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忆荒煤同志
陈播
荒煤同志已离开我们两个多月了,作为电影界的老前辈、老领导,他的音容笑貌还时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荒煤一生关注中国电影的事很多,我以为首先是中国电影文学的建设。
当荒煤走上电影岗位时,正是新中国电影初创时。当时,周恩来总理和陈云副总理对电影工作做了重要指示,要充实电影创作干部,先要充实编剧队伍,要加强在全国组织剧本创作,要发动创作人员深入生活,电影剧本不能由业务部门审定,要由宣教部门审定。荒煤根据这些指示精神到各厂作调查研究。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思想,在1953年3月,由他主持召开“第一届全国电影剧本创作会议和第一届电影艺术工作会议”,他在会上提出“在银幕上创造工农兵英雄形象”的重要问题。他强调电影艺术创作要尊重文学的创作规律,首先要写好人,写好人的各种不同的性格,写好性格冲突,要写人的命运、人的复杂情感,以情感人,写曲折的冲突,写情节的演变,写巧妙的结局,来吸引观众,感动观众,以情暗示主题以影响观众,才有可能达到较深刻地影响和教育观众的愿望。
为实现上述重视电影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他首先是要求厂长们在领导电影创作实践中,要提高自身的文学水平;推动各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们重视电影文学,指导创作和编剧队伍的建设;把电影局所属的“剧本创作所”的作家们分别送到各厂,要求各厂有一批专业作家作基干队伍;督促各厂组建文学编辑部,培植编辑人员;他还动员各地作协的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来写电影剧本;向电影导演们和其他创作人员提出,要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学素质。不久,夏衍也调来文化部领导电影工作。他敬重夏衍,在夏衍的指导和帮助下,拓展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中电影文学的优良传统,提出和创造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电影文学的理论,长期在指导电影创作实践中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形成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中的一种新的独特品种——中国电影文学,既是为了摄制电影而设计的文学构思“蓝图”,提高电影的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可以单独为读者提供文学欣赏阅读。
荒煤非常重视电影的文学表现力与文学表现技巧,重视苏联电影导演艺术创作经验,自己学,还要介绍给其他创作人员;他用文学创作规律分析电影表现人、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性格冲突,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艺术方法和技巧。荒煤特别重视对中外文学名著的分析,借鉴运用,以此来提高我们的鉴赏力和指导创作的能力。
荒煤为了建设和提高整个电影文学队伍,在北京、上海和各厂分别办训练班、学习班以至学校,为各厂和各省、市的作协培养出许多能写电影剧本的作家。他帮助各厂总结经验,要厂长善于做“红娘”促使导演和志趣相近的作家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使许多作家逐渐“通电”,大大地提高了剧本创作的成活率。
从1953年到1958年初,由于各厂重视电影剧本的电影文学创作,电影文学对导演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电影产量逐年稳步上升,影片质量也在逐年提高,开始出现了《渡江侦察记》、《上甘岭》、《董存瑞》、《平原游击队》、《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鸡毛信》、《羊城暗哨》、《家》、《十五贯》、《女篮5号》、《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等许多优秀影片。
1959年初,周恩来总理向电影界提出“要两条腿走路”,要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方针,要重视提高影片质量,为国庆献礼。夏衍提出电影不仅是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也应该给人们以艺术享受。在国庆10周年献礼片中,拍出了《林则徐》、《青春之歌》、《冰上姐妹》、《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风暴》、《聂耳》、《林家铺子》、《回民支队》、《海鹰》、《万水千山》等影片,电影创作开始注意到题材样式的多样化,重视了电影文学,描绘了人的感情,塑造了主要人物的崇高形象,使观众深受感动。
1961年初,由荒煤主持起草了《关于加强电影艺术创作与生产领导的意见》,他总结前一个时期的经验教训,提出正确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如何根据文学、电影特定的规律,加强对故事片的创作的领导问题。他还把积极培养和扩大专业编剧和编辑队伍,不断吸收青年作家和业余作者参加剧本创作……培养新生力量,壮大编剧队伍问题提到日程上来。荒煤总是从电影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强调电影文学的建设。
在新时期,荒煤又回到电影岗位上来,他和夏衍又重新强调电影文学的建设,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按文学艺术本质和自身的规律,电影文学要重视人、人性、人道主义的描写发挥,才能深刻描写人际之间的复杂矛盾冲突,刻画人的深层内心世界。
荒煤把文学带给电影,在我国创立了电影文学是电影艺术和电影制片的基础的理论,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电影具有深刻文学审美和民族风貌的影片的成长和发展,这是我们今后要继续研究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第12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中学生题材的上乘之作
——评影片《红发卡》
张永袆
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红发卡》新近被广电部确定为1996年度第二批国产重点影片。该剧讲述的是中学生叶叶娇生惯养,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性脆弱,几乎不堪一击……当代青少年心理素质先天不足,是人们看到却没有理解到的问题。编导发人所未发,以极其尖锐的形式将其置于人们的眼前,显然抓住了人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即在顺境中长大的新一代中国人,如何塑造自己搏击风浪的心理品格?如何培养自身敢于面对挫折、敢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性格?叶叶所经历的痛苦思索与挣扎的历程,实际上代表着的是编导对生活的敏锐感悟和热切期望:从需要别人抚慰到能够接受现实,给别人以力量,这无疑是叶叶精神上的升华。应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人成长的描述,也是一种与民族未来息息相关的描述。未来的民族需要今天的青少年去支撑,今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也许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来剖析问题的严重性,影片的典型感才显得那样的灼灼夺目。
叶叶快乐地准备度过自己15岁的生日,这时爸爸却因涉嫌经济案件被拘捕,周围的人害怕叶叶难以承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急中生智编织了一个美丽谎言——爸爸接到紧急通知去美国出差了。于是整个影片便围绕着美丽谎言的不断编造与不断怀疑而展开。当一连串问号——爸爸为什么总不来信?妈妈为什么总是心事重重?院里的邻居们为什么言词闪烁——萦绕在叶叶心头时,许多善良的人们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急急忙忙地从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排演了一幕幕虚幻幸福的喜剧。这种欢乐着别人的欢乐,虽常常引出有事与愿违的结果,然而他们挺身而出,甘愿为别人撑起一把伞,挡着日晒,挡着风雨,毕竟袒露出了人间最美丽的那一片晴空。
影片在结构上显示出娴熟之功。一是呼应。爸爸临走时给女儿留下了一只别致的红发卡作为生日礼物,可后来一直没有出现。编导忘了?没有。是为了把好戏放在后头,让叶叶在法庭上把这个发卡戴在头上,这个时机最好,准确地揭示了前后呼应的因果关系:爸爸用发卡表达的是亲情、内疚、悔恨,女儿用发卡展示的是衷肠、鼓励,是成熟的宣言!二是反差。编导一开始便把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推到人们面前,这与叶叶庆祝生日的氛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一方面造成了入题的迅速,另一方面也因此而形成巨大震荡,感觉十分抓人。三是跌宕。“爸爸”从国外写信来特地为女儿叶叶点歌,叶叶的妈妈听到了,李佳同听到了,同学们听到了,按照规定的时间,莎莎也把耳机塞进了叶叶的耳朵里,以为一切都是那样按部就班,可就在这时随身听偏偏出现了故障,致使最关键的人物叶叶反而没有听到。这里有意荡开一笔,情节并未减色反而增辉不少。四是巧机。影片中的许多事都是在人物的生日中发生的,这是“巧”,然而“巧”无生机便无意味,编导深谙此中三昧。叶叶的生日爸爸被捕,李佳同的生日失去恋人,莎莎生日没有朋友,都意在透露某种平常人的失落感觉,而这种感觉一旦投射到情节的发展历程中,便会形成一种出人意料的催化作用。
在镜头语言方面也颇有现代化的意味。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并不仅仅是电影技术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电影表达的现代化,其关键就是能否适应当今观众的需要。人们的审美能力已远远超出过去的水平,随着他们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红发卡》的聪明之处就在敢于把应该省略掉的东西全部省略掉。省略了中间许多环节,没有造成歧想,语言却变得简洁明快,一泻千里。
作为《豆蔻年华》姐妹篇的《红发卡》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有的情节还经不起敲打。二是有的情节有喧宾夺主之憾。但这并不影响《红发卡》成为中学生题材中的上乘之作。


第12版(副刊)
专栏:

  我党地下档案库首度在荧屏披露
电视连续剧《一号机密》摄毕
以收藏丰富档案资料而著称的上海市档案馆,最近开档案界之先河,与上海电视台联袂摄制完成了8集电视连续剧《一号机密》,将于近日与观众见面。
档案,虽然现在了解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仍不无神秘色彩。而被称为“一号机密”的中共中央地下档案库,更令人不由得产生一种神龙不见首尾的感觉。这个由周恩来同志亲手创建的地下档案机构在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始终没有受到损害,中国共产党老一辈的档案工作者以自己的忠诚、热血、生命维护了党的核心机密,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上海市档案馆的编研人员朱国明,以此为背景创作了小说《壮哉!脊梁》,曾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今,它又经改编搬上了荧屏。
《一号机密》,穿插了当年亲身经历过这场斗争的革命前辈的回忆,真实地记录了档案工作者在险恶的环境里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为了保证党的最高核心机密的安全,他们呕心沥血艰苦奋斗,与一心想破坏中共中央地下档案库的国民党反动派、租界警探、帮会、流氓,以及党的叛徒巧妙周旋。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英雄气壮,然而百炼钢化作绕指柔,英雄同样有缠绵的情感,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的儿女情长,溶化在为党的事业的奉献之中,格外催人泪下。该剧充分表现了共产党员“清贫的生活、崇高的信念、圣洁的爱情、伟大的风格”。(雅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

  范钧宏京剧作品在京演出
为纪念已故著名京剧作家范钧宏诞辰八十周年,中国京剧院日前在京举办范钧宏作品专场演出,演出范钧宏剧作精品《春草闯堂》和《强项令》。(王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

  舞剧《元神祭》搬上舞台
由黄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湖北美尔雅集团联合推出,黄石市歌舞团演出的大型舞剧《元神祭》,截至去年底已公演二十场,受到黄石观众的欢迎。已列入湖北省重点剧目的《元神祭》,是一部讴歌华夏祖先开创历史和文明史话的舞剧。她的诞生是黄石市实施精品战略,广开才路,集中省内外智力、人力的结晶。该剧已订于一九九七年上半年进京演出。(刘浪)


第12版(副刊)
专栏:

  《春风沉醉的晚上》问世
根据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郁达夫的小说名著改编的五部十集电视连续剧《春风沉醉的晚上》新近制作完成。该剧再现了“五四”时期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向往新生命和新生活的渴望和理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该剧由余华、刘毅然、于永和联手改编,刘毅然执导,北京新陆地文化艺术研究所拍摄。(杨锋)


第12版(副刊)
专栏:

西班牙舞 赵士英(速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