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友谊之花

  胡志明诗的中国情
洪左君
早在1948年就听说过胡志明主席的汉文很好,但对于他还会写一手好的汉文诗,那是到了中国解放以后才知道。50年代初,《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通讯,引了他在1950年9月越南军队准备发起边界战役时写的一首汉文诗《登山》。这是我首次读到他的汉文诗。此后,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有机会看到胡志明更多的汉文诗。根据已知的,胡志明用汉文写的诗共有100多首,收集在《狱中日记》和《胡志明汉文诗》两本诗集里,其中《狱中日记》记叙了他1942年8月至1943年9月在广西被国民党反动派监禁时的狱中生活。在当代,一位外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一生中写了这么多的汉文诗,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根据已经公开出版的胡志明大量著作,人们会发现他用汉文写的诗远远超过用越南文写的诗。
胡志明的汉文诗绝大部分是写中国的事。在20—40年代,他多次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越南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常到中国来,就像至交好友串门一样,极少繁文缛节。他来中国主要是同中国领导人共商国是,也参观游览、疗养休息。从1950年至他逝世,20年间,他来中国不下30次,是外国最高领导人长期同中国往来最密的一位。由于他同中国交往至深,又有深厚的汉文功底和对中国旧诗艺术的酷爱,所以他吟咏中国的诗篇,是那样贴近中国人民的心。
在《狱中日记》100首诗中,胡志明通过自己的遭遇,揭示了他所看到的旧中国的一角。他在《问话》一诗中写道:“社会的两极,法官与犯人。官曰:你有罪,犯曰:我良民。官曰:你说假,犯曰:我言真。法官性本善,假装恶狠狠。要入人于罪,却假意殷勤。这两极之间,立着公理神。”这是对旧中国官场的辛辣讽刺。当时广西的隆安、同正两县正遇严重春旱,老百姓生活艰难。他以诗记之:“此间土地广而贫,所以人民俭且勤。听说今春逢大旱,十分收获两三分。”诗中对农民倾注了他深切的同情。胡志明对曾帮助过他的友善的中国人,永远铭记在心。1942年8月下旬,他由越南进入广西后,一位名叫杨涛的壮族农民为他带路。途中两人被国民党军警扣押入狱。杨涛身体较弱,在狱中患了痨疾。胡志明即写《杨涛病重》一诗:“无端平地起波涛,送你杨涛入坐牢。城火池鱼堪浩劫,而今你又咳成痨。”他在诗中借用中国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成语,对杨涛受连累坐牢和患病表示不安。越南独立后,胡志明不忘杨涛和帮助过他的其他广西老朋友。1963年越南国庆节,他特邀请他们到越南做客。因杨涛已过世,他便邀请杨涛的弟弟去。
《狱中日记》里有一些诗还抒发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逆境中的坦荡胸怀和对革命前途的信心。胡志明在一首诗中写道:“身体在狱中,精神在狱外。欲成大事业,精神更要大。”他虽然身陷囹圄,但是他从“笼门”看到的是“自由天”:“笼里暂时还黑暗,光明却已面前来。”这充分显示出一个伟大的革命者的豪迈气概。
新中国成立后,胡志明对这块他所熟悉的土地所发生的变化,抑不住内心的兴奋。他挥毫作诗赠送久别重逢的中国老朋友,赞美中华大地的山山水水和人民的幸福生活。1950年1月底他由越南秘密来京,在南宁不期而遇20年代结识的陈赓同志。当初他们相识时,陈赓是刚走出黄埔军校校门的学生,而现在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叱咤风云的高级将领,正准备奔赴大西南前线指挥解放云南的战役。胡志明十分激动,在广西省委、军区领导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写了一首汉文诗赠陈赓:“当年遇君一青年,如今统兵握帅权。雄兵百万听令你,捍卫革命固滇边。”胡志明还将这首汉文诗译成越南文,念给与他同行的其他越南朋友听。胡志明曾在广西桂林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写下《到桂林》一诗;1961年5月,他又一次来到新中国的桂林,写下《桂林风景》一诗。在他笔下,解放前的桂林是:“桂林无桂亦无林,只见山高与水深。榕荫监房真可怕,白天黑黑夜沉沉。”眼下的桂林则是:“桂林风景甲天下,如诗中画画中诗。山中樵父唱,江上客船归。”他是借今日桂林的美来赞颂中国的新生。1939年胡志明曾在湖南衡山叶剑英主持的国民党军官游击训练班工作,对当年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的湖南记忆犹新。1950年他乘火车经过长沙,抚今追昔,挥笔写了《过长沙》一诗:“长沙过去是沙场,一块楼台一点伤。中国而今已解放,长沙此后免桑苍。”此行中,他还写了《过湖北》:“我去田间都白雪,我来田麦已青青。明天机械代木械,亿兆农家乐太平。”诗中洋溢着他为新中国农民幸福生活而高兴的心情。
胡志明写许多越南的事也爱用汉文诗。在抗法战争处境困难的年代,他在越北解放区领导抗战时写下的汉文诗,如《元宵》、《报捷》、《赠裴公》、《秋夜》、《赠武公》、《思战士》、《对月》、《登山》等,也是脍炙人口的。这些诗不论是写景还是写情,都充满了坚贞为国为民的伟大爱国情怀。
胡志明主席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近半个世纪的深厚革命友谊。他在其一生中,竭尽全力巩固与发展中越的友谊。这100多首运用中国旧体诗艺术和格律写的汉文诗,是这一友谊的又一光辉体现。这100多首把爱国主义同国际主义融为一体的诗章,渗透着他最可贵和感人肺腑的一团炽热的中国情,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珍惜。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小议巴黎路标文化
马小宁
我自小不辨东南西北,平日独自去不熟悉之处,总要为找路、坐车耗去不少时间。即使是逛公园这等小事,有时也难免尴尬。如果公园大且不止一个门,站在入口处的景点示意图前,为确定自己究竟位于哪个门的哪个位置,往往颇费思量。
在居住了十几年的城市里尚且懵懂如此,骤然到了人地两生的国外,岂不要举步维艰?我就是带着这种惴惴不安的心情来到了被恩格斯誉为“欧洲文明在这里达到了登峰造极地步”的花都巴黎的。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我的担心纯属对巴黎的无知。抵巴黎次日,同事带着我乘坐了一下地铁和公共汽车,就一个劲地鼓励我单飞:“只要你看路标,绝对迷不了路。这儿的路标随处可见,当地人称‘路标文化’。”我一来没那么自信,觉得同事对巴黎的稔熟缘于长期在此间的学习和工作;同时也有些不以为然,小小路标竟也冠以文化,未免有些小题大做吧?但很快我便亲自体会到,同事所言不虚。
翻开巴黎地图就会发现,这里的路大都是斜的,纵横交错,宛如蛛网,显出几分随意,如同这一城市的浪漫风骨,但也让初来乍到者难辨东西。但细心的你也会同时发现,一个个红色的字母M和RER(分别代表普通和快线地铁)如繁星分布在巴黎市20个区内。这已成为巴黎地图的一大特色。呆的时间长了还发现,“不认识路,请下地铁吧”是巴黎人的口头禅之一。人们彼此之间交换地址或约会,也会特别说明有关地铁站名。巴黎人以地铁为骄傲。的确,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建设,巴黎地铁不仅以其分布合理、覆盖面广、现代化程度高、环境优雅著称于世,更形成了一套为人所称道的路标指示体系。
在巴黎市内任何一个地方,步行10分钟,准能发现一个醒目的地铁标志。进入地铁,乘客可以从售票口免费得到市区交通图。迎面的电脑显示屏提醒乘客下一班地铁抵达时刻。如果不知如何乘车,可请教自动指示屏。只需按下到站按钮,屏幕自会提供具体线路、换车地点等信息。巴黎地铁不报站,但站台内每隔数米就会有醒目的站名显示。一些大的地铁站往往汇合着数条地铁线,每条线又有相对两个方向,换车和出口通道交错,状如迷宫。但在视线所及,都有白底黑字的路标,标明方向、通道、车次和街道,帮助乘客有秩序地奔向不同目的地。可以说,只要记住中转、出口两个法文单词,你尽可一图在手,潇洒走巴黎。
巴黎的路标文化不仅限于地铁。在地铁站外,都设有邻近地区交通示意图。一个红色圆圈告诉你当前的具体位置,由于比例尺大,附近的街道、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巷也尽现其上。在呈放射状的岔道口,则竖有标明街道名称的箭头形路标。沿街建筑的墙上,钉着统一的蓝底白字、标明街道名和所属区号的路标。每间门面上也钉有同样色调的门牌号码,整齐而醒目。此时此刻,任你是再笨的人,也能顺利找到目的地。作为尝试,笔者曾徒步从位于14区的大学城走到2区的卢浮宫,一路穿街、走巷、过桥,全凭路标与地图结合。
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穿行中,多少悟出小小路标何以成为文化。大凡能称得上文化的东西,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应景之作,而是时间和智慧的积淀,并在不断的发展中,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因而具有了某种地方特色。巴黎有2000年的历史,巴黎地铁已近百岁。100年前巴黎路标如何,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绝不像今天这么完善。巴黎路标不仅使当地人直接受益,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使每一个外来人,无论停留时间长短,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细致入微的路标带来的方便,并把这种方便和巴黎联系在一起。小小路标也就无形中成为具有文化属性的事物。
置身其中,也领略了这种文化的魅力。设计者并没有把路标孤立地对待,而是把它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试想,如果没有一目了然的路标,日客流量达500万人次的巴黎地铁何以保持秩序井然?如果说,在现代社会中,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那么,作为其组成部分的路标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城市和国家的文明程度。巴黎的路标文化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它却体现出了一种为人服务的思想。巴黎市区的200万居民不说,作为国际文化名城,每年有数百万外国游客,其中不乏语言不通者。而方便的路标则帮助他们跨越了行路中的语言障碍,使他们在从容中欣赏花都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因此,路标虽小,却有文章可做,而且做好了,不失为一篇城市建设的美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走近普通人

  祖孙之间
徐步青
最近,笔者收到德国一位老朋友施密特先生的来信。16开的信纸,密密麻麻写了4页。施密特先生在这封信中打破常规,不谈他和夫人的近况,而是大篇幅的介绍他近两年来是如何教育外孙的。这虽然是一封普通的来信,可每当我联想起中国的“小皇帝”,不由得要将这封私信尽快公布于众,这也许对中国家庭如何教育孩子有借鉴意义。
施密特先生将近80岁,曾是德国某一化学工厂的经理,退休后他和夫人生活较安逸。三个孩子都有体面的工作,并且都有了下一代。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1995年他承担起扶养大外孙的重担。这一年,大女婿因调动工作全家人必须从德国迁往英国,正在上高中的儿子汉斯拒绝与父母同行,愿意继续留在德国就学。汉斯上小学时,父母离异,从此他变得倔强、沉默寡言,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关系相当紧张。他的继父是一家大公司的推销员,因工作需要,一家人经常搬家,为此汉斯更换过8个学校。此次他再不愿意从命了,父母万般无奈,只好求助于外公,两位老人也找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只好收留了汉斯。施密特先生家住乡村,所以学校离家较远,汉斯每天在路途的时间约需3个小时,外婆每天5点钟起床,为他准备早饭,下午汉斯回家时,外婆又得给他煮中午饭。生活上的照顾还算容易些,难的是如何抚平汉斯受过创伤的心灵,使他振奋精神,努力学习。
德国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青年假期可以到企业打工。1995年暑假,外公建议他去打工。一天,汉斯阅读报纸时,看到一家化工厂招收临时工,他立即打电话联系,并很快得到了这份工作。外公怎么也没有想到,外孙打工的公司曾是他工作过几十年的地方,不过外孙对此全然不知,如果施密特先生凭着老关系同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说一声,汉斯也许能得到一份比较轻松的工作,但他没有这样做,汉斯在公司干搬运工,劳动强度较大,下班后还要到驾校学一个小时的汽车。干了3天后,他想打退堂鼓,因为实在吃不了这份苦。外公外婆也非常心疼,但还是鼓励外孙继续干下去。一个月的辛勤劳动,汉斯挣了3500马克,他为自己的劳动所获感到骄傲,并拿出一部分钱交付了学车费用。汉斯拿到驾驶执照后,父母为他购买了一辆二手车,供他上学使用。1996年汉斯进入大学,学习信息学专业,他从家里得到德国大学生每月最基本的生活费用1000马克。为了培养汉斯的经济独立管理能力,外公为他开了一个银行账户。通过劳动,汉斯深知钱来之不易,从不乱花钱。他在大学的住宿、吃饭费用都得从这1000马克中支出,此外,外公家的电话费每月80马克,他得付30马克,汽油费也得自理。即使如此,他还用节省的钱从母亲那儿购买了一台旧电脑,以便帮助学习。在德国,汉斯的父母属经济条件较好的,外公的退休金也较高,有时中国留学生生活有困难,或发展中国家出现灾荒年,他会伸出慷慨之手。可他对外孙用钱却如此苛刻,这其中的意图可想而知。
德国老人来信的最后一段中写道,外孙与我们同住两年期间,我们处处给予他温暖,并不断鼓励和引导他。现在汉斯在学业、性格、品德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关系比以前融洽多了,今年暑期他开了11个小时的汽车去英国看望家人。不过他还不能主动做些家务,但如果让他干,他还是很乐意做的,这也许是我们的责任,我和夫人具有德国人的特点,干任何事一定争取完美无疵。所以一切家务总愿意自己干,生怕他干不好。施密特先生与中国人交往较多,从中了解到中国独生子女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他由衷地希望中国的长辈们千万不要溺爱孩子,尤其要注意婚姻的稳定,父母离异,受害最深的是孩子,幸福美满的家庭才能使下一代健康的成长。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小城的魅力
许宏治
从莫斯科乘电气小火车往东北方向行驶一个半小时,便到了谢尔吉耶沃。它是莫斯科州的一个小城。
谢尔吉耶沃曾于1930年改名为扎戈尔斯克,4年前又恢复了原名。城虽不大,但却历史悠久,拥有谢尔吉圣三一大修道院等著名古迹,因而被认为是俄罗斯最具特色的古城之一。1920年,根据列宁签署的人民委员会法令,在谢尔吉耶沃建立了国家历史艺术保护区。如今,这里已成为俄罗斯著名的旅游胜地。
出火车站后步行约10分钟,老远便看到前面的山丘上有一群巍峨壮观的建筑。一个个绚丽多姿的带尖圆顶,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想不到出莫斯科后,在这样一个小城竟会有如此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不知怎的,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好似到了大雷音寺跟前的感觉。那就是著名的谢尔吉圣三一大修道院。
谢尔吉圣三一大修道院是古代俄罗斯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谢尔吉耶沃的历史中心。城池亦环绕修道院而建。
修道院始建于1337年,创建者为14世纪俄罗斯著名宗教与政治活动家谢尔吉·拉东涅什斯基。那时正是金帐汗国入侵的时代。拉东涅什斯基支持民众奋起抵抗,因此受到人民的尊敬。他所创建的修道院也就成了俄罗斯爱国主义的象征。这也许就是修道院看上去像有瑞气和神圣的光环笼罩的原因吧?
这样一座大名鼎鼎的古修道院,我本以为门票价格一定不菲。结果却大出意外:进大门分文不取,只有院内的个别地方要单独买票参观,例如一段古墙的上层。进得门来,只见高墙之内古树参天,塔尖耸立,气氛庄严肃穆。50来座大小不同的奇丽建筑错落有致。它们是从14世纪至18世纪陆续修建起来的。其中最早的石建筑是1422年—1423年建造的圣三一大教堂。它和1476年—1477年建筑的杜霍夫斯基教堂以及1559年—1585年建筑的圣母升天教堂,是此后几个世纪内建成的庞大建筑群的核心。这里许多建筑的墙上都绘有精美的壁画和水彩画。据说圣三一大教堂内原有鲁勃廖夫所绘的《三圣图》,极为有名,现已迁往别处。最晚建成的一座建筑则是18世纪70年代完工的钟塔。这一庞大建筑群,是俄罗斯古代建筑艺术几百年发展过程的真实反映。
但现在,这些建筑只有少数对外开放,其余的不是大门紧闭,就是凭证件出入。在一个可自由出入的教堂里,我们看到许多人正排着队去对一个圣像行礼表示敬意,男女老少都有,样子非常虔诚。有的信徒甚至“五体投地”,长时间匍匐不起。修道院内,有不少身穿黑袍的修士、修女匆匆来往。有一个修女看上去一脸稚气,只有十几岁的样子。不知她小小年纪,为何已看破红尘,出家当修女了。来俄后我从未见过如此多的修士和修女,也从未见过如此虔诚的教徒。这里的宗教气氛之浓,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谢尔吉圣三一大修道院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而且具有收藏古代俄罗斯艺术珍品的传统。这里收藏的从公元15世纪至19世纪的珍贵艺术品,数量之多令人吃惊。在修道院的博物馆里,我们看到的既有著名画家的油画杰作,也有无名画家、雕刻家、铸造专家、珠宝匠和刺绣女工的作品。真是琳琅满目,使人大开眼界。有一个展厅,陈列着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各地区妇女的绣花民族服装。简直就是一部服装发展史。博物馆里展出的大量木雕和金银饰品,富有民族特色,充分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套娃,无论数量和花色品种,都是别处没有见到过的。还有各种木雕玩具,如狗熊、公鸡之类,造型生动逼真,十分可爱。在博物馆附设的小卖部里,我们忍不住买了几个。女售货员自豪地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谢尔吉耶沃本地制造的。谢尔吉耶沃制作木雕玩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产品不但在俄罗斯最有名,而且远销国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城不在大,有特色就有吸引力。这就是谢尔吉耶沃令人难以忘怀的原因吧。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丹尼利昆稻花香
阿君
8月,正是南半球的初春季节。我们应邀来到澳大利亚的内地城市丹尼利昆参加一场纪念美利奴羊引进200周年的活动。这个位于悉尼以西1000公里的城市实际上只是一个小镇,人口不到1万,但由于它是美利奴羊的诞生地,曾为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作出过决定性的贡献,因此在澳颇有名气。我们的主人兴致勃勃地给我们介绍了美利奴羊培育的过程,领着我们参观了美丽富饶的牧场,还破例向我们展示了饲养在保密栏舍里的澳大利亚“国宝”——美利奴种羊。正当我们尽兴欲归时,热情的主人却阻拦说:“别急,参观才进行了一半。下面我们要让你们看看我们新建的水稻农场。”
为我们驾车和充当向导的就是一个水稻农场主。他名叫兰德尔,看上去已60多岁,但身体却很硬朗。他一手扶着方向盘,一手东指西画地向我们作介绍。他称自己是中国的老朋友,因为他自1992年起每年都要访华一次,主要是参加北京国际老年人网球锦标赛,顺便在中国参观。也许是来自中国的灵感起了作用,近几年来他把1/4的农场改种水稻。当然,真正的原因是,尽管他们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羊种,但由于国际市场羊毛价格不稳,销路不畅,澳大利亚的羊毛业受到不小的打击。牧场主们纷纷另找出路。兰德尔找到的出路便是改种水稻。
兰德尔驾驶的越野车将我们带到了靠近一条清澈小河的水稻田边。一望无际、但又十分平整的土地上,每块由田埂围起的稻田至少有几十公顷。兰德尔解释说,他们这里有种植水稻的优越条件。一是地平,方圆几百公里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起伏,据说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平面区。二是有水,附近山上的雨水由一条名叫爱德华河的河流汇集,流经此地。此外,这里的地下水也丰富,可以打井浇地。放眼望去,我们看到一辆巨型拖拉机拉着一个大斗似的机器在远处接近地平线的地方工作。兰德尔说,那是一台激光平地机,他们就是靠这台先进的机器将地面找平。由于种水稻效益好,他打算今年再扩大稻田面积。
兰德尔的水稻农场现有2000公顷,但日常工作人员只有3人,其中还包括他自己。在农忙时,他们再雇用一些临时工。这么大的水稻田,插秧怎么办?我们问。回答是:我们采用直播方法。土地平整后,每年10月初就灌上水,然后用小飞机撒种。施化肥也用飞机。3月收割时,则用巨型康拜因。粗收后散落在地里的稻谷并不浪费,到时他们把牛羊赶来食用。尽管用的是直播法,水稻产量还不错,每亩可达700公斤左右。这里有病虫害吗?回答是:由于是新建稻田,还没有发现病虫害。最令人头痛的是野鸭子。每当水稻抽穗季节,成千上万的野鸭子会飞来啄食。如果措施不力,可能会前功尽弃。在澳大利亚,法律禁止人们枪杀野生动物,但他们得到政府特许可以枪击。然而,他们更多地还是使用激光模拟闪光枪,效果尚好。大约有四个星期,他们是最紧张的。
由于丹尼利昆的农民精于引进和培育优良稻种,这里生产的大米质糯味香,很受国外市场的欢迎。去年,这个地区的大米年产量已超过100万吨,主要出口到日本、印尼和南太平洋岛国,甚至还以“袋鼠牌”的商标打进了中国的超级市场。目前澳米出口价每吨已达600美元左右,是小麦出口价的1.5倍,因此农场主种植水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临别时,兰德尔对我们意味深长地说:“有朝一日,丹尼利昆可能会以它的优质稻米再次为澳大利亚作出贡献。”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老人节”拾趣
李培德
韩国的“敬老节”:韩国自1973年起,将原来每年5月8日的母亲节改为“敬老节”。对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终身优待证”,老人持证乘车、洗澡、理发,均可享受半价优惠。敬老节期间还举行各种敬老活动。
加拿大的“笑节”:加拿大的老龄日称为“笑节”,即在每年6月21日、夏季的第一天为敬老的节日。这天书店里摆满各种幽默书籍,供老人选购。喜剧明星去老人院义演。晚上晚辈们围着长辈共享天伦之乐。电视台增辟一台专为老人助笑的节目。
日本的“敬老节”:每年的9月15日为日本的“敬老节”。这一天,日本总理大臣要向百岁老人赠送银杯和贺信,地方行政官员也要向百岁老人赠送“敬老金”,发慰问信或登门拜访。各地在“敬老节”这天举行敬老活动。
美国的“祖父祖母节”:1978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签署了一项提案,将每年9月份美国劳动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美国的祖父祖母节,实际上也是美国的敬老节日。
智利的“老人节”:智利政府规定每年10月15日为全国“老人节”,并以15日所在的那个星期为“老人周”,举行各种敬老庆祝活动。
希腊的“老人节”:每年金秋时节,希腊克里特岛都要择“吉日”来举行“老人节”。此日必是风和日丽,并要大家出好节目,向老人致意、祝福。老人们自己也要举行文艺、体育节目比赛。参赛年龄有70岁年龄组、80岁年龄组、90岁年龄组及90岁以上年龄组。不论速度多慢,从无一人中途退出比赛,观众欢声雷动,节日气氛浓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加勒比歌手徐匡摄于古巴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莫斯科莫基者多尔哥鲁基大公像 许宏治摄于莫斯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