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专论

  世界石油供需两旺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刘克雨单卫国
石油可燃性好、热值高、污染少、运输方便、用途广泛,因而成为世界上主要能源和优质化工原料。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40.1%,高于煤炭(26.9%)、天然气(22.9%)、核能(7.4%)和水电(2.6%),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石油不但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石油既是产油国致富的源泉,也是石油消费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决定因素,也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一个国家对石油的拥有量和使用量,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石油的供需状况,不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而且往往成为影响一个地区乃至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重要因素。
近10年来,我国石油消费年均递增5%以上,而同期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仅为1.8%,从而导致石油出口量不断下降,进口量大幅增加,终于于1993年重新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如果今后15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8%,石油消费增长率约为4%,而我国石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仅能达到1.3%左右,更多地利用国外石油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已不可避免。因此今后10年—15年间世界石油供需形势更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油价稳定适中
世界石油市场跟其它商品市场一样,石油价格由供需状况决定,同时价格又对石油供需产生反作用,石油市场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石油市场又不同于其它一些商品市场,石油价格和供需还要受到世界石油资源、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造成70年代末、80年代初油价暴涨,油价一度突破40美元/桶。石油消费水平大幅度下降,加之欧佩克某些成员国纷纷违约超产,1986年欧佩克最大的成员国沙特阿拉伯也放弃“减产保价”的策略,造成严重的石油市场供过于求局面,油价开始暴跌,这宣告了高油价的结束。曾经火爆一时的世界石油市场开始进入相对平静的时期。尽管海湾战争曾激起波澜,然而油价总体上是在15美元—21美元/桶的范围内波动。1986年—1996年油价平均水平为17.81美元/桶。10年来相对稳定并且比较合理适中的油价促使着世界石油市场供需两旺。许多迹象表明,今后10年内油价稳定和石油市场供需两旺的形势仍将保持下去。
      需求稳步增长
1986年—1996年间,世界经济经历了萧条、复苏和缓慢增长几个阶段。在此期间,世界石油需求因经济增长和油价中等偏低的刺激而有较快增长。1986年世界石油需求为28.93亿吨,1996年增加到33.13亿吨;10年间增加了4.2亿吨,年均增长率为1.36%。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等多家机构预测,201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达43亿—45亿吨。
过去10年当中,世界石油消费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后还将进一步演化。首先,发达国家因能源效率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石油需求增长减缓。以经合组织成员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费,1996年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仍基本维持在60%左右,预计这一比例在2010年将下降至48%。第二,前苏联和东欧因出现经济滑坡石油需求下降,其中前苏联的需求量由80年代末的4.2亿吨下降至1996年底的2亿吨。第三,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增长强劲。1986年—1996年,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量由7.46亿吨增至11.41亿吨,年增长率为4.3%,是世界平均年增长率的3倍。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亚太地区消费剧增。由于亚太地区经济高速发展,10年间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高达5.4%。1992年该地区已超过欧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开始与北美、欧洲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亚太地区由于产量增长停滞、消费猛增,过去10年该地区供需缺口由2.27亿吨增加到5.22亿吨,成为世界石油供需矛盾最尖锐的地区。目前,世界前6大石油消费国中有3个是亚洲国家,即日本(第二)、中国(第三)和韩国(第六),这三国(包括中国台湾省)石油缺口共计4亿吨,占亚太地区供需缺口的80%以上。预计今后10年—15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量的一半以上将来自亚太地区。在近几年内,亚太地区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
      供应相对充裕
80年代初期的高油价刺激了石油产量的快速增长。1986年—1996年间,世界石油产量由29.4亿吨增至33.61亿吨,年均增长率为1.35%,其增长速度基本与石油消费增长速度相当。世界石油供给相对充裕,但供给的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其主要趋势是非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增长潜力有限,今后世界将更加依赖欧佩克的石油供应,尤其是中东产油国。
欧佩克石油产量曾占世界的50%以上,1985年一度下降到30%,而后又回升至40.5%。目前,世界石油增产的潜力主要在欧佩克,它拥有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77%,仅中东就占65%。另外,目前世界石油的剩余生产能力约有2亿吨,绝大部分在欧佩克国家,主要在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据伊拉克石油部长宣称,如果完全解除对伊禁运,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可以迅速由1996年的2880万吨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预计今后15年内世界石油产量仍将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将为1.5%—1.8%。2005年以前非欧佩克石油产量会由于北海、墨西哥湾和几内亚湾海上石油产量的增长及前苏联石油产量的回升而有所上升,2005年以后,非欧佩克石油产量将达到高峰,并开始下降。而欧佩克石油增产量将超过非欧佩克石油递减量,世界石油产量仍将保持持续增长。但世界石油生产格局将发生更大变化,2010年左右欧佩克在世界石油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将达到50%以上。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科技:石油工业发展动力
王国清
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与石油科技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近代石油工业技术开始于19世纪中叶,在此后的几十年间,由于没有出现先进的技术,世界石油工业发展不大。但从本世纪20年代起,由于科技的进步,世界石油工业飞速发展。
20年代—30年代,由于重力、地震折射波和地震反射波等早期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出现和使用,同时微古生物学、沉积学、地层学和古地理学等均被引入石油地质研究,加上背斜理论的指导,使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个飞跃,即世界原油发现率出现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1925年—1930年,世界年均发现原油约27亿吨;第二个高峰在1935年—1940年,年均发现原油41亿吨。这期间,许多国家获得重大发现,例如,重大发现使美国石油工业进入一个辉煌时期;中东地区发现了布尔甘(可采储量99.1亿吨)和基尔库克(22.4亿吨)等9个原油可采储量大于1亿吨的大型油田;委内瑞拉发现6个可采储量大于1亿吨的大型油田。
40年代—50年代,上述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以及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使用,使1945年—1960年世界年均原油发现率为33亿吨—55亿吨。在这个时期,油田注水技术在世界各地得以推广使用,使油田的采收率在一次采油的基础上平均提高15%—20%。
60年代—70年代,石油新技术不断出现,老技术逐渐改进,新成果越来越多。在石油地质理论方面,60年代诞生的板块构造理论被誉为地球科学的一场革命,促进了构造地质学的发展。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人类获得了许多重大发现,如加拿大沿岸含油气区、南美沿岸含油气区、中非裂谷系含油气区、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含油气区等等都是在板块构造理论指导下发现的。
在地震勘探技术方面,60年代出现的叠加技术和数字记录仪是石油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同时数字计算机也进入了石油行业,数字数据处理中心替代了原来的模拟回放中心,通过数字处理使地震剖面更加清晰。在油田开发方面,大型水力压裂技术的出现使原来认为没有经济效益的低渗透油气田获得了经济效益,使一大批低渗透油气田得以开发。蒸气吞吐开采方法的成功应用使一批靠常规方法没有经济效益的稠油油田获得了经济效益,使稠油的采收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20%左右。
引人注目的是,60年代起步的海洋石油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从60年代开始,相继发现几个大的海上油气区,如北海、美国墨西哥湾和中东海上油气区。
迄今,全世界已经发现1600多个海上油气田,其中有10个储量超过10亿吨的特大型油气田。探明海洋石油可采储量达20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3。80年代末,海上石油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
80年代以来,随着勘探程度的增加,难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80年代中期油价下跌以来,世界石油工业受到严峻的挑战。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除了继续开拓新的勘探领域外,老油区的评价受到了更大的重视,并在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相应的石油技术也向更精细的方向发展,如三维地震、盆地模拟、油藏描述和提高采收率技术等。进入90年代后,水平井在石油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不但明显地提高了油井的产量,同时使一些用直井难以开采的油田得到了成功的开发。另外,多学科综合方法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使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仅推动了昔日的石油勘探与开采,并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石油储存、环保安全、经营管理等方面,而且是未来石油工业的战略财富。科技将推动石油工业以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附图片)
图为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在英国北海作业的勘探平台。共心供稿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
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于10月12日—16日在北京召开,有54个成员国、34个非成员国参加大会。这是世界石油大会历史上参加国最多的一次大会,也是自第十二届世界石油大会以来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大会,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位代表与会。
本次石油大会的宗旨是技术和全球化——引导石油工业进入21世纪。主要内容有:进行技术交流,全体会议上的发言,分组会上发言、报告及论文张贴等,交流内容涉及石油现状、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及勘探、开发、科研、钻探、环境、管理、运输、安全等;大会举办两个展览会,一个展示世界石油大会各成员国石油工业的现状和先进技术,一个展示国内外各大石油公司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大会还举行文艺演出、音乐会、“中国之夜”、参观旅游等多种活动。
世界石油大会组织全称为:世界石油大会—石油科学、技术、经济及管理论坛。该组织于1933年在英国伦敦成立,是非政府、非盈利的常设国际组织,其宗旨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和加强对世界石油资源的管理,在世界石油领域中推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经济金融及管理问题的研究。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都是该组织成员。从1994年第十四届大会开始,每3年举行一次。
中国于1979年正式加入世界石油大会组织。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原总经理王涛在十四届石油大会上当选为1994—1997年度该组织副主席。中国在1993年4月获得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的主办权。
本届大会将昭示世界石油走向21世纪的共识和信心。(新雨)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中外石油工业合作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徐卫东
中国近年来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对石油天然气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在中国政府确定的“国内为主,国外补充”的石油工业发展战略方针下,中国石油工业在依靠自身力量稳定国内石油开发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实行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一方面欢迎和鼓励国外企业参与中国陆上和海上石油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也走出去,积极探索和寻求在中国境外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友好交往与合作。
中国陆上石油勘探开发对外合作始于1985年,当时对外开放了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湖南、江西、海南等11个省区,并根据国际惯例,采取石油风险勘探开发合作方式。这一举措得到了国际石油界的关注和响应,先后签订了海南福山凹陷及湖南洞庭、江西波阳、安徽阜阳、江苏苏北盆地石油合同。
1993年以来,中国石油工业加快对外合作步伐。陆上石油资源对外开放地区由南方11省区又扩大至北方的10个省区。在中国石油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相继于1993年—1995年组织实施了三轮大规模对外合作招标,涉及13个盆地54个区块,总面积402827平方公里。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从石油风险勘探项目到提高老油田采收率、开发已探明未运用石油储量、油田专项技术服务等方面,有选择性地开展双边谈判活动。截至1997年8月底,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已累计与9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家公司签订了36个石油勘探开发合同,合同金额累计7.9亿美元。渤海湾赵东区块石油合同区已获商业性发现,探明地质储量2657万吨,即将进入正式开发。
海上石油开采是国际公认的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的产业。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在50年代末起步,但发展缓慢,至改革开放前年产量仅为9.7万吨。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大大地促进了我国海上石油的开发与对外合作。经过四轮国际招标与多次双边谈判,截至1996年底,海洋石油公司累计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67家外国公司签订合同与协议126个,利用外资达53.8亿美元。外商投资已占海上勘探开发累计投资57.2%。
在引进来的同时,中国石油工业积极推行海外发展战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努力参与境外石油勘探开发,已相继在加拿大、秘鲁、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苏丹、中亚地区国家获得石油项目作业权,一批项目进入评估与合同谈判阶段,并从初期的低风险小型项目发展到勘探开发上下游一体化的大中型项目合作。今年9月1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第一船在境外开采的6万吨原油已运回国内。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努力寻求参与国外油气资源的合作勘探开发,以收购印尼马六甲油田股份为标志,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截至今年8月底,从该油田获得份额油先后已销售24船。最近,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石油天然气合作协议,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注入了新的实质性内容。
作为石油工业后起之秀的中国第三家国家石油公司——新星石油公司,近年来先后与美国、英国、挪威、日本等60多个国家的公司、科研机构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交流。该公司在国外承包实施了多项国际性物探、钻井工程作业,如“发现号”物探船在美国墨西哥湾作业,“探宝号”物探船在日本新潟近海进行地震作业,“勘探4号”钻井平台在英国北海海域作业,以及在西非科特迪瓦沿海盆地进行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等。
中国石油工业还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境外技术服务、产品输出等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先后与国外签订政府长期石油科技合作项目协议35个,签订石油合作研究项目协议8个,吸引研究费用近1亿美元。中国新星公司的石油机械已出口美国、加拿大、南美和东南亚等地区,石油钻头产品已进入日本市场。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答读者

  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
尽管地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量不可能十分精确地估算出来,但石油专家们还是对石油藏量进行了粗略的估计: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亿桶(约合800亿吨)石油,占当时探明储量的85%;自那时以后,新发现的油田几乎使储量翻了一番。一般估计,目前地球上大约还有1370亿吨石油藏量,按照现有的生产水平,全世界每年开采30亿吨石油,这样,地球上的石油还可供人类开采40年—50年。
随着新油田的发现,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不久前在维也纳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能源讨论会上,阿姆斯特丹大学著名教授彼得·奥杰尔提出一个振奋人心的观点:地球像吸足石油和天然气的海绵,根本不存在能源的末日。另外,最新科学考察表明,在地球永久冻土带和海洋冷水区深部存在着大量气体水化物,其成分主要由甲烷分子组成,据估计,地球上的气体水化物足够人类开发利用100万年。(龚平)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交接 朱根华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