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

  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前瞻
路甬祥
编者按: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同志的这篇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论述的理解。
早在7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以战略家的敏锐眼光深刻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客观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同志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世界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三四百年前。310年前,牛顿发表了他的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确立了经典力学的科学体系,从而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学革命。以此为先导,迎来了18世纪的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以大机器生产为主要标志的工业化社会,使社会生产力达到空前的水平。
19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时期。不仅以电的应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促成了电力、电器、化工、运输等新兴产业的诞生,为20世纪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而且这一时期提出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以及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理论,为辩证唯物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而直接的理论根基。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辉煌的时代。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大大超过19世纪所取得的成就,也远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其间,相对论、量子理论以及遗传密码的发现,是本世纪人类科学智慧的三项最伟大杰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的普遍性规律,是人类在探索物质世界统一性征途上的一次巨大胜利,并为高空物理、天体物理、放射化学等一批新兴基础科学以及航天技术、核能应用技术等一批高技术的诞生开辟了道路。普朗克、薛定谔等人创立的量子理论,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物质运动及相互作用认识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它不仅成为结构化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也为微电子、光电子、激光技术、新材料、核技术等技术及其产业的问世打开了大门。年轻的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根据脱氧核糖核酸DNA晶体结构的X射线分析,提出了DNA的双螺旋分子结构模型,揭示了大千生物世界的遗传奥秘,诞生了分子生物学,迎来了生命科学突飞猛进的新时代,由此产生的基因工程技术为人类解决粮食、健康、环境等问题的困扰,提供了钥匙,展现了曙光。
20世纪即将过去,我们已经来到新世纪、新千年的门口。在下一世纪,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将如何发展?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伴随人类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呢?
      特征
从总的发展趋势看,未来科技发展将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从科学技术发展和转化的速度看,将更为迅速、快捷。科技知识的产生遵循指数递增规律,这是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客观进程相符合的。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知识的传播将更加快捷,以空前的速度,几乎无时空阻隔地迅速扩散。与此相伴,而且更由于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需要,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也将比本世纪来得更加迅速。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来看,不仅更加向微观深入,而且更加宏观系统,走向复杂和综合。学科研究的深入和分化,是几百年来科技发展的主流方向。在新的世纪,学科本身的进一步分化和向微观的进一步深入,仍然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是,近二三十年来,另一个新的方向已经诞生,而且已显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从各个不同的方位,穿越学科壁垒,汇流激荡,已成不可阻挡之势。这就是向着宏观、交叉,向着复杂的综合集成趋势。一方面,向更大的时空进军,向跨学科进军,向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复杂综合系统规律进军;另一方面,在科学内部,一改过去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层层剥离、步步分解的方法,逆向而上向综合和系统规律进军。
从科技发展的规模来看,更加社会化、国际化。如果说,在上个世纪及本世纪初期,科学家的个体科学活动还是发展科学的主要方式的话,那么,在未来的新世纪里,随着科学技术内部的交叉和联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趋势将更加突出。当代科学技术不仅已是国家目标的重要部分,需要国家力量的推动和组织,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依托,而且是全球和平与发展目标的组成部分,需要各国进步力量的联合和共同推进。科学技术的国际性交流、合作与竞争潮流,势必比本世纪更加蔚为壮观。当然,无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程度多高,科学家尤其是优秀科学家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永远是科技进步不可替代的创造动力。
科技发展的社会影响将空前广泛,愈加深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在研究第一次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时就已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邓小平同志指出:“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这些科学论断,在本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得到实践的验证,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打上科学技术的时代印记。展望未来,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将更加深刻、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并改变社会的生产、流通、组织结构、活动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
      展望
下面仅从发展的大趋势上,对一些重要的科技领域做一展望。
21世纪将是信息的时代。信息科学技术是研究信息的生产、采集、存贮、变换、传递、处理过程及广泛利用的新兴科技领域。以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及5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明为发端和支柱,以近年的信息压缩和网络化新技术为助催,以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微细加工技术以及现代数学、认知科学,甚至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为基础,在近半个世纪间,信息科学技术以它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生命力,风靡全球,成为科技发展史上最辉煌、最迅疾的科技领域。
可以预期,随着微电子、光电子技术及纳电子学的进步,卫星通讯(C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宽频带高速数字综合网络、信息压缩与高速传输、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科技前沿的进展,将给21世纪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消费和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带来难以估量的革命性变化。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无疑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活力的产业。信息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和竞争要素。
21世纪将是生命科技的世纪。本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随后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确立和DNA重组技术的问世,使人类开始从分子水平上了解遗传发育等行为,对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以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健康、环境等重大难题为目标的生物工程技术及产业应运而生,迅速发展。
当前,基因的分离、扩增、重组以及体细胞的克隆技术都已实现,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已经探明,细胞膜内外物质和信息传递的部分机制、微生物光合作用的基本机制已有所了解。科技界已从单个基因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大规模地对人类、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全基因图谱进行测序和诠释。随着水稻等重要农作物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及基因工程技术的深入研究,将引发农业上新的绿色革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问题。人类及一些重要动物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极大地有益于人们的健康,许多危害人类的疾病,如心血管病、癌症、肝炎、艾滋病、糖尿病,以及许多遗传疾患,将得到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人类的衰老过程可能得以延缓,为人类提供生物制药和移植器官的转基因动物将形成新的产业。对人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工作机理的深入研究和突破,将揭开人们认知过程的奥秘,认知科学、生物电子学的发展,可能使信息科技及人类的教育科学产生新的革命。
21世纪将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下世纪材料科技的发展具有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特征,最活跃的将是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高等陶瓷、生物材料、复合材料等。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高温高压、耐磨耐蚀等极端条件的结构材料、智能材料等也将进一步受到重视而获得新的发展。
具有超常性能的高等结构材料和各种功能材料,将通过计算机辅助的分子设计和工艺设计被不断创造出来。对环境友好的材料及制备工艺、加工技术将优先采用,材料和部件的可再生循环利用愈加受到青睐。纳米科技将带来材料和微细加工新的变革。制造技术将从传统的工厂、车间的屋顶下走向社会乃至全球。以信息、工艺与管理的计算机集成为特征,以社会生产要素与市场行销和服务相结合的虚拟工厂,将形成全球制造体系。由于当代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特点,功能性产品将被功能艺术性产品所代替,大批量、同造型的产品将被多品种、小批量,甚至单件定制的产品所替代。制造业的全盘自动化将被以人为核心、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人———机一体智能制造系统所代替。未来的制造业将全面进入柔性、智能、敏捷、精益、艺术化、全球化的新时代。
21世纪将是高效、洁净和安全利用新能源的时代。面向21世纪的各国,都把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关键科技领域给予关注。在下世纪,燃煤高效联合循环技术将广泛采用,煤的液化、气化将实现工业化规模;运行安全高效的核电能源将进一步获得发展;并将进一步开展水力发电;燃料电池、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优质、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其效率将大幅度提高。至下世纪中叶前后,人类取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利用海水中氢同位素进行的受控热核聚变装置,将有可能工业化,并将以最理想的方式解决地球上人类对能量的需求。
21世纪将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到下一世纪,人类将更加普遍地、理性地、科学地节制生育和消费,愈加重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质量,注意保护自然界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重视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循环。以消耗化石能源为主的时代将被太阳能、核裂变与聚变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逐步取而代之。人们将理性地改革社会体制,合理均衡物质财富的分配,健全社会民主法制,升华社会道德,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创造并追求健康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类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21世纪还将是人类继续向空间、海洋、地球深部不断拓展的世纪。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止步。除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外,还将进一步开拓天疆和海域,了解并征服深部地球。利用现代高技术进步的成果,人们将更加积极地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探测宇宙中的暗物质与反物质,联合建立大型空间实验站,发射火星探测器,探索宇宙间的生命迹象,制造可深潜万米的水下机器人,实施大陆、海洋深钻的科学探井计划,以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寻求和利用新的资源,拓展人类新的生存和活动空间。
21世纪将是自然科学发生重大变革、取得突破进展的时代。近现代以来的无数科学成就已在人类发展史上构筑了一座辉煌壮丽的科学大厦,展望下一世纪,更多的革命性的科学突破将为这座大厦再添新的光辉。可以预计,科学将从分化、深入,继续走向交叉、综合、统一,从简化走向复杂,人们对物质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的研究,将从常规条件走向非常规的极端条件;对新物质、物种的研制将从一般的化学反应、生物过程,发展到有效的结构设计、分子剪裁和修饰,以基因工程、分子工程的方法,获取预想的特定功能乃至生命性状;凭借人类的创造性逻辑和智慧,数学科学将继续在抽象的理性思维王国遨游,与此同时,作为科学基础的基础,将更加广泛地向科学、工程技术乃至向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从数学物理方法的分析建模,走向数字化的虚拟现实;以生命物质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为对象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以数理科学为核心,主要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将逐步走向以数理与信息科学为基础,以生命科学、经济与社会、环境与生态、心理科学与认知等复杂系统科学为主流,着重研究生命现象、心理与认知过程以及人、自然、社会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并在总体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党的十五大是跨世纪的大会,我国科技界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供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为提高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在世界高科技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一个伟大的创举
沈志华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伟大意义的精辟概括。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的结论,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也没有先例。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突破了传统观念和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创新。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邓小平同志没有拘泥于这些现成的结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从而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明确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计划和市场二者都是经济手段,都是方法,突破了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重大创造。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种经济体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教训,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从关注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高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途径,提出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伟大构想。这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把计划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社会主义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抑制市场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保证市场经济稳定、安全和公正地运行。这种新的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它与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联系在一起,以便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它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注入了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事业从总体上看一直是沿着市场取向的道路前进的。改革从农村起步,在城市拓展,并迅速波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六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二点一,农业得到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精神文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等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践有力地证明:市场经济不仅可以和社会主义相结合,而且只有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这一当代最富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并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从《中国经济增长与方式变革》想到的
厉以宁
王保安的《中国经济增长与方式变革》一书(人民出版社出版),从知识、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这样两个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从知识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中,作者强调要把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作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强调要加快产业科技化与科技产业化机制的建立,以促进科技进步与国民经济的融合。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在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比较借鉴的基础上,作者强调要重塑微观运行机制,以建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基础,同时强调要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即使在技术进步的模式上,仍应以市场为导向,加速从“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的转换。本书的这些观点不仅符合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而且也为转型时期的增长经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当今,经济增长是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在这个领域仍有大量课题需要有志者去完成。譬如,知识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大小的计算,这属于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把知识进步当作“余值”对待。也就是说,在计算出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之后,“余值”就归于知识进步所做的贡献。但问题在于,“余值”是一个界限模糊的概念,而知识进步同人力投资与技术更新往往是交叉的、重叠的。所以“余值”的计算很可能不准确,这正是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
再如,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究竟如何估计?如果说新设备和新原材料的投入确实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话,那么这方面的测算应该说不很困难。问题在于,技术进步不仅直接反映在生产中投入的设备、原材料等质量的提高上,而且也反映在间接作用于生产的客观环境的改善上。因此,在考虑经济增长问题时,不应该忽视技术进步的间接影响。如何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综合在一起计算,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还有,如何把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来处理?近来,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已经意识到将技术当作外生变量这种观念的局限性。国外研究成果中,也有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即把资本、劳动、人力资本、技术水平并列为要素,其中,劳动是指非熟练劳动,人力资本则指熟练劳动,技术水平体现于设备与原材料的改进上。与技术外生化的增长模型相比,这是一个进展,但技术内生化之后,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型尽管可以用来说明正的经济增长,却不易说明负的经济增长。因为知识是累积性的,技术进步是不间断的,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负的经济增长呢?可见,技术内生化问题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
再有,效益与公平的协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增长与政治制度、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经济增长理论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