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他23年执教于大山,个人垫支5000余元救助贫困儿童和建(维)修校舍;学生们没有喝过一回生水、吃过一次冷饭,因为他捡回来的木柴足有25吨;一次胃大出血昏倒在讲台,他只在病床上躺了一晚,又提着几包中草药颤巍巍地回到学堂……他就是荣获1996年全国曾宪梓教育奖励基金民办教师一等奖的向尧珍。
  他,耕耘在大山深处
覃进之
湖北鹤峰老村,位于溇水中游,山大人稀,交通不便。59岁的岁的土家族民办教师向尧珍23年的执教生涯就是在这深山老林中度过的,而19年来他又在沙塔村小与一茬茬贫困学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沙塔小学是老村管理区的一所村级小学,每年总有几十名山娃子到这里学知识。
这位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的土家汉子,既当老师,又当校长;即是炊事员,又是保育员。课余他上山捡柴,做饭,烧开水,为学生洗衣被;晚上还要照顾寄读生洗澡,深夜要几次唤醒娃子们起床大小便。为了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向老师3次建修(维修)校舍,从家里背来猪肉大米黄豆款待木工,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挤出工钱,这所山村小学在修建时就节约开支3500余元。今年5月他又个人投入700余元维修校舍。
每月只有80元工资,还有40%不能按期兑现,还必须支撑着一家6口人的生活,向老师几年换不上一件新衣服。尽管生活拮据,有学生病了,他掏钱;有学生缺了墨水、练习本,他掏钱;有学生交不起杂费,又是他掏钱。十九年如一日,向尧珍爱生如子,为了让孩子们学到文化,他为贫困学生累计垫支2500余元的书本费、杂费。
8岁的鄢春霞,母亲是聋哑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上学。向老师买了书包、纸笔送到小春霞手里,并决定包下她上学的全部费用。有人问他到底图的什么?他总是笑笑:我图的是能教出几个像样的文化人,他们是大山里明天的希望!
(附图片)
↑每当遇到有的学生得了感冒等疾病,向尧珍老师就把生病的学生背在自己瘦弱的肩上,气喘吁吁地送到七八公里以外的医疗卫生所治疗。学生们说,这样的事儿每学期总有几次。
↑山路遥远,山娃子要带着饭上学,向尧珍老师就从家里背来一口木甑,专门将饭菜蒸热后再叫学生吃中餐,这事儿同升国旗一样在沙塔小学持续了19年。 照片均为覃进之摄
↑升国旗是沙塔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内容之一。图为向尧珍老师与学生们一起升旗。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草原之子
——记国航内蒙古分公司总经理巴达日夫
本报记者王谨
习习的凉风,吹拂着他那花白的头发;辽阔的草原,衬托着他那挺拔、结实的身躯。从喧闹的都市来到一望无垠的绿色草原,他的心灵似乎得到净化。
他是草原的儿子,然而在平时他满脑子都是“飞行、安全、效益”之类的概念、数据,难得到草原潇洒走一回。8月29日,他特地安排了一个到草原去度周末的“节目”。
秋日的阳光照着草原,他在蒙古包里开怀畅饮奶茶,并不时向客人介绍奶茶、奶酪的好处,黑红的脸上洋溢着对草原的挚爱。
他的名字叫巴达日夫,蒙古族,1938年出生在内蒙古大草原的一隅——乌兰察布盟。20岁时,他被选送到天津高级航校学习调度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民航总局、内蒙古锡林浩特航站和民航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局等单位工作。1990年,他出任全国民航省(区、市)局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全国第一家航空分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内蒙古分公司的总经理兼党委书记。
谈到巴总,每位与他共事的人都会滔滔不绝:巴总是“工作狂”,对下属严,对自己更严;巴总思想开放,管理内行,很有“超前意识”;巴总为政清廉,与民众打成一片,两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如此等等。
记者第一次见到巴总,是在他的办公室。只见他穿一身洗得有点显旧的民航工作服,说话的声音洪亮有力,爽朗的笑声透出蒙古族豪放的性格。
巴总显得很忙,难得静静坐下来与记者谈谈自己。他说他喜欢喝奶茶,爱吃羊肉;但由于和汉族同志共事久,如果没有奶茶、牛羊肉,也过得惯。他说他没有地域观念,工作需要去哪儿就去哪儿,一切服从党的安排、组织的调动。
谈公司,巴总兴致勃勃:“国航内蒙古分公司有一个团结协作的班子,一个认真负责的中层干部队伍,一个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员工群体。”
1996年,分公司获得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首届思想政治工作“金凤杯”,并一举扭亏为盈,实现盈利7600万元,还被评为国航所属22个单位中唯一的双文明建设标兵单位。
今年初,为减轻巴总肩上的担子,国航内蒙古分公司实行政企分开,巴总不再兼任党委书记而专司总经理职务,党委书记由原来巴总的副手李虎晓担任。巴总和李书记团结协作,使分公司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巴总看来,企业成功的关键是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领导,用人一定要公正,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信任对干部来说也是一种动力。”在国航内蒙古分公司,班子的表率作用、团结民主的气氛、正确的激励机制,使得全体干部、员工们有着广阔的施展才智的空间。
巴达日夫,蒙古语的意思是繁荣昌盛、兴旺发达。正如巴达日夫总经理的名字一样,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内蒙古分公司的兴旺发达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将军心系新一代
康新平杨琪岳林才
“贵州省现有30万失学儿童,而且大多是少数民族同胞的子女!”
当党委书记、政委喻忠桂少将将这沉甸甸的数字,带到省军区党委常委会上时,将军们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也明白肩上多了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扶贫先扶智,脱贫先脱盲,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尽心竭力投身‘希望工程’,让更多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于是,交一次“特殊党费”的活动在省军区小礼堂郑重举行。喻忠桂、钟理明、蒙进喜、邓国永、张继忠、宋良兴、陈开礼7位将军,带头将各自资助失学儿童的第一笔捐款,投入了捐款箱,从此拉开了贵州省军区实施“希望工程”的序幕。
接着,省军区每一位领导干部,机关每个处(室)党小组,都结对扶助了一名以上失学儿童。
这是1991年6月的事情。
6年来,贵州省军区官兵支持“希望工程”就像参加接力赛一样,人人不甘落后。省军区领导干部虽有更替,但扶助失学儿童的工作从未间断。新到职的陈庆云、王经文、刘世果、陈有忠等领导同志,都是上任后就忙着结对扶助了一名失学儿童。
1996年8月,望谟县麻山腹地的布依族少年廖明正,以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贵州省邮电学校。可他父母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上千元学费,对这个极贫县的贫困户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让儿子弃学务农吧,他们都觉得辜负了从1992年10月就资助明正读高小、读初中的喻忠桂将军的一片苦心。因为他们一家和许多乡亲都清楚:这些年来,喻将军已捐款近万元,先后资助了12名少数民族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廖明正绝对想不到,喻忠桂政委得知他考上邮电学校时,就已准备好了行李铺盖和1500元学杂费。在将军一如既往的关怀和鼓励下,这个“山里娃”终于跨进了省邮电学校的大门。
邓国永将军因病在解放军44医院住院时,听到省军区又在为“希望工程”捐款,便托人将自己未领的两个月工资领出来,全部捐献给“希望工程”。这件事在医院官兵中传开后,全院22个科室的同志立即仿效,捐款1万余元,使纳雍县22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孩子们虽然回到了学校,但在偏远的山乡看不到电视、报刊,也缺少学习资料和文体器材。省军区政治部主任陈开礼少将,便把自己的藏书100余册捐献出来,并带动其他干部一共捐出1万余册图书、资料,分送到了失学儿童手中。政治部还拨出专款,购买了彩电和篮球、排球等文体用品,赠送给长顺县敦操乡民族小学。
今年“六一”儿童节,贵州省军区领导把各自结对的受助生,从贫瘠、偏远的山乡接到省城贵阳,带他们游公园、看风景、逛商店,购买学习用品。这10多个第一次进省城的“山里娃”,简直高兴得手舞足蹈。在与将军家人共同进餐中,在和蔼可亲的将军怀抱里,孩子们争着汇报学习、生活情况,畅谈理想抱负,度过了他们成长期中最愉快、也是终生难忘的一个节日。
将军心系新一代,希望之火遍军营。
据统计,财力并不雄厚的贵州省军区,6年来共在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希望工程”联系点104个,修建“希望小学”2所,捐款37.7万元,官兵个人结对资助少数民族失学儿童765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负责人,一致赞扬:“贵州省军区官兵用爱心托起了明天的希望!”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共有一个绿色的家
本报记者马利
走在内蒙古的大地上,天高地阔,人的思路也会变得开阔、深邃。
听着那些苍凉、悠远的牧歌,随着风吹云卷,时起时落;看着远处高楼叠起,大道入云,到处洒满蹄印轮迹,你会从内心赞叹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勤劳、和睦、安详!
50年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历史翻开自由光明的新篇章。
5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各族人民,按照党指明的方向,共同建设着一个繁荣美丽的大家庭。
      用鲜血和乳汁浇灌情感让民族团结之树根深叶茂
当刚刚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的敖德巴拉站在我的面前时,怎么也想不到她会是个汉族妇女。红红的脸庞,是草原上强烈的阳光和刚劲的风染上的颜色。彩色的民族袍子,那样得体自如。她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蒙语、鄂温克语、达斡尔语,她是呼伦贝尔草原的女儿,却降生在黄浦江边的大上海。
37年前,当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着上海、安徽、常州等地保育院里的一群孤儿们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报请周恩来总理批准,将3000名孤儿转移到内蒙古来,草原的母亲们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这群“国家的孩子”!
敖德巴拉是被鄂温克老人高力根、南吉勒玛夫妇收养的。老人用血、用乳、用当时微薄的食品,把她养大。如今,敖德巴拉有着一位达斡尔族丈夫。在这个多民族的家庭里,有的只是和睦、友爱,很难看到民族间的差异。
敖德巴拉说,她忘不了草原母亲的养育之恩,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她骑着一匹枣红马,跑遍锡尼河东苏木的3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居住在那里的2500多口各族人民服务!
记者在草原见到了许多像敖德巴拉一样的被草原母亲养大的南方的孩子。在他们身上,各族人民的心血天然地融合在一起。如今,他们都长大成人了,为了报答草原人民的养育之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竭诚地工作着。
3000名孤儿的传奇故事,只是许多蒙汉人民血肉情谊故事中的一个插曲。古代有出塞的王昭君,如今更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扎根草原,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知识,受到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赞颂。
记者见到著名的植物生态学专家李博教授。从50年代起,他就陪同著名的植物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继侗先生来到内蒙古。
李博多次出入于巴丹吉林沙漠进行考察。在烈日和近70摄氏度的地表温度下,搜集资料,撰写下《内蒙古荒漠地区植被考察初报》,填补了内蒙古荒漠研究的空白。
李博教授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都拥有很高的地位。内蒙古人民记着他用知识和赤诚使辽阔草原永葆青青草色,使牧民的牛羊膘肥体壮。
像李博这样从内地到内蒙古草原来支援建设的知识分子有一大批。他们乐于成为内蒙古人,有的甚至把生命也贡献给了边疆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治沙专家江福利教授,在内蒙古林学院筹建了治沙专业。差不多用了30多年的时间,他把自己的心血全花在了治沙事业上。他在临终的时刻留下的遗言是:“把我的骨灰埋在内蒙古的沙漠里!”他要看着内蒙古人民逼退黄沙,建设美好的家园。
这些悲壮的故事,使人想起古代神话中的夸父追日。现代的科学勇士,用生命驱逐荒漠!
内蒙古人民记着他们的名字和功绩,把他们当成英雄和勇士,传唱在歌谣里。
在共同的事业和理想里,各民族人民的情感牢牢地凝结在一起、生长在一起,像一棵棵同根共生的参天大树。
      同一片蓝天,共一方水土齐心建设新家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内蒙古人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如同在当年的战争年代,不分民族,不分区域,互帮互学,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锡林郭勒盟委书记包俊臣感慨地对记者说:“在共建家园的劳动中,民族情感密切了,一种新的民族关系、新的人际关系建立了起来!”
65岁的蒙族女共产党员朱拉,是锡林郭勒草原上最早富起来的牧民。可是,富了,她却不忘周围贫困的乡亲。为了帮助汉族贫苦农民赵建武一家脱贫,朱拉把房子借给他,教他的孩子放牧,还送给他30只羊羔,扶助他发展牧业。
在朱拉大娘的帮助下,赵建武很快走上了富裕路,有了自己的马匹、牛羊、骆驼,有了新房、牛羊暖棚圈、储草库房,买了拖拉机,为了放牧方便,还添置了一辆“沙漠王”牌的小吉普车。
赵建武经济上脱了贫,思想上也更上一层楼,他以朱拉大娘为榜样,帮助其他蒙族兄弟脱贫。从1993年至今,赵建武先后拿出了160只母羊帮助巴特尔、达西玛、宝日、敖特根巴特尔几户蒙族贫困牧民脱了贫。
赤峰市委书记许久勋向记者介绍了发生在他们那里民族团结的事迹。他说:“过去,抗御自然灾害,各族人民团结一条心;现在,发展经济,大家更认识到谁也离不开谁。”
汉族村庄放牧草场少,蒙古族村庄就让出一些草场;蒙古族牧民想种玉米,没有技术,汉族村庄就派出覆膜机,帮他们播种,教他们技术。
位于查干沐沦河两岸的新立村和查斯台嘎查(村),分别聚居着汉族、蒙古族群众。他们隔河相望,一衣带水,世代友好。
新立村汉族兄弟的一张犁,耕种着两个村庄的土地;查斯台蒙古族牧民兄弟的一条鞭,放牧着两岸的牛羊。
有一年发洪水,因为河东岸低、西岸高,为防止新立村的稻田被洪水淹没,西岸的蒙古族牧民主动过河来帮汉族兄弟垒坝筑堰,阻挡洪水。高高的一条堤坝,两个民族友谊的情感长流不息。
在内蒙古的土地上,还居住着回族、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和睦相处,平等地享受着生活的各种权利,绿色的草原,像是大家共有的一个绿色的家。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湘西扶贫攻坚开始全面冲刺
本报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今年的扶贫攻坚工作抓得扎实抓得落实,干部、资金、项目、技术四进特贫村入贫困户,向特贫村发起了扶贫攻坚的全面冲刺,真正扶到了贫处攻到了“坚”上,成效显著。一条条新修的公路已蜿蜒入村,一个个新开发的山头已铺上新绿,一群群活蹦乱跳的山羊染白草地,村内六畜兴旺,田间禾苗茁壮。
湘西自治州是一个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速度相当缓慢。今年,经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特贫村尚有741个,共计53万余人(占全州总人口的1/5强)。为了尽早啃掉这块贫困的硬骨头,湘西自治州委、州政府今年加大了工作力度,年初就落实了“分级负责、一定四年,领导挂帅、单位包村、干部驻村”的包村扶贫责任制,要求干部、资金、项目、技术都要进村入户,下力气建设特贫村的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和村级集体经济,攻下特贫村这个“坚”。(洪振瑚)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我国有了第一个图像艺术专业
本报讯目前,我国有了第一个图像艺术专业,这就是中央民族大学图像研究所招生的我国第一个图像艺术专业大学本科班。
21世纪将是图像文化和图像艺术的时代。中央民族大学图像研究所所长龙熹祖教授介绍说,除公共课外,他们的专业基础课还开设了美学、艺术学、中外文学、中外美术、写作学、传播学、采编学、营销学、公关学;专业课21门,其中包括摄影、摄像、工艺设计、计算机三维动画等等。(韦荣华)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中央民族大学组织送文化送医下乡活动
本报讯日前,中央民族大学和有关单位共同组织满族书法家和医学专家前往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开展送文化下乡送医下乡活动。满族书画家于岱岩、舒秉钧、傅洵、舒雨汀、林竹云和医学专家张志云、郎振为、徐莲芝、刘征利、郭维洲、吴晓青等参加了这次活动。据悉,这次活动是中央民族大学送文化、送医、送科技下乡系列活动之一。(余梓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