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专页)
专栏:

  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黎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年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并由此出发确认中国现在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里,对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关的认识说点粗浅的想法。
第一,它把我们从传统的对社会主义历史时代认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传统的看法以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很长的时期。它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将不会很遥远就可以过渡到共产主义。以前我们出现的失败和困惑主要是和那种传统认识直接或间接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社会主义历史时代由短放长,把社会主义现实目标由高降低,这就与当前形势相适应,解决了如何坚持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取得了根据中国的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由。
第二,它提供了认识国际社会主义何以发生巨大曲折的普遍有效的思想观点。国际社会主义最大的曲折是地跨欧亚的俄国在世界上诞生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了70年又宣告解体。它为什么解体了呢?一种看法说那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又一种看法说,是由于西方从外面的渗透破坏。这两种看法都合乎事实,但都不是最后起作用的事实。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等与初级阶段的论述,从根本上说明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发生曲折的问题。同时,它也反驳了资产阶级种种恶劣的反社会主义宣传。
第三,它是革命的,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二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它们把社会主义的革命原则与当前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有两重意思,一是起点不高,二是前程远大。这好比从黑夜到白昼,必须经过黎明那一段。黎明也有两重意思,一是还在晨光之熹微中,二是跨过这一段,前面就是天光大亮。照我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可以归结到一点:中国社会主义是在黎明,世界社会主义是在黎明。


第3版(专页)
专栏:

  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与紧迫感
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
社会的发展靠的是生产力。生产发展的质量和效率靠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力量,就是要调动每个社会成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主动、积极、热心地参与建设事业。
精神文明建设有三个特点:(一)超前性——科学的先进思想有超前性。(二)滞后性——落后的、反科学的思想有滞后性。如社会上的陈规陋习,有民国早年的,有明清时期的,还有更古老的封建迷信思想现在还活着,毒害民众。由第一、第二特点引出第三特点。(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一种新思潮的成长,必经一定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关于群体的认识论,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群众逐步认识之后,才能巩固下来,不可逆转。因此,精神文明建设要有长期准备,长期投入,最后收到长期效果。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大量合格人才,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教育是育人之学,它的规律是渐进有序,因材施教。每一个现代国家公民必须接受基础教育,它是受教育者的权利,又是各级政府的义务,这是教育的起跑线。基础教育以后,根据社会需要及各人的兴趣特长,人才开始分流。高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继续,有起跑线没有终点线,人类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止境。
基础教育是现代国家公民必备的资格,要在三个方面打下基础:语文训练,品格训练,科学训练。对中国青少年来说,还要增加一条,即历史知识。十五大号召,认清中国的国情,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国情,过去的历史也是国情,了解中国历史及现状,对我国国情会有更深的认识,爱国主义是对青少年必不可少的教育。高等教育要改变大学生拔尖人才与总人数不成比例的现状,为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培养人才是立国之本,一定要有紧迫感。我们坚信,把十二亿人的智力资源开发出来,在未来的21世纪,我们将立于不败之地。


第3版(专页)
专栏:

  十五大的一大贡献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会长肖前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郑重地写进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这是十五大的一大贡献。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恢复了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通过彻底否定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猖獗的“文化大革命”,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确立了以实践检验真理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科学思想方法,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这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人民群众总是要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检验我们的理论,尤其是赞成为他们的幸福做了实事的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实事求是。
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关系的科学论断是实事求是的。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五大作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论断,抓住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跨世纪转折关头所面临的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大问题,坚持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3版(专页)
专栏:

  增强搞活国有企业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工业经济协会副会长周叔莲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规划了一条正确和可行的国有企业改革道路,对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增强全党全国人民搞活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有成绩的,但是比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是相对滞后的。滞后有客观原因,如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僵硬、富余人员多、负债多、社会负担重等。同时也有主观原因,如对遇到的一些问题,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对有些改革措施认识不一致,一下难以迈出较大的步伐。
现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景已经明朗。十五大报告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针对企业改革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和改革措施,既可开启思路,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首先,报告全面总结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经验。这些经验来自实践,具有普遍意义。事实证明,国有企业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搞活的,可以具备较强的甚至很强的竞争力,我们进行企业改革就是要创造一定的条件。其次,报告提出了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方针,并对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做了新的、科学的阐述,为解决公有制和市场经济如何结合的问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再次,报告明确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这将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姓“社”姓“资”问题的困扰,更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第四,报告提出和解决了“两个根本转变”如何结合的问题,企业是“两个根本转变”的微观基础,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良性互动,为解决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所有这些,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一个新的大好形势。我们应该深入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把国有企业的各项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3版(专页)
专栏:

  马克思主义史上的丰碑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庄福龄
党的十五大在全党竖立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史上有深远意义的丰碑。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竖起了一面资本主义必然由社会主义代替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戳穿了资本主义不可战胜、永世长存的神话,为即将来临的20世纪指明了方向。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转折关头,列宁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和俄国国情竖起了帝国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新理论的旗帜。继列宁主义之后,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又竖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是一面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正确结合起来的旗帜。
党的十五大又郑重地向全党竖起了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其一,邓小平理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永不停滞、永葆生机和活力的表现。其二,邓小平理论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根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使世界上这个有12亿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呈现出勃勃生机,走上一条兴旺发达之路。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开辟新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开拓新境界,在社会主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其三,近20年来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反映了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其四,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国情了解最透彻,把握最准确,决策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清醒地把我国社会主义列为不发达阶段,公开宣布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史上还是第一次。其五,邓小平理论善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提到哲学高度,作出具有时代特点和普遍意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论断,在全党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发挥了端正思想路线、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讲究方法、求真务实的巨大作用。


第3版(专页)
专栏:

  邓小平理论是振兴中华的理论
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长期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寻找能够拯救和复兴中国的理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算起来已有157年,这一过程也是探寻正确理论的过程。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并已具备理论形态,适应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促进了辛亥革命。在孙中山领导下,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帝制,使人们精神上和实际生活上获得极大解放,“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三民主义有局限性,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不鲜明,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抱有幻想。理论上的不彻底性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使革命中途而废。
“五四”以后,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在哪里?就是有了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人们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本质认识更清楚了。但是如何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这是当时中国的首要问题。理论必须面对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迅速发展,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历史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理论作出回答,指明方向。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一穷二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领导拨乱反正,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再一次结合起来,提出一系列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方针政策,逐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一次把马列主义中国化,并且在近20年的建设实践中证明这一理论的正确性。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列主义,运用个人的才思、智慧、心血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总结中国人民经历150多年、三个革命时期革命和建设经验而产生的理论结晶,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寻求复兴民族、振兴中华的科学理论。


第3版(专页)
专栏: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强调了“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全面进步,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的发展,二是政治的进步,三是文化的繁荣。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文化建设对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的凝聚和激励力量、它对综合国力所起的重要保证作用等一系列论述,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作用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刻。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培育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新人”。党的十四大以来,江泽民同志不断地强调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培养“四有新人”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创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中,特别是在思想道德建设中,“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的原则,是重要的指导思想。“为人民服务”既是我们党的宗旨,是对每个共产党员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又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都应当遵守的一个道德规范。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
在文化建设上,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极其重要。一方面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一方面继承和发展革命文化传统,同时吸取全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把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也就一定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3版(专页)
专栏:

  邓小平理论是创造性理论
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高放
邓小平理论是在70年代末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世界形势下创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以电子信息化为先导的世界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的大发展,亚非拉100多个新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和世界愈益多极化的趋势,使得自70年代末以来时代主题已经明显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来观察国际和国内问题,在近20年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自成科学体系,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国际战略问题上邓小平最大的新贡献是,第一次提出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各国通往社会主义之路应该由各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自力更生奋斗。强调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争端要通过和平协商、和平谈判、互相谅解、互相让步求得和平解决;扩大国际交往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强支柱。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提出并且论证了我国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封闭变为改革开放,从强调一大二公的单纯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从轻视知识分子变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这既体现了无产阶级对其杰出领袖一生的理论贡献适时给予充分肯定的优良传统,又显示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薪火相续、愈益发扬光大的强大生命力。


第3版(专页)
专栏:

  反对本本主义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卫兴华
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认识上的障碍,往往来源于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自以为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其实,由于它从本本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主观与客观分离,实际上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它不仅无助于而且有害于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大课题的解决。
对待马克思主义,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把它当作教条、教义,似乎只要背诵一些条条,就可以凌驾实践,指导一切,检验一切,判断是非,剪裁现实,理论背离实际,这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态度。另一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理论、发展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本本主义有三种情况:一是生搬硬套,削足适履,理论与实践脱节。二是把自己误解了的扭曲了的本本上的一些话,拿来评判实践,制造理论混乱。三是无视或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大师们,始终一贯地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马克思说:“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相反地,我们应当尽量帮助教条主义者认清他们自己的原理的意义。”恩格斯批评有的人把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原理,解释成绝对的原理,而忽视其条件。这样,“原理本身就成为不正确的了”。列宁不仅在思想上认识到而且在行动上去实现他提出的理论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的原则。他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讲了这样一句分量很重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毛泽东和邓小平同样大力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如果他们不冲破本本主义的束缚,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是难以取得胜利和获得现今这样的成就的。十五大报告继续反对本本主义,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这也是我们理论工作者应该承担的任务。


第3版(专页)
专栏: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沈宗灵
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报告将过去通常讲的“法制国家”改为“法治国家”是很好的。虽然“制”与“治”仅一字之差,但提“法治国家”与邓小平同志要法治不要人治的精神更一致,同时也可摆脱一些词义上的争论。
报告中除了讲“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外,还讲了依法治国的三个必要性,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以及“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三个必要性正说明“依法治国”代表效率、理性、文明、民主和秩序。它们可以说是法治本身的优越性和价值。报告还表明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民主紧密结合,是当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的一个原则区别。
为了加快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对法制建设提两个建议:
第一,加强立法和法律修改。十五大报告对所有制结构以及股份制等问题有很大突破。在立法上应特别注意制定一些亟待制定的法律,例如,有关证券交易的法律,迄今为止,仅有一些规章(多半是暂行的),还缺乏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立法方面更重要的是不少以前制定的法律,迫切需要修改,如《民法通则》、《公司法》,有关企业法、税法以及破产法等等。
第二,加强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又称案例)。十五大报告中提到“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审判与检察独立以及错案责任制是司法制度和改革方面的重大问题,这里仅就法律的形式和技术方面的改革提出一个建议,即加强判例。加强最高人民法院认定的判例,可以对运用法律起促进作用。我国的判例并不是法律。据我理解,它实际上是通过具体案件对法律的一种解释。为此,建议为了加强最高人民法院认定的判例的作用,要增多判例数量;提高判例质量;明确判例的效力;由某个主管机关统一出版判例。


第3版(专页)
专栏: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汝信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阐明邓小平理论是以中国国情作为出发点的,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完美结合;二是阐明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解决了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没有解决的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邓小平同志正是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一切应从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脱离了初级阶段的实际,去抽象地谈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然会从主观愿望出发或是从本本出发而导致失误。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建设放在坚实的中国现实的基础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是在中国的土壤上茁壮成长起来的,是完全适合中国实际的,所以说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其重要意义来说,这确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3版(专页)
专栏:

  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肖灼基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全面、精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对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深化所有制改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报告指出,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非公有制从“对立”、“补充”到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形式应该多元化,让它们共同发展,有利于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第三,公有制为主体,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优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往人们往往用数量指标来衡量,这是不妥当的。第四,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第五,抓大放小要与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相结合。抓大要抓住、抓紧、抓好,放小要放开、放活。第六,股份经济从“坚决试”到可以用。1992年初,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对股份经济要“坚决试”。经过五年实践,报告在股份制问题上有重大突破,这就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在实践中去大胆利用股份制和资本市场,推进国企改革。第七,股份合作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合作制是改革中广大群众的创造。第八,以资本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第九,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第十,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加收益分配。?


第3版(专页)
专栏:

10月8日,本报和求是杂志社邀请12位著名专家学者,畅谈学习十五大精神的体会。图为座谈会会场。 本报记者 李舸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