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邱氏鼠药案”虽以专家的胜诉而结束,但违禁剧毒鼠药仍在泛滥,造成环境污染,人畜中毒。专家呼吁——
  鼠药,不能再乱下去了
本报记者白剑峰
曾经轰动一时的“邱氏鼠药案”终以专家的胜诉而结束,然而现实生活中,科学并未战胜愚昧,违禁剧毒急性鼠药仍在泛滥。漫步城乡街头,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违禁鼠药招摇过市,迷惑公众。一些地方由于长期使用剧毒急性鼠药,不仅导致鼠密度回升,而且污染了环境,造成多起人畜死亡事件,危害十分严重。为此,有关专家指出:必须倡导科学灭鼠,坚决取缔违禁鼠药,否则鼠患难除,百姓难安。
国内外科学实验和灭鼠实践早已证明,急性灭鼠药作用速度快,中毒症状剧烈,使鼠类容易将毒饵与死亡联系起来,极易引起鼠类整个种群的惊疑与拒食,有人戏称为“牺牲一个,保住一窝”,因此灭鼠效果极差。从总体上看,用急性鼠药进行大规模灭鼠,无论策划何等精心,也难达到理想效果。相反,还起到了帮助鼠类淘汰劣等个体、优化种群的作用,造成鼠类的健康化、快繁殖,从而使鼠患更加猖獗。慢性鼠药则完全可以避免此类现象发生,鼠类在不知不觉中无痛苦地死亡,最终可使整个种群归于毁灭。近年来,我国一个个灭鼠先进城区的创立,无不是用慢性灭鼠药科学灭鼠的结果。而不少城市因使用“邱氏鼠药”等违禁药品,不仅不能达到灭鼠效果,而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违禁剧毒急性鼠药的成分主要有氟乙酰胺、氟乙酸钠、四亚甲基二砜四胺等。甘氟未经登记准许用于防治家鼠,也属违禁鼠药。但是,仍有不少厂商见利忘义,目无法纪,大肆生产和销售违禁药品,甚至采用恶劣的欺骗手法,故意改头换面,不标明有关成分,影响极坏。据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对江苏等8省市的情况调查,违禁剧毒急性鼠药的检出率高得惊人。有关人员在集贸市场等处随机购得鼠药样品27份,经检测,成分为氟乙酰胺、氟乙酸钠和四亚甲基二砜四胺的占91%。
剧毒急性鼠药的泛滥还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首先是极易发生人畜误食中毒事故,难以抢救,造成巨大社会损失。今年以来,安徽、湖南两省都曾发生特大中毒事件,调查结果均为四亚甲基二砜四胺鼠药所致。该药又名“毒鼠强”或“没鼠命”,是一种强烈的中枢神经刺激毒物,作用非常快速,大剂量中毒动物3分钟内即死亡。本品对所有温血动物都有剧毒作用,尚无特效解毒剂。其次,该药还容易被不法分子用于作案,破坏社会安定。再者,长期使用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违禁鼠药属植物内吸性毒物,在植物体内能滞留数月乃至数年之久。氟乙酰胺能滞留50天,四亚甲基二砜四胺可长达4年,极易污染环境。科研人员曾试验用四亚甲基二砜四胺处理土壤,生长的冷杉4年后结出的树籽仍能杀死野鼠,可见毒性之大。1995年冀东滦河口曾发现19只国家保护动物丹顶鹤因氟乙酰胺中毒死亡。该药也会毒死老鼠的天敌。
有关专家指出,违禁鼠药泛滥已成为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今年5月8日开始施行的《农药管理条例》,对农药登记、生产、经营、使用以及监督管理、处罚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它对于加强农药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畜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认真贯彻《条例》,堵住源头,清理整顿鼠药市场,严厉打击非法制售违禁鼠药者,对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鼠药是特殊的农药,必须严格执行登记审批制度,决不能放任自流。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协调,齐抓共管。同时,要广泛宣传制售使用违禁剧毒鼠药的危害性,普及科学灭鼠知识,教育群众自觉抵制违禁剧毒鼠药。各级爱卫办要加强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指导群众科学灭鼠。
不久前,全国爱卫办通报了4家生产违禁鼠药的厂家:江苏泗阳县鼠药厂、沈空新型鼠药厂、北京生物化学研究所、福州市消毒站。与此同时,全国爱卫办推荐了两批高效安全的慢性鼠药,以保证灭鼠除害工作健康发展。主要药品有:氰胺(中国)有限公司的“杀它仗(蜡块毒饵)”、上海农药研究所泰和实验厂的“溴敌隆”和“敌鼠隆”、张家口市鼠药厂的“杀鼠迷原药”等。(附图片)
——大家迅速转移!这里发现了“即死食品”。
夏清泉作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跨越海峡的话题
——首届海峡两岸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杨武军
7月28日,骄阳似火,祖国大陆一行18名专家学者经香港飞抵台北,出席首届海峡两岸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出于对炎黄子孙未来的共同关切,相隔多年的两岸学者聚首一起,探寻华夏民族永世昌盛的途径。祖国大陆学者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率队,台湾方面则派出了颇具影响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著名大学、研究机构的教授、研究人员。双方代表的阵容显示了大家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切关注。
  资源、环境问题困扰台湾
台湾岛地方狭小,资源十分有限,而人口密度又较大。虽然降水丰沛,但过度开采地下水已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表下沉。台湾工业发达,汽车拥有量较多,废气排放已使得空气质量较差。台北市每100平方米道路就有3.3辆汽车和4辆摩托车。驻足台北街头,阵阵呛人的汽车尾气扑面而来。四处横行的马路骑士(摩托车手)在潇洒的头盔下也不得不蒙上一块布口罩。据几位台湾教授讲,高雄的天空更是灰蒙蒙一片。台湾岛原为生物多样性地区,近几十年的过度开发,已使生物栖息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动植物种类日渐减少。保护生态环境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声,200多位专家学者成立了学术组织“永续发展论坛”,为台湾地区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台湾方面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人士主要来自这个论坛。
  用草的原子生产牛排
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专家们无不对科学技术寄予厚望。在第一天的开题报告上,中国21世纪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家源便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清洁生产、资源再生、污染防治技术的进步。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杨日昌教授更是描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图景。他说,现有的纳米微制造技术,已经使日本丰田公司制作出了米粒大小的汽车。二三十年后微制造技术的发展,有可能使制造业以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堆积方式进行,这样制造出的汽车强度为钢的50倍,而重量只有几公斤,大大减少了生产汽车的物质消耗。进一步的发展,还有可能用草的原子直接做出牛排来,省了中间转化过程的物质损耗。杨教授对于科技进步的信心,使人们不得不赞叹科技的魔力。
  国民环境信托运动
“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科学技术,还必须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行动,有赖于社会各个层面的支持与参与。”两岸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台湾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王俊秀的“国民环境信托运动”的演讲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王教授称,在英国、日本等地,正在兴起一种叫做“国民信托”的民间环保运动。对环保具有强烈愿望的人,每人交纳一定会费,由组织者将钱集中起来,购买大家认为需要保护的土地、海岸、河流等,不让污染者进入。目前英国国民信托运动组织已拥有24万公顷土地、550英里海岸线、60个小村庄以及一些森林、运河、沼泽,成为英国民间最大的土地拥有者。据称,台湾有个村的十几户人家,在工商业蚕食、地价飞涨情况下,为了维护家园的好山好水,共同签订协议:2011年前不准卖地。当然“国民环境信托运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民间环保努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社会主义制度则具有优越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但是这一运动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群众参与对于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专家门诊

  深度耳聋患者可重获听觉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韩德民
我国深度聋患者约有389万人,他们的听力损失在90分贝以上。致聋原因为先天性聋、耳毒性药物中毒、传染病源性聋、噪声性聋等。这些患者通常需要选配大功率助听器来提高听力,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不能通过配戴助听器改善听力或提高言语分辨能力,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及正常的社会交往。近年来,随着人工电子耳蜗技术的发展及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深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重新获得听觉功能带来了希望。
22导人工电子耳蜗主要由耳蜗内植入部分、言语处理器、方向性麦克风及传送器组成。声音由方向性麦克风接收转换成电信号后传送到言语处理器将信号放大、过滤、数字化,并选择及编译成适当的信号,信号经由传送器传送到接收器,接收器产生电脉冲传送到相应电极,电报直接刺激内耳的听觉神经末梢,并传送到大脑形成听觉,整个过程只需数毫秒。植入耳蜗内的22个电极分别刺激不同部位的听觉神经末梢,像弹钢琴一样弹出高低不同的音调,从而分辨不同频率的声音,达到改善听力和提高言语辨别能力的目的。
接受人工电子耳蜗植入的患者年龄应在两岁到70岁之间,双耳为深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临床证明使用助听器及其他助听装置不能改善言语理解能力。
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手术约需3小时左右,4周左右时听力学家开始调试人工电子耳蜗外部设备,并应用电脑调整言语处理器,使患者的听力逐渐达到日常生活需要。对患者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儿童语后聋患者的训练需要相对长的时间,先天性聋且无语言基础者则要1年至3年不等。
目前世界上已有1万多人接受了澳大利亚22导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术。绝大部分患者术后经过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能听懂正常人的谈话,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1996年,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与澳大利亚人工电子耳蜗公司合作引进了澳大利亚先进的22导人工电子耳蜗技术。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巡礼”开幕
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国保健食品市场巡礼”活动日前展开。此次活动将通过举办成果展览会等形式,使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保健食品品牌、标识深入人心。
如何评价我国保健食品市场?目前有多少名牌保健食品?中国保健食品工作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中国保健食品市场巡视活动将作出权威的回答。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人物

  治病扶贫一肩挑
——记山西吕梁地区红十字会疑难病症医院李廷俊
吴晋平刘明英
“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吕梁,吕梁有个好大夫,除病救穷永难忘,献旗难表众人意,送匾难书报恩情。”革命老区山西吕梁山区的不少结核病患者被李廷俊大夫治愈后,以诗歌和书信等形式表达感激之情。地区行署专员冯其福就收到一封河南商丘患者王德福的来信。信里以朴素的语言,讲述着医院救治和帮助他的经过。王德福不幸得了骨结核,变卖财产四处求医,贫病交加。在走向绝境时,找到了吕梁地区红十字会疑难病症医院。经过李廷俊大夫的精心治疗,奇迹般好了。出院时欠下医院1000多元医疗费,已无回家路费。李大夫马上送给他120元钱买车票。病人出门时,李廷俊安慰说:回家休养一阵后就能干活,不用着急,债慢慢会还清。王德福在谈到当时的心情时说:自己好像不是用手拿着这些钱,而是用心托着,两行眼泪滚了下来……冯其福专员看了这封信深受感动,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马上在信上批示:“洒向人间都是爱,这是老区精神,是吕梁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李廷俊大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楷模,送吕梁报宣传,让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有不少患者在李廷俊的帮助下不仅治好了肺结核、胸膜结核和骨结核病,而且还找到了致富之路,有的建了果园,有的兴了苗圃、办了乡镇企业、开了商店,还清了医疗债务,渐渐过上好日子。李廷俊是离石市政协委员,他以其身份帮助康复的患者学技术、找工作,告别贫困。有人说这是医生分外事。李廷俊却认为,做一个合格的医生要时刻想着群众的疾苦。贫和病是同一根藤上的苦瓜。不少山里人是因贫致病或因病返贫。病根穷根绞在一起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他尽力帮助患者就业。来自柳林县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李志旭,全身关节肿痛、僵直,久治不愈,因治病负债累累。李廷俊给他治好了病又托人安排他在当地福利厂学会做裁缝。由于有了技术,经济收入日渐增加,不几年,他还清了所有欠债,还娶妻生子,过上了正常人的幸福生活。
李廷俊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在吕梁和许多地区传颂着。他被推选为全国骨病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在国际医学讲台上、在美国举行的医学会议上他介绍了自己攻克结核病的经过,引起各国专家的关注。由于结核病菌的抗药性,近年来肺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呈递增趋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少患者处于缺医少药状态。过去的一些西药对治疗肺结核病已效果不大。李廷俊用中国传统医学和自然药物治疗取得如此进展,确实令各国专家欣慰。李廷俊说,我是用中医整体理论治本,治骨结核要兼治肺结核胸膜结核,然后在虫类王国和植物王国里寻找到结核菌的杀手。这样双管齐下,使不少患者告别了疾病的折磨。治疗结核病再不是华佗无奈小虫何了。他的演讲博得热烈的掌声。李廷俊成功地解决了寒性脓肿这个医学界的难题。过去用抽脓液的办法,抽完后又继续产生,病人既痛苦,又易感染。他筛选了大量的虫类药物,选出了几种疗效明显的药物,逐步形成了一个吸收脓液、消除脓肿的有八味药物组成的有效方剂,并研制成功结核病系列药。在《灭痨系列药品治疗流痰的研究》中,确立了以治疗肺、脾、肾三本为主的观点。他感到最值得自豪的是,加入了国际治疗结核病的行列,为世界人民造福。这也是吕梁老区人民的一份贡献。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自然之窗

  自由舞者——
黑脸琵鹭
温波文陈承彦摄影
如果您在野外见到嘴巴像一只宽扁的汤勺,长着黑色面孔而满身白羽的大鸟,那就是黑脸琵鹭。黑脸琵鹭是东亚特有的鸟类。它的喙长而扁平,末端变宽似汤勺状,这种形状的嘴使黑脸琵鹭尤能适应在浅水中觅食。它们依靠头部的左右摇摆来寻找食物,这一点与其他水鸟大相径庭。
黑脸琵鹭的脖子较长,飞行时像鹤类那样向前伸直。它们不管觅食还是休息都喜欢聚集在一起。
目前,人们对黑脸琵鹭的了解仍十分有限,主要是因为它们极其稀少,全球总数仅有400只左右。而唯一已被发现的黑脸琵鹭繁殖区在朝鲜半岛西海岸外的几个小岛屿上。每年4月底到5月间,黑脸琵鹭将回到这里,繁殖期从5月持续到7月。初生的幼鸟在40天后便可以离巢,但它们依旧与亲鸟停留在繁殖的小岛附近,直至8月中旬才开始独立生活。
随着秋天来临,黑脸琵鹭便开始陆续南迁,但它们迁徙路线至今仍是一个谜。当前鸟类学者只知道一部分群体的黑脸琵鹭会穿过韩国和日本,沿着我国大陆东部与东南沿海迁移,并越过台湾部分地区。
黑脸琵鹭3个最主要的越冬地分别是台湾的曾文溪口、香港的后海湾湿地和越南的红河河口。在所有的黑脸琵鹭越冬栖息地中,只有香港的米埔自然保护区尚得以有效保护,而其他的湿地无一例外地都面临着人为因素的破坏。
现今,我们尚缺乏对黑脸琵鹭的系统研究,只有零星的对这种鸟过境的记录,如在图们江口、鸭绿江口、江苏盐城、长江三角洲及海南岛东寨港都曾发现过黑脸琵鹭。
为了挽救这种珍稀鸟类,台湾野鸟学会编写出一本《黑脸琵鹭保育行动纲领》,以指导各国环保人士采取一致的步骤保护黑脸琵鹭。而香港的米埔湿地和越南的红河三角洲之所以成为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中的一员,亦离不开黑脸琵鹭的功劳,被传为“地以鸟名”的佳话。但愿它们能一如既往地自由翱翔,作东亚永远的“和平使者”。(附图片)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新医新药

  牛黄开发取得新突破
毕全忠
牛黄是一种珍贵药材。牛黄既稀少又贵重,可是数千年来人们对它的利用却并不充分。牛黄不溶于水,人服用后对它的吸收很不充分,大部分很快就随粪便排出体外。因此,从它的出产到充分利用,都有很大的开发余地。位于北京昌平的中国管理科学院牛黄培植研究中心在这两方面进行了十多年的开发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并获得很高的荣誉和奖励。
在中心主任陈裕容研究员的主持下,这个研究中心取得了3项突破性成果。一是培育、提纯了八代牛黄菌种。第八代菌经人工植入牛胆后,18个月左右即形成可取用的优质牛黄,最大的近200克,大大缩短了牛黄生成时间。自然形成的牛黄在牛胆内是活动的,经常磨碰胆壁,给牛造成很大痛苦,表现出很多病态。因此还没等牛黄长大,牛即被处理掉了。他们植入的牛黄核是固定的,牛的痛苦小,基本无病态。为进一步缩短牛黄生成时间,陈裕容正培育第九代菌种。这个中心在海南省建立了5000亩地的试验基地,同时租用内蒙古牧民的1万头牛供植入取用,形成了“工厂化生产”,年产可达60多公斤,也为牧民增加了收入。
第二个突破性成果是发明了牛黄取出后的保质技术。牛黄从牛体内取出后,很容易挥发和被氧化变质,只剩下内核有效,浪费很大。这个中心发明的抗氧化技术使牛黄的挥发、氧化减少到极小的程度。
第三项成果是解决了牛黄不溶于水的历史性难题。经他们处理后的牛黄入水即溶,而且成分不变。这样,牛黄从入口到大肠,能不断地被人体吸收,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这3项成果,国内外均无先例。他们培植的牛黄经心脑血管专家处方应用,对很多难治之症有很好的疗效。这个中心研制的“牛黄心身宝”对很多难治之症患者有很好的康复作用,尤其是中风、癌症、神经性疾病等症。陈裕容日前获得韩国国际展览中心、美国爱迪生发明中心、香港科学院联合评定的“对人类贡献金奖”。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新医新药

  心脑血管病需要“清道夫”
金叶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们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多发病,已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重视。急性脑血管疾病其病理变化实际上是缓慢发生和进行性加重的,急性发作(如中风、脑溢血)只不过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反映。因此,防止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应该从防治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开始。脑动脉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高血压患者没有合并脑动脉硬化是不容易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所以早期发现脑动脉硬化患者,给予适当的治疗,预防其发展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
福建新大陆药业有限公司研制出的软脉灵口服液可降低血液粘度、降低血球压积、防止红细胞聚集、加速血流速度、增加冠脉流量、使甲皱微循环中心血淤消失或改善,是一种较好的补肾健脑、改善中老年人脑动脉硬化的有效良药。该产品先后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福建省优秀新产品奖,并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人鸟同乐
本报记者 陶源明摄于四川绵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