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社会观察

  见义勇为者反被诬为肇事者,石家庄一名出租车司机的遭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由此引发了有关社会道德问题的讨论——
时代呼唤良知
许海涛杜涌涛
9月8日一大早,经历了大悲大喜后的周国立,面对许多关心他的人,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天,他驾驶着崭新的红色夏利车重新上路了。
几个月前,这位出租车司机因自己见义勇为的举动反被诬为肇事者,一气之下,卖掉出租车。在社会舆论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讨回公道,重回“文明使者”行列。这就是石家庄各新闻媒体热切关注的“周国立事件”。
6月22日上午9时左右,周国立路遇一起交通事故,在围观群众的帮助下,他主动把受伤女学生送往医院治疗。在医院里,他帮助孩子挂号、垫付了治疗费。当周国立把受伤女孩送回家中时,女孩回忆不起受伤经过,其母一口咬定周是肇事者,要求他负责孩子的治疗。周国立把女孩和其母带到出事地点,尽管附近群众作证,撞伤女孩的是一辆机动三轮车,但受伤女孩的母亲不相信。此时,女孩又称头疼,周再次送母女到医院检查,并做了CT,女孩母亲以钱不够为由,让周拿出身上所有的钱,乃至出租车上的几元零钱。至此,周已为女孩垫付医疗费107元。
周国立一夜未眠,次日在事发地点贴出寻找见证人的启事。得知见义勇为的司机被诬为肇事者后,了解事情经过的市民十分气愤,纷纷留下地址和电话,愿意为周国立作证。当周再次到受伤女孩家中,请其母走访证人时,其母称:“我不相信任何人的话。”
几天后,周国立接到市交通管理局事故科的电话,说女孩的家属已经投诉了他。周国立的车被扣。虽然经过有关部门调查取证,排除了周是肇事者的可能,但此时周国立已是心力交瘁,经济损失上千元。然而女孩母亲仍不肯归还周垫付的医疗费,并威胁说此事没完,要求周去寻找肇事者。
此事对周国立一家打击很大,据周妻说,“一见那车就头疼。”周国立卖掉出租车后,夫妻同为下岗职工的周家失去了生活来源。
《燕赵晚报》连续报道此事,广大市民反应强烈,要求保护见义勇为者利益、谴责不道德行为的电话络绎不绝。一些市民得知周国立一家失去生活来源后,纷纷表示要捐款救助好心人。
石家庄市运管处王书记说,出租车司机是石家庄市的文明使者,周国立见义勇为的行为无愧于这个称号,对于这样做了好事受到委屈的出租车司机,我们应该保护,见义勇为的精神应该大力提倡。此时,被救女孩的家属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见义勇为者带来的精神打击和经济损失,他们通过新闻媒介向周国立道歉,并归还由他垫付的医疗费。周国立欣然接受这个迟到的道歉,原谅了女孩母亲的做法。
“周国立事件”引发的讨论仍在继续。《河北日报》辟专栏讨论此现象,一位读者来信说,本来是一场普通的事故,却弄出诸多是非曲折,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一是为什么肇事者会弃伤者不顾而急于逃走?二是为什么被救者家属会有“你救我们的女儿图个啥”的疑问?肇事者惧怕被讹诈的心理恐怕是促使其逃走的主要因素,本来是很轻的一点伤,而家属却非说是重伤,要个几千几万元的事并不鲜见。至于“你救我们孩子图个啥?”这种扭曲的心理更是对社会不信任的产物。
石家庄市一些学者对于“周国立事件”显示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十分关注。河北政法学院一位老师说,这一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一个社会要形成稳定的道德秩序,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不仅要有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而且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的“良知”自律。
不要让见义勇为的司机再受委屈,这是广大市民的心愿,也是政府的心愿。石家庄市汪海洋副市长专程看望周国立,奖励周3000元奖金,并表示,如果周国立还想开出租车,政府将特批一套营运手续。之后,石家庄市有关部门以最快的时间帮助周国立办理了各种手续,并减免手续费3万多元。
周国立开着新车上路了,他说:“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还会帮助他们,毕竟这社会还是好人多。”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学习篇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中共山西吕梁地委书记姚新章
姚新章,曾在运城地区县乡工作多年,80年代后期调任吕梁行署常务副专员、专员,1992年任地委书记至今。
这些天来,反复学习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所作的报告,深深感到我们吕梁这样的贫困山区,要以全新的面貌走向21世纪,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全区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把全区310万人民的力量凝聚到十五大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来,尤其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
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冷静地分析吕梁的过去和未来,有这一条最深刻的启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工作,经济就会发展,社会就会进步,各项事业就能上台阶。从1992年开始,吕梁抓住小平南巡谈话和十四大召开的难得机遇,大胆地在全国首先推出了以拍卖“四荒”地使用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国家、集体、个人等方面的积极性支持民营经济。为了使这些符合吕梁山区特点的创新机制顺利实施,我们选派了1000余名机关干部到一些条件艰苦、班子不力的特困落后村兼任支部或村委主要干部。这些创新举措的实施,使吕梁扶贫攻坚出现了超常规的突破,全区财政收入增加了5亿多元,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了近500元,其中有30万人从特困状态中解脱出来。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这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愿望。十五大为我们提供了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江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吕梁商业企业几年来坚持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使得亏损减少盈利增加的实践证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吕梁工业基础薄弱,布局零散,五大主导产业的升级,工矿、工商企业的改组、改革、改制主要要在“放小”上做文章,要真正放开、搞活。要坚持多样化的原则,采取租赁、破产、托管、兼并等多种形式进行。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政策,择优扶强,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股份公司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经济上台阶。
我作为十五大代表,十五大的盛况不时地回荡在脑际。新的时代呼唤奋进,扶贫攻坚不容怠慢。吕梁干部已经分工下到基层,白天到田间、进车间工作,晚上学习十五大报告,以饱满的热情,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女大学生猪倌
钱志新宋益群
裴立静,文文静静,初相识,很难把她与养猪场场长画等号。
裴立静在山东农业大学学的是商业英语。在学校里,她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裴立静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状况有切身的体会。父老乡亲,祖祖辈辈用传统的经营方式养猪种地,何时才会有出息?立静小小年纪,每想到此,总会发出深深的叹息。
毕业分配一天天临近,同学们都在风风火火忙着联系工作,裴立静却出奇地冷静。她参照自家的小猪场细算效益,手捧有关养猪业的政策法规仔细琢磨。她认定,不论社会怎样发展,养猪永远是一项受政策保护的阳光产业,而且经济越繁荣,市场前景越广阔。回乡办猪场,是适合自己的正确选择。
顶着世俗的偏见,带着青春的活力,凭着几年科学知识的积累,裴立静毅然回乡开始了她的新追求。
裴立静回乡养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怀和支持。新任泰安市委书记张庆黎多次到养猪场看望和鼓励她,现场解决难题;全国著名养猪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李铁坚,成了她的科技顾问;镇上优惠划出40亩用地,支持她兴办全市最大的年出栏万头的大型养猪场;金融部门也破例给她贷款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很快,“泰安市立静养殖场”开张了,小裴由“猪倌”变成了猪场老板。她对场内职工说:“既然大家叫我‘大学生猪倌’,咱就得靠科技把养猪场办出个模样来。”
其他猪场上仔猪,大都是从当地收购土种猪,不费功夫,收购价格也划算,但效益不高。裴立静看中的是英国大约克夏和新西兰长白。她用纯种莱芜黑作母体,与英国大约克夏和新西兰长白三元杂交,很快,培育出了一种瘦肉率高、耐粗饲、抗病强、长速快、产仔量高的新品种,定名“长大莱”。
在李教授的设计指导下,小裴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工厂化养猪模式。猪场除严把猪种关外,运用了干料饲喂、自动饮水、水冲保洁、定期检疫等一系列先进的喂养管理办法,达到了规模喂养的要求。
为加快生猪育肥速度,裴立静运用所学,大胆实验,一改当地老百姓养猪到了三四十公斤就减少饲料,给猪“吊架子”的传统饲养方法,选用颗粒饲料进行直线育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仅90天就出栏生猪200多头,有一头竟创出了87天育肥125公斤的生猪育肥新纪录。
近两年,小裴记录了10多万字的详尽资料,总结出一整套先进的生猪养殖办法。到去年底,裴立静先后投资200万元,建成了一座拥有猪舍400余间、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大型养猪场。
(附图片)
裴立静和她的养猪场。 曲建春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越过樊篱走市场
阎晓明
吕梁山区的柳林县是全国著名的红枣产区。3年前我去采访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几个外地来的枣贩子住在县招待所里,联手给出一个比市场价低百分之七八十的枣价,当地枣农没有任何异议,心满意足地就接受了。
柳林人有关红枣的市场行情、销路等信息仅来源于这几个小贩,这种现象不仅在吕梁,在其他贫困地区也同样存在。我曾问柳林的一些枣农,他们说能卖出去就好,价高价低随人家吧。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封闭。人们走不出自己那块狭窄的天地,没有市场的其他信息作参照,不了解市场的需求和走向,也就不能了解真实的市场。由此带来的后果,除了产品不能卖到好价钱,直接影响农民眼前的收入外,更重要的是,农民从这些不真实的市场信息中,难以认识到自己产品的真正价值,难以以真正的市场需求作导向,使当地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得以长足发展,形成龙头产业,并由此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来。
如何引导农民走向大市场,汇入大流通,迄今仍然是摆在贫困地区面前的一道难题。前不久我又去柳林,欣喜地看到,当地政府已经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县里成立了专门的开发公司,在本地的红枣产区带领农民修通了公路,建起了规模可观的红枣交易市场,使柳林红枣身价倍增,并由此带动了包装、运输、加工等产业。
越过小贩这堵市场的篱笆墙,不仅让广大农民尝到了红枣的甘甜滋味,也使柳林这片不宜种粮、适宜枣树生长的土地绽开出希望与富裕之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