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

  高举旗帜做好正在做的事情
曹伯纯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我们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做好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的根本要求,是全党同志的光荣责任。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是做好正在做的事情的根本保证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全党和全国人民一直在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没有写过,我们的前人未曾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要做好这件事情,唯有靠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个理论,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率领亿万人民,坚持探索、勇于创造的实践总结。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和政治保证。邓小平理论总结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在改革和建设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创造性思想,全面揭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遵照这个理论所揭示的规律想问题、办事情,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邓小平理论集中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它把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理想和追求,用最具中国风格和气派的语言生动而准确地表达出来,撼动人心,深入人心,把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事业、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一不是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离开邓小平理论,人民不答应。只有坚定不移地沿着邓小平理论指引的方向努力奋斗,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美好理想。高举旗帜,是做好事情的根本保证。
在理论上认识这个问题,还有两层深刻的含义:
第一,从理论自身的沿革说,一种理论之所以能够被继承,是因为它本身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地有所发展。所谓发展,当然包括继承前人提供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以及那些仍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论断。同时,更重要的是,后人能够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人民群众活生生的实践出发,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它。把马克思主义同现实生活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马克思主义就失去生命力。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因此,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做好我们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只能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第二,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说,无论人的主观愿望如何,一个时代的实践必然产生能够指导当代实践的理论。实践只承认和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的理论作为自己的前导和旗帜。理论只有为最广大群众所接受,才能够更直接、更彻底地转化为物质和实践的力量。一个有伟大理想和进取精神的政党,只有高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旗帜,才能够号召和团结人民去开创新的伟大事业。离开邓小平理论,就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的事业就没有希望。
      做好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扎扎实实地干好我们正在干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邓小平理论的主旋律。我们要运用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用新的实践成果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为什么要这样讲?说到底,还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这不仅体现在实践永远走在理论的前面,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而且还体现在理论必须回到实践,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自己,在实践中发展自己,以获得新的生命力。所以可以说,做好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做好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要排除各种干扰。高举旗帜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离开了发展,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的事实说明,贫穷就要挨打。这个历史教训是永远不能忘记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从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法制还不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并千方百计地解决这个问题,才算是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与此同时,要注意克服两种情绪:
一是急躁情绪。我们干革命、搞建设,就是为了改变现状。我们总想把步子迈得更快一些,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犯急性病,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往往给事业造成的损失更大。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这种急性病危害很大,常使我们一些同志对革命和建设,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上的准备,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提出一些超越阶段的口号和目标,干扰方向和视线,影响群众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小生产势力还有广泛影响的条件下,尤其需要下气力克服这种急躁情绪。
二是盲目乐观情绪。改革开放,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许多方面的总量指标都在世界前列。但是,从根本上讲,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相当落后,绝大多数人均指标水平很低。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不能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头脑发热,背离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放弃或淡化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贻误中华民族的前途。
广西的情况也是如此。十四大以来的5年,广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6.2%的速度增长,比全国高出4.1个百分点;199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全国第28位上升到第19位;基础设施建设有长足的发展,基本形成海陆空相互配套的大交通网络;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对照十五大报告列举的初级阶段九个方面的特征,当然还是处于不发达的初级阶段。我们一定要统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坚定不移地把精力集中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动员全部力量,一心一意,加快发展。
      “三个有利于”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标准
做好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会遇到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克服困难,战胜风险,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这就涉及一个衡量标准问题。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什么叫“一切”?从实践的主体讲,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级组织,你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要符合“三个有利于”;从实践的目的讲,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无论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还是物质产品的生产,都要“三个有利于”;从实践的结果讲,无论你主观愿望如何,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最终要“三个有利于”。否则就不能去做,不要去做。什么叫“根本”?也就是说,这是判断人们一切思想和行为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其他所有的标准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都要服从于这个标准。事情做得好不好,根本的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
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将把我们从各种禁锢中解放出来。只要我们真正树立并自觉地运用这个标准,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就会更加切合实际,认识就比较容易统一,许多影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矛盾和疑惑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所有制形式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疑虑重重。实际上,混合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是公有的,其他成分也在公有成分的控制下,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个体私营经济的原始资本是私有的,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管理下,发展生产,按章纳税,扩大社会就业,对搞活经济、壮大地方经济实力都有益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特别是在广西这样资源丰富,市场广阔,而经济活力不足,资金明显短缺的省区,放开手脚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有的地方、有的产业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比例稍高一些,其意义和作用就更加突出。
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是排除错误倾向干扰的有力武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个方面的概念。一个是“社会主义”,一个是“初级阶段”。这两个方面相互衔接,不可分割。我们既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讲初级阶段,也不能离开初级阶段讲社会主义。从我们党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看,有右的干扰,但对我们影响大的,是脱离实际、照搬本本、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思想和观念。“左”的观念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表现是很多的。但上升到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来分析,其症结就是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离开了“三个有利于”这一根本标准。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左”的习惯是抽象地谈论姓“资”姓“社”;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要问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前者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仅在上层建筑范围提出问题,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后者是以生产力为起点,从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解决判断是非的标准,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做好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事业就一定大有希望,中华民族就一定会在21世纪有更大的作为。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思想要辩证
——关于思想的漫谈之五
张聿温
对于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干部来说,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成功、制胜的根本。道理其实并不复杂,思想支配行动,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头脑里如果没有唯物论、辩证法,实际工作中肯定要出偏差、犯错误。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实践证明,不论是谁,也不论什么时候,思想上遵循辩证法,认识问题就全面一点,深刻一点,实际一点;行动上照辩证法办事,处理和解决问题就准确一点,科学一点,圆满一点。反之,就要出岔子,跌跤子。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学习辩证法,掌握辩证法,运用辩证法。有了正确而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才能很好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我们的事业才能顺利发展。
思想的辩证,就其要点而言,在于分析。分析好,大有益。首先是肯于分析,其次是善于分析。关于辩证法,列宁说过:“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世界是矛盾的,所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换句话说,就是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这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很倔,它既不相信人们的良好愿望,也不顺从领导者的颐指气使,还讨厌耍小聪明者的逃避或逢迎。它只相信中肯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解决办法。因此,在矛盾面前,偷懒、投机取巧是不行的,必须舍得下功夫、花气力进行分析。分析不是随心所欲地乱指点,脱离实际地瞎议论,而是要遵循唯物辩证法,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深刻地而不是表面地认识矛盾。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是两点论,绝对地肯定和绝对地否定都是不对的。但两点论又不是半斤八两,没有重点,不抓住本质、主流、主要倾向,就会陷入折衷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泥潭。只有既坚持两点论,又坚持重点论,才算懂得了辩证法的真谛,学会了正确的分析方法。
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应当自觉地和形而上学划清界限。人的弱点往往表现为思想上的惰性,而思想上的惰性又往往表现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因为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的检验。克服思想惰性,不但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且要学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比如,小平同志经常强调,“一定要讲两句话”,“两只手都要硬”,同时经常强调,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这既体现了两点论,又体现了重点论。小平同志这种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和我们党的实际出发,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施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思想品格和领导艺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在辩证法的指导下想问题,办事情,还应善于总结,积累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大凡在实践中奏效,受群众欢迎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都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也是应当坚持的。
“总之,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让我们记住4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出的号召,并努力把它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第9版(理论)
专栏:调查归来

  大关村脱贫致富的启示
本报记者吴珺
今年2月16日,本报《大关村苦干十二年挖掉穷根》的报道,引起很大反响。6月下旬,记者随“全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到贵州省黔南州大关村进行了实地采访。大关村原是一个极贫村,自然生存条件非常恶劣。大关人苦干12年,年人均口粮从1984年的130公斤增加到1996年的41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从1984年的不足50元提高到1996年的850元,在贵州极贫的“两山”地区(麻山、瑶山)率先摆脱贫困。面对大关村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和脱贫致富的可喜业绩,不由人不涌起激动、崇敬之情,也不由人不进行理性思考,从中获得启示。
      贫困地区要脱贫,离不开转变观念,振作精神
我国尚未脱贫的群众,绝大多数居住在深山、荒漠、高寒等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存条件恶劣。这样的客观环境造就了人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顽强性格,也往往形成安贫乐道、听天由命、不思进取、“等靠要”等封闭保守的观念。大关村人脱贫致富的首要原因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关村脱贫致富的过程,也就是变听天由命为开拓进取,变苦熬为苦干的过程。
大关村曾是有名的“三靠”村:花钱靠贷款、穿衣靠救济、吃粮靠返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他们认识到,苦熬没有出路,苦干才有希望。在那里,田地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民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当村党支部作出炸石造田的决定时,遇到了重重思想阻力。一些人认为这是异想天开,“要能干的话,老祖宗早想到了,还轮得到我们?”党支部开导大家,“大关千苦万苦,苦在缺田少土。过去我们也奋斗过,但是政策不对路,现在有了好政策,哪怕是再苦干一代人,也不能让子子孙孙再苦熬了。”破除思想障碍,既要靠教育,更要靠事实说话。为此,支部书记何元亮鼓励和支持共产党员李必兴、李必先两户各自在家门前开辟了2分田,种植水稻成功。何元亮抓住这一典型,召开村民大会。经过激烈辩论和在4分滑石板上收获400公斤稻谷的事实教育,终于统一了大家的思想。1984年冬,大关人义无反顾地点燃向贫困宣战的“开山炮”,开始了一场历经12个春秋的征服自然的生存较量。
他们在悬崖峭壁中挖石造田,修建小水窖。从1984年至1990年,整整6年时间,大关人没要国家一分钱、一件物,全凭自己的力量造出200来亩旱涝保收的稻田,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大关村的实践表明,脱贫先要立志,扶贫攻坚首先要帮助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转变观念。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想办法改变那种听天由命,安贫守旧的精神状态,树立起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绝对不能望贫兴叹,坐等救济,年复一年,面貌依旧。
      贫困地区要脱贫,离不开支部坚强,领导带头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贫困村能否脱贫致富,在一定意义上,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坚强的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党支部和一个好“班长”。
大关村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共产党员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过程中真正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支部书记何元亮被村民称为“火车头”。他说:“我当村干部一天,就要为大家服务一天。”他不仅率先垂范,带头在自家门口放响开山第一炮,而且还关心群众疾苦,深入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复员军人王明光在劈山造田中,由于疲劳过度,一只眼睛和右手手指被炸伤。此时,其新婚妻子想离他而去,失明而又多病的老母急得直哭。何元亮请来医生替王明光治病,组织大伙帮他家造田,又耐心做其妻子的工作。经过工作,其妻留了下来。王明光伤愈后全身心地投入劈石造田行列,并加入了党组织。如今,他家开田7.2亩,5口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何元亮身先士卒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精神感染了大关村的党员和群众,带动了大关村的党员和群众,形成了一个艰苦奋斗的创业群体。
      贫困地区要脱贫,离不开因地制宜,多种经营
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大关村并没有蛮干,而是动脑子,想办法,因地制宜地发展本村经济。
他们根据大关村的自然条件,提出“当槽开田,两山栽树,以粮食安家,以多种经营发家”的思路。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经济林。1987年,从四川买来杜仲苗,家家栽种。1988年,引种西厢梨、水晶葡萄。1989年,户户养起了商品猪。1992年,试种杂交苞谷成功,亩产达到500公斤。1993年,20多户村民搞油菜育苗移栽,也获得成功。
由于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大关村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全村经济也得到稳步增长。1996年,大关村已形成以杜仲、黄柏、椿木、核桃、银杏为主的林木206万多株,人均1560株,户均养猪5头,养鸡20只以上,人均纯收入比1980年增长19.6倍。
大关村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一个缩影,我们从中看到了贫困地区走出贫困、走向富裕的艰苦历程,更看到了消灭贫困、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的灿烂前景。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公有制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
邓国生
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为我们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指明了方向。
股份制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成果。股份制虽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充分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但它并非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早在中世纪,罗马包税人为竞争政府的包税合同,就组织了股份委托公司,这是股份制最早的萌芽。以后,这种组织形式逐步在采掘业、冶炼业、运输业和商业中发展起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股份制被广泛采用,并发展为成熟形式。目前,在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中,股份制已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重要作用。股份制之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发展的要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经营风险增加,管理工作复杂,这就要求打破私人资本积累缓慢和数量有限的限制,把分散的资本集中使用,把经营风险分散承担,用专门人才的科学管理代替业主的经验管理。股份制以入股集资取得社会资本的使用权,以持股份额分配红利和承担有限风险,以招聘经理实行科学的经营管理,正好适应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发展的要求。如果说,私有制基础上的股份制,只是使资本的私人性质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使私人企业表现为“社会企业”,那么,公有制基础上的股份制,则是从内容到形式都使资本成为社会资本,使企业成为社会企业。所以,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
股份制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筑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股份制,一是具有广泛集资功能,能够把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永久占有和使用,有利于举办大型企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保持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具有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功能,通过股票的发行、转让和买卖,促使社会资源从低效部门流向高效部门,从“夕阳产业”流向“朝阳产业”,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具有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功能,使经济发展建立普遍的联系和获得广泛的空间;四是具有完善经营机制功能,能够把责权利有机统一起来,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股份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首先,实行股份制改组能够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通过对公有制企业的清产核资和折资为股,委派公有股代表,以股东身份行使公有资产的所有权和负责公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则拥有法人财产权,行使公有财产的使用权,进行自主经营,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双方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其次,实行股份制改组能够实现政企职责分开。对公有制企业实行股份制改组,国家通过委派国有股份代表人以股东身份参加股东会和董事会,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和经理的聘任、奖惩作出自己的表决外,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由经理负责,政府不再干预,从而使企业经营自主权得以落实。
公有制采取股份制的实现形式,一是能够增强公有制经济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二是可以采取对其他经济成分实行参股、控股或吸收其他经济成分入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公有制经济对它们的引导作用和控制能力,更好地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而不是唯一形式。究竟采用何种实现形式,一定要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切忌搞“一股就灵”,一哄而起。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纳万象于一卷之中
——介绍《剑桥百科全书》中文版
黄鸿森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最近推出的《剑桥百科全书》(以下简称《剑百》)是单卷本案头型百科全书。此书英文原版宣布主要宗旨“在于提供构成人类知识总体的事实、事件、观点、信仰和成就的简明、系统而又可读的知识信息”。《剑百》中文版共475万字,正文部分共收条目24000余条。其中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条目约占43%,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文化艺术方面的条目约占53%。有插图、地图400多幅,彩色插图16页。最后附有汉字笔画索引。这部书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英国风格。《剑百》英文原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和钱伯斯兄弟出版公司合作编纂出版的。剑桥大学出版社作为世界著名学府的出版机构早已蜚声宇内。钱伯斯公司自从1859—1868年出版十卷本《钱伯斯百科全书》以来,以内容精当、体裁严谨、文字整饬和富有学术性而为读者称颂,历百年而不衰,成为英国百科全书界的巨擘。《剑百》为我国首次引进的英国百科全书,就具有上述风格。
时代气息。百科全书卷帙浩繁,编纂旷日持久,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风云迅速变幻的时代,往往书一出版,某些内容就有老化之感。《剑百》为单卷本,正所谓“船小好掉头”,可以说是跟上时代的。书中电子革命、计算机科学、太空探测等高科技内容,均已达到90年代初期的水平。
信息密集。全书24000个条目,每个条目往往都是可以写成一部大书的主题压缩在几百字之中,知识浓度很高,没有掺兑水分和说空话的余地。全书7万多个参见词起了相互补充和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中国”条释文之末,就介绍读者参阅35个条目。这样不但丰富了每个条目的内容,而且条目之间互相交织,把人类知识结构成多维的信息网络。
独特设计。百科全书有它的共性。《剑百》自出机杼的设计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整体结构是知识门类平衡。人物条目占22%,地名条目占16%,事物条目占61%,切合实用。引人注目的是书中附录《百科便览》,用图表形式按知识门类辑录了大量资料。天文地理、历法时差、符号数据、节日庆典等无所不有。例如20世纪世界各国政治领袖的完整名录则为各种标准工具书所仅见;体育运动的冠军资料也极为完备。这一部分即使随意浏览也颇能益智。
《剑百》的编纂者和翻译者都是一支出色的队伍。条目撰写者是来自各个高等学府、博物馆及其他权威学术部门的一支国际阵容的专家队伍。中文版编译委员会成员都是各学科专家,大都参加过百科全书编纂和编译工作,将近半数为《中国翻译家辞典》的列条人物。这样两支队伍合作出书,称得起是“珠联璧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