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经济茶座

  有德方出好点子
晓飞
当初“国酒”茅台出国参评,其时中国酒文化的巷子实在太深,那老外们对我国的白酒皮毛常识不知,光看包装简陋就要“盖棺论定”。送评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当机立断来个“不慎失手”,将一瓶茅台摔个脆响。于是,在众人的惊诧里,那浓郁的酒香弥漫开来,从此香了世界百年。茅台一“摔”成名,在那“一说国事万般休”的年代,颇是为国人挣回点“面子”。知道这故事的,大概比喝过茅台的人还多。不管怎么说,那一摔,确是高人一筹,便是搁在时下,也足堪入选“金点子”。
兴许从茅台扬名四海的一摔中得了灵感吧,上月中旬某双休日,青岛一家酒厂在市内六大商厦门前,专门请来漂亮礼仪小姐,成瓶成瓶大摔特摔该厂产品“沽河酒”,直摔得那个瓶碴四溅,酒流成河。然而令厂家大出意外的是,在众人的惊诧里,没响起啧啧称赞,反招来愤怒的责备:“败家子!出一斤白酒要多少粮食啊。”此事当地媒介曝光后,更引来社会各界纷纷贬斥。人们明白,厂家此举意在谋取轰动的广告效应。经营者利用广告促销本无可非议,但广告采用何种形式却大可一议,最起码的,那形式总得让消费者接受时心平气和吧。人们不明白的是,厂家什么心态,非要采取如此浪费且不文雅的促销手段。
据说,厂家此举,乃背后有“高人”出“点子”。此话听来耳熟。
时下,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各地都出了批专给企业出谋划策的智囊人物——“点子高手”。据说,去年初轰动一时的海南“两椰”——椰树、椰风杀价竞销大战,其因就是位颇有点名气的“点子高手”支了一招。此人策动其中一家,以自己的非主导产品大幅度降价,冲击另一家企业的当家产品,如果对方同样降价,则可能亏损破产,最终让出市场;如果对方维持原价,则价高销不动,同样拱手让出市场。舍出自家一个非主导产品便置对方于死地,真正绝妙透顶。果真如此,现今已是竞争激烈的我国饮料市场,民族工业端的又自折股肱。后幸得诸多关心民族饮料工业健康发展的俊贤仁人洞察大义,请出政府协调,椰树赔了椰风200万元损失,这场已打了三个月的“内战”才算烽烟散尽。
所谓“高人”出的那些“点子”,对企业发展到底作用多大姑且不论。有道是,国有国法,行有行规。出“点子”这行,也理应恪守商业道德和公平竞争的法律。眼下我国许多方面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执法力度也不够。所以,一方面法治要加强,另一方面要大力倡导道德自律。作为企业,对所谓“锦囊妙计”,除了放在“利”的秤盘上称一称外,还要搁到“道德”的天平上好好衡量一把。至于售“点子”的,更是概莫能外。古人说得好:无德不远。无德的“点子”,即便暂时得售,最终还是要毁自家信誉的。无德无信,何以立业?何以立人?“智囊”之中,还是要装上道德、法律为好。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外国记者眼里的李素丽

  新型社会主义英模
车窗上的三角锦旗、挡风玻璃上的红色花环和车内青年优质服务铜匾,昭示着一位全国英模就在这辆车上,车号是北京公共汽车NO·1·333。
售票员李素丽被共产党的新闻媒介挑选出来加以宣传就是因为她有着一种朴实的品质:礼貌。
在北京各处的一些横幅和标语上写着“人人学习李素丽”,而且共产党已经把这一活动推广到了全国的一些主要城市。
乘坐一趟李女士的汽车就可以了解所有的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今年35岁的李女士总是主动帮助老人找座位,她很熟悉她的行车路线并乐意给人以向导,她总是面带笑容。汽车到了第一站,50来人占满了座位和过道,这时李素丽说:“欢迎乘坐我们这趟车,没有票的同志请准备好零钱。”
几十年来,共产党树立了一些让人们学习的榜样,在近期的模范人物中有一位在西藏工作的官员,一位为了丈夫在前线安心服役而牺牲自己健康支撑家庭的军嫂。像李素丽一样,最近的模范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如果你有什么特别需要,请别介意让我帮忙。”李素丽用麦克风向她的乘客说。
在这辆车上没有怒容、没有叫嚷,没有冷漠。相反,这里有的是相互问候、相互感谢和相互帮助。“她对乘客的爱特别强烈。”乘车去办公室上班的张英洁(音)女士说。
在宣传劳模活动中,中国的报纸和电视台都用一些闪光的词句来赞美李素丽,说她经常在党校学习到深夜,第二天天不亮就起床去上班;还说为了给乘客指好路,她曾沿着新的行车路线步行了解情况,到家后就精疲力尽地倒在了沙发上。
看来,李女士很好地协调了做妻子和当劳模之间的关系。
“我丈夫对我当劳模感到非常高兴而且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李素丽在出车前擦洗车窗时说。
李素丽把她的工作当作一个窗口来告诉人们:人人都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拥有1300万人口的北京,乘坐公共汽车是最便宜的,因此车上总是很拥挤。但李素丽却用她的热情给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了一些祥和的气氛。
每当人们挤上挤下时,她总是和声和气地说:“别拥挤,不要慌。”
(摘自美联社记者雷尼·斯库夫1996年11月1日发自北京的报道丁其林译)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

  飘香四百载酒窖成国宝
本报记者费伟伟
喜欢“杯中物”的朋友,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泸州老窖”。“风送泸州带酒香”,泸州老窖,是公认的浓香型白酒的“老祖宗”,1915年就为我国夺回一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牌,真个是驰名四海。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泸州老窖的“窖”有多“老”?
前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州老窖的窖,便列为这批重点保护的国宝之一。一个酒窖为何竟获如此殊荣呢?
泸州老窖池位于泸州市下营沟,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距今420余年,是我国现存建筑最早的酒窖。耐人玩味的是,前些时候火了大半个中国的洋酒XO,其名即由英语中“特别老”两个字的头一字母组成,它起源于200多年前的法国。而早在“特别老”的XO问世前200年,泸州已是“酒旗蔽空”了。
泸州老窖池不但“老”,还“健”,使用四个多世纪以来从未翻修过,一直保持着原始面目,至今仍是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用窖。窖池共四口,占地1960平方米,酒窖四周和窖底的黄泥,采自泸州城外的五渡溪,经过数百年的连续酿酒,已成为富含各类有益微生物、呈黑灰色胶质状态、散发着浓郁窖香的香泥。
俗话说:千年老窖万年糟。窖龄越长,酿出的酒品质越好。建国以后,有关科研人员经长期研究,国家专利就得了5个,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得了14个——发现泸州老窖池的窖泥中,已形成一个多达400多种微生物的庞大微生物体系,它对形成泸州老窖醇香浓郁的酒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教授指出:泸州老窖池的重要之处不仅在于它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仍保存了传统生产工艺的酒窖池,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内涵——继承了我国几千年酿酒工艺的悠久历史和奇妙的酿制技巧,可以说包括了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三大价值。
1994年,泸州老窖参加巴拿马万国名酒与食品品评会,又一次重温金奖梦,泸州人欣喜万分:“八十年金牌不倒”。其实,金牌好夺,国宝无价,“四百载老窖飘香”,才是更应引为自豪的哩。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

  这里涌动自学热
郑席文谢建文
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株洲车辆厂有职工6700余人,而职工中的读书自学小组便有230个。1984年以来,已先后有273人被工厂授予自学成才奖。
株洲车辆厂不仅颁发《职工自学成才奖励条例》为职工创造成才的条件,更给成才者以发展的机遇。工厂建立了职工自学成才者专门档案,并对自学成才者实行跟踪调查制度,在提干、晋职、职称评定中优先考虑。在273名自学成才者中,有4人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有两人被聘为高级技师、36人为工人技师,还有35人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仅有初中文化的电焊工何政启,坚持业余将自学的技术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被工厂聘为唯一的电焊高级技师,调到专门从事新产品试制的分厂工作,为工厂新产品的试制攻克了20多项技术难题。工人孙明道潜心于铁道车辆的学习和研究,工厂将他从组装车间调到产品设计部门。在这里,他先后成功地主持了9项铁道车辆新品种的开发和研制,有7项填补了我国铁道车辆的科研空白,4项获得国家级奖励。他被授予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并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全国劳动模范。
学有所用,激发了职工读书自学的积极性。目前,该厂有4300余人参加读书自学,占全厂职工总数的64%。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我身边的故事

  油馍扔不得
河南禹州市范坡一中王福和
放秋假的那天下午,同学们纷纷整理东西,准备回家。
我一踏进教室门,映入眼帘的是,满是粉笔灰的讲桌上扔着一个囫囵的大油馍。这个油馍论重量少说也有八九两,用干面也要六七两才能烙成。我心里不禁格登一震:“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就不要了呢?”不知是谁悄悄地说道:“放假了,他不要了!”当我追问是谁扔的时候,却没有一个同学承认。
我不由得想起自己上中学时的情景。那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年代。我和同学们每天吃的除了红薯以外,就是用红薯面蒸的馒头。同学们戏称之为“黑桃A”。就是这“黑桃A”每一顿吃多少也是要定量的,不得超额。那时候,就是一丁点儿馍花也舍不得抛撒。
我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将没走的同学召集起来,高高举着那个油馍说:“同学们,大家掂量一下这个油馍的分量有多重!得用多少面!它包含着父母辈的多少亲情,多少汗水!为什么要把它扔掉呢?它不香吗?”听了我这番话,不少同学低下了头。
这难道只怪同学们不懂爱惜粮食吗?我们为什么不经常坚持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呢?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我身边的故事

  让学生“当一天家”
江苏无锡日报王庆
巡塘初中在江苏锡山市挺有名气,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常常榜上有名,数学还曾获全国竞赛一等奖。前不久,我到这所学校去采访他们怎样抓教学质量。坐在教师办公室里,不由自主地就被刚收上来的学生周记吸引住了。
“通过当一天家,我真正体验到了父母的艰辛,以及他们对我的慈爱……”初三(3)班学生邹颖在周记中写道。
星期天早上,邹颖早早起床,在电饭锅上煮上全家的早饭,坐在院子里剥毛豆。剥到一半,粥汤溢满灶台。忙了半天,总算弄成一桌饭菜。当晚睡到床上,才想起全家的衣服还在洗衣机里。“那天,虽然妈妈暗暗地帮我当了半个家,家务少了许多,我还是累得够呛!”
邻班郁小丽同学那天“当家”似乎更尴尬:“从早晨买菜到中午做饭,就碰了许多钉子,想想真不好意思。买了三条鱼,不知怎么在路上‘跑’了两条,到家才发现;晚上勉强做了四菜一汤,吃完饭就迫不及待地将当家重任还给了妈妈……”
这是这所学校最近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星期日在家“当一天家”活动中发生的事。
巡塘初中的学生来自周围九个村,乡村学校为什么也搞学生素质教育呢?
“现在农村里的学生也不知柴米贵,不知劳动的艰辛,花钱大手大脚。过去农村孩子放学回家都是顺路割篮草,回家喂兔养鹅;现在要是哪家还有兔子,肯定是宠物!”校长陆君武说,“我们开展‘当一天家’活动,就是想让学生从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逐步树立劳动观念和关心他人、尊重父母的品德”。
听说现在每天在家里烧早饭,平时、星期天主动承担家务的学生一天天多起来了。
离开学校时,我也忍不住向陆校长要了一份他们专为开展这项活动印的《告家长书》。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新产品新技术

  低发泡塑料型材通过鉴定
由河北唐山巨金塑胶实业总公司研制生产的PVC低发泡塑料型材日前通过省级鉴定。该产品外观、细密度可与木制品媲美,可锯、可刨、可钉、可粘,还具有阻燃、防腐、防磁、不变形、不开裂、不需刷漆等功能,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李春荣)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新产品新技术

  维依牌冠心病治疗仪投产
电子部第十二研究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中西医结合的冠心病治疗仪。它采用特殊设计的微波穴位辐射器,对选定的穴位辐射微波束,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经首都多家医院临床观察证明,对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作用显著。已由北京真空电子技术总公司正式投入生产。(晓薇)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新产品新技术

  赣州推出绿凉牌苦瓜酒
江西省赣州创业工业集团公司所属华东酒业有限公司新近推出“绿凉”牌苦瓜酒。这种酒将苦瓜置酒瓶中生长数月,然后用优质酒作酒基加秘方配置而成,外观新颖独特,是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绿色食品,清热解毒,润喉滋肝,富含人体所需氨基酸和苦瓜素。(清中)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热点追踪

  追踪李素丽
本报记者王政
李素丽的事迹被新闻媒介广泛报道已三个月,作为公交系统乃至全国人民学习榜样的李素丽如今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面对潮涌般的观摩、采访,她还能像以往一样每天跟车吗?还能以平常的心态面对同事、家人、乘客乃至自己吗?她的生活中多了些什么,又少了些什么?……1996年12月24日,记者有幸坐上了那向往已久的1·333号车。
还是那四周点缀着彩旗、花篮的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的车厢,还是那令人如沐春风的灿烂的微笑,还是那像泉水丁冬般悦耳的声音……李素丽依旧神采飞扬,轻松自如。李素丽的“黄金搭档”何美荣笑着说:“嗨!还是普通事、平常人”。车队的其他同事见李素丽太忙,经常顺手帮她打份饭、擦擦车,休息时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就像亲姐妹一样。李素丽也觉得自己在待人处事上、在心态上和以前没有什么大的不同,要说有区别,那就是三个月来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关心使自己更加成熟起来。
      外国记者追逐的焦点
去年12月13日这天,1·333号车迎来了三位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电视记者——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霍克斯利、雷克斯和史密斯。从李素丽早起擦车,到车上亲切地报站、介绍沿途主要景点及单位、招呼行人注意车辆、搀扶老年人上下车……他们都形影不离。两天下来,三位记者服气了:普普通通的李素丽确实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这只是最近的一次采访。早在去年0月14日,在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安排下,路透社、安莎社、荷兰电讯报、英国南华早报、NHK五家媒体的六位记者就踏上了1·333号车。亲身感受到李素丽热情周到的服务和车厢里温馨和谐的气氛后,外国记者们对李素丽打心底里佩服,纷纷表示这种奉献精神在他们的国家也值得提倡。李素丽亲切自然的微笑给日本NHK记者桥本明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在日本的公共汽车上只能听到录音带里冷冰冰的声音,李素丽的微笑则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它发自内心。
11月13日,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挪威国家广播电台的六名记者又跟车采访。美联社驻京记者毛乐天回忆说,当时车上不少前来观摩的乘客都很激动,都说李素丽“真了不起”、“名不虚传”,一位来自长春公交公司的售票员还激动得流下了热泪。挪威国家广播电台的罗尼先生眼眶也湿润了:“中国的售票小姐真伟大”。
      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
从李素丽连续作完七场报告回到车队的第一天起,21路1·333号车就成了特殊的展厅和课堂。从各处慕名而来的北京乘客、刚刚在北京西站下车的外地游客、公交系统内部的“取经人”像潮水般涌来。每天一大早,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等候在始发站,希望能坐一次李素丽的车。更为可贵的是,这种热潮始终不减。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李素丽还接待了五批来自各行各业的观摩者。
还有不少“特殊的乘客”也来到1·333号车,希望从李素丽身上学到些东西。10月14日,首都演艺界的部分演员在倪萍的带领下来到北京西站,在充满温馨和谐气氛的车厢里亲身体会到李素丽那真诚、质朴的奉献之情后,一年前曾因为罢演而受到观众批评的江珊、史可禁不住热泪盈眶。江珊诚恳地说:“即使在舆论批评之后,我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内疚,我为曾经有过的举动而难过。”史可也对有过的罢演行为表示道歉,并恳请观众原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素丽那种时时刻刻将乘客放在第一位的精神,给来自各行各业的观摩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我被大家深深地感动了”
“以前是我用自己真诚的奉献来感动乘客,现在反倒是我经常被大家所感动。”李素丽说这句话时,眼圈红了。
确实,李素丽奉献给乘客的关心和爱护,三个月来又从乘客那里十倍百倍地得到了回报。前两天,一位大妈领着3岁多的小孙子,硬是在北京西站瑟瑟寒风中站了一个半小时,终于等来了李素丽的1·333号车,小孙子将手中捧着的一杯还带着体温的热水送到了李阿姨手里。一位20多岁的残疾小伙子,清晨5时多就等候在月坛车站,只为了让李素丽看一看自己写在纸上的“学习李素丽大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十几个大字。一对南方来的老夫妇对李素丽说:“来北京,第一站就要上1·333号车,北京又多了一个旅游景点。”一位50多岁的男同志非要花50元钱买100张票,说是看李素丽服务后特受教育,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激动之情。不少乘客本来只坐几站,一看到李素丽,“真幸运,这下可得坐到头了!”甚至有人专程打车来就为看李素丽一眼……
这些被李素丽真情打动的人们,以最普通而又最直率的方式表达着自己最朴素不过的感情,而正是这种人间最质朴的感情,让李素丽感动不已:“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做了一些应该做的普普通通的事,党、政府和人民却给了我如此的厚爱,我只能以更努力地工作来回报大家。”前一段时间组织安排的外出活动多一些,但一有时间,李素丽都坚持出车,“不然真对不起关心我的广大乘客。”
谈及今后的打算,李素丽说:“我一站到车上就有一种特别兴奋的感觉,只要身体允许,我不会离开售票岗位。”李素丽表示,长远的打算目前还没时间考虑,当前最要紧的是抓紧带出更多的徒弟,把她的服务经验传给大家。
(附图片)
(压题照片刘凤山摄)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
保护文物谁之责长期被民房和工棚“埋没”的北京站东街东南城角楼与古观象台之间的一段明清城墙遗迹,在1996年秋危房改造中“重见天日”(见左图)。在北京市文物部门“爱北京城,捐城墙砖”的呼吁下,各界群众表现出极大热情,目前已收集到各方捐助的城墙砖1.8万多块(见右上图)。然而,个别单位在工程施工中,毫无文物保护意识,一块块完整的城砖在机械臂和覆带下被碾成毫无价值的碎块,实在可惜!北京东单北大街88号一家利用旧城墙砖建成的旅馆,用大型机械拆房时,毁坏了大量城砖(见右下图)。人们不禁要问,保护文物难道只是老百姓和文物部门的事情吗?新华社记者宋连峰胡海昕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