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编织文明网
——青岛市四方区社区服务硬件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宋学春
“俺再不用为5元钱的药‘打的’上医院了!你看‘流动医院’开到家门口了。”说话间,一辆标有红十字的依维柯面包车来到青岛市四方区湖岛街道办事处大院。这只是青岛市四方区社区服务的普通一景。长期以来,四方区十分重视社区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如今,他们已精心编织了“三张”服务网络,居民只要拨通求助电话,满意服务便会来到家门口。
  资源共享网
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是社区服务的基础。1995年区政府投资260万元,建成面积1200平方米的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之后,街道、居委会又多方筹资3000多万元,根据布局合理、方便居民的原则先后建立了区第二社区服务中心和居委会社区服务工作站。同时还建立了区医疗服务中心、保健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少儿活动中心、社区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
目前,区内社区服务设施已达1000多处。他们还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询问等形式,根据居民的需求上服务项目。儿童餐桌、自行车棚、代灌煤气、小维修等各类服务项目已达1400多个。全区为残疾人、烈军属、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如残疾儿童寄托站、辅读学校、康复中心、老年人活动室、俱乐部、双拥活动站等,已达400多个。
这张“资源共享网”还将区政府各部门所属的服务设施和项目都纳入其中。卫生局所属的两所医院和八个门诊部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挂钩包片,进行健康教育、医疗咨询,还免费为老年人、残疾人、烈军属检查身体,建立健康档案。司法局所属11个法律服务所和五个律师事务所积极为社区居民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仅1996年,就为87名老人、烈军属、残疾人提供了无偿的法律援助。文化局所属的13个文化站、图书馆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老年人文化活动。
  服务大军网
青岛四方区志愿者活动开展得早,且遍及各行各业。1996年,区属各部门、各单位的志愿者联合起来,成立了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社区服务志愿者由分散活动开始走向集中。协会中的4500多名志愿者深入社区,有组织地为居民提供服务。
1997年,志愿者的社区服务发展成为全区各界志愿者的联合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与驻区15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青年志愿者、三所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驻区部队20多个单位的学雷锋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社区服务志愿者协调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的、活动经常的志愿者队伍。
在四方区,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是全社区志愿者活动日。此项活动已坚持一年多,志愿者活动备受居民群众的欢迎、赞扬。
  求助电话网
社区服务不能坐等居民上门,不能只解决“供”的问题,还要解决“求”的渠道。今年1月15日,区政府在区社区服务中心开通了四方区第一个居民求助电话,并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布。他们将全区的社区服务资源和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的有关信息输入电脑,实行电脑化管理;居民求助电话设专人24小时值班,还配备了社区服务专用车。求助电话开通后,平均每天收到近40个求助电话,内容涉及家电维修、家务劳动、房屋维修、法律咨询、医疗健康、婚丧服务、社会治安、断电断水等方方面面。求助电话向社会公开承诺,对烈军属、老年人、残疾人和社会困难户实行低偿和无偿服务。求助电话开通后,受到居民的极大欢迎。
3月18日,四方区小白干路第十居委会开通了全区第二个求助电话。电话开通后,已接到1000多个求助电话。到目前为止,全区已有12个办事处、140多个居委会开通了求助电话,区、街、居三级求助电话已实现联网。
青岛市四方区的社区文明被“三张文明网络”牢牢地托起。(附图片)
题图:四方区社区服务中心大楼。
宋冰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学习篇

  始终坚持两个根本观点
中共湖南邵阳市委书记周本顺
周本顺,1953年生。当过教师,做过共青团工作,历任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处长、处长、研究室主任,邵阳市委副书记等职,1995年任邵阳市委书记。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在理论上更加成熟了。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的理论,是能给我们的事业带来希望的理论。
从我们邵阳这些年的实践看,要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始终坚持两个根本观点,即群众观点和实践观点。邵阳是湖南省第一人口大市,有700多万人。由于种种原因,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步子不快,社会矛盾较多。但是近年来,出现了政通人和、发展加快的好势头。为什么?就是因为坚持了这两个根本观点。这几年,我们每做一项决策,每办一件事情,首先考虑对群众有没有好处。有好处,就干;没有好处,就坚决不干。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全市造成大发展的氛围;我们狠抓班子作风建设,推广多项方便群众的工作制度;我们开辟了多种直接联系群众的渠道,书记、市长的电话向群众公开,群众可以随时打电话反映情况,提建议,主要领导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只要领导干部对群众有感情,群众就有积极性。有了群众的积极性,一切困难都好克服,一切落后都可以改变。
为民办事与实事求是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为民办事,不能凭主观愿望,应从本地实际出发,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子。邵阳区位条件不太好,国家投入少,国有经济基础薄弱,但民间潜力大,资源丰富,群众商品经济意识强。根据这个实际情况,我们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上大胆探索,实行了“民营突破”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成为邵阳经济的重要支柱。现在,民营经济提供的税收在全市工商税收中已占到50%。这几年邵阳国内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了全省平均增长水平,主要得益于民营经济这一块。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使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只要真正坚持群众观点、实践观点,人心就顺,社会就稳,发展就快。
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人民群众有三盼:一盼经济收入更高一点,二盼社会治安更稳一点,三盼社会风气更好一点。我们要顺乎民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尽力把人民群众意见大的问题解决好。而要做好工作,务必要使我们的各级领导班子在群众中树立三种形象:一是为民办事的形象,二是清正廉洁的形象,三是苦干实干的形象。只有树立这三种形象,才能进一步凝聚人心,才能加快发展。(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长城脚下熊乐园
本报记者颜世贵
长城脚下的八达岭熊乐园,依山就势,顺坡而建,与巍巍长城浑然一体。
园中,几百头形态、大小各异的熊,或攀高逗闹,或卧睡养神,或在水池中嬉戏,或站立张嘴讨食,模样憨顺可爱。熊乐园也是人的乐园,远近游客络绎不绝前来观赏,孩子们更是兴奋,来到这里就仿佛进了一个童话世界。
但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个杂草丛生的乱石沟。4年前,一位来自长白山的年轻人,带领一帮人,在这里填沟、筑路、建园,将他的“熊类兵团”从茫茫的长白山下领进都市人的生活。
这个年轻人就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协常委、八达岭熊乐园园长翟庆龙。
翟庆龙从小就与熊结下了不解之缘。走上工作岗位,也割舍不了对熊的感情。后来,他干脆扔掉铁饭碗,一心一意养熊,建起了中国第一家熊类动物繁殖基地——“延边东方熊乐园”。这不仅填补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一项空白,也开辟了熊类养殖业的新天地。
然而,延吉毕竟是个小地方,每年只有10万游客,经济收益、社会影响都很有限。翟庆龙看中了北京。1994年初,在林业部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把300多头熊和一只老虎装上了汽车,驶出延边东方熊乐园。当长长的车队开进刚刚建成的八达岭熊乐园的时候,长城脚下的这片乱石沟一下子沸腾了。
据资料讲,世界现存的六种熊类动物中,我国有三个品种:棕熊、黑熊、马来熊。在八达岭熊乐园,这三个品种都有。其中马来熊是最稀少也是最珍贵的一种,被国家列为一类保护动物。
1994年8月,中国兽类学会和日本熊类研究会主持发起召开第三届东亚熊类学术会议,委托北京八达岭熊乐园承办。翟庆龙欣然接受,并出任了大会秘书长。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中国北京共商熊类保护大计。
翟庆龙没有满足于这些,他与科研人员合作,进行了人类首次人工繁殖熊的放生试验,亲手将6只健康活泼的黑熊放归长白山原始森林,回到本来应该属于它们自己的家园。当最后一只放生熊走进密林,只剩下一个小小的黑点时,记者看到,翟庆龙眼含泪水,默默地守望着,直至它完全消失在茫茫的密林中。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下岗职工的故事

  几年前,田庆印流着泪走出工厂自谋出路;几年后,她毅然投资,让死厂复活。请看——
下岗归来办新厂
本报记者段心强
“在任何时候,办法都比困难多。只要勇往直前,踏平坎坷就是路。”——这是沈阳铁西区下岗职工、市搪瓷制品厂厂长田庆印在拼搏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田庆印原是沈阳第三搪瓷厂工人,在厂里的那几年,她努力工作,很快成长为技术员、工会主席、劳资科长、副厂长。几年前,上海、宁波、秦皇岛的搪瓷产品像潮水一样涌向沈阳,而沈阳第三搪瓷厂的产品却因质次价高,没有销路,工厂被迫关门停产。工人身份的田庆印副厂长,流着泪走出厂门。
下岗后,田庆印今天去卖青菜,明天去看孩子,后天又去打零工,工作不稳定,收入没保证。在失望、痛苦之余,她意识到要想使生活变得更好,只有拼搏。田庆印到市场上考察半个多月,看到汽车运输像是一块有雨的云彩,便求亲告友,借了20多万块钱,买了一辆大客车,办理了从沈阳到河北保定运营的营业执照。她雇两名驾驶员轮流开车,自己当售票员,一连4个月没有下车,日夜在路上跑,到站卖票,行车睡觉。身体熬瘦了,脸晒黑了,换来了可观的收入。两年下来,除还清借账外,还攒下几十万元。
田庆印富了,但没忘自己的工厂,没忘一块儿工作过的兄弟姊妹。回到厂里,看到那齐腰深的荒草、打碎了玻璃的门窗、生了锈的机器,她潸然泪下;她走访了几位退休工人,他们艰苦的生活使她失声痛哭。她不再蹬车,而到搪瓷市场搞调查。在批发站,她一蹲就是10天;在零售市场,她帮助小贩卖产品;走访用户,她一连跑了100多家企业。最后她下定决心:投资搞搪瓷生产,让死厂复活。第三搪瓷厂清产核资后,由田庆印一次买断,创办一个新型企业——沈阳市搪瓷制品厂。
田庆印拿出客运挣的钱,给工人发工资,工资虽然不多,但对这些多年没收入的职工来说,却如雪中送炭,一下子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接着,她又把汽车卖掉,投入新产品的开发。开发新产品需要人才,田庆印从家里拿出4万元,为快退休的搪瓷专家郭新武办理了终身养老保险,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在郭新武的带领下,厂子很快开发出系列搪瓷方盘,十分畅销,当年赢利20多万元。
田庆印还聘请许多信息员,组成灵通的信息网络。1995年冬天,他们的信息员从多个点上传来共同的市场动向: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搪瓷锅盖销售见好。田庆印组织大家论证,很快生产出系列产品,占领了市场。
在市场中搏击,田庆印逐渐学会按照价值规律组织生产。他们进行“逆向思维”:先算效益,再定销售办法,最后定生产。今年初,他们先算一笔账:随着住宿的现代化,人们多用洗脸瓷盆,搪瓷脸盆的销量越来越少,再生产已不挣钱;搪瓷保温桶刚刚兴起,需求量大,每个利润45元,效益可观。于是他们决定:停止双喜牌脸盆的生产,扩大保温桶的产量。结果同样的投入,年销售收入却增加几十万元。
现在,沈阳市搪瓷制品厂可以生产30多个规格的搪瓷制品,年产值达到300多万元,职工人均月收入500元,干部、工人都很满意。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边地行

  昭苏秋色美
本报记者祝谦
从伊犁西行,我们驱车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6团所在地——吐鲁根布拉克。
车窗外飞闪而过的田野,像经过画师的点染,橙黄、菊黄、淡黄、金黄、褐黄,交错铺排,黄得深邃,黄得壮美,一处咬住一处,一片挽着一片。联合收割机群像水面戏水的蜻蜓,星星点点,在麦海酣畅游弋。运粮食的拖拉机像一叶叶扁舟,在随浪逐流。轻波微澜似的山丘,轮廓线迂回婉转,单一中含着变化,粗犷中透着柔和。在这些柔美线条的臂弯里,伊犁天马、褐牛、驼队、羊群,优哉游哉。景色如诗如画,好一个昭苏的金秋!
北京吉普车从金色浪谷钻出,我的双眸为之一亮,一片碧绿扑面而来。那个绿哟,是那样的浓,那样的纯,那样的生机盎然,那样的无涯无际。像从天幕垂下一面绿毯,像从地面幻化出海市奇观。刹那间,把大地净化了,清澈碧透;把人心净化了,晶莹照人;就连小汽车也抖落浮尘,变得绿油油的。
山路颠簸,车身摇摇晃晃,宛如孤帆在碧海波涛中行进。在这个绿色的“净界”里,我默默发问:“高寒的昭苏已临9月秋凉,何来这一片绿?”
这个“谜”一到76团就解开了。团政研室主任李希哲告诉我们,那是一片秋油菜,叫“昭苏黄”。
“已经秋凉袭人,这油菜还能黄熟?”
“它9月中就可开镰。一般年景,收获不成问题。如果碰上早霜,那就要‘瞎’在地里了。”
“昭苏黄是春天的晚播作物,播种前深翻一次土地,可以压住昭苏田野上肆虐的燕麦,有灭草的作用。又可调整播种和收获季节,尤其是8月中旬,早油菜和小麦一起黄熟,收割时人力、机力都拉不开栓。种点晚油菜,还可以轮作倒茬,有利于养地。”说到这里,老李笑了笑,“种田不能搞短期行为,同经商一样,必要的风险还得冒。”
李希哲五十已过,脸膛黑红,讲话慢慢悠悠的。他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也是第一批开进吐鲁根布拉克的垦荒者。岁月的磨砺,他也到了秋熟季节。七八十年代,伊宁市和乌鲁木齐市下过多次调令,他都“抗旨不遵”,放弃了一次又一次进城的机会。
“现在后悔么?”我问。
“‘后悔药’可没吃过。不知怎么搞的,我对昭苏有点痴迷,这个情结恐怕这一辈子是解不开的。”
我不太信:“城乡差别你总得承认吧?”
老李看出我在怀疑他的真诚。他不加辩解地自述:“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我觉得这个地处中哈边境线上的团场很适合我,感到活得自由自在。每当我出差在外,总感到‘挤压’得厉害。昭苏这个地方,空气清新,我们手脚舒展,心情畅快。”
交谈中,李希哲很激动:“兵团人有句口头禅,叫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钟情昭苏的何止我一人!要不然,这‘昭苏黄’怎么培育出来?这种‘闯田’的习惯怎么改变过来?这灌溉农业怎么时兴起来?”
昭苏的潇洒、博大、恢宏、雄阔,仅仅是它的自然山川么?我咀嚼着李希哲的话,心里久久地激荡着,不禁默念道:“哟,秋凉好一个绿!”?(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缉毒勇士尹铭志
武卫政杨金高
编者按:我国西南边陲是境内外贩毒分子活动比较猖獗的地方,为把毒品最大限度地堵在境外和查获在边境地区,云南边防武警广大官兵长年战斗在条件艰苦的高山丛林,敢打硬仗,不怕牺牲,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21岁的尹铭志就是其中的一个,在今年8月的一次缉毒战斗中,他与毒贩英勇搏斗,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缉毒斗顽敌赤心可鉴,青春献边关精神永存。”尹铭志牺牲后,驻地群众和家乡父老无不痛惜,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今天,我们刊出尹铭志的事迹,旨在提醒人们,当今毒品犯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禁毒斗争任重道远。我们不仅要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活动,坚决控制吸毒的蔓延发展,而且要进一步发动和教育群众,让全民禁毒的意识深入人心。
  大青树不会忘记
9月底,滇西一带阴雨绵绵。记者踏上了缉毒勇士尹铭志鲜血染过的那片土地。
拉影是滇西南陇川县的一个口岸,与缅甸的“洋人街”田陌相连。镇上那棵粗壮的大青树,虽经百年沧桑,依然枝繁叶茂。它既是拉影一景,又是边民出入境的必由之地。在这里,卖水果的大嫂热情地招呼顾客,刚出锅的米线香味扑鼻,小商品店铺生意兴隆,中缅两国边民自由来往,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
然而,古老的大青树不会忘记一个多月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就在距大青树几百米的地方,为了抓获贩毒分子和缴获毒品,保护协助办案的群众,我们的勇士尹铭志与穷凶极恶的毒贩展开殊死搏斗,倒在血泊之中。
8月2日那天晚上,天黑沉沉的,国境线上一片宁静。尹铭志和一名群众假扮毒贩,到约定地点与境外毒贩接头。23时10分,毒枭派的两个“马仔”先后过来验钱、交货,尹铭志正要向埋伏在外围的同志发出抓捕信号,突然,从周围冲出五六名手持尖刀的凶犯,疯狂地向上前接货的群众扑去。黑暗中,在界桩我方一侧的开阔地上,那名群众在凶犯的围攻之下,处境十分危险。尹铭志勇敢地冲了上去,使出擒拿格斗本领,拼死掩护身中数刀的群众,不幸被残忍的毒贩用尖刀刺中腹部。外围的战友急奔而来,毒贩仓惶逃窜,尹铭志一个前扑,抱住身背毒品的那个家伙不放,又被砍了几刀,晕倒在地。在夜幕之中,毒贩人多路熟,跑出了国境线。
战友们火速将尹铭志送往医院抢救。但因肠胃和腹腔全被刺烂,失血过多,勇士再也没有醒过来。
边境线漫长而宁静,缉毒斗争却是如此残酷。目睹此情此景,在场的战友和医生不禁潸然泪下。
  让我到缉毒第一线
8月2日,尹铭志本来要打电话回家,这天是二妹尹铭霞的生日,全家人都盼望着他的声音。他也真想和亲人说几句话。父母双亲身体怎样?3个妹妹学业如何?在家里,尹铭志是长子,是亲人的希望,许多事让他放心不下。
尹铭志牺牲的噩耗传到家里,父母、妹妹、叔叔、婶婶、亲朋好友坐了一屋子,大家都哭了。前去慰问的部队领导对他们说,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来。铭志的父亲说:“按政策办事吧。孩子牺牲了,我们很难过,但不能提过分的要求。如果领导同意,就让铭霞接过铭志的枪,多抓几个毒贩子。”
父亲曾是一位军人,在他的影响下,铭志从小就向往部队生活。高中毕业后,尹铭志找了一份工作,月收入上千元。但是,为了实现当兵报国的人生理想,1994年12月,他毅然从军,到武警贵州总队都匀中队服役。临行前,父母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到了部队,一定要好好干,争取立功受奖。”
入伍后不久,同学来信告诉他,家乡有几个朋友吸食毒品成瘾,有的被送劳教,有的家破人亡。他痛惜不已,“没想到毒品的危害这么大,那些毒贩子太可恨了!”他在日记中多次写道:“一定要参加缉毒斗争,为保护人民健康、维护边疆稳定做贡献。”特别是在听了部队缉毒英雄事迹报告以后,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强烈要求调到缉毒第一线。
去年8月,尹铭志被调到云南边防武警总队章凤边防工作站,一开始并没有如愿以偿。领导分配他到炊事班做饭,他有点想不通。这时候,边境地区的一个珠宝商听说他武艺好,专程赶来请他提前退伍做贴身保镖,月薪1万元。尹铭志的同学给商人开车,也劝他说:“我三五天出一趟车,就可挣几千块钱,比你当兵3年的津贴还多。”尹铭志婉言谢绝:“钱再多,我也不会干。部队培养了我,我要为部队做贡献。”
“既然干了这行,就要把它干好。”尹铭志很快安下心来,每天起早贪黑,除了干好“火头军”的一应活计,还忙着养猪、种菜。炊事班的战士多数来自城市,不会干农活,尹铭志手把手地教他们下种施肥,浇水间苗,苦、脏、累的活儿他抢着“包”了。
凡是站里有外出执勤的任务,尹铭志都主动请战。在蚊虫肆虐、毒蛇出没的草地设伏,到潮湿闷热的丛林巡逻,爬高崖,下深沟,无论环境多么险恶,他都敢往前冲。执行任务时,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缉毒知识,了解国际制毒贩毒的情况,掌握边境贩毒新动态。为了利于工作,尹铭志还熟悉了当地傣族、景颇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和语言。
因为表现突出,今年春节过后,尹铭志被任命为“尖子班”副班长。
  副班长,你走得太匆忙……
尹铭志是从战术训练场上下来,直奔拉影执行任务的。
那天下午,章凤边防工作站得到线索,境外毒贩急于出手一批海洛因,正寻找买主。陇川边防大队接到报告,马上研究案情,制定缉毒方案。这次需要一个作风严明、军事过硬、头脑灵活的战士参战。几位领导商量再三,想到了正在带领“尖子班”进行比武强化训练的尹铭志。
尹铭志风尘仆仆赶回站里,他接受的任务是到第一线直接与贩毒分子周旋,并在必要时采取措施擒拿毒犯。案情紧急,他连口水也没顾上喝,身上还沾着训练场的泥土,就和战友到指定地点设伏去了……
从今年年初起,尹铭志就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一心想在军事比武中为集体争得荣誉。战士们说,尹铭志在训练场上既是严师,又似兄长。动作做不标准,他愣是不放过,并且陪着大家练。5公里越野体能登坡训练,要求每个人完成8次,战士黄盛登到第四次时,双脚几乎抬不起来了,想打退堂鼓。尹铭志鼓励他:“不能放松,坚持住!”并和他一起完成了后4次练习。这以后,黄盛在训练中经常用副班长的话鞭策自己,体能训练达到了要求。一些新战士畏惧器械训练,尹铭志就发挥自己的特长,不厌其烦地示范,做的动作常常比战士训练的动作还要多。
“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练武练不精,不算合格兵。”在贵州服役时,尹铭志就是军事尖子,曾多次出色地完成长途押解重刑人犯、押钞等重大任务。在去年的“严打”斗争中,他在排长的带领下,跟踪追捕一名公安部通缉的杀人凶犯,一直追到河北保定,将其捉拿归案。到了章凤站,尹铭志继续苦练,军事技能更高一筹。
当“尖子班”获得陇川边防大队5公里越野第一名的时候,他们敬爱的副班长尹铭志已经长眠在陇川县烈士陵园植满杉、松的山坡上。在烈士墓前,全班战士长跪不起,泼酒祭奠英雄。他们哭着说:“副班长,你走得太匆忙了。咱班比武拿了第一名,大家给你报喜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