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读《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有感
王春明
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03周年之际,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陶鲁笳的回忆录《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
作者饱含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敬仰的深切怀念之情,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同这位历史伟人接触和交往的许多真实往事。
作者陶鲁笳是一位参加过著名的“一二.九”运动的老同志。1949年春,就在多灾多难的祖国即将迎来黎明曙光之时,已是中共太行区党委书记兼太行军区政委的陶鲁笳在北平香山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毛主席!从此以后,尤其是他在1953年1月至1965年8月担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期间,同毛主席直接接触和交往不下40次。他还常常被指定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文件起草小组的工作,因而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得到毛主席的言传身教。为使共和国的这一代省委书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毛主席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他孜孜不倦地教导省委书记们怎样抓大事;怎样搞调查研究;怎样总结群众中的先进典型;怎样坚持干部参加劳动;怎样利用商品生产和价值法则;怎样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怎样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怎样读书学习;怎样尊重唯物论,按照辩证法办事……作者以真挚的情感、犀利的笔触,把这些记忆犹新的情景,作了鲜明、准确、生动、翔实的描述,使毛主席的伟大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读来感人至深。
这本17万字的回忆录,情真意切地向我们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例如:1949年春,在香山的双清别墅,作者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毛主席英姿焕发地畅谈新民主主义“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1955年夏,在中南海游泳池畔,毛主席单独同作者促膝谈论山西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毛主席在一个小礼堂给所有到会的省市委第一书记开课讲解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针对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讲商品生产、价值规律;1958年12月,毛主席在武汉东湖住处召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位省市委第一书记,评说《三国志》,谈笑风生地说古论今;1959年4月,在上海会议期间,毛主席召集包括作者在内的10位省市委第一书记到他的住处,座谈当年的计划指标问题。这些生动有趣的场景,就像影视片中一个个精彩的镜头,看后令人回味无穷。
这本书的内容除少数几篇文章外,其他文章所述的事情,都同山西有关,都涉及农村问题。作者从抗日战争爆发后进入太行区直到1965年,一直在山西这块热土上战斗、工作、生活了近30年,所以他视山西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担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期间,曾多次就山西农村工作问题向毛主席做过口头的或书面的汇报,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毛主席对山西农民、山西农村工作在许多方面的首创精神,曾以口头的或批语的形式,给予了支持和赞赏,极大地鼓舞了山西广大的干部和群众。山西农村的先进典型多,这是闻名遐迩的。抓紧农村工作和农业工作来推动工、商、文教等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抓住典型,推动一般,这是毛主席一贯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于这一点,这本回忆录中有较充分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毛主席对山西人民的深情厚意。
作者客观公正地评述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的精神值得称道。作为一些有争议的历史问题和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作者本着尊重历史事实,力图还历史的真实面目的强烈责任感,依据自己珍藏的文字材料、当年的现场笔录,如实地整理出来,并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放在当时的背景下进行深入的公正的剖析,充分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回忆历史,联系现实,作者从温故而知新的角度出发,在《毛主席纵论商品生产和价值法则》和《记毛主席领导全党纠正高指标的错误》等文中,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说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这对我们加深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有帮助的。


第11版(书评)
专栏:书话人语

  营造书香社会
王闻
虽说现在读书已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的意义也为多数人所共知,但真正的群众性读书风气却并未形成。读书,并不是文人小圈子里的事,它应该是社会每一个成员“医愚”的良方,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因此,我们需要社会群体的参与,让读书之风成为净化我们精神世界的一片绿地;我们需要社会个体的自觉,使我们的社会鄙夷铜臭,倾慕书香,从而营造一个真正的书香社会。
书香社会在前辈文人的心中是一种美好的梦想。翻译家柳无忌先生在他的《梦里简书香》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倘使在我的梦想中,会出现一个理想的世界,它不是柏拉图的共和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培根的新阿特兰提斯岛,而是一个十足中国味道的书香社会。”“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盼望能有无尽数的书香家庭、读书社团、清茶书铺,以及为读者服务的图书馆,联合起来,构成一个理想的、却并非不能实现的书香社会。”这期冀梦绕情怀,似悠悠钟鸣,撞击着我们当代人的心灵。今天的社会正逐步走向市场经济,走向现代化,我们对知识的需求、对国民素质的依赖越来越成为国家繁荣进步的重要因素。因而,让每一位国民把读书求知求真当作自觉的追求,让我们的国家步入书香飘逸的现代社会,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的选择,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昌盛的力量之源。
无疑,全社会的读书风气不会唾手可得,书香社会也不会一蹴而就,这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地去营造,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力推动。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重视和关心下,各级出版管理部门和出版单位狠抓图书出版质量,净化图书市场,保证了精神产品的健康有益;各级文化管理经营部门组织了各类规模的图书节、书香节,促进了全民读书风气的形成;政府对图书馆加大资金投入和书店等图书销售场所的建设,为读书人爱书人营造了良好的“精神供血站”;大众传媒利用自己的优势,为引导社会读书之风鼓与呼。这一切正体现了我们营造现代书香社会的良好愿望和切实努力。新的一年到来了,我们也向新的世纪更跨近了一步。在这新的一年,我们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以为,我们努力的重点应放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读书活动上。眼下,什么演出、展览、比赛、研讨会等等文化活动品类繁多,而大众读书活动却远没有那么丰富多彩,这显然不利于书香社会的营造。我们盼望社会各方面在新的一年能够组织、参与、倡导群众读书活动,使其不断深入,产生影响,创造出读书氛围,共同编织书香盈溢的美好前景。
1997年伊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更给我们带来了共同营造书香社会的信心与希望。


第11版(书评)
专栏:

  深情的怀念
范志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茅盾和我》(万树玉、李岫编)一书,收集了巴金、冰心、曹禺、姚雪垠、张光年、阮章竞、草明、于黑丁、陈荒煤、周而复、碧野、凤子等40余位我国文艺界知名人士纪念茅盾的文章,是一部既有价值和意义,又别具特色的纪念文集。
由于该书撰稿者都是曾走进茅盾生活的生前友好,都是与他同代或受他扶植帮助的现当代作家、戏剧家、画家和亲属,这就使该书在内容上涉及到茅盾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书中许多未披露过的史料中,我们可以更具体地了解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每一时期的建树。从中读到茅盾怎样开辟新疆、香港的文化荒原;怎样悉心培养文学新人;怎样维护左翼文学阵营的内部团结;在建国后的外交场合,又如何凭借丰富的斗争经验、渊博的知识、冷静敏锐的头脑,来广交朋友,从容地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我们还可以更细致地了解茅盾在人生的每一阶段的苦与乐、他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复杂的感情生活,从而在书中读出一个丰满、生动的活的茅盾。
该书虽不是文学史,但由于作者多为现当代文学发展史每一阶段的直接参与者和建设者,他们以亲身经历为依据撰写的回忆文章,本身就包含了许多我们在文学史著中读不到的珍贵史料。许多文章不仅披露了一些有关“两个口号论争”、北平左联、重庆突兀文学社、新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建国后文艺界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还较为细致地记述了他们参加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开始文学创作的最初经历,也揭示了作家们在几十年风风雨雨中不同寻常的经历。可以说,该书是一部纪念文集,同时也是一部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史,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现当代作家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的心路历程。


第11版(书评)
专栏:

  探索者的思维轨迹
李兆忠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风云人物,张仃先生不仅以充满活力的艺术创作,也以深邃的理性思维表达着自己的美学理想,推动着艺术发展的进程。
最近读到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仃谈艺录》,其中收录了张仃先生自50年代至今的谈艺文章80余篇。读完这些文章,一个为现代中国美术的繁荣发展呐喊思考了一辈子的老艺术家的身影,清晰地浮刻在人的脑际。
张仃谈艺从不务虚弄玄,总是开门见山,一语道破,一如他的为人,朴质率真。
他不遗余力地强调生活的重要性。正如先生在《我为什么画焦墨》中说的那样:“多年来,我坚信生活是创作源泉的观点,这个观点,现在将来都不会过时。”然而分析起来,张仃珍视的生活,实际上是艺术家在同自然的直接对话中所产生的激情灵感、进而达到忘我境界的那种生活。在《黄山松》一文中,作者告诫青年画家:“对生活的直接感受,还是头等重要的。”他还说:“我坚持写生,并不主张照搬生活。写生过程,就是艺术创造过程,有取舍,有改造,有意匠经营,有意识地使感情移入,以意造境,达到‘情景交融’。”
他始终不渝地追求艺术的人文精神。童年的记忆铸定了张仃的美学理想,读一读书中对儿时过旧历年,家家户户忙着发面蒸馒头,自己用筷子蘸着胭脂向新出笼的馒头上打红点情形的充满深情的描写,读一读作者对幼时江湖艺人肩上的猴子、母亲纸剪的猴子和药店门口石柱上蹲着吃桃的石猴子的怀念,便可知晓张仃后来为什么一直迷恋于有历史人文气息的自然景观,迷恋于民间艺术。他直言不讳地宣告:“我宁可欣赏一块民间蓝印花布,而不喜爱团龙五彩锦缎。”正如张仃先生将质朴的民间艺术引向了大雅之堂,他也将老百姓的审美理想提升到一个高度。
他高度重视画家的人格修养。这也是《张仃谈艺录》中一再谈到的问题。他认为,“画画,画到最后是靠修养,你有多少修养,最终都会在画面上表露出来”。为此,他一再告诫年轻人,不要过早地求超脱、过早地自立门户,搞艺术就如练气功和武功,有多深厚的内功就有多大本事,内功筑基太浅,纵然学得几手招式,炫技于一时,也终难大成。对于当今浮躁的画坛,这无疑是一服良药。


第11版(书评)
专栏:编著者言

  文献价值与学术地位
田本相
花山文艺出版社继出版《艾青全集》之后,又出版了七卷200余万字的《曹禺全集》,这不能不说是出版界的一件盛事。
当我们面向21世纪时,把曹禺剧作放到百年戏剧、百年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无疑可发现其不容怀疑的经典价值和经典地位。随着时间的逝去,它们的经典意义愈发被凸现出来,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瑰宝。可以说,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都是经典之作。曹禺作为一位戏剧大师,不仅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者,而且是20世纪世界话剧艺术发展在中国的一个杰出代表。据此,我们认为《曹禺全集》的出版编辑,必须以此作为指导思想。由此,我们确立编辑方针和原则是文献性和学术性。
一部全集,应该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也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戏剧文化的积累性的著作。它的经典性,除了要求它做到“篇目力求齐全”之外,还要求它必须具有文献的历史价值。比如,曹禺剧作的版本较多,修改也多。像《雷雨》、《日出》等,于建国之后,就修改多次,甚至有的作了大改,如1951年的开明书店出版的《曹禺选集》。曹禺认为,一个剧本是在不断演出不断修改中得到完善的。这就给我们提出难题,究竟选择哪个版本?经我们反复研究,也征得曹禺先生首肯,决定选择初版,只是在个别文字上参考其它版本加以校勘修订。我们认为初版本,往往更能保留历史的风貌,更具有文献的价值。
与此相联系的是它的学术性。它当然是面对所有读者的,但我们认为首先还是应提供给国内外的图书收藏和研究机构以及有关专家。如我们特别重视对其早期创作的收集。一般读者,都以为《雷雨》是作家的第一部剧作,岂知,他在中学和大学时代还写过小说、诗歌、杂感、改译剧本、改编剧本等,这次,我们把它比较集中地提供出来,目前没有找到的,也作为“存目”处理。这些,对于研究曹禺的创作道路是十分难得的珍贵资料。为了给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方便,我们还把专家学者记者和友人访问曹禺的谈话,如谈电视、谈电影、谈创作倾向、谈自己的创作经历和经验、谈戏曲、谈文化现象的报道、访问、笔录等,都作为《附录》收了进来。在我们看来,这些虽非曹禺的亲笔,但都真实地记录了他的真知灼见,是具有高度学术参考价值的。我们还编辑了《曹禺年谱》附后,也是为了增强其学术色彩。此外,全集还编入400余帧照片,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第一次发表,这不仅使全集图文并茂,更增添了它的史料价值。


第11版(书评)
专栏:丛书概览

  民国时期的杂文总汇
武丽娟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的《民国杂文大系》,勾勒了民国文人三十八年间的心路历程,他们的喜悦欢愉、愤懑悲伤、苦茶苦雨、铮铮直谏,在这套10卷本250万字的丛书里都有集中的反映。其作者多是现代文坛的大家高手,成为一个时代的杂文总结。
丛书以民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杂文流派为切入点,择取了曾经是人们最为关切的话题,具有主题集中、脉络明晰的特色。各流派的逐次展开,显现出民国杂文不论是在同一时间内横的分化还是不同时期纵的嬗递,总是伴随着探索意味的修正和超越,着力弥补旧有创作精神、美学意蕴的粗疏、浅显和片面性,纠正偏颇,努力使杂文这一文体,臻于艺术形式的完善和人文精神内涵的深刻。以当时的人们最为关切的话题为中心选择作品,则易于使读者理解杂文作家及作品的时代心态,感受到作家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
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往往取决于其内涵的批判精神的深刻程度。以“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特征的民国杂文,旨在清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反抗现实的专制制度,从具体事件中,来剖示人生的痛苦,因而具有振聋发聩的思想力度。
与强烈批判精神相表里的则是作家们贯穿于全部作品中的实践理性精神。作家们清理封建传统和专制制度,采取的方式是从日常观念入手,用哲学的烛光和生命的情感去对待处于沉睡状态的事物,使得篇篇杂文汇聚成为深入中国社会底蕴的巨幅画卷。
民国三十八年间的种种社会问题给杂文作家们带来了最为本真的创作冲动。委婉含蓄的行文风格、强烈的批判精神、辛辣的讽刺意味,是民国杂文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而作品关涉世道人心的议论则将因其所产生的历史回声而赢得读者的长期喜爱。


第11版(书评)
专栏:

  探寻散文之美
张彦加
散文创作的兴盛早已是众所瞩目的事实,但有关散文理论和作品的争鸣几乎难觅,扎扎实实的研究专著寥寥无几。而吴周文的《散文艺术美》(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就是一部较有价值的研究散文艺术的专著。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是文学大家巴金早就提出的为人们熟知和乐道的命题。本书以《“无技巧”境界》一文,探幽烛微地发掘了其间蕴藏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作者认为散文“无技巧”境界的重要特征是真实,既包括哲学意义上的“真”,又包括文学意义上的“艺术真实”。也就是说,读者不再感到技巧存在的形式,而为技巧所表现的真实内容所征服,产生了思想、感情与生活经验的共鸣,技巧的圆熟使内容的真实产生了极强的可感性和可信性。“技巧形式感在表达内容真实时的自身消融(这是读者的审美感觉),就是黑格尔讲的‘形式之回转到内容’,是内容的真实作为内驱力与牵制力而作用于艺术形式的结果”。这里从内容的真实,内容对读者的“征服”,技巧的圆熟来谈“无技巧”,主次分明地审视了审美创造和审美观照这两个方面,不只论析新颖、透彻,说服力强,对散文创作也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散文艺术美》运用哲学、美学、心理学、审美学、文艺学、社会学等多层面整合的方法,对一些散文理论和散文家及其作品进行研究、解读,每每有对现有理论的补充、发挥,有对作家作品新的发现和理解。在《圆之美》中,作者搜集和选择了中、外关于诗文的“圆”与“美”的论述加以评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散文的“圆之美”的几个观点并加以论证;在评赏朱自清的《绿》时,运用了审美心理学的独特视角,解剖了作品的产生过程,使人读来赏心悦目,仿佛在聆听朱自清关于《绿》的创作谈……诚然,在本书中分量最重的还是《作家论》中的十多篇论文。吴先生将作家作品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把握,其论述条分缕析,清晰透彻。


第11版(书评)
专栏:出版感言

  新版式与新感受
唐跃
《云海探奇》、《呦呦鹿鸣》、《千鸟谷追踪》、《大熊猫传奇》、《山野寻趣》等五部长篇小说出自刘先平同志之手,曾于80年代初期至中期先后出版。
如今,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推出由这五部作品组成的《刘先平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时,装帧非常考究,从封面到内页的设计风格精美雅致、和谐统一。在平常,我因为受到《卖柑者言》太多的影响,总是对包装的华丽怀有警惕,担心是为掩盖内容的苍白。但这回对内容先有了解,便很放心,很欣赏,确切地知道先平同志五部作品的分量决不会辜负版式包装的精致,而且很需要用新颖的版式来唤起读者新鲜的感受。当然,新版式毕竟只能提供产生新感受的契机,倒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此番选择的出版时机和出版形态,才密切关联着新感受的真正内涵。
先平同志在回顾创作过程时说到,他70年代初期有幸于山野中结识一批从事动物科学研究的考察队员,一起谈论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的话题,当时感到无比新鲜。的确是这样,不要说70年代初期,即便是10多年前,先平同志一部接一部地推出他的长篇时,保护生态平衡的话题也只是刚刚提上议事日程,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广泛的关注。在那时,先平同志的作品发出拯救自然、拯救人类的大声疾呼,认识价值自不待说。而今,时间推移了10年,自然保护的话题宣传了10年,人们对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的触目惊心的事实真正感到了切肤之痛。中国青年出版社瞄准时机,适时推出《刘先平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作品内涵的认识价值虽然不变,却因为自然保护话题的深入人心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被读者接受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大大拓展。
从出版形态来看,中国青年出版社以整体规模集成推出早先问世于不同时间的五部作品,也属很有构思。五部作品一旦结合成为系列,便共同构成人类在野生动物世界探险的传奇图景,共同发出拯救自然、拯救人类的强烈呼唤,给读者的震撼格外厚重,为任何一部单篇作品难以企及。换一个角度说,每部作品又在系列出版的集成化构思中形成对比,各自特点被格外鲜明地突出出来,于相互映衬中显出不可替代的特别之处。大自然的无比可爱,它们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将被读者刻骨铭记,永远难以忘怀。


第11版(书评)
专栏:

  大地书讯
△李希凡的《红楼梦艺术世界》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武俊瑶的散文集《逆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阿登的长篇小说《书痴》由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徐新的《反犹主义解析》由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
△刘志强等编《中国抗日战争大典》和黄治正著《审美要论》由湖南出版社出版。
△吴海民著《新闻出版风云》由济南出版社出版。
△董宏量的小说集《遍地黄金》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张毓茂主编的《东北现代文学史论》由沈阳出版社出版。
△窦孝鹏的传记文学《杨至成将军》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李文等著《山河呼啸——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抗战纪实丛书》由湖南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石化工人的创作
王闻
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近五十万字的燕山石化公司职工文学作品集《塔林中的缪斯之光》日前在京举行首发式。
《塔林中的缪斯之光》是继《群星闪烁》之后燕化公司出版的第二部文学作品集,它分为小说、散文、诗歌三辑,共二百一十二篇作品,这是燕化二十多年职工文学创作的选萃和缩影。这些作品的作者,全部是燕化职工,有的是生产第一线的职工。作品的时代精神和反映的生活,也是燕化人美好高尚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及燕化人的火热生活;作品的读者,当然也是广大燕化职工。可以说,燕化职工文学作品集是燕化公司发展壮大和燕化人丰富多彩生活的艺术再现。它的出版,体现了“主人翁写,写主人翁”这样一个突出特色,体现了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燕化公司,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的坚强信念和有力作为。它意在向世人证明,工人阶级不仅是我国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和主力军,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建设的主力军。 (王闻)


第11版(书评)
专栏:

  连环画《抗日战争史》的特色
辽宁美术出版社组织创作、编辑出版了大型连环画册《抗日战争史》。
这部连环画的脚本,广泛吸收了多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成果,在史料整理、理论认识方面都达到了新的学术高度。
书中对于抗日战争历史事实的叙述更全面、更翔实,并且恰当地阐述了过去有关著述中遗漏的一些历史事实;书中对于抗日战争总体论述和具体事件分析更深入、更系统,达到了一定的学术水平。而这一点,不仅成为这部连环画的可贵之处,更为连环画脚本创作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连环画以通俗、普及为其特色。人们在考虑连环画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问题时,往往偏重于通俗的思想内容与高度的绘画技巧相结合。而编辑们在组织这部连环画创作时,就十分重视脚本的学术质量。组织专家学者编写连环画脚本,这是少有先例的。
《抗日战争史》的创作经验表明,创作具有高度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的连环画脚本,是再创连环画高峰的重要条件之一。 (黄复盛)


第11版(书评)
专栏:

  真实再现伟人的丰采
——《周恩来总理生涯》出版
由熊华源、廖心文主编的真实生动地再现周恩来总理生涯的普及性读物《周恩来总理生涯》不久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区别于近两年出版的有关周恩来的传记体书籍,编著者选择了周恩来担任总理期间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片断,以独立成篇,而又不失内在逻辑联系的形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光彩照人的思想、生平和业绩。
该书的主要编撰者一直在中央文献研究室从事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的研究,目前正参加撰写《周恩来传(一九四九—一九七六)》、《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的工作。此次出版的《周恩来总理生涯》一书内容丰富,文字简洁明快,记述严肃准确。它的出版,将对人们缅怀周恩来总理的丰功伟绩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文一)


第11版(书评)
专栏:

《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忽培元著)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记述马文瑞的革命生涯,艺术地再现了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史,展示了这一重要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封面设计:吕敬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