增、劳动力短缺等等,在这些方面还必须不断完善,还需继续向别的国家学习,其中也包括中国。他认为中国人口那么多,经济实力不算雄厚,却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实在是很不容易。国王还希望中国能在环境保护方面多下些功夫,因为这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身心健康。据悉,国王此次访华期间还将组织一次有关环保的研讨会,支持中国的环保事业。
在采访结束时,我们问他访华之前想和中国的广大读者说些什么。他想了想,面带微笑地说道:“我和王后都很高兴能有机会再次访问中国,希望这次的访问与上一次的一样成功。”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拾零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周鸿
在圣彼得堡的日子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位于圣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畔的宫廷广场。巨大的绿白相间的欧式建筑,配上金色的大小拱顶和雕塑装饰,与屹立在宫廷广场那象征胜利与荣誉的阿列克赛德拉圆柱和凯旋门浑为一体,威严雄伟而又无比的壮丽辉煌。隔着蓝色的涅瓦河,彼得拉巴甫洛夫要塞金色的尖塔和银色的花岗岩墙壁在太阳光下熠熠生辉,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遥相呼应,组成了圣彼得堡市最美丽的人文景观。每当中午12时从要塞发出的三声炮声轰鸣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前参观者的长长队列也达到了一天的最高峰。假日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随处可见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年迈的老人带着孙子来此参观。俄罗斯很重视公民、特别是学生的博物馆教育,一张公民门票仅200卢布,相当于人民币五角,学生还要减半。而对于外国旅游者,一张门票近10美元。但几乎没有人到了圣彼得堡而不去参观这座当今世界上藏品最丰的博物馆的。
艾尔米塔什源出于法语,意为“幽居的宫院”或“空灵之所”。博物馆于1764年由俄国女王叶卡捷琳娜二世创立,1852年开始向上层社会开放,十月革命以后,成为国立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有353个展厅,藏品达287万件,主要是绘画、雕塑、版画、素描、文物、实用艺术品、从古到今的钱币、奖牌,以及金器、银器、陶器、青铜器、武器等。展厅里陈列着沙皇时代的卧室、餐室、休息室、会议室,均保持着原状。其中,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展厅最引人注目。馆藏的欧洲绘画闻名于世,从拜占廷时期最古老的宗教画、达·芬奇的《圣母像》、拉斐尔的《圣母圣子图》和《圣家族》、伦勃朗的《浪子回头图》、提香、鲁本斯、委拉斯凯兹、雷诺阿等人的名作,一直到毕加索和其他印象派的现代画作品,收藏有许多古今的世界名画,总数达15800幅。博物馆设有古希腊古罗马世界部、西欧艺术部、东方民族文化部、俄罗斯文化史部、古钱币部、科学教育部和修复部。东方民族文化部还专门设有中国馆,收藏着大量中国的文物,其中有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敦煌千佛洞的雕塑及壁画样品。
俄罗斯人把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建成了一座集文化、历史、艺术为一体的大学校。每个展厅都有专家讲解。在圣彼得堡,中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十年级,每周都有一次至二次由历史、地理、美术、文学教师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的专门课程,并有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大学生和研究生也常常在博物馆上课和实习。因此,圣彼得堡的年轻人对欧洲的历史、美术史、文化史都有较深的了解。甚至对于像中国的《清明上河图》和青铜器这样的文物,他们也能谈上几句。
东方民族文化部主任兼中国馆馆长米哈依娜是一位有一半中国血统的汉学家,她对到此参观的中国人格外关照。我几次去参观,都是她亲自讲解。她还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并让我们直呼她的汉名“明海”。米哈依娜说:“博物馆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生态环境,也是人类教育中最重要的学校。一个国家博物馆的水平,标志着这个国家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她为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自豪,也为自己的工作而骄傲。她说:“馆中藏有287万件展品,在每件展品前看3分钟,需要16年时间,这对于教育来说是多么宝贵的16年。”确实,博物馆教育是最形象生动的,艾尔米塔什不仅陶冶了一代代俄罗斯人,同时也在传播和弘扬俄罗斯文化乃至世界的文化。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哥斯达黎加火山公园揽胜
管彦忠
提起火山,一般人会觉得有点儿可怕,以为火山地区都是荒凉贫瘠的,地面裸露着深褐色的火山岩或满地火山灰,兴味索然。可是,哥斯达黎加波阿斯国家火山公园,却是满目苍翠,生机盎然。
波阿斯国家火山公园位于首都圣何塞附近的阿拉胡埃拉省,汽车可以一直开到公园门口。在导游的陪同下,我们沿着密林间的便道向火山口攀登。因为地势高,加上有风,感到阵阵凉意,有人赶紧把毛衣穿上。步行500多米之后,著名的波阿斯活火山口便呈现在眼前。凭栏俯视,硕大的火山口底部有一个热矿泉湖,湖水呈浅绿色。导游介绍说,湖的直径为350米,水深30米,水温在60摄氏度—95摄氏度之间。湖边有一道石岩,因为含有不同的矿物质而呈现红、黑、绿各色,绿色的硫磺矿石尤为醒目。湖畔从地下喷出的白色雾气袅袅上升,空气中有股硫磺气味。这种蒸气还含有酸,它形成的酸雨对附近的植物生长不利,因而火山口周围的植物一般不超过3米高。这个火山口的上部直径为2000米,深300米,海拔2708米。
据介绍,波阿斯火山从1747年喷发以来,有记载的爆发共60次。1910年1月25日那次最为壮观,喷出的火山灰云直指蓝天,高达8000米,然后被风吹落到中央高原的广大地区。本世纪50年代初最后一次喷发时,地下发出轰隆巨响,火山灰云夹着石块飞向高空,令附近居民胆战心惊。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150多年来波阿斯火山的活动情况有过下列四种状态:一种是喷出带淤泥和水蒸气的水柱,低的有几米,高的几千米,间隔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年不等,堪称一大奇观。波阿斯火山湖是世界上最大的间隙热喷泉之一,被人们戏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热水锅”。第二种状态是集中猛烈喷发,喷出的火山灰云裹挟着石块,高达数千米。第三种状态是热泉涌动,本世纪50年代初期出现过。第四种状态是被动汽化,不停地蒸发出含有硫和酸的水汽,从1981年1月至今未停过。波阿斯火山是美洲大陆上少数几个活火山之一。学者们最新的研究发现,在这个火山湖的底下,有一个熔化了的硫磺湖,在磁体接近地表时,硫磺湖的温度达到1050摄氏度。80年代,在地下100米到1000米的深处,由于液体压力的相互作用,曾发生过30万次震动,只是在地面的感觉不明显。
听说附近有个火山湖,笔者顺着林间小道拾级而上,想一睹她的风采。在千米之外,果然四面青山环抱着一泓绿水,水面如镜,水波不兴,树木的倒影清晰可辨。这就是博托斯湖,7500年前她也是一座令人生畏的活火山。
波阿斯国家火山公园占地5600公顷,几乎都为热带雨林所覆盖。这里植物种类繁多,花树和果树为数不少。有一种被称为“穷人伞”的大叶植物,形状像荷花,只是叶和茎更加粗壮厚实,叶子直径在1米左右,最大的可达两米,超过了雨伞。由于有肥沃的火山灰,当地常年雨量充足,植物生长茂盛,到处是绿色的世界。
中美洲地峡是多火山的地区,哥斯达黎加就有11座。因而,火山成为这个国家的象征之一,国徽上有三座火山的图案。卡塔戈省的依拉苏火山地势最高。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登上峰顶远眺,可以同时观赏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洋的壮观景色。在印第安语里,依拉苏意为“颤抖的山”。1963年至1965年再次猛烈喷发时,滚滚浓烟升到2000米的高空,火山灰散落在周围40平方公里的地区,首都圣何塞也未能幸免,整座城市被蒙上厚厚的火山灰。据说在往后的一年内,全市清除了4万吨火山灰。
哥斯达黎加重视开发火山旅游资源,国家拨款建立火山公园,包括修建山区公路,在公园里建立必要的设施。昔日令人可怖的火山,如今竟成了引人入胜的旅游景观。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社情

  东京街头的“惹不起”族
丁玉灵
岁尾的夜晚,在东京新宿街头,一个个巨大的霓虹彩灯和“满天星”灯饰,把节日气氛烘衬得格外浓烈。在“歌舞伎町一番街”街头横道上,是一群又一群来自日本国内和欧美各国的服饰光亮、肤色不同的红男绿女。
忽然,人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蓬头垢面、满脸黑污的中年男子,一手拎着装满旧纸破布的塑料袋,一手拖着两片已踩扁的纸箱子,夹在人流里向“一番街”走来。他佝偻着腰,咧着嘴嘻嘻地笑,一边慢慢地移动着双脚,一边无惧地向周围张望。经过他的行人,都像遇到怪物似的,快步躲开,大步离去。他还是满不在乎地慢慢向街右边走,原来他发现了两只垃圾桶。他俯下身向垃圾桶里伸手,翻腾了一会儿,从垃圾箱里掏出了一块面包。
可是,就在他得意洋洋时,一个巡逻警察看到了。警察向他走去,示意他赶快走开。没想到,他却不干,跳起来迫近警察,大声叫嚷:“你抓呀,抓呀?!你们只会欺负穷人。老子都快饿死了,正发愁没地方吃饭、睡觉呢,你抓吧!”警察见此情形,连连摆手后退,调头走开。可那人还不罢休,警察走了好远,他还踮着脚,冲着警察的后背骂,引得围观的人群一阵哄笑。
陪同我的日本友人告诉说:这就是东京街头的“惹不起”族。他说,这种“惹不起”族在日本各个城市都有不少,仅东京就有数千人之多,俨然成了一“族”。他还说,像日美欧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各方面节奏都很快,人人都为自己忙碌,政府和社会也顾不上这些人,他们成为被遗忘的一群,成了享受发达与繁荣的落伍者。所以,这些人对社会充满埋怨,见了富人就有气,见了警察就搓火,总想找机会发泄,政府对此也很头疼。
夜晚,我漫步东京街头,在高楼大厦的高墙下,在霓虹灯光闪烁的橱窗下边的暗影里,在地铁站台下的墙壁边,不时能见到围成一圈的纸箱。那里面,时而发出“呼噜呼噜”的鼾声,时而发击“嗦啦嗦啦”的声响。这就是“惹不起”族夜里住的“箱屋”。东京岁末的夜晚,寒气袭人。出来逛街的人还常常要把皮夹克的扣子扣严实。穿着破薄单衣睡在纸箱下的“惹不起”族这时的感受如何,那就可想而知了!
据介绍,东京街头的“惹不起”族,为了团结起来互相保护,晚上还常常喜欢聚集而居。在东京新宿非常繁华的二丁目大街,由于酒店、饮食店多,易于要到吃的,每到夜晚,这些人在混个肚子饱后,都在这一带的墙根下搭起“箱屋”睡觉。这些“箱屋”大大小小,形状不一,一个接着一个,有时长达数百米,在周围绚丽多彩的灯光映照下,显得光怪陆离,滑稽可笑。
在东京这个上流社会人士及旅游者经常往来之地,“惹不起”族的这番作为,自然会使当局颇为尴尬。据说当局开始时让地方警察采取劝离疏导行动,可是“惹不起”族非但不听,反而越聚越多。于是当局就在一天夜里,集中上百名警察,强行清除“箱屋”。这一下可惹怒了“惹不起”族,他们越聚越多,集体到法院告状。法院根据法律中无禁止规定的行为不得禁止的规定,判处警察强行清除“箱屋”为不合法。这一来,“惹不起”族更让当局惹不起和头疼了。
一天夜晚,我曾和一个名叫山上浩野的无家可归者交谈过。当我问为什么不回到社会请求帮助时,他显然生气了,瞪大了眼睛,忿忿地说:谁不想吃饱穿暖?!谁不想住高楼大厦里?!谁不想发财当老板?!但是,谁有工夫关心我们!谁管我们!谁理我们!
东京一个大学的社会学专家说,无家可归的问题,越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越成为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所谓个人自由,他的解释既有发财的自由,也应有贫穷的自由。既是一切靠个人奋斗,那谁也不会无缘无故去帮谁。
我从那位社会学家办公室出来时,天已经黑了,还飘起了雪花。我的心一阵发冷,眼前又浮现出“惹不起”族那充满怨恨而又渴望帮助的眼神。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乌兹别克斯坦的古城希瓦中心全景。这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城市拥有众多的古迹和古建筑,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乌兹别克斯坦驻华使馆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