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投向结构改善来源更趋多元
去年我国利用外资510亿美元
本报讯记者费伟伟从国家计委国外资金利用司获悉:1996年我国利用外资继续增长,全年达510亿美元,投向结构进一步改善,基本实现了“九五”利用外资开好头、起好步的预期目标。
从去年开始,我国对国外贷款实行全口径计划管理,全年借用国外贷款计划120亿美元,实际完成110亿美元。这批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优惠性贷款的分配和安排向中西部倾斜,一批利用国外贷款建设的国家重点项目去年已建成投产。据初步统计,当年外国政府贷款使用额的47%、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使用额的40%都投在了中西部地区。
吸收外商投资方面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全年吸收外商投资达400多亿美元,项目平均协议外资额提高,由前年的214万美元增至302万美元;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项目以及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增加;外商投资来源更趋多元化;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去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9.6%提高到10.2%。


第1版(要闻)
专栏:绵阳杯新闻摄影比赛

 云南剑川县增加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目前,总投资1352万元的双河水库正加紧施工,水库建成后可蓄水353万立方米,受益面积1.1万亩,兼有防洪、发电效益。图为坝基帷幕灌浆场面。
韩如龙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
(1996年10月23日)
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意义重大,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负责同志,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确保如期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完成扶贫攻坚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全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后,扶贫攻坚力度加大,贫困人口逐步减少。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65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百分之二十六下降到百分之五点四。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有新的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少,但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难度却越来越大,扶贫开发已经进入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第一,在目前剩下的贫困人口中,有一半左右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00元,离温饱线还有较大差距。第二,现在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边疆地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这些地区地域偏远,交通不便,文化教育落后,生态环境很差,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第三,从现在起每年解决温饱的人数必须比前几年增加一倍多,不然就会有相当数量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要留到下个世纪去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目标就会落空。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广大贫困群众的强烈愿望,是贯彻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客观要求,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实现了这一目标,世世代代困扰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从此就解决了。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也是对全人类做出的重要贡献。因此,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确保如期完成。
实现扶贫攻坚的目标,尽管难度很大,但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有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二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可以更多地增加扶贫投入,帮助贫困地区开发建设。三是全社会扶贫济困的热情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为扶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四是经过十几年的扶贫开发,贫困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已经有所改善,有了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五是各地在实践中创造、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路子。夺取扶贫攻坚的胜利,关键在决心,在工作,在落实。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全力以赴,艰苦努力,在本世纪末实现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二、实现扶贫攻坚计划的基本方针、任务和要求
今后五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要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指导,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实行全党动员,全社会扶贫济困,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一)把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作为首要任务。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落后是历史形成的,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长期努力,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这是贫困地区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千头万绪,温饱第一。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县,在扶贫攻坚阶段,要正确处理发展地方经济和解决群众温饱、富县与富民的关系,始终把解决温饱问题摆在首要位置,集中全力,突出抓好。
(二)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把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和国家的扶持结合起来,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是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要围绕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发动群众治水、改土、种树、修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抓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三)把有助于直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根据目前贫困地区的条件,过多地上一般工业项目是不切实际的。从多年的实践看,与其他产业比较,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和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是最有效的扶贫产业。发展这些生产,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有广阔的市场,投资少,见效快,成功率高,而且覆盖面广,家家户户都能干,家家户户都受益。扶贫攻坚必须把发展这些产业作为重点,优先安排。国家扶贫专项贷款要集中用于这些产业,其他扶贫资金也要向这些产业倾斜并与之配套使用。扶持的方式,主要支持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龙头企业,把贫困户脱贫致富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
(四)认真抓好科教扶贫和计划生育工作。贫困地区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教育滞后,劳动者素质低。要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选择一些成熟可靠、容易掌握、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适用技术,认真加以推广。积极推进贫困地区教育改革,把重点放在普及初等教育、扫除文盲和对农民进行适用技术培训上来,为当地农民解决温饱、脱贫致富服务。积极发展合作医疗,逐步建立农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减轻农民的医药负担,减少因贫致病、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要坚持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控制贫困地区人口过快增长,尽快改变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状况。
(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贫困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情况千差万别,一个地区、一个县、甚至一个村都有不同的特点。一定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选择有效的脱贫致富路子。大多数贫困乡村要立足于本地资源,包括耕地资源和非耕地资源,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人口数量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地方,要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对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少数特困村,要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实行开发式移民。
(六)扶贫攻坚要坚持到村到户。扶贫工作抓得实不实,效果好不好,关键在于能不能把扶贫工作做到贫困村、扶到贫困户。贫困县的农民收入也是有差别的,并不都是贫困户。必须把贫困乡、村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把贫困户作为扶持的对象,而不能不分贫富、平均扶持。一定要做到:领导联系到村,帮扶对口到村,计划分解到村,资金安排到村,扶持措施到户,项目覆盖到户,真正使贫困户受益。
(七)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消除贫困,既是各级党和政府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党政机关、民主党派、群众团体、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工商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大中城市、发达地区,都要各尽所能,为贫困地区献爱心、送温暖、做贡献。这对于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八)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是外部的支持只有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强不息、苦干实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身努力,是脱贫致富的决定因素,是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基本保障。在今后扶贫开发过程中,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等靠要思想,改变消极畏难和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温饱问题。
      三、打好扶贫攻坚战的主要措施
(一)增加扶贫投入。从明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增加15亿元,重点用于最贫困的省、自治区的农田基本建设、修建乡村公路、解决人畜饮水、推广科学技术和农民技术培训。同时,在现有扶贫信贷资金基础上,每年再增加30亿元扶贫贷款,重点支持效益好、能还贷、能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各国有商业银行也要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积极帮助和支持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扶贫投入。地方投入到国定贫困县的扶贫资金比例,根据各省、自治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要提高到中央扶贫投入的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达不到规定投入水平的,要按比例调减中央投入到该省、自治区的扶贫资金。调减下来的资金用于能够达到配套比例的省、自治区。
(二)在集中连片的重点贫困地区安排大型开发项目。为了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发,国务院各部门在实施“九五”计划时,要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相衔接,把国家的大型区域开发项目与扶贫结合起来,优先向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安排一批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带动当地农户就业,脱贫致富。国家计委要就这项工作提出方案,并协调有关部门实施。
(三)严格管理各项扶贫资金,努力提高使用效益。今后中央的各类专项扶贫资金要全部用于国定贫困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根据各省、自治区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状况和资金使用效益,统一确定扶贫资金的分配方案,由各资金管理部门按年度一次分配到省、自治区。中央专项扶贫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要和分级负责、以省(自治区)为主的扶贫工作责任制结合起来,和扶贫攻坚任务结合起来,与解决温饱问题的进度直接挂钩,做到资金到省(自治区),权力到省(自治区),任务到省(自治区),责任到省(自治区)。所有到省(自治区)的扶贫资金,一律由省(自治区)政府统一安排使用,由省(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规划和实施项目。项目要借鉴国际、国内实施扶贫项目的成功经验,以贫困户为对象,以解决温饱问题为目标,以有助于直接提高贫困户收入的产业为主要内容,按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域统一规划,综合设计,统一评估,一次批准,分年实施,分期投入,一片一片地开发,一批一批地解决温饱问题。在项目中,各类资金要相互结合、配套使用。使用扶贫信贷资金的项目,要经有关银行事前审查论证。贫困县要根据省(自治区)统一的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好项目。
为了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扶贫攻坚顺利进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各类扶贫专项资金,要保证及时足额到位,不准改变资金的用途和使用范围,不准挪用、拖欠和挤占。对扶贫信贷资金要做好收回再贷工作。要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和专门审计,发现问题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要绳之以法。
(四)对贫困地区实行以下优惠政策:第一,对所有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免除粮食定购任务。第二,根据扶贫开发的特点和需要,适当延长扶贫贷款的使用期限,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第三,对所有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按照农业税条例的有关规定,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第四,逐步加大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各有关省、自治区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二级转移支付制度,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大的财力支持。第五,对贫困县新办企业和发达地区到贫困地区兴办的企业,在三年内免征所得税。第六,从1996年起,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适当提高库区建设基金和库区维护基金标准,专项用于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具体办法由有关部门研究制订。第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确定的优惠政策,在2000年以前继续执行。
(五)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党政机关带头参与扶贫攻坚,不仅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群众的联系,改进机关作风。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要根据本部门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各方面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同时,凡有条件的单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帮扶对象,派出定点扶贫工作团组。中央党政机关要定点帮扶到县;省、地、县机关要定点帮扶到贫困乡、村。帮扶工作团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宣传党的扶贫方针、政策,搞好调查研究,反映情况,为帮助当地群众尽快解决温饱问题办实事。这项工作要长期坚持下去,不脱贫不脱钩,并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六)组织沿海发达省、直辖市对口帮扶西部贫困省、自治区。东西互助是促进东西部优势互补,缩小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具体安排:北京帮内蒙古,天津帮甘肃,上海帮云南,广东帮广西,江苏帮陕西,浙江帮四川,山东帮新疆,辽宁帮青海,福建帮宁夏,深圳、青岛、大连、宁波帮贵州。扶持西藏和支援三峡的工作,按照中央原有的安排,继续执行。对口帮扶的任务要落实到县,协作要落实到企业和项目。组织富裕县和贫困县结成对子,进行经济合作,开展干部交流。动员富裕县的企业到西部贫困县去,利用人才、技术、信息、市场、管理、资金等各种优势,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与贫困县共同开发当地资源。省一级对口帮扶的双方,要做好协调组织工作。
(七)继续扶持初步解决温饱的贫困县。从今年起,凡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规定温饱标准的贫困县,不再列入国定贫困县。为了巩固温饱成果,在“九五”期间,对这些县扶持对象不变,扶持政策不变,帮扶单位不变,扶持资金数量不变。根据这些县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实际情况,国家今后新增的扶贫资金不再向这些县安排。国家用于这些县的原有扶贫投入,仍要坚持用到贫困乡、村、户。统计部门要做好相关的统计工作,以保证这项工作准确无误。
(八)围绕扶贫攻坚搞好培训工作。中央有关部委要分期分批培训国定贫困县的领导干部和项目管理人员,省、地两级要重点培训贫困县的乡村干部。贫困县要围绕扶贫项目的开发,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适用技术培训,尽快使贫困户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中央的培训经费由中央财政专项安排;各省、自治区和地、县的培训经费由地方解决。
(九)发展和扩大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要充分利用目前国际社会关注发展中国家缓解贫困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发展与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里的交流与合作,广泛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扶贫开发的援助和支持。
      四、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一)实行党政一把手扶贫工作责任制。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是贫困地区一切工作的中心,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中央要求,贫困地区的党政一把手,特别是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亲自抓扶贫开发,抓解决温饱问题。要认真调查研究,总结脱贫致富经验,结合本地情况,认真加以推广。要深入到贫困乡村,落实具体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要组织大批干部下乡,到贫困村帮助进行扶贫开发。扶贫攻坚的计划任务,要逐级分解,层层落实,限期完成。各有关省、自治区的党委和政府,每年都要就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进度向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专题报告。
(二)稳定贫困地区县乡干部队伍。为了保持扶贫攻坚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各省、自治区要认真考核和配备贫困县县一级领导班子,选派有责任心、事业心、使命感,有改革开放意识,有开拓能力的同志担任县委书记和县长,一次选定,五年不变。乡党委书记和乡长也要保持相对稳定。对如期完成解决群众温饱任务,有突出成绩的,要提拔、重用或予以奖励;对不负责任、无所作为、完不成任务的,要就地免职或降职使用。
(三)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攻坚要靠基层组织去落实,靠乡村干部去带领群众苦干。因此,要把扶贫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要运用扶贫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帮助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减轻农民负担。贫困村主要干部的误工补贴,国家要适当给以补助。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扶贫开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贫困地区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贫困地区广大党员干部是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骨干力量,要树立信心,奋发图强,扎实工作,在扶贫攻坚中建功立业。贫困地区广大干部长年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与群众同甘共苦,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任劳任怨,主流很好。但确实也有一些干部不愿意做扎实艰苦的工作,甚至讲排场,搞铺张,严重脱离群众。中央重申,贫困县在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之前,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准买高级小汽车,不准建宾馆和高级招待所,不准盖新办公楼,不准领导干部再配手提无线电话,也不准县改市。有关省、自治区对此要进行认真检查,对违背上述规定者,要严肃查处。
(五)加强和充实扶贫开发工作机构。为了确保扶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贫困县,都必须进一步充分发挥扶贫工作机构的重要作用。各省、自治区和贫困县扶贫工作机构的规格和编制,要与扶贫攻坚的任务相适应,由当地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胜利完成扶贫攻坚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老干部的贴心人
——记内蒙古五原县老干部局局长曹凤光
本报记者张严新华社记者丁铭内蒙古日报记者李广华
不久前的一天,一向宁静的塞外古城五原县县委门前格外热闹,40多名老干部抬着一块写着“人民的好公仆,我们的贴心人”的大牌匾,走进县委大院,他们为什么要送匾?给谁送匾?
老干部说:“老干部局是我们的娘家,曹凤光是我们的贴心人。”
匾,送给曹凤光。
1991年4月,51岁的曹凤光出任内蒙古五原县老干部局局长。他再清楚不过了,自己接手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
五原县地处内蒙古河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全县180多名老干部分布在61个企事业单位和11个乡镇,其中16名老同志住在乡下。多年来,由于一些部门认识不够,离休老干部的两个待遇落不到实处,老干部们意见很大。
面对这样的局面,一向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曹凤光,还是愉快地走马上任了。
他骑上自行车,开始了调查摸底工作。跑机关、下工厂、去农村,无论城里还是乡下,只要有老干部,他都要上门拜访。曹凤光想,五原县老干部工作欠帐太多,要改变这一面貌,必要的钱一定要花,但更重要的是感情的投入。
五原县粮食系统有13名老干部,由于亏损严重,老干部的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医疗费不能报销,订报费不能保证。曹凤光去找粮食局领导,领导躲着不见,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前后五六次往粮食局跑。老曹给他们讲政策、讲党性、讲老干部的功绩,磨破了嘴皮子。粮食局的领导渐渐地被曹凤光的精神所感动,认识也逐步提高:“老曹,我们服你了,你左一趟右一趟为啥?还不是为了我们。老干部的事,我们保证解决好。”不久,粮食系统老干部的工资足额兑现,医疗费实报实销,两个待遇全部落实,同时还作出规定:每年给老干部多分1袋面,多解决一部分生活用煤。全系统还安排老干部待业子女8人,特批住宅基地5处。
去年初,郭璋老人患肝癌在呼和浩特市住院,曹凤光三天两头给郭老打电话,询问病情,嘱咐他好好接受治疗。郭璋在病魔面前从未掉过泪,可每次与曹凤光通话总会泪流满面。春节前,曹凤光因工作脱不开身,便打发儿子带着4000元医疗费,专程到呼市看望郭老。由于癌细胞大面积扩散,郭璋转回五原,老曹一天三四趟往郭家跑。郭老病情加重,二次住院,是曹凤光将他背上车,送往医院,又背进病房,亲手为他熬药。那段时间,有七位老干部住院,他轮番照料,忙得不可开交。
郭老病危进入昏迷期,曹凤光一连数日守护在病床前,人们看着他连日来疲惫憔悴的样子,劝他回去休息一会儿。谁知,就在老曹刚刚踏进家门,端起饭碗时,就传来郭老去世的消息。曹凤光跌跌撞撞地赶去,大声哭喊着:“郭老啊,你咋不等着让我送你走完最后一程呢?”曹凤光怀着悲痛的心情,为老人擦身换衣,全力处理后事。悲痛中有人告诉他,郭老曾接受自治区新闻单位记者的采访,他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言:“请求老干部局的同志,我死后如果党报刊登曹凤光同志的先进事迹,请在我的遗像前念一遍。”去年7月11日是郭老的百天祭日,曹凤光没有忘记郭老的遗愿,他和老干部局的同志来到县殡仪馆,副局长张俊贤在郭老的遗像前读了报纸对曹局长的报道。曹凤光泪流满面,在场的人泣不成声……
5年时间里,曹凤光先后为41位老干部送终。
离休干部陈月华是一位华侨,4年前老伴去世,4个孩子中有3个残疾,住房破旧,亟待维修,可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她的告状信上至中央、自治区,下至县委县政府,经常不断,人们称她为“告状专业户”。
曹凤光多次找有关部门协调,并写出专题报告,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最后,他请来县委书记、商业局长、五金公司经理一同到陈家开现场会,当场定下翻修计划,并落实8000元的修房款。施工的日子,老曹常去陈家指导察看。前年,老曹还为陈月华半哑的儿子撮合了婚事,结婚那天,他亲自为两位新人主持婚礼。每当人们提起老曹的名字,陈月华总是流着泪说:“我是外地人,得到组织上和曹凤光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不知该怎么感谢。老干部局是我们的娘家,曹凤光是我们的贴心人。”
近几年,她的告状信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她积极为五原县引资和介绍合作项目。每逢家里来客人,她总要拿出几瓶珍藏着的白酒,说那是组织上送给她的慰问品,儿女们要喝,她不答应,她说看到它,就会让人想到党和政府,想起我们的曹局长。
五原县的老干部们含泪向我们介绍着曹凤光的感人事迹,许多老干部一面诉说,一面哭泣不止。他们说,许多儿女没想到的问题,曹局长替我们想到了;许多儿女未做的事,曹局长替我们做到了。
县领导说:“曹凤光给老干部送去的是儿女般的真情,留下的是党组织的温暖。”
了解曹凤光的人都清楚,他患有较重的心脏病,可为老干部的事,他把自己的病撂在了一边。同志们劝他休息一下,他总是说:“老毛病,没关系。”吃上几粒救心丸,咬着牙坚持干。
1993年春节前,为解决化肥厂离休干部徐枫的医疗费,他连续奔波好几天,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昏倒在上班的路上。
曹凤光住院了,老干部们的心都碎了。抢救期间,医院的走廊里、病床前挤满了前来探望的老干部,他们不顾年老体弱,重病在身,流着眼泪迟迟不肯离去。
离休干部张悦明腿脚有病,让女儿搀扶着老伴,代他到医院慰问。周志超老人听说曹凤光住院钱不够,带上1700元的存折急匆匆地赶到医院,正在医院输液的徐枫听说曹凤光在抢救,急忙拔去针管,翻身下床,让老伴扶着来到急救室。望着仍未脱险的曹局长,徐枫老泪纵横:“你这是为了我们累倒的呀!”夜深了,静悄悄的病房里,徐枫老伴默默地跪下来,虔诚地祈求曹局长平安……
病情稍稳定,曹凤光立即要求出院,第二天就急着上班……
曹凤光到老干部局工作五年,老干部们看到曹局长强撑着病体为他们跑东跑西,心里很过意不去。一位老同志给曹凤光送去了五公斤胡麻油,他坚决不要。老同志急了:“我可不是拍你曹凤光的马屁!”无奈之下收下了,可没有多久,曹凤光又买了五公斤鲜鱼送到老同志家里,老人摇摇头,眼里噙满了泪水……
老干部们都说,曹局长为我们办的事数也数不清,可到现在也没端过我们老干部家的一次饭碗。
五原县是个古城,居民区大都地势低洼,好多老干部住在路比院高、院比室内高的旧房子里,一下雨,水就往屋里灌。这成了曹凤光的心病,一遇雨雪天气,他就坐不住睡不安。
1994年8月3日下午2时,一场罕见的11级大风夹着暴雨袭击了五原县城,顷刻间,上万根电杆、树木被刮断,车辆不能行驶。望着瓢泼似的大雨,曹凤光想到了城东头几位住土房的老干部,连雨衣也顾不上穿,推起自行车就往外走。狂风暴雨打得他睁不开眼,迈不开腿,没走多远就被逼了回来。雨,越下越大,曹凤光心里越想越急。老伴见他执意要去,便搀着他再次冲出门。刚走出几十米远,只听“咔嚓”一声,身后一棵大树被风刮断,砸在车子后架上,车子被砸坏了,曹凤光也摔倒了。老伴扶起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身患残疾的许巨财家,看着院里越积越深的雨水,老许和老伴正愁得不知如何是好,猛见曹凤光出现在面前,老两口惊呆了:“曹局长,这么大的雨你咋跑来了?”“我来看看你们。”曹凤光边说边拿起水桶往外舀水,他一桶桶地舀,许巨财和老伴的泪水也一串串地往下流……那一天,曹凤光和老伴先后查看了12户住房条件差的老同志家,直到晚上9时才带着满身泥水回到家。
曹凤光五年如一日,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为老干部们送温暖、献爱心。县领导高度评价说,曹凤光给老干部送去的是儿女般的真情,留下的是党组织的温暖。
如今,五原县的老干部们自觉地组织起来,为县委县政府献计献策。有75名老干部被街道居委会聘为治安监督员,有80多名老干部投身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还有50多名老干部自愿组织起来,参加“希望工程”的捐资助学活动,到目前已捐款1350元。去年,五原县境内黄河出险,老干部们又带头捐资1750元。
过去,人们提起五原县老干部工作都说有三多:提意见的多,找领导的多,上访的多。如今,最值得曹凤光安慰的是出现了新的三多:给领导出谋划策的多,走向社会奉献的多,帮老干部做工作的多。
曹凤光说:“不讲条件不伸手,党叫干啥干好啥。”
1995年11月,五原县180多名老干部联名给县委写信,信中说:根据曹凤光同志的品德和能力,请求组织上委以更高的职务,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老干部们又很矛盾:“我们离不开他,舍不得他走啊!”
这是对曹凤光的怎样一种信任呢?让我们寻着曹凤光的人生足迹,走进他心灵深处,看看这位共产党人的情怀和人生追求。
曹凤光1958年参加工作,当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59年入伍,第二年他在党旗下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从此,这誓言就成为他的人生航线。在军区步校学习深造后,他先后担任电台台长、指导员、师部农场党委书记、师后勤部党委委员。在部队他连续三年荣立三等功,带的连队连续八年被评为先进连队。他多次出席内蒙古军区、北京军区先进代表大会,并作为军区先进个人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去年,他又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党员。
一项项荣誉,使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一次又一次升华。他标定的人生准则是: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不讲条件不伸手,党叫干啥干好啥!
1982年,他谢绝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挽留,转业回到五原县。一下子,工资由170多元变为70多元,职务由正营级变为县职教办副主任。面对这些,曹凤光毫无怨言,因为他早就立下了为家乡做贡献的宏愿。他当了两年职教办副主任,为五原县职教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之后,他被调任县城建局副局长。他分管的工程质量、农房建材、环境保护等工作,多次受到盟、自治区的表彰。
1991年4月,县委决定调整老干部局领导班子,研究会上大家一致推荐曹凤光担任局长。一些老战友闻讯劝他:“老干部局那烂摊子,既没钱,又没权,四处求人,到处说好话,还是不去好。”可曹凤光说:“我是党的人,我把这辈子交给党了,哪有不去的道理。”
曹凤光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这么多年来,他坚持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晚上经常八九点钟才回家,星期天也很少休息。到老干部局工作后,他给自己订下一条规矩,全县180多名老干部,每月至少每家走访一次,行程2000公里。
这就是曹凤光,这就是一位基层党组织干部的真实写照。
(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构筑都市的灵魂
——走向文明的大连(中篇)
本报记者马利
蓝天,大海,绿地,白鸽。
穿行在大连的街头,满目风光撩人心魄,令人赞叹。优美的环境只是都市的外观,更美的应该是人的精神风貌,那是都市的灵魂。为构筑都市美丽的灵魂,大连从提高人的素质入手,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工程。一个更加文明、美丽的大连城向你诉说着她的点滴往事。
      从“净化语言”入手荡涤心灵的灰尘
几年前,一位顾客要儿童商场一名女营业员把挂在柜台上方的一件玩具拿下来看看。女营业员生硬地说:“挂在那里,你不会看吗?”
顾客当即投诉。女营业员受到二级违纪处罚,取消当月奖金,高级营业员下浮到中级,取消当年晋升工资资格,并扣罚全年承包奖的一半。
豪爽与直率,是大连人性格的主色调。但这种直率中,有时夹杂了一些语言的泥沙,日常用语中的粗话甚至脏话,常常使一些外来客皱起眉头。
几年前,一位外籍华人乘公共汽车浏览市容,他没听清售票员报站,便又问了一遍。得到的回答却是:“脑子有病。”起先,他还奇怪怎么用这4个字作为站名,后来看到乘客们揶揄的笑容,知道是在奚落自己,不由得摇头。
曾有6位欧洲女游客,慕名来到大连。她们原本打算在此享受一番。可这里服务态度的生硬,使她们打消了这个念头,匆匆离开大连。
“言为心声”。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把语言美当作一项“工程”来抓。从1991年开始,全市开展了“净化语言”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市民告别粗话脏话。
西岗区建设街道,有一份“净化语言自检自责统计表”,如果哪位职工讲了脏话,就得到自己名字上画上一个横杠,五个横杠扣罚半个月奖金,十个横杠,一个月的奖金全没有了。
草坪、花坛旁那些“严禁入内”、“违者罚款”之类命令式语句,如今都改成了动人心弦的有诗意的语言:“依依芳草,踏之何忍”、“爱护绿地就是爱护生命”。美好的语言,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通过抓语言,人们开始注意修身,把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与大连的整体形象联系在一起。
每个夜晚都有数万人聚集的音乐广场上,人们静静地聆听音乐。贝多芬的《命运》,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柴可夫斯基的圆舞曲……人们或席地而坐,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或踏着节拍,翩然而舞;周围是一片片绿地,竟没有一只脚踩进去。记者有意试探一下,一只脚刚刚踏上绿地,立即听到孩子稚嫩的劝阻声:“每个公民都要讲究社会公德,请叔叔阿姨不要践踏草地……”
有人特意作了统计,音乐广场晚会有2000多人聚会,200多人吸烟,地面只找到一个烟头。劳动公园搞开放花展,千盆万盆鲜花,无一丢失。大连人,在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自觉地抖落身上积习的灰尘,优美的环境与文明的精神谐调起来。
      擦亮服务的“窗口”以真诚的笑容对待来客
“一句贺词,浓缩了我对您的祝愿,又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新年岁首,祝您,祝世上好人一生平安。”
大年初一,正大集团康地深圳有限公司大连办事处的郎晓光先生乘上一辆挂红花的红色夏利出租车,刚坐稳就见到了这张贺卡,并享受到了新年第一天的免费服务。他感慨万分:“我在大连无亲无友,大年初一却遇上亲人。”
大连是一座开放的国际城市,是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服务行业是大连的“窗口”,服务态度的优劣,关系着城市风光的增色和减色。
市委市政府认为,抓道德建设首先得擦亮大连的“窗口”。80年代中期,市政府先从自身的改革抓起,设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建立联合办公制度,将有关部门集中到一幢楼办公,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支笔审批。大连海关也改革了过去的工作程序,设立了申报大厅,实行报关、验货、缴税一条龙,使工作周期由过去的6天至7天,缩短为3小时至4小时。
市委办公厅坚持“处理公文不超过一周,批复请示报告不超过三天”。公安局系统摘掉了派出所单位“电话不外借”和“学习不办公”两块牌子,推出“大小事情认真办,能办的事情马上办,符合政策的事情积极办”。在“服务”二字上,大连人把文章作透。“跟踪服务”、“延伸服务”、“敞开服务”,服务行业把方便给了群众,把麻烦留给了自己。
全市1万多辆出租车,是1万多流动的“窗口”。他们常年保持车况良好,司机衣着整洁,礼貌待客,每年都收到千余封表扬信。
车主孙德均,将一位台商遗失价值10万元的钻石归还失主,并谢绝了酬金。有4名外地来大连开会的客人,没有找到接站车,满腹怨气,正巧车主曲成煜路过此地,主动将他们接到市政府,不收车费,并说:“就当我是替政府接站的吧。”市政府接到表扬信后,奖他一台彩电。曲成煜发自内心地说,任何一个大连市民,遇到这种情况,都该自觉维护大连形象。
大连天百集团有限公司,从1994年围绕顾客购物最关心的问题,推出“十五条龙”的系列服务,有头有尾,有始有终,保证顾客“不满意就退货”,直到满意为止。退货从小到几元、几十元的一把剪刀、一斤月饼,大到几万元、几十万元的裘皮衣物、翠钻戒指。“服务”周到,赢得了效益,也为大连人赢得了荣誉。1995年,创下全国万平方米以上大型零售企业“千日无一例社会投诉”的新纪录。
      把温暖送给最需要的人让城市充满爱心
一说到亲人,人们总会想到那张以血缘为主线结成的亲戚网络。
大连人心中的亲人,超出了“血缘”的界限,他们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寻找那些弱者、困者、急需帮助的人,给他们送去亲人般的帮助与关怀。
黄淑卿大妈是卖大饼子、咸鱼起家的,如今她成为年上缴利税百万元的双盛园餐饮集团公司总经理,却没有忘记救济有困难的人。10多年来,哪里遭受自然灾害,哪里的学校遇到困难,她都慷慨解囊,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中心区民主街道的十位孤寡老人,庄河仙人洞镇敬老院的32位孤寡老人,能享受到现代生活的温暖,忘不了黄淑卿,忘不了这个比亲闺女还亲的亲人。10名孤儿和弃婴,因为黄淑卿的关照,有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进幼儿园、上学,有了幸福的童年。
黄淑卿说:“要用自己的热去温暖生活。”
大连市委、市政府把扶助贫困、弱者当作责任。市长薄熙来说:一个城市发展的理想境界,经济上应该是富足的,精神上应该是充实的、健康的,市民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进取向上的。
“敬老认亲”、“扶贫帮困”,在大连被当成提高人们道德水准的两个工程。不在金钱的多少,在于感情的真诚和思想境界的提高。
两个工程开展以来,市内有1000多个单位帮助1000多户居民和农户开展了“万名党员包万户”活动,有14000多名党员干部使14000多个贫困户得到帮助。
1994年,大连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台风袭击,直接损失达24亿元。1995年春天,许多党员干部纷纷赶到第一线包贫困户,帮他们解决口粮、住房、种子、化肥,甚至在地头帮他们耕地,使他们顺利渡过难关。老百姓感动地说:天上太阳远,地下太阳近,“老八路”又回来了。
孙承兰是个退休工人,在她的带领下,全家人17年如一日照顾14位孤寡老人,被评为全国敬老好儿女。一个老人去世了,火化前,他远房的侄儿捧着孙承兰的手哽咽着说:“嫂子,俺大爷活了84岁,全亏了你们全家人,您就是大爷的亲闺女。”
被评为辽宁省好儿媳的倪学珍,19年来精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婆婆、双目失明的公公。
大连市委、市政府把“敬老”当作市民的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宣扬和提倡。市长薄熙来说,敬老活动,100年以后还得搞。关心老年人,了解老年人,学习老年人,更是教育下一代的需要。
“亲人”,这个充满温情的词在大连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


第1版(要闻)
专栏:

  四川水利“百日战役”势头好
累计投工4.5亿个投资10亿元
本报成都1月7日电记者刘裕国报道:当前,四川各地正抓紧冬春“百日战役”的关键时刻,组织千余万群众奋战在水利工地,全力实施“治水兴蜀”战略,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秋种一结束,全省上下立即行动起来,抓组织、抓宣传、抓投入、抓措施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分片包干负责。省里四大班子领导冒着严寒来到川西鲁家滩,与农民群众一道挥汗筑堤。计委、财政、银行等多家部门鼎力相助,形成合力,加大投入。全省开展了“李冰杯”竞赛活动,实行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各地抓住水利基本建设改革的关键,建立起良好的投资运行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建田、建池、建园,群众自筹资金占农田水利建设总投入的86%。四川各地还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和完善劳动积累工制度,“百日战役”期间,全省日最高上工人数超过1000万人。一大批外出的“打工仔”、“打工妹”也积极返乡参加治山治水活动。
据统计,截至今年1月5日,全省已累计投放劳动积累工4.5亿个,投入资金10.2亿元,完成土石方2.8亿立方米,各类水利工程项目开工51.3万个,已完成39.72万个,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8.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3.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6.3平方公里,解决44.8万人、45.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各项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结穷亲”又有新发展
尹品端
辽阳市自一九九四年九月实行“结穷亲”,全市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平均到各自联系的贫困户家十次以上,送去零用钱一百一十九万元,帮助上生产经营项目三千八百多项,赠送了大量食品、衣物,使百分之八十五的贫困户脱贫。一些县区和市直部门的副科级以上干部,一些大中型企业的领导,驻军首长和市总工会、团市委等都参与了这一活动。“结穷亲”的内涵也在扩大。“联一户”正在变成“带一村”、“带一厂”,小工程变成大工程,全面促进了城乡两个文明建设。这是“结穷亲”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效应。更可喜的是,领导干部从“结穷亲”中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加强了干部思想作风建设。通过“结穷亲”,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更高大了;领导干部体会了群众的疾苦,更勤政、廉政,决策更科学、民主……
多么振奋人心的行动,多么喜人的效应!
兴奋中再捧读六日各报刊登的江泽民总书记《全党全社会动员起来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奋斗》的讲话,深深感到,辽阳市领导“结穷亲”完全符合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推而广之,如果全国的领导干部都像辽阳市领导干部这样身体力行去扶贫,全国各地都像辽阳市那样开展群众性的扶贫活动,全党全社会不就都动员起来了么!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不就大有希望了么!
领导干部“结穷亲”是扶贫和提高干部素质的一种创造,但愿全国各地在这方面处处都有新的创造,并不断带来新的变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