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如何看待国际禁雷风潮
楚山
近年来,禁止杀伤人员地雷问题成为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形成了声势颇大的禁雷风潮。今年9月17日,89个国家在挪威奥斯陆达成了《禁止使用、储存、生产、转让并销毁杀伤人员地雷公约》(以下简称“禁雷公约”)。10月10日,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也授予国际禁雷运动组织及该组织的协调人。小小的地雷,为什么偏偏受到如此“特殊待遇”?其前因后果是什么?中国对此问题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国际上对使用地雷的限制措施
地雷是一种防御性武器,较多地用于边境防御。地雷种类繁多,按用途可分为针对步兵的“杀伤人员地雷”和针对坦克、车辆的“反坦克地雷”。对人员造成直接伤亡的是“杀伤人员地雷”。
70年代以来,联合国着手制定限制使用某些可能导致滥杀滥伤的常规武器的公约,并于1980年达成《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简称《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公约于1983年12月生效。该公约有三个附加议定书,其中之一便是“地雷议定书”。它对地雷的使用作了限制。中国1982年签署和批准了该公约,是最早的成员国之一。
10年后,为进一步解决地雷伤害无辜平民问题,《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成员国开始修订“地雷议定书”,并于1996年制定新的“地雷议定书”,对地雷的使用作出了进一步的限制:禁止使用不可探测的地雷;规定杀伤人员地雷应有自毁、自失能装置,使其只具有120天的短期效应,长效地雷必须埋在标有明显标记的特定雷场内;禁止向非国家实体和不受该议定书约束的国家转让地雷。这些新规定对防止地雷的滥用意义重大。客观地说,只要所有国家都能参加并严格遵守这一新议定书,地雷误伤平民的问题就完全可以得到解决。
      “禁雷公约”的由来和结果
随着冷战结束,一些已持续多年的地区热点问题相继获得解决。战乱期间埋设的杀伤人员地雷给平民造成了很大伤亡,给战后重建工作也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一些非政府组织出于“人道主义”和其他不同的考虑,通过国际新闻媒体大造声势,要求全面禁止和销毁杀伤人员地雷。对一些武器装备先进或地理安全环境不需要地雷的国家来说,地雷的军事价值已微乎其微,它们乐于积极推动全面禁雷,以获得“人道主义”资本。在裁军领域寻找对自己无害(或只有小害)而对其他国家有大害的目标,也符合西方国家的战略思想。同时,国际禁雷风潮愈演愈烈,对许多国家的政府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1996年10月,几十个国家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禁雷大会,倡导在1997年底缔结全面禁止杀伤人员地雷的公约,开始了“渥太华进程”。现在,“禁雷公约”已经达成,将于今年12月3日在渥太华开放供签署。这个公约看似实现了立即、全面禁雷的“人道主义理想”,但它忽视了一些国家的正当安全防卫需要,也不能真正解决现已埋设的地雷每天仍在伤害平民这一根本问题。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韩国、越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芬兰、埃及等一大批国家都表示不能接受。
正因为杀伤人员地雷在军事上仍有存在的价值,连美国在禁雷问题上也裹足不前。美提出,美军仍需在朝鲜半岛部署300万颗杀伤人员地雷、在反坦克雷区内继续使用这种地雷;如美参加“禁雷公约”,美在将来战争爆发时应可随时退约以恢复使用杀伤人员地雷。美政府一度宣布参加“禁雷公约”谈判,但因上述条件未被接受,目前已宣布拒签这一公约。
      中国对禁雷问题的态度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陆地边界线漫长,地雷作为一种可靠的防御性武器,对中国仍然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我国国土防卫的战略方针,我军使用杀伤人员地雷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防止外来的军事干涉和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在找到替代办法并形成安全防御能力之前,中国需要保留在全国领土上合法使用杀伤人员地雷的权利。这是一国安全防卫的正当需要,也符合联合国宪章关于自卫权利的规定。因此,中国不能同意立即全面禁止杀伤人员地雷。
中国同情和支持减少雷患的人道主义关切和国际努力,赞成限制地雷的使用,以最终实现全面禁雷的目标,并严格遵守“地雷议定书”的规定,积极参加其修订工作。目前,新议定书尚未生效,但中国早在1996年4月就宣布不出口不符合新议定书规定技术规格的杀伤人员地雷。
中国还十分重视扫雷问题。在联合国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多次强调,目前最为紧迫的是扫清现埋在地下的地雷,以杜绝平均每天有80人死伤于地雷的惨象。我国政府向有雷患的国家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向柬埔寨等国家无偿提供了探雷器材,并帮助它们培训扫雷人员。这些工作将继续进行下去。
中国政府对境内扫雷工作也十分重视。从1993年初到1994年底,政府派专业部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边界地区展开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扫雷活动,共扫除各式地雷及爆炸物100万枚,打通边贸通道170多个。扫雷任务完成后,由包括将军在内的指挥员带领全体官兵,踏遍清理后的雷场,向当地人民证明扫雷效果。他们这样的做法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禁雷问题的今后走向
“禁雷公约”已经产生,一些国家将予签署。但是,不少国家,由于正当安全需要,不会同意立即全面禁雷。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是目前唯一的多边裁军谈判论坛,相当一些成员国主张在这一机制中谈判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禁止杀伤人员地雷的措施,裁军谈判会议已为此设立了特别协调员。此外,《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缔约国也将定期审议公约的执行情况。有关地雷的问题可以在这两个具有普遍性的机制中继续得到处理。
禁雷问题不是一个纯人道主义的问题,它涉及到控制甚至禁止一类武器,涉及到各国的军事装备、作战方式和军事战略,其最终解决必须兼顾人道主义关切和主权国家的正当安全需要。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以在美举行秘密谈判
罗斯开始新一轮中东斡旋
新华社耶路撒冷10月19日电(记者支林飞)据《耶路撒冷邮报》19日透露,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官员目前正在美国就达成一项一揽子协议举行秘密谈判。协议的重点是以方以冻结犹太人定居点建设来换取巴方同意以军推迟在约旦河西岸的重新部署。
报纸援引一位参与谈判的以方官员的话说,秘密谈判是在美国的主持下举行的,目前双方的谈判焦点是确定以方冻结定居点建设的期限和如何说服巴方同意以方推迟撤军的问题。
巴以九个委员会于本月7日恢复谈判,主要讨论开通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之间的“安全通道”、启用加沙机场和海港以及释放被以色列关押的巴勒斯坦人等问题。但是,前一周的谈判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以色列坚持要求拥有对加沙机场的安全控制权上。巴以谈判27日起将转移到华盛顿继续举行。巴自治政府18日发表声明,指责以方拒绝执行已达成的扩大巴自治临时协议,并希望美国在这一问题上对以政府施加压力。为使巴以和谈尽快取得进展,美国中东和谈特别协调员罗斯定于19日抵达此间对以巴进行新一轮的和平斡旋。
据新华社开罗10月19日电(记者安江、侯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地方行政部长兼巴以和谈巴方首席代表埃雷卡特19日表示,巴以过渡阶段谈判未能取得进展是由于以色列政府对谈判缺乏政治诚意。
埃雷卡特在耶路撒冷接受埃及“阿拉伯之声”广播电台的电话专访时说,巴以和谈目前所面临的境况是一场已经到了紧要关头的真正危机。
谈及美国中东和谈特别协调员罗斯将于19日开始新一轮中东之行时,埃雷卡特表示,希望罗斯能带来一种足以约束以色列认真执行同巴勒斯坦方面业已达成的协议的“机制”。他强调,罗斯此次中东之行的主要目的,是想在五个主要问题上启动中东和平进程,即禁止单方面采取行动、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撤军、恢复巴以最后阶段谈判、给安全定义和为执行过渡阶段协议的九个委员会的工作制定时间表。


第6版(国际)
专栏:

  芬领导人会见铁木尔·达瓦买提
据新华社赫尔辛基10月15日电(记者郑焕清)芬兰议长沃苏凯宁15日在这里会见了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同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沃苏凯宁对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率领的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芬兰表示热烈欢迎。她说,“尽管现在有诸如互联网络一类先进的通信工具,但是它们不可能替代人们的会面。我1994年对中国的访问是非常愉快的和令人难忘的,中国的迅速发展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铁木尔·达瓦买提首先向沃苏凯宁转达了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对她的问候,并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名义邀请沃苏凯宁议长在方便的时候再次访华,沃苏凯宁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并请铁木尔·达瓦买提回国后转达她向乔石委员长和陈慕华副委员长等的问候。
铁木尔·达瓦买提说,中芬两国是友好的国家,两国之间没有任何利害冲突。虽然两国相距遥远,但是它不影响相互之间存在的亲密友好的关系。
据新华社赫尔辛基10月15日电(记者郑焕清)芬兰总理利波宁15日下午在这里会见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时强调,芬兰和中国的友好关系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两国领导人互访和接触的增多,两国的友好合作和交往不断加强。
利波宁总理表示,芬兰坚决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芬兰在加入欧盟后不仅保持了同中国的友好关系,而且还努力在欧盟内推动欧华关系的发展。
铁木尔副委员长在会见时转达了李鹏总理对利波宁总理的问候,并赞同利波宁对中芬关系的评价。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捍卫国家统一争取对话协商
科索沃问题有待解决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
自本月初开始,由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和科索沃自治省阿尔巴尼亚族代表组成的“3+3”工作小组举行了数轮谈判,至今仍未就结束科索沃教育领域的混乱局面达成协议。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人士说,科索沃阿族人在谈判中表现出“赤裸裸的分裂主义”,对协商缺乏“诚意”。尽管如此,塞尔维亚政府仍准备继续同阿族代表进行对话,争取早日取得突破,进一步稳定科索沃局势。南斯拉夫在坚持国家统一与完整这一大前提下,正以极大的耐心努力解决科索沃问题。
科索沃是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面积为10887平方公里,人口有200多万,其中阿尔巴尼亚族约占90%,其余为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等族人。长期以来,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人要求成立“科索沃共和国”,企图脱离南斯拉夫,甚至要与阿尔巴尼亚合并。80年代,科索沃局势一直动荡不安,南斯拉夫政府多次在该地区实行军事紧急状态。1990年7月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解散了主张民族分裂的科索沃议会并收回其自治权。阿尔巴尼亚族人则建立了自己的“平行权力机构”,拒绝承认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任命的合法权力机构。与此同时,阿族“平行权力机构”还擅自废除塞尔维亚在教育方面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印了带有分裂内容的教科书,塞尔维亚政府对此予以禁止,于是双方不断发生争执和冲突。阿族学生开始在私人家中或在临时组建的学校接受教育,阿民族主义分子还攻击塞尔维亚政府将两万余名阿族大学师生和大量中小学生“逐出校园”。
前几年,美欧大国为波黑战争所困扰,较少顾及科索沃问题。随着代顿协议的签署,它们加大了对南斯拉夫的压力,要求南尽快采取措施解决科索沃的民族问题,改善阿尔巴尼亚族的“人权状况”。美国甚至明确提出,不解决科索沃问题,南斯拉夫就不能走出“外交围墙”,加入国际组织。在这一背景下,南斯拉夫开始同阿族“平行权力机构”对话,试图通过谈判来改善科索沃的局势。去年9月1日,米洛舍维奇总统同阿族领袖鲁格瓦达成协议,决定实现科索沃教育正常化,让阿族学生重返学校。然而,一年多来这一协议始终未能得到落实。原因在于双方对协议内容有不同的解释:塞尔维亚政府同意阿族学生返回学校,但前提条件是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阿族领导人则要求让学生们无条件返校,继续使用阿族“平行权力机构”编制的教学大纲及课本。阿族大学生与警察发生冲突,为了稳定局势,由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及阿族人代表组成的“3+3”工作小组进行了数轮谈判但始终未能取得突破。
舆论认为,科索沃局势对南斯拉夫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接受阿族的要求,这将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承认阿族“平行权力机构”的合法性,会使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有机可乘。然而,事实表明采用强硬作法也并非良策。近日来不少欧美国家发表声明,把矛头指向南斯拉夫政府。地拉那也对此表示不满,声称阿南两国改善关系的进程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如何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同科索沃的阿族人通过耐心谈判达成某种妥协,这是南斯拉夫政府正面临的重大任务。
波黑战争结束后,科索沃问题对整个巴尔干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潜在威胁日益突出,美欧大国下决心要消除这一隐患。至今包括美欧大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普遍明确表示科索沃是南斯拉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为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然而由于科索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要实现该地区局势正常化仍任重道远。这既有待于南斯拉夫作出努力,也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本报贝尔格莱德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友好往来
葡萄牙总统桑帕约10日会见以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陈明枢为首的中国检察代表团时说,葡中双方在澳门问题上的合作卓有成效,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将成为葡中未来合作的良好开端。
多哥总统埃亚德马13日在洛美会见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助理杨文生时盛赞多中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并祝愿中国日益繁荣昌盛。
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15日在马普托会见来访的中国卫生部长陈敏章时表示,希望进一步发展莫中两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关系。希萨诺首先对近20年来中国给予莫桑比克的医疗援助表示感谢。希萨诺还对不断增进的莫中友谊表示高兴。
泰国总理兼国防部长差瓦立·永猜裕15日在总理府会见了来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隗福临中将及其一行。差瓦立说,泰中两国之间和两国军队之间的关系很好。隗福临说,中泰两国军队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两国友好关系的组成部分。(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纪念格瓦拉逝世30周年
罗马群众集会反对美封锁古巴
新华社罗马10月18日电罗马约1000名群众18日晚在罗马市中心鲜花广场集会,反对美国封锁古巴。参加集会的群众有的举着标语牌,上面写着“反对美国封锁古巴”、“反对赫尔姆斯—伯顿法”等口号。这次集会是意大利—古巴全国友好联合会为纪念切·格瓦拉逝世30周年而组织的。(附图片)10月17日,10万名古巴群众在古巴中部城市圣克拉拉为游击英雄切·格瓦拉举行隆重的遗骨安葬仪式,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参加了葬礼。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日和平遗族会发表声明
抗议日美防卫合作指针
据新华社东京10月19日电据日本《赤旗报》今天报道,日本和平遗族会最近发表声明,抗议日美两国政府决定新的防卫合作指针。
日本和平遗族会是一个期望和平、反对战争的群众团体。该团体的声明说,日美两国政府9月修订的防卫合作指针是一个使日本自卫队自动参加美国发动的战争的机制,是违反日本宪法的。
声明指出,如果自卫队人员被派往海外并战死,就会造成新的战争死难者和战争死难者遗族。《赤旗报》还刊登了明治学院大学教授浅井基文的谈话,谈话指出日美新防卫合作指针“对亚洲的和平与友好极为有害而且危险”。谈话认为日本领导人不敢就这个指针是否把台湾也列为其对象明确表态,而“诡称没有想定台湾有事”,这同政府迄今尊重中国的“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立场显然自相矛盾。


第6版(国际)
专栏:

  经阿盟和埃及居中调解
索两派同意参加和解会议
本报开罗10月19日电记者朱梦魁报道:经过阿拉伯联盟和埃及方面的多方调解,索马里两大派别日前在开罗达成协议,同意于本月最后一周出席由阿盟和埃及主持安排的索马里内部和解会议。
近日,索马里两大派代表团抵达开罗,在阿盟和埃及的斡旋下磋商国内和解事务。他们分别代表以侯赛因·艾迪德为首的索马里全国联盟和阿里·迈赫迪领导的索马里救国联盟。双方同意,即将召开的和解会议的议程将是公开的,阿盟和埃及的代表也将参加索马里两大派别的和解会议。
据报道,在开罗磋商期间,控制索马里首都及其周围地区的救国联盟代表团提出在该派控制的城市布萨索举行和解会议,但控制索马里南部的艾迪德派则坚决反对。


第6版(国际)
专栏:

  波兰总统正式任命新总理
17日下午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正式任命57岁的耶日·布泽克为波兰第三共和国第八届政府总理,并责成他在两周以内,完成新政府的组阁。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空袭黎巴嫩平民目标
以色列17日再次破坏去年4月黎以达成的《谅解协议》,3次空袭距离黎首都贝鲁特15公里的纳尔马高地的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部)的会议和行政管理中心。与此同时,还炮击位于西贝卡的迈什加拉镇,造成两名黎巴嫩平民受伤。


第6版(国际)
专栏:

  苏丹军队人事变动
苏丹总统巴希尔日前宣布一项关于军队首脑机构人事变动的重要决定,由艾哈迈德·赛拉吉中将接替退役的易卜拉欣·苏莱曼任苏丹军队总参谋长,曾负责安全与情报事务的默罕迈德·苏努希中将任副总参谋长。(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伊库尔德爱国联盟宣布单方面停火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17日发表声明,宣布该联盟自当晚12时起实行单方面停火,并呼吁交战另一方伊拉克库尔德斯坦民主党也采取相应步骤,停止军事行动。 (据新华社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