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创维杯恢复高考制度20年回顾征文

  一次特别的机会
湖北省应城市杨岭高中陈培环
1966年初夏的一天,我正在高考志愿表上填写自己理想的大学,高音喇叭中忽然炸出一声惊雷:高考制废除了!就这样,本有希望成为那偏僻山乡第一个大学生的我,便投考无门了。在回乡接受“再教育”的严峻岁月里,我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还会经历一场特别的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已是湖乡一个民办教师。我们夫妻喜出望外去报考,不料生产大队硬是不盖章放行。第二年,当得知“老三届”还可参加一次高考时,我已有孕在身,但还是不肯放弃这难得的机会报了名。考期正值“双抢”大忙时节,我们向生产队请了四天假,在人工灭螺河上划着小木船,走了40多里水路赶到考试地点。7月20日,当我挺着大肚子走近考场外边的石灰线时,被考场保安人员挡了驾,我庄严地递上准考证,几个年轻人仔细查对后,由惊异转为肃然起敬,由衷地说:“祝你考上!”
遗憾的是,第三天凌晨两点,在考场附近简陋的卫生所里,孩子降生了。天亮后,我丈夫向考场办公室提出请求,希望他们想法让我考完最后一门。情况迅速反映到县教育局乃至县委,各方领导紧急商议,当机立断:设立“特别考场”,为“特别”的我提供特别的考试机会!他们专派了两位女监考员,按时把试卷拿到病房去让我考试,为我监考。连巡视员也没有忘记巡视这个“特别”考场。但我终因体力不支,无法圆满答题而提前交卷,后来以几分之差落选。
那段时间,我无论走在路上还是待在家里,都有人前去表示真诚的祝愿和真诚的惋惜,仿佛我是一个英雄,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无法琐述……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一种心态。这是人们对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这个大形势所表现出的热情!
正确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总是使人民受益。当年我是落榜了,可是我那在考场上出生的儿子余昕,于17年后的1995年,以优异的成绩跨进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门。去年,大儿子余谆又考入武汉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我那不曾实现的大学梦想,在下辈身上变成了令人欣慰的事实。
饮水思源,我们全家人都很感谢邓小平。我们经常互相勉励:一定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踏遍冰雪绘新图
——记西藏测绘队员的奋斗足迹
本报记者贾西平
8月里,去西藏,刚爬到5300米的山上,就气喘吁吁,不能支持了。山上有雪,天空湛蓝,偶尔一缕白云从腰间擦过,这景色又叫人将高山反应忘在脑后。既有点难受,又十分兴奋,这种感觉恐怕为首次进藏者所独享。
可是,在测绘队员眼里,这山只能算一个土包包。因为这里平均海拔高度就有4000多米,境内七八千米的山峰达50多座!我们北京来的几位记者,在这片广袤的原野上驱车4000余公里,寻访测绘队员的足迹。
西藏自治区测绘局局长次仁土登告诉我们:“测绘工作是经济建设的先遣队。没路没水的地方,荒无人烟的地方,恰恰是我们测绘队员最早出没的地方。”
  汉藏兄弟
汽车开到干巴拉山口,西藏测绘局副局长王维拉带我们下车,来到路边一个界桩旁。这是浪卡子县与贡嘎县的界桩,重约50公斤。在公路边埋界桩好办,如果在山顶,车和牲口上不去,只有靠人扛。光扛界桩不够,还要扛水、沙子和水泥,劳动强度非常大。有时沿着边界走几百里,见不到一个人。在西藏120万平方公里境内,一共要埋多少界桩没有统计,但可以肯定是一个令人瞠目的数字。
1995年,工程师杨义在措美、乃东、隆子三县交界点执行勘界任务时,由于高山反应,全身浮肿,昏倒在5600米的也积拉山顶。山顶积雪,时间一久就会冻僵,两名藏族兄弟克服重重困难,迅速将他抬到山下,送进了医院。可他第二天一苏醒,又要上山,同志们劝他,他说:“我住院,你们对情况不熟,耽误了工作怎么办?”说完,他坚持爬到了山上。与他长期搭档的是一名叫嘎单的藏族测绘队员。我们请嘎单谈谈,他憨笑不语,不住地用手指着杨义:“让他讲,让他讲。”以后从有关材料中发现,他干测绘这一行已有17年了。为了工作,他常常顾不上照管家中患病的父亲和两个孩子。有一次,他患肺炎住院,得知有勘界任务后,一输完液,跑到医院门口便餐馆吃了一碗面条,就赶到300公里外的那曲工作去了。他在给局里的一份材料上写道:“工作中所遇到的艰辛,常人是难以忍受的,有许多艰难困苦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
西藏测绘局有职工47人,在汉族同志的传、帮、带下,藏族技术人员已由几人发展到22人,几乎占全局职工的1/2,能胜任三角、水准、地形图等专业测绘任务。汉藏同志工作上志同道合,生活上亲密无间,团结得像亲兄弟一样。
  血染白雪
如果说伤病是一种偶然事件的话,那么经常出没人迹罕至的荒野,面临的就是一次次生死的考验。
1992年4月,外业队队长李侠、作业员康宗平,来到位于青藏边界地区的昌都类乌齐、丁青两县作业,因工作受阻,又与外界失去联系,困守荒野达3个月之久。断粮后,他们靠挖野菜维持生命。有一种野菜吃后,他俩全中毒了,呕吐、全身浮肿,十分危险。
工程师何红专,在海拔五六千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作业,高山反应很重,全身浮肿。当行进到藏、青、新三省(区)交汇点与鲸鱼湖之间时,暴风雪突起,帐篷被掀翻,金属撑杆重重地击在他头上,殷红的鲜血流出,立刻在皑皑白雪上染出一个血印,这血印恰似测绘队员们画的地图。何红专双目紧闭,昏了过去。同志们急忙赶来帮他包扎伤口,但限于条件,没有处理好。以后,何红专伤口化脓引起高烧,他忍受着伤痛和高山反应,在可可西里跋涉2000余公里,历时40天,圆满完成了测绘任务。
  舍家求道
1959年骑着毛驴子,赶着牛车进藏的王雪青高级工程师,是西藏测绘界的老前辈。他说,这里的氧气含量约为沿海的1/2,内地人只要能在这里生存下来就不错了。许多内地的同志,当年十几岁、二十几岁,一离开校门就奔西藏。几十年来,我们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工作得很好;不仅从事体力劳动,而且从事脑力劳动。
在采访中,我们遇到许多从内地来的测绘队员,他们有的离别了妻子,有的离别了丈夫,更多的是远离年迈的父母。子女教育、就业,自己退休后的安置,这些是他们普遍都有的后顾之忧。有时闲下来,这块心病就会折磨他们。然而,一旦他们工作起来,情绪仍是那样地高昂,性格仍是那样地豁达,对工作仍是那样地投入。为了工作,不少人竟一次次主动放弃了内调的机会。
西藏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当我们在广阔的草原上行进的时候,看到那奔腾的牦牛群,看到那振翅高翔的雄鹰,立刻就会感到一股旺盛的生命力在涌动!
何红专将他在野外的工作笔记写得整整齐齐,攒了厚厚一大本。谁能断定这些笔记不会有技术上的独创与发现?离校没几年的康宗平,无论工作多忙,也忘不了躲在被窝里写几段日记。谁敢肯定这些日记日后不会变成传世之作?刚刚从北京来此援藏工作一年多的大学生王永尚,参与了筹建世界上最高的卫星地球跟踪站———拉萨GPS跟踪站的工作,他对此站的工作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写成一篇科技论文,发表后立即受到行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在许多汉族同志看来,祖国的安宁和藏族同胞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是他们不惜用青春与热血孜孜以求的大道。舍小家而顾国家,割私情而求大道。这就是西藏测绘队员的高尚情怀。
  雪山铭记
测绘队员们的每一分奉献,与西藏各族人民的奉献一起,都在西藏飞速发展着的社会进程中体现出来。高耸入云的雪山,铭记着他们的功勋。
西藏测绘局局长次仁土登同志告诉我们,该局先后完成了多项城镇规划测量,水利电力测量,乡(镇)所在地海拔测量,编制了47个县行政区挂图,完成了15个县、146个乡(镇)的勘界测绘任务。
与此同时,西藏的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去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农业今年夺得第十个丰收年。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国家投资的62个重点工程,绝大部分已经完工。每年全国各地对口支援西藏的项目数以百计。开发矿山、修筑公路、建设电站、改善环境……西藏每天都以新的面孔面对世人。
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西藏,这些日子,眼前依然浮现出高原的景色:汉藏测绘队员的足迹紧紧相随,深深地印在雪山、草地上,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描绘着西藏美好的明天。(附图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美合作出版《中国文化与文明》大型丛书
首卷《中国绘画三千年》在京首发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李凯、黄燕)中国和美国出版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合作出版项目——《中国文化与文明》大型系列丛书首卷《中国绘画三千年》今天在京首发。
《中国绘画三千年》全书包括330多幅图片和30多万字,由包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在内的6位中美艺术史论家花费7年时间撰写而成。该书主要阐述了中国画的起源、流派、画家,时间跨度3000多年。收入的作品为中国和世界各大博物馆及私家珍藏。此书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分中、英、法三个版本,向全球发行。
《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由中国外文局与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丛书第一卷首发式上,外文局局长杨正泉说,始于1990年的中美出版界的这项合作,是中美合作出版史上的开拓之举,其规模之大、选题之广、学术性之强和质量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杨正泉说,时值江泽民主席即将访美,《中国绘画三千年》的出版及丛书编纂的顺利进行,为中美人民的交流和了解增添了新的内容。
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首发式的耶鲁大学出版社社长约翰.莱登称这项充满挑战的工作是为子孙后代而做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丛书能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最优秀的学者和教师借助丛书,向我们、向我们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孩子传授中国的知识与思想。”莱登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程思远以及一些中外文化出版界人士、部分国家驻华使馆官员等出席了今天的首发式。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少年漫画》办出特色
本报北京10月21日讯记者孟宪励报道:中国连环画出版社主办的月刊《少年漫画》已走过两年的历程。今天来自首都连环漫画界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探讨她的艺术特色,总结她的成败得失。
作为中国动画“5155”工程的重点刊物,《少年漫画》通过短短两年的发展,迅速站稳了脚跟,发行数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作者队伍,形成了自己的读者群,已成为颇有影响的中国连环漫画期刊。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至今,他们推出了《雪椰》、《繁华如梦》、《小山日记》等13本漫画单行本,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B—D公司捐助儿童保健
本报北京十月二十日讯美国B—D公司今天宣布捐款一百万美元,用于保护和改善中国及世界其它地区儿童的健康和福利状况。这笔百万美元的捐款将用于医疗和公益项目。(李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世界石油杯”摄影大赛结束
本报讯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石油摄影协会联合举办了“世界石油杯”摄影艺术精品大赛。这些作品是十几年来石油摄影的精华,是中国石油摄影艺术的大荟萃。(林玉亮孟宪政)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源隆公司捐款中华环保基金
本报北京十月二十一日讯广东省源隆新型包装有限公司今天在京向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捐款一百万元人民币,设立“源隆环保发展基金”,用以支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李翰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