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关于傩文化
冯其庸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酝酿涌现了对傩文化研究的热潮,而且经久不衰。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的现象,是我国学术研究领域扩大和深化的一种趋向。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它发生和发展的时间,大概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这种文化,具有特定的内涵和性质,由于它长期被湮没或被误解,以至于几乎很少有人了解它了。近几年来,随着文化寻根的热潮,也随着民俗学的蓬勃兴起,傩文化也就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揭示出来,并有人专门从事研究了。
我认为现存最早的傩文化遗迹,是1986年6月在余杭反山第十二号墓发现的玉琮上所刻的神人兽面图像。这个图像上部是神人面,下部是兽面,而这个神人面和兽面,是共存于一体上的。我认为这个兽面,就是当时良渚人崇拜的图腾,而上部的神人,就是这个图腾的神灵,也就是当时氏族特权人物与图腾神的结合,因此它就是氏族特权人物作为图腾神的再现。这样这个氏族特权人物就具有人与神的两重性,从而可以沟通神与人之间的隔离。这样这个氏族特权人物借助于这个神灵就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可以号令全氏族。
良渚文化玉琮上的这个神人兽面图像,它本身被当时的良渚人认为具有对外的威慑驱邪作用和对内的保护作用,所以这个观念连同这个图像就一直沿传下去,被作为举行傩祭以驱逐疫鬼时扮演者所戴的假面。《周礼·夏官·方相氏》的记载说: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殴方良。
这里,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傩祭驱鬼时的具体情景,令人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个驱逐疫鬼者方相氏是“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其中,“黄金四目”历来未得确解,我也一直在心中存疑,及至见到了这个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人兽面图形,才恍然解悟,这个图形正好是“四目”。“黄金”当然就是指驱疫者方相氏戴的铜面具,而这个面具图像的渊源,应该就是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图形。
上述这段记载,显然是记述商、周时代的傩祭活动。恰好数年前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有青铜立体塑像,有大型和中型的铜面具,其时代正是相当于商代。可见以青铜做面具是当时的事实。
我们特别应注意的是商、周时代灿烂的青铜文化。在青铜器上普遍存在的是被人们称作为饕餮的兽面图案。实际上这个普遍而多样的饕餮图形,就是良渚文化玉琮上神人兽面图形的流传和变异。于此我们又见到远在南方的良渚文化一旦与中原大地的商、周文化结合,就开出灿烂的文化奇葩来。谁也不能否认,商、周青铜文化,是我国早期传统文化的一个灿烂辉煌的存在。
无论是良渚玉琮神人兽面图形也好,无论是商、周的饕餮图形也好,其最主要的共同特征,是巨目、獠牙、巨鼻。这三者甚至也是以后各时期傩面具的共同特征,人们只要据此三者去检验,绝大多数都可以得到验证。
当然这个图形逐渐变异,除了大量的傩面具继续保持这个特征外,又发展到其他装饰物和用具上。也就是人们依据这种傩文化的观念,又将它扩大使用到其他方面,其作用仍然是驱邪逐疫。我曾在洛阳市博物馆看到一件大型的北魏时的陶制傩图形,但已不是面具,而是房屋上的饰物,我又在四川剑阁县博物馆看到一件大型的陶制图形,也不再是面具而是墓室里的装饰物,其时代是唐代。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它与三星堆巨型面具有特别相似之处,就是极为突出的鼓目,两颗眼珠鼓出于眼眶甚多。我还在白帝城收集到一个傩瓦当,面积不大,比一般的瓦当略小,而巨目、獠牙、巨鼻十分明显。总之,傩面图形的使用到后来就十分普遍了。我前几年在三峡神女峰对面的山村里,见到我住宿的老乡的房梁上正中,就画有一个傩面图形。尤其是1993年9月,我到新疆和田考察,发现当地流行用玉做的一种被称为“鬼脸”的佩饰。据当地人说,在身上佩戴这种“鬼脸”,可以消灾免难,甚至说某次飞机失事,佩“鬼脸”的人都安然无恙。我被一种好奇心驱使,特意去验看了这种“鬼脸”,方知仍然是傩图形的变异,其巨目、獠牙、巨鼻这三个特征,一丝也不差。可见这种傩的意识,依然活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间。
以此推衍,则小孩戴的虎头帽,穿的虎头鞋,枕的虎头枕无一不包含着这种傩意识。由此看来,傩文化和傩意识在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影响是何等深远和广泛啊!
作为祭祀驱鬼活动的傩祭,当然是傩文化的直接传播。因此,由它发展推衍的,就是各代、各地的傩戏、傩画。因此我们至今还能见到各地的傩戏和大量的傩面具。
最近得知薛若邻同志主编了一部大型的巫傩面具艺术图册,该图册收罗宏富,囊括精华,为有志于作傩文化研究者必备。我方欣幸不久可读到此大型图册,以弥补我无力到各处去调查搜罗的憾事,若邻同志却要我为此图册写几句话,以当序言。因此我利用旅途的间隙写了一些我自己对傩文化的粗浅认识,其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教。
(本文为《中国巫傩面具艺术》一书的序言,本报发表时略有删节。)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民乐架起友谊桥
本报记者李战吉
金秋九月,对中日两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喜庆的月份。那不仅是因为秋高气爽,五谷丰收,也是因为二十五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谱写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金秋九月,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文化使者,中央民族乐团一行八十人来到了东京。尽管中央民族乐团成功地参加了展示我国民乐精品的首届民乐专场新春音乐会——’97新春音乐会,尽管中央民族乐团在今年2月以中华丝竹音乐震惊了美国卡耐基音乐厅里的二千八百多位观众,但这次访日演出的主办者日中友好会馆还是不免有些担心——日本观众能够认可如此大型的民乐演出吗?
9月23日,多风的东京落下了濛濛细雨。乐手们还在化妆室调弦定音,热情的观众已经络绎不绝地涌入了昭和女子大学的“人见纪念讲堂”。待到铃声响起时,二千座位的纪念讲堂已经座无虚席。
随着指挥家许知俊手中的指挥棒轻轻一抖,全日本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国民乐演奏会开始了。笙管低回,丝弦悠扬,钟鼓急鸣……观众鸦雀无声,屏息谛听。忽而走进沙场搏击、得胜班师的将军的大帐,忽而走进百鸟啾啾、齐朝凤凰的绿林,忽而漫步在春花摇曳的江边,忽而漫步在泉水如镜的月下……当气势磅礴、动人心魄的大型民族管弦乐《拉萨行》的最后一个音符结束时,礼堂沸腾了。一向含蓄的日本人竟扬起臂、立起身,不停地拍着双手,每曲终了的掌声汇成了雷鸣海啸。指挥再三谢幕还是下不了台,乐队又加演了日本歌曲《时光流逝》和民乐《花好月圆》……
演出结束了。礼堂内外,男女老幼,异口同声地说,“斯巴拉西(好)!”“斯高依(太棒了)!”
东京的三天演出,场场都如此强烈地拨动着日本观众的心弦。连见多识广的日本前首相三木武夫的夫人三木睦子也禁不住感叹:“我从事日中友好活动几十年,也听过一些中国民乐,但是欣赏这样激动人心的中国式交响乐,还是第一次。这次演出不但是对日中邦交正常化二十五周年的祝贺,也是日中文化交流史上值得写一笔的创举!”
在日本的一周间,无论是在东京,还是在日立、横须贺,团员们都沉浸在成功的欢乐之中,他们从日本观众的热烈掌声中听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希望。中央民族乐团团长俞松林、副团长马海莹兴奋地说,日本观众对于具有感染力、震撼力的中国民乐的肯定,使我们又一次感到中国民族音乐可以走向世界,我们应该用民族音乐架起世界人民友谊的桥梁。
是的,乐手宋飞、吴玉霞不会忘记与日本“黎明”女声合唱团同台演出《茉莉花》、《拉网小调》、《长江之歌》,不会忘记与中日友好奠基人之一的冈崎嘉平太的孙女冈崎由美同台演出钢琴协奏曲《黄河》。那悠扬的歌声、强烈的旋律不就是中日人民呼唤友谊、和平的心声吗!团员们都不会忘记在日立市与日本中小学生联欢,不会忘记在日本市民家中做客。在花膳饭馆老板今桥基治先生的家中,他四十七岁的弟弟今桥俊治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作为日本人,我深深地为那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歉意。值得庆幸的是,我们都出生在战后的年代,让我们一起来创造日中两国人民和平、友好的未来!”
今桥俊治哭了。日本人哭了。中国人哭了。人们拭去了泪水,唱起了京剧,跳起了日本舞。音乐可以洗涤灵魂,陶冶情操。正如日立市市长饭山利雄所说:“从中国大地上生长的历史悠久的民乐,以它优美的曲调、雄浑的气势,铺垫着日中人民世代友好的光明大道!”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寻找最佳效益
——无锡市文化产业扫描
本报记者易凯
作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地区的无锡,市文化局把寻找文化产业中的最佳效益作为强化发展的突破口,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效益的充分发挥。
首先,转变传统的文化经营模式,向机制要效益。他们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控股、参股和委托等经营形式,盘活现有资产存量,发挥其最大效能。在1996年对影剧公司的改革中,他们将市区内具有优势的影院与其它影院进行资产重组,通过改变隶属关系、兼并、租赁、合并等不同形式,充分发挥优势影院的人才、资源优势,带动尚处于劣势境地的影院。这不仅改变了以往干部任用和资产管理的传统方式,而且激活了各个影剧院的效能,为无锡市民提供了更好的文化娱乐环境。
太湖娱乐城是无锡市重点文化基础设施,也是无锡市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工程规模大,投资多,仅靠文化部门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为筹措大量资金,使工程尽快上马,无锡市文化局采取了股份合作的形式,由文化、财政、地税、江苏新纺集团共同出资建造。实践证明,股份合作制是加速文化设施建设,弥补国家投入不足的有效形式。在合作中,文化部门所占股资金从何而来?靠政府拨款,靠文化局自筹,都是不现实的。无锡市文化局的同志们看到,国家为发展文化,有过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用好、用活这些政策,是改变过去那种捧着金饭碗要饭这一窘境的良好办法。好的政策就是财富,向政策要效益,就能把无形资产化为有形资产。主管副局长孙洪带领财务、工程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办妥了两千多万元的减免手续,并争取得到董事会的认可,将其作为文化局的的投资股份。迄今为止,文化局实际投入工程资金只有六十五万元,而在得到审计部门和董事会确认的股资投入却达三千四百万元,占太湖娱乐城整个工程投资股份的百分之四十三。目前,太湖娱乐城建设已接近尾声,年内即可竣工。向政策要效益,不光使文化基础设施在建设上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扩大了文化的资产规模,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同时,在文化产业开发中,无锡市文化局深深感到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文化经营实体的经济效益。因此,向管理要效益,成为他们日常工作中常抓不懈的事情。他们首先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陆续出台了《无锡市文化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促进了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另外,针对文化单位经营、财务人员不足,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的现状,他们每年都举办经营法人代表、财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班,使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有较快的提高,尤其是对经济合同意识、法律意识、经济核算、经济效益的意识大大增强。同时,无锡市文化局在江苏省同行业中率先实行经济指标目标管理考核,以及实行基层领导干部经济指标目标任务考核和奖惩等激励机制,规范了企业运行,强化了企业管理,提高了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大力提倡移植演出优秀剧目
张炳玉
中国戏曲,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然纵而观之,则“戏”相通而“曲”相异也。可以这样说,中国戏曲之“戏”,是相互贯通、相互借鉴、相互促补的,而中国戏曲之“曲”,则是各具特色、各具个性、各具艺术魅力和专为唱词而设的。这正是我国三百多个剧种能够长期“和平共处”、争相发展的原因所在。
各剧种在音乐旋律上的个性与特色,赋予了剧目独特的气质。戏曲剧种总是借用戏曲剧本作为自身发展的载体,如果一旦离开剧本,也就失去自己生存的依凭,便会被观众很快遗忘而最终导致死亡。因此,古往今来,各剧种不仅致力于创作自己优秀的剧本,更致力于借移其他剧种上演的优秀剧作,并通过加工、改编化为己有,成为最能集中体现本剧种艺术特征的保留剧目,这便有了“移植”一说。
移植改编戏剧作品,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创作。它始终立足于扬自己之所长,避自己之所短这一基点之上,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同二度创作——音乐更加统一协调并完美结合,由此促成我国戏曲舞台同一剧目且又“十唱九不同”的繁荣局面,这便成为中国戏曲一大显著特色。从古至今,数以百计的地方剧种争相演出并获得最高成就和最受群众喜爱的剧目,正是被诸多剧种移植改编得最为成功的剧本,因为这些剧本在不同戏曲表现形式之中不断锤炼,反复加工,成为流芳百世的艺术精品。
众所熟知的《窦娥冤》,本系七百年前关汉卿创作的一出元杂剧。它的原作并不十分完整,但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演员和观众的改编创造,经过同上百种戏曲音乐、表演的结合,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今日依然是各个剧种争相移植上演的优秀剧目。这种移植上演的过程,又成为该剧继续向更高境界迈进的新起点。另一出戏便是《秦香莲》。该剧最初为何人所作,目前已不能确知也无须确知,这倒说明后人加工、移植、改编的成分有过于原作初本的成分。如京剧《秦香莲》,张君秋就曾作过较大改动。秦腔《铡美案》,王绍犹也曾作过脱胎换骨的复创。另外,还有评剧、晋剧、豫剧、川剧、越剧之《秦香莲》(或《铡美案》)剧本均不一致,它们都根据各自剧种的优势,有的偏重于包拯,有的偏重于秦香莲,有的甚至还偏重于陈世美丑恶灵魂的自我暴露以资警世。也正是这个缘故,各剧种对该剧的情节线索、人物设计、剧本唱词等,便各有特色,各有创造,从而把这个本不属于自己剧种的剧本,化为自己的保留剧目,成为南北剧种争相演出的最为火爆的代表剧目之一。然而,它真正的意义还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舞台塑造,不知有多少演员为此而一唱走红,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备受观众喜爱的优秀表演人才。
戏曲移植虽古已有之,但真正的高潮却在建国以后,尤其《朝阳沟》、《祥林嫂》等一大批现代剧目,特别是原本属于歌剧的《江姐》、《洪湖赤卫队》等剧,也被全国各个剧种争相移植上演,确实推动了我国戏曲艺术的改革和发展。这些剧目,由一种演出形式变成多种演出形式,使它们获得接受不同“口味”的千百万观众严格检验的机会。观众的参与又使剧本原作得到进一步精炼,这种多样化的再度创作为戏曲移植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并成为极富中国特色的创作行为被固定下来。剧本促进了剧种的发展,而剧种又促进了剧本的提高。近些年来,移植改编上演优秀剧目又出现新的高潮,有一出叫做《石龙湾》的现代戏,初始时本以吕剧形式搬上舞台的,不久便被京剧移植演出,继而又被许多地方剧种陆续搬演,甘肃陇剧也是其中一例。这些使我们从中看到了戏曲移植在促进戏曲艺术改革和繁荣剧本创作等方面的优势。
一是能够大力推广普及优秀剧目,丰富群众的文艺生活。一出好的剧目,主要取决于舞台实践过程中的千锤百炼,把一出优秀剧作,通过移植变成各种不同的舞台演出脚本,多角度地反复修改,多层面地接受观众的三度创作,能使它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一般走向精品。
二是能够促进戏曲艺术的改革和发展。目前戏曲艺术之所以面临窘境,原因固然有多种,但缺少好的剧本却是最主要的原因,尤其好的优秀现代题材剧目,是能够促使戏曲艺术从传统文明尽快进入现代文明最行之有效的手段。现代戏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所描述的戏剧情节及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较之于传统剧本文学要显得更为深刻,更为复杂,更为观众所熟悉,但各剧种通过改编移植优秀的现代剧目,就能促使传统戏曲艺术形式突破和革新,并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
三是能够培养大批年轻的现代戏曲表演人才。一个好的剧本往往可以激活一个剧种,而一个剧种的激活则又有赖于一批好的演员,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出人出戏”。移植演出优秀剧目,正是剧本、剧种、演员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应当大力提倡。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片绿洲
孟陵书峰
到广州,购书中心不可不逛。矗立在广州市新城中心、毗邻天河体育中心的广州购书中心,已成为广州市一个新的文化景点——其独特的造型既像一本翻开的书,又像一个正张开双手的巨人,每天都迎来成千上万渴求知识的人们。
投资一点零三亿元建成的购书中心大楼,让广州人圆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梦想。当你跨入购书中心,便可感受到广州人高涨的购书热情:多少人在书海中遨游,多少人在书山上留连,多少人抱走一摞又一摞的图书。数字虽然是枯燥的,但又是最有说服力的。据购书中心程惠芬总经理介绍:购书中心自1994年11月23日开业以来,平均每天接待顾客三万多人次,到1996年底销售收入已达到一万七千零八十一万元,实现利税二千四百零八万元。
购书中心已成为广州市民文化活动的中心。每逢节假日,扶老携幼、摩肩接踵的读者从四面八方涌来,昔日偏僻的地带,现已商铺林立,车水马龙,道路平坦;马路对面还办起了林林总总的文化用品市场。
购书中心的魅力,在于它的高品位、多层次、多品种的图书经营策略。中心经营图书,特别重视图书的文化品质。五万多种图书,一万多种音像制品,全部是正式出版物,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的八九万种图书在此流通;一些专业性极强的学术图书有长年展出书橱;在当地主要传媒,读者还可及时看到最新书目和最畅销书籍的推介。
良好的购书环境给读者提供了一方文化热土。走进购书中心,浏览于各个厅堂、各个楼层之间,除了琳琅满目的图书外,音乐图书部的过道摆上了钢琴、电子琴;少儿读物部外围精心布置着色彩艳丽、逗人喜爱的文具和玩具;古籍部走廊被一帧帧、一方方美术字画、陶瓷等工艺品烘托得古色古香……
集零售、批发、订货、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广州购书中心是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购书中心有全市服务行业“礼貌天使”蔡行英;总服务台是广州市首批“青年文明号”。高素质不仅体现在服务态度上,还体现在业务水平上。为了激励员工练就过硬的业务本领,公司制订了一套激励机制。古籍部根据业务性强的特点,在早上开门前安排“五分钟业务学习”,每次讲一小题,如什么叫“古籍”、“十三经”、“诗律如何安排平仄”等。1995年4月,购书中心与解放军体育学院十一队结成共建关系,响亮提出“书城连长城,共建文明城”的口号。近年来,他们还为清远、清新等边远地区送书五百多万码洋,帮助外地十个师范学校图书馆达到上等级要求。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民族艺术人才的摇篮
那顺
塞外的铁马秋风,造就了蒙古民族豪放深沉的性格,而美丽宽广的草原又赋予他们能歌善舞的灵性。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曾经陶醉在悠扬婉转的马头琴声里,沉醉于嘹亮高亢的蒙古民歌的旋律中,又被多姿多彩的蒙古舞蹈所深深折服。在神奇的内蒙古大地上,蒙古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传统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在古老的马背民族当中,诞生了难以数计的艺术名家。这不仅是蒙古民族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塞外青城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艺术学院,以继承和发扬蒙古族艺术传统为己任,立足于地区民族特色,注重吸收借鉴中华各民族及世界各国的艺术精华,大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精、尖民族艺术人才,为繁荣祖国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贡献。
始建于1987年的内蒙古艺术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高等艺术学府,其前身是有三十年历史、曾被中国文化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的内蒙古艺术学校,一大批知名歌唱家、作曲家、舞蹈家、演奏家、演艺明星,如德德玛、拉苏荣、阿拉腾奥勒、敖德木勒、敖登格日勒、李镇、腾格尔、莎仁高娃等,都曾在这里学习深造,进而踏上成功之路。
学院成立以来,全院上下团结一致,艰苦创业,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学院事业蒸蒸日上。
学院注重从基础设施入手,先后建成教学大楼、琴房、多功能音乐厅、计算机中心、电教中心等一系列教学设施和学生公寓、餐厅、教工宿舍楼等生活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如今漫步校园,你会发现每一座建筑都是那么精巧、典雅,加之苍松翠柏环绕,繁花绿茵点缀,呈现出一派浓厚的艺术氛围。
艺术学院坚持为振兴民族艺术事业,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办学方向,在教学上注重突出民族特色。学院向热爱艺术的少数民族学员敞开大门,深入到农村牧区招生,对具有艺术天赋和培养前途的学员予以破格录取。蒙古族传统的长调演唱,马头琴演奏和蒙古舞表演一直是学院的重点专业,其师资、教学和演出水平在区内外均数一流。
目前,学院设工艺美术、绘画、声乐、器乐、作曲、舞蹈六个系,开设各类专业近三十个,在校学生逾千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百分之五十以上。1994年,声乐、器乐、绘画、装潢四个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标志着学院学制建设和办学层次都有了较大飞跃。学院集中了区内大部分优秀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他们专业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促进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丰硕成果。学院师生多次在国内外各类声乐、器乐、舞蹈、美术比赛(展览、演出)中获奖。近年来,学院应邀先后组团前往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访问,扩大、提高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和声望。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当代电视》创刊十年出版百期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机关刊物《当代电视》杂志创刊十年、出版百期纪念座谈会于日前在京举行。到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当代电视》创刊十年来所取得的喜人成绩。同时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中肯的意见。杂志社同仁决心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努力办好刊物,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电视轻喜剧《百姓三十六计》封镜
三十六集电视轻喜剧《百姓三十六计》日前摄制完成。该剧以每集一计的形式表现出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表现了中国百姓的勤劳、善良及足智多谋,同时也善意地调侃并鞭挞了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力图使观众在开口一笑之后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该剧由河南德鼎实业公司、青岛颐中集团、北影电视部和中视传媒经贸中心联合摄制。葛存壮、赵砚茹、贾兆冀等主演,李文华、牛振华、蔡明、侯耀文、郭达等参加了这部由刘苗苗执导,束焕、陆亮、赵志宇编剧的电视剧的演出。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华立”向“晚霞工程”捐款
杭州华立集团最近向中国文联“晚霞工程”捐赠一百万元。“晚霞工程”旨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积累和抢救国家宝贵的文化财富。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该项工程也十分重视,李鹏总理曾亲笔题词:“晚霞工程,再放光彩”。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少年邓小平的故事》在京演出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创作排演的反映邓小平少年时代生活的儿童话剧《少年邓小平的故事》,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为主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邓小平少年时代的成长历程,表现了少年邓小平的优良品质和远大理想,再现了邓小平伟大革命家的人生起步和爱国主义思想萌芽、发展过程。中福会儿艺青年演员范蕾颖、殷超斌分别饰演童年时代的邓小平(贤娃儿)和少年时代的邓小平(邓希贤)。此剧已于日前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演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