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创造更加绚丽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
倪力亚
党的十五大报告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主题,将文化建设放在与经济、政治建设并列的地位,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基本纲领,提出了创造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任务。对文化战线来说,就是要认真领会和贯彻十五大精神,把文化建设放在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加以部署和推进,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大力发展和繁荣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广播影视等事业,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这一重要提法是在文化方面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发挥,反映了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国情,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战略思想,贯穿在我国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战略之中。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十年后此题词作为单独一篇文献收入了邓小平亲自审定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十五大报告将“三个面向”用于文化建设,使文化建设有了远大和崇高的目标。面向现代化,就是说,我们的文化事业要跟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与经济一道繁荣,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面向世界,就是说,我们的文化要对外开放,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优秀文化。面向未来,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向前看,着眼于未来。中国的未来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世界的未来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的文化要朝着这样远大和崇高的目标发展,引导和激励人们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断奋斗。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十五大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将新民主主义文化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命题的基本精神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加以新的解释,就有了新的内涵。我们的文化应该是民族的,它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决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表现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和性格,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竞争和激荡的形势下,保持和发扬我们文化的民族特性尤为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大事。我们的文化应该是科学的,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主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对一切腐朽反动的思想文化,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我们的文化应该是大众的,它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随着我国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发展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增长和多样化,同时要引导群众文化需求朝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一年前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了全面的阐述。十五大报告在坚持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的同时,强调了党的文化基本政策在这些文化领域的要求。
在文学艺术领域,十五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作出更多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优秀作品。”应该说,这些精神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一直是党中央反复强调的。邓小平1979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江泽民同志1996年底在第六次文代会和第五次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今年年初党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文艺工作的若干意见》科学地阐述了新时期我国文艺战线的形势,明确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光荣历史使命、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是指导文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奋发努力,积极探索,辛勤耕耘,创作了大量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儿童文学、报告文学、诗歌等各类文学创作空前活跃,风格、流派众多,体裁、题材丰富。在电视剧、电影、美术、歌剧、儿童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艺术门类,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展示了艺术创作繁荣发展的现实与希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也还不少,在一部分人的文艺创作和表演中仍还存在着淡漠“二为”方向、远离群众实践的倾向,存在迎合低级趣味、“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存在着鄙薄革命文艺传统、推崇腐朽文艺思潮的倾向。这些倾向是错误的、有害的,应该坚决反对。“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和国家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项长期的、基本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文艺的主旋律应该是讴歌时代、激励人民、昂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人类思维的活跃性、人民需求的广泛性、文艺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多样性,决定了文艺的题材、体裁、风格和形式必然是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认识和表现伟大的时代,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光辉业绩,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称的精品力作。
在新闻出版领域,十五大报告强调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新闻出版业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新闻出版工作担负着多方面的任务,但它的主体部分是意识形态工作,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出版工作的首要任务、神圣使命。党性原则是新闻出版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变。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党中央强调正确的舆论导向是非常有必要的。新闻出版工作要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牢固树立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思想,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始终把握正确的导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这是新闻出版工作党性原则的表现。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同时,还要坚持实事求是。两者是统一的。新闻宣传切忌虚假、浮夸、刮风、搞形式主义,那样做只会造成错误的舆论引导,危害我们的事业和挫伤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就是正面的宣传,也要把握好“度”,使人能接受,否则会脱离群众,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要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形成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谴责的舆论压力。这样的新闻舆论群众是欢迎的,对社会主义事业是有利的。加强新闻出版业的管理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必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新闻出版业规模数量的扩充是惊人的,但是由于规模数量过大,存在着滥、散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近几年,新闻出版部门正在积极推进从以扩大规模数量为主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的阶段性转移,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要完成这个转移还得做很多工作和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为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出版管理要着重抓好五个环节,一是管好新闻出版单位,二是规范文化市场行为,三是管好出版物进口,四是坚持“扫黄打非”,五是抓好新闻出版法制建设。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十五大报告强调要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出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的正确与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如何,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风尚,对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全面进步,都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命运。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地担负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光荣使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大好时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蓬勃发展,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理论研究滞后于社会实践,不能很好地站在实践的前面去指导实践。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入经济建设的力度不够;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未能持续有力地予以科学的阐释和指导;多年来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问题仍未从理论上予以彻底解决;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一些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分不清是非。为了使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期得到更好的发展,一定要坚决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对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方针和任务的重要决定,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科学严谨的学风,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切磋。对事关政治方向、重大原则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分清是非,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文学选粹与文化积累
——由《河南新文学大系》的出版所想到的
孙荪曹增渝
河南的文学研究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在河南省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历经五个寒暑的努力,完成了一项大型文化工程——《河南新文学大系》。这套丛书按文体分为九卷,皇皇十巨册,收入豫籍作家或长期在豫生活和写作的三百三十多位作家的各类文学作品一千余篇(部),总计五百余万字。这可以说在河南省的文学作品出版史上,是一件空前的盛事。在国内如此规模地出版省一级的新文学大系,也是首开先河。
从全国的角度来说,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由鲁迅茅盾等编选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大系》以来,一直在做编辑出版新文学大系的工作。在这种背景下,一个省还有没有必要再来编辑出版这种丛书?
这个问题,只有从文学、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现代要求来考察,才能说清楚。
首先,对于中国新文学的版图来说,河南的新文学创作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板块。诚然,在近代中国,河南只是一个落后的内陆省份。河南在近现代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远离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以天灾频仍,连年战乱,兵匪横行,民不聊生,文化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有抱负有才华的文学青年,或者在苦难的生活中颠沛流离,或者负笈远游,到京沪等大城市寻求发展。正因为如此,河南省的小说作者,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流派和团体。然而凭借着个人的生活积累、文学才华和勤奋努力,他们依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从徐玉诺到师陀,从姚雪垠到苏金伞,他们的作品无不以其鲜明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对家乡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著称于世,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得以在中国新文学历史上占据了无法替代的位置。所以说,这种落后的、边缘性的历史文化特点,既限制了河南文学的发展,同时,也成全了河南文学的独特价值和鲜明个性。
建国以后的河南,在另一种意义上显示出了它的文化特点。它已不再是一个被时代遗忘了的内陆省份,而是一块在革命和建设的浪潮中不断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经验、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教训的热土。河南文学特别是小说创作中那种热烘烘的势头、统一的主题、类似的情节结构和大体相近的语言风格,应该说是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种典型现象。特别是从五十年代开始创作的李準,更是以他一系列的短篇小说创作,如《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集中联结和反映着十七年文学中那些引人注目的成就和缺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一位小说家,李準的确是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代表。同时,他的作品中对中原农民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生命活力和审美趣味的真切感知和微妙把握,也早已成为当代文学传统中一个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
在“文革”后的文学浪潮中,除了前期张一弓小说所引起的轰动外,河南文学似乎较少引领风骚之举。然而,以田中禾、乔典运、李佩甫、张宇、段荃法、王怀让、周同宾等人为代表的河南作家的默默耕耘和层出不穷的佳作,仍给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无可否认,写农民、写乡土,依然是他们着力的重点,也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即使是远离故乡的刘震云、周大新、阎连科等人,也无不为此贡献出了自己的力作。而其开掘之深、切入角度之新、视野之开阔、艺术技巧之成熟,又远非前辈作家所能比拟。显而易见,“豫军”,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中,正和“陕军”、“晋军”、“冀军”、“湘军”等各个方面军一起,共同装点着百花盛开的美好春天。
所以说,像河南这样的大省,仅仅是全国性的选本中,有若干个河南籍作家的若干篇作品,是无法代表更无法展示其实际的文学成果和丰富的文学现象的。换一个角度讲,像我们这样大的国家,任何全国性的文化建设,其实也都应该有地域性的工作来支撑。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只有充分调动地方上的积极性,广泛发动群众,才能及时地抢救这批遗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任何全国性的文化图景,都不能缺少各具风姿的地方性文化的描绘。
事实上,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作者必须放开眼界,尽最大可能扩大视野,对一切有益的域外东西实行“拿来主义”,同时,也自然不能不来关注甚至格外关注本土的文学发展的历史传统、已经走过的道路和固有的特性。即使是革故鼎新、改弦易辙、叛逆革命,你也必须了解“我们”的“自己”,了解“我们”的过去。于是,在改革开放的行动时代,反而在思想上愈加渴望了解自身和过去的传统,这又是改革开放深入的反映。
也正是在求新求变的发展意义上,传统的文化积累意识被赋予新的内涵,被愈加重视起来。也是刚好遇到了特殊的历史机遇:二十世纪行将结束,新文学的行程几近百年,眼前的世纪之交以及下一个世纪,包括文学在内的许多方面都正在进行大幅度转变与转型,为了前瞻而需要后顾,因为需要前进而需要总结,这就特别需要认真的文化积累。
文学与文化的成果,表明本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创造能力,甚至成为一个地域的精神形象乃至整个形象的标志。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一部《河南新文学大系》,对于宣传河南,树立河南形象,将是别的东西所无法替代的。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现实生活是艺术的土壤
莫也
写实性绘画的精神脊梁和生命活力不是精湛的写实技巧,而是牢靠的艺术真实。对艺术家来说,要创作具有真情实感的写实性绘画,也就不仅要有精湛的写实绘画手段,还要有丰富的现实生活积累和纯真而朴实的情感积淀。
现实生活是提炼艺术真实的土壤。艺术家对艺术真实的理解来自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对生活情感的真诚体验。艺术家只有熟知大量的现实生活表象,才能深刻地感悟到生活的本质,即现实的本真精神。写实性绘画是通过对自然形态的生活表象的再现,来表现和阐释生活的本质,即艺术的真实。当年的文艺复兴运动之所以能对那个时代的思想及文化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一些大师对再现自然形态的视觉原理的研究与发现,并应用于艺术创作之中。艺术家寻找真实就像沙里淘金一样,需要付出艰巨的艺术劳动。艺术家忽略现实生活的积累,其绘画的真实感便会虚弱无力、精神萎靡。真实是艺术的精神与力量,它必须植根于深厚的现实生活的大地之上。
朴实的情感意识是艺术家塑造艺术真实的精神支柱。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其重要的原因是他所表现的都是他最深切感受的最熟悉的乡村生活。我国画家罗中立八十年代创作的《父亲》一画,之所以能令人那样感动,也缘于作者对中国农民深刻的了解和同情。罗中立作为当年的知青曾在大巴山生活数年,与当地的村民同甘苦共患难,对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说,朴实作为写实艺术家的主体品格和精神素养,它主导着艺术家能够客观地面对现实,以真挚的创作态度对待艺术。年轻一代的艺术工作者都应该注重这种情感意识的培养。
写实是艺术家表现真实的一种手段。画家的写实技巧愈高,其表现真实感的能力就愈强。但是,值得强调的是,艺术技巧上的写实性,必须是建立在生活现实之上和朴实的艺术感受之上的真实再现。写实只有表现经过提炼的现实生活,即艺术的真实,才具有美感上的艺术魅力。没有艺术真实的写实性绘画,只能是自然物象的干瘪躯壳或浮华外衣,现在充斥于市场的一些“行画”,虽极尽逼真物象自然形态之能事,器皿晶莹剔透,水果新鲜诱人,甚至可以把譬如一滴水珠、一个疤痕等细节刻画得令人真假难辨,但丝毫不能引起人们审美层次上的愉悦感,其孜孜以求津津乐道的表面效果反而只能令人大倒胃口。
真实是写实艺术最富生命活力的美学精神。创造写实艺术,必须以真实为艺术精神,才富有生命活力。写实绘画不是生活现实的自然摹写,也不是情感意识的无羁宣泄,更不是写实技巧的刻意搬弄,而是富有使命感的精神创造。写实的艺术手段、现实的生活存在、朴实的精神情感,都不能单一地取代艺术的真实。真实是生命,现实是土壤,朴实是灵魂,写实只是语言。在真实、现实、朴实与写实之间有着不可拆解的结构关系。随着艺术创作的形式日益多样,写实性绘画要想雄健地生存与发展,必须是对艺术真实的精神追求与主体高扬。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一瞥

  《绿部落》(长篇报告文学)
作者王琰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六月出版
这是一部以反映川藏高原军人工作和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把写作的视角集中在川藏线和西藏高原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以战争血液——军用油料的供应保障为主线,以军人的无私奉献为主题,以散落在高原上的军营——绿色部落为场景,描写了一个个具体人物的真实故事,反映出整个高原军人的群体精神风貌。
作品介绍了东起四川省会成都,西至西藏拉萨,全长三千多公里的川藏公路,以及途经十四座大山,十四条大河的复杂地理环境,介绍了修建这条公路时三千多名英烈死于塌方、泥石流、高山缺氧和土匪袭击的历史背景,也介绍了建国四十多年来,几个汽车部队在运送两百多万吨物资的过程中,复杂的路况和恶劣的气候又使四百多名军人牺牲,近千名军人致残的悲壮事实。作者从各个角度讴歌了和平年代中高原军人的真实形象。其中有在高原部队工作了几十年,担任领导干部的后勤部长,有身患多种疾病,骨瘦如柴,脖子上却围了八十多条哈达的基层干部,有为了在西藏种出玉米从家乡背着种子归队的军分区司令员,有作为高原“新生代”的学生官,有长年工作在雪山兵站的士兵“山大王”,有冒着生命危险几十次勇闯川藏线的汽车兵。作者描写了当代军人在高山缺氧的恶劣环境中,同大自然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也描写了在荒无人迹的高原,他们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作品还真实地反映了在祖国经济建设形势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现代文明与高原艰苦环境形成的强烈反差对高原军人思想和意志的磨练与考验,以及他们在为国戍边的过程中,在个人情感、家庭生活、妻子儿女、金钱名利上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无言)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清新质朴的诗行
王佃启
诗事消长,一如人事。八十年代诗坛,曾如闹市豪门,入者接踵;进入九十年代,忽然变为深山贫户,问津者少。不过,仍有自甘于寂寞冷清的诗坛守望者,能抵御世俗扰攘,坚守心灵净土,痴心播撒着点点新绿。宋曙光的《迟献的素馨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可以算作其中的一叶吧。
《迟献的素馨花》萃集了作者从二十年来所创作的三百余首诗作中挑选出来的六十余首诗歌。这里有对山川江河的吟哦;有对风花雪月的品味;有对真挚友情的歌唱;有对动人恋情的咏叹。其情思如山泉汩出,清澈温馨,沁人心脾。
纵览诗集全貌,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诗集中吟咏田园风光、四时风景之作是一个重要部分,如《春望》、《雪后》、《柳笛》、《枫叶》、《小溪》、《山路沉吟》等,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路一景,常能撩拨起作者飞扬的思绪,以致使诗人触景生情,禁不住浅吟低唱。
诗集中令人感动的还有一组青春恋歌,包括《初恋》、《知己》、《知音》、《爱之梦》、《温柔小夜曲》等。这些诗情感真挚、细语缠绵,如风荷玉露,晶莹剔透。使读者在与作者共同陶醉于美好恋情的同时,也在一种洁净的语境中淘洗了自己的灵魂。
诗集中还有许多歌颂人间情爱,赞叹祖国山川的诗篇,如《寄母亲》、《记一位盲诗人》、《我的祖国》、《长城抒情诗》、《白洋淀情思》、《桂林写生》等,无不融注着作者细腻独特的情感体验,将读者带到一种美的境界。
《迟献的素馨花》是一名跋涉者留在诗坛的一串清晰的脚印,这脚印也难免深浅不一。有的作品显得过分随意,缺乏提炼,给读者以浅白而不够隽永的感觉。若作者能在今后的笔耕中注意锤炼,定当写出更美的篇章。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和苏州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苏州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和韩国、日本的七十余位巴金研究者和专家相聚一堂,以巴金与他的同时代人为主要议题,深入探讨巴金创作与时代潮流、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与会者认为在即将告别二十世纪的时候,探讨“巴金和他的同时代人”这个主题,有助于研究本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有助于认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有助于认识文学伴随这个历史进程所发挥的作用。在研讨会上,国内外学者共宣读了四十余篇论文。与前三届相比,所提交的论文和发言讨论,以及在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拓展和收获。(文一)
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日前在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执教的清华大学召开了“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及新竹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两岸三地学者共聚一堂,与日本、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学者一起,纪念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一代宗师。在本次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文学界、史学界、哲学界、古文字学界的学者们从探讨王国维的思想和学术遗产及其现代意义这一中心议题出发,肯定了王国维在近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展开探讨了他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及他的治学特点、治学方法及其现代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文一)
《新生代石油文学优秀作品书库》出版日前,中国石油文联邀请首都文学界、新闻界有关人士,在京举行了《新生代石油文学优秀作品书库》出版座谈会。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新生代石油文学优秀作品书库》五卷本包括中篇小说卷《夏日辉煌》、短篇小说卷《我们的故事》、报告文学卷《希望之海》、散文卷《在日升月落的天地间》、诗歌卷《塑盔里的月亮》。这套书库编选了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学创作上成绩突出的一百多位石油文学作者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优秀作品一百五十万字,突出了石油人写石油事的特色,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特点,是石油战线近年来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集中展示。(王闻)
新时期散文创作研讨会举行由《中华散文杂志》社和鞍山市作家协会联合举行的新时期散文创作研讨会近日举行。与会者认真分析了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散文热”,认为散文越是受到读者的欢迎,越要注意提高作品的质量,加强散文的内涵。
与会者认为,当前散文创作存在着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有些散文内容空泛,言之无物;有些散文琐碎纤弱,热衷于表现小感情、小志趣、小境界等狭小的自我,远离了人们普遍关心的有意义的社会生活;有的散文晦涩朦胧,读之难懂,读者不知作者在表达什么;有的散文不重视语言锤炼,致使语言过于平白芜杂,缺乏艺术美感。与会者还探讨了散文的社会功能和文体特点等。(杨文宝)
甘肃省举行军事文学创作研讨会甘肃省作家协会和兰州军区创作研究室日前在兰州举行了军事文学座谈会,四十多位军队和地方作家、评论家参加了座谈。他们就当代军事文学的创作现状、西北军旅作家近几年的创作成果、深入生活、精品意识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旅文学的创作心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李战吉高凯)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日前在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执教的清华大学召开了“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及新竹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两岸三地学者共聚一堂,与日本、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学者一起,纪念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一代宗师。在本次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文学界、史学界、哲学界、古文字学界的学者们从探讨王国维的思想和学术遗产及其现代意义这一中心议题出发,肯定了王国维在近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展开探讨了他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及他的治学特点、治学方法及其现代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文一)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新生代石油文学优秀作品书库》出版
《新生代石油文学优秀作品书库》出版日前,中国石油文联邀请首都文学界、新闻界有关人士,在京举行了《新生代石油文学优秀作品书库》出版座谈会。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新生代石油文学优秀作品书库》五卷本包括中篇小说卷《夏日辉煌》、短篇小说卷《我们的故事》、报告文学卷《希望之海》、散文卷《在日升月落的天地间》、诗歌卷《塑盔里的月亮》。这套书库编选了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学创作上成绩突出的一百多位石油文学作者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优秀作品一百五十万字,突出了石油人写石油事的特色,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特点,是石油战线近年来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集中展示。(王闻)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新时期散文创作研讨会举行
新时期散文创作研讨会举行由《中华散文杂志》社和鞍山市作家协会联合举行的新时期散文创作研讨会近日举行。与会者认真分析了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散文热”,认为散文越是受到读者的欢迎,越要注意提高作品的质量,加强散文的内涵。
与会者认为,当前散文创作存在着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有些散文内容空泛,言之无物;有些散文琐碎纤弱,热衷于表现小感情、小志趣、小境界等狭小的自我,远离了人们普遍关心的有意义的社会生活;有的散文晦涩朦胧,读之难懂,读者不知作者在表达什么;有的散文不重视语言锤炼,致使语言过于平白芜杂,缺乏艺术美感。与会者还探讨了散文的社会功能和文体特点等。(杨文宝)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甘肃省举行军事文学创作研讨会
甘肃省举行军事文学创作研讨会甘肃省作家协会和兰州军区创作研究室日前在兰州举行了军事文学座谈会,四十多位军队和地方作家、评论家参加了座谈。他们就当代军事文学的创作现状、西北军旅作家近几年的创作成果、深入生活、精品意识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旅文学的创作心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李战吉高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