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加强扶贫攻坚力度尽快解决群众温饱问题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三日)
李鹏
泽民同志上午作了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再次发出了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总动员,明确了今后扶贫工作的方针和要求,我完全赞成。现在,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稿中的一些重点问题,我讲几点意见。
      一、下定决心,如期实现扶贫攻坚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的这十多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也是贫困人口减少最多的时期。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5年底的6500万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国内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虽然全国贫困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减少,但越往后扶贫的难度也越大,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那么我们扶贫攻坚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之所以定为“基本解决”,主要是考虑到我们国家大,情况千差万别。像西南的个别地方,现在还处于刀耕火种状态,不仅有个经济发展问题,还有个社会发育问题。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中,有一些是属于孤、鳏、寡、痴、呆、傻等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另外,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御的因素,每年都会使一些人暂时返贫。这两种情况,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主要通过救济、救灾的方式,解决他们的困难。除这两种人外,其他的贫困人口,是扶贫攻坚的对象,要通过开发式扶贫,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在这部分人口中,到本世纪末绝大多数解决了温饱,就达到了“基本解决”的要求,就可以说达到了扶贫攻坚的目标。
目前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偏远闭塞、交通不便、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的地方。一般来说,他们的文化素质也比较低,再加上与外界接触少,思想观念落后。这些地区多数是民穷县也穷,自我发展的能力比较弱。今后五年要实现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确实难度不小。但是,经过努力又是可以办到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是不是下定了最大的决心、采取了得力措施、加大了工作力度。只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实现既定的目标。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都有能力加大扶贫开发的投入,加快扶贫攻坚进度。随着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又可以使扶贫投入相对集中使用,不断增加攻坚强度。多年来各地在扶贫开发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对于各种不同的贫困情况都有对应的解决办法。再加上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如期实现扶贫攻坚目标是完全可能的,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二、要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作为贫困地区经济建设的中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贫困地区具体如何体现党的基本路线的这个要求呢?这就要从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扶贫开发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有什么事情能比群众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更大、更紧急呢?现在有些县,争当贫困县时很积极,戴上贫困帽还不愿意摘,因为可以得到经济上的扶持,政策上的照顾。但是办起事情来,又往往不把自己当作贫困县看待,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部署上,在领导精力的使用上,在有限资源的分配上,都没有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当作首要的目标。如果不扭转这种局面,外部的扶持再多,攻坚战也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为此,必须确立把扶贫开发作为贫困地区经济建设中心的思想,围绕这个中心加强扶贫工作。
贫困地区的发展不能攀比增长速度、热衷于搞开发区和追求上工业项目。各省对贫困地区进行工作部署时,要将重心转向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要以减少贫困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县、乡工作的主要内容。不要再对贫困县按经济实力、增长速度以及其他与扶贫无关的经济指标排位次,把贫困县、贫困乡从各种达标升级、评比排队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以利于集中精力打好扶贫攻坚战。
在财力和物力的使用上,要以扶贫开发、解决群众温饱为重点。贫困地区该办的事情很多,在财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应按轻重缓急进行分配。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任何用项都不能挤它。现在有些贫困地区,城里到处是工地,城区扩大了,高楼盖起来了,马路修宽了,然而贫困人口状况仍然如旧或进展不大。请问,为什么不能将这些财力、物力首先用于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呢?有的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照样购买小轿车,照样盖楼堂馆所,吃喝招待、公费旅游,现在又时兴配大哥大,与贫困群众的反差太大了。要坚决刹住这几股风。要与群众同甘共苦,没有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地方,整个财力要围绕扶贫开发去安排使用。
在领导力量的使用上,党政一把手要全力以赴抓扶贫开发,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要丢掉一切应酬,深入群众,特别是要深入偏远山区,访贫问苦,研究脱贫大计,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实施扶贫攻坚计划。不要只去一次两次,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做做样子,就完事了。要坚持经常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不要将主要精力耗费在扶贫开发以外的事情上。扶贫攻坚不仅是扶贫部门的事,也不仅是分管副书记、副县长的事,是整个县委、县政府的中心任务。贫困面大的省,也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任务,省委书记、省长要亲自抓,给下面带个好头。
      三、中央和地方都要增加扶贫投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这几年,中央对扶贫的投入是不断增加的,现在每年总额已达到100多亿元。国务院决定,从明年开始,再出台两项新的投入措施:一是中央财政每年再增加15亿元,重点用于贫困面大的省、自治区,集中力量帮助贫困地区修建乡村公路、基本农田、人畜饮水设施和进行农民技术培训等;二是每年再增加30亿元的扶贫贷款,围绕贫困地区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产业,重点支持效益好、能还贷款、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项目。此外,国有商业银行每年也要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贫开发项目,为贫困地区贡献力量。
扶贫攻坚需要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现在的情况是,中央的扶贫投入占大头,相对而言地方对扶贫的投入比较少。有些省没有达到国务院曾经要求的地方政府扶贫资金的投入比例,这说明对扶贫工作并不重视,或者说重视只表现在口头上,而缺乏实际行动。从明年开始,地方投入的扶贫资金比例,根据各省、自治区不同的经济和财政状况,要达到占中央扶贫投入的30%—50%。财力再紧,也要首先保证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投入到位。这是检验各省、自治区是否真正重视扶贫的重要标志。
我相信,只要大家真正重视了,下了决心,这个投入要求是办得到的。为了促使上下一起增加扶贫投入,国务院决定,凡达不到中央规定的投入水平的,要按比例调减中央投入到这些省、自治区的扶贫资金,调减下来的资金分配给能够配套的省、自治区,支持他们快一点脱贫。京、津、沪和沿海发达省,贫困面小,主要依靠自己脱贫,中央的扶贫资金就不给了,而且还要对口帮扶西部省区,为全国扶贫攻坚做出贡献。在扶贫攻坚中,既要解决无钱办不成事的问题,也要解决有钱办不好事的问题。
各种扶贫资金必须集中用到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地方。扶贫资金不能平均分配,不能撒胡椒面。经过十年的扶贫开发,原来很贫困的地方,多数面貌已有了改变,剩下的是少数了。如果集中用于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村、贫困户,“好钢用在刀刃上”,现有的扶贫资金就能够解决不少问题。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使贫困村、贫困户能用上扶贫资金,能从扶贫资金中受益。
扶贫资金要用到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上去。各地经验证明,积极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是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最现实、最可靠的路子。凡是扶贫工作搞得好的地方,都是抓住了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这些产业投资少,见效快,家家能干,户户受益。扶贫资金不能过多上工业项目,更不能盲目上工业项目。一个贫困县一年不过几百万元的扶贫资金,上一两个工业项目就可能把资金全占用了。不少工业项目,由于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原因,不但没有效益,反而背上了包袱,结果是鸡飞蛋打,扶贫资金用完了,贫困人口还在饿肚子。这样的做法必须纠正。
各种扶贫资金要做到协调配套,发挥整体效益。中央的扶贫资金有三项:一是财政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产生社会公益效果的项目;二是扶贫贷款,主要用于有经营收益而又能够还款的项目;三是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解决乡村公路、人畜饮水、基本农田建设等。这三项资金要集中用于扶贫攻坚地区。现在不少省、自治区反映,由于各类扶贫资金分属不同部门,很难统筹协调,使用分散,形不成合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后中央的各类扶贫资金,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的分配方案,一次分配到省、自治区。所有到省的扶贫资金,由省级政府统一安排使用。实行扶贫资金到省,脱贫任务和责任也到省的责任制。中央各有关部门对资金使用实行检查和监督。
扶贫资金到位迟、用不足、贷款使用期限短,是带有普遍性的一个问题。扶贫资金是年年都有的、必保的,有关部门没有理由不及时下达,更不允许扣压和挪用。扶贫资金主要用于种养业,而种养业有个农时问题,不能晚了,一晚就要耽误一年。今后从中央到地方的资金管理部门,在年初,必须将扶贫资金分配到位,贫困地区要尽快落实到项目上,不要让资金等项目。
      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同地区要有不同的脱贫办法
贫困地区差别很大,贫困原因也各不相同,要具体分析每个贫困地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症下药,找到符合本地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切忌停留在一般号召,不能强求一律。
在有耕地资源、但单产很低的贫困地区,要下功夫抓基本农田建设、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粮食生产,首先解决吃饭问题。这类地区在贫困地区中占多数。基本农田建设,主要是搞坡改梯、旱改水,对资金投入的要求并不高,主要是靠农民自己的劳动投入,经过几年努力,力争达到人均半亩到一亩稳产高产农田。再加上使用良种、节水和科学施肥,是可以解决吃饭问题的。
在缺少耕地,但荒山、荒滩、荒坡等非耕地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在尽力利用现有耕地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有矿产资源的地方,要在合理规划和统一指导下,由集体进行开采。
在耕地和非耕地资源都不太丰富,人口数量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贫困地区,如南方石山区、水库库区和其他山高坡陡的深山区,除搞好种养业外,要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出去一部分劳动力,既可以增加群众的收入,又可以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沟通信息、培养人才,还可以减轻贫困地区的口粮消耗。四川省每年出省劳动力500万人,寄回140多亿元,许多贫困村、贫困户因此而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于加强引导,建立和完善服务机构,做好组织管理工作,使之有秩序地进行。东部发达地区要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外出就业,并加强管理和指导。
在缺乏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确实找不到其他路子的少数特困地区,要实行异地开发,搬迁移民。这几年,有些地方就是这么做的。甘肃省定西地区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已迁出60多万人,加上广西、广东、河北、浙江、山东等省、自治区,全国已搬迁100多万人,都取得了稳定脱贫的效果。他们的做法是,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实行有计划的松动式搬迁移民,迁一部分,留一部分。这与过去的水库移民有很大区别,主要的办法是,劳动力先出山,两头有家,在移居点有了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之后,再全家搬迁。这样,迁出的人彻底解决了脱贫问题,留在山区的人也增加了土地等资源,扩大了生存空间,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
不同的地区要走不同的脱贫路子,但是不管走什么路子,都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有苦干精神。好的路子加苦干,才能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这是所有地区的共同经验。二是扶贫开发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选择项目、开发建设时,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以破坏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进一步发展经济,都要求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五、扶贫攻坚要明确对象,扶到村、扶到户
不少贫困地区集中人力、财力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地方,好多年过去了,扶贫资金用了不少,山河依旧,群众一贫如洗。同样的时间、资金、政策,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一比较,就可以看出问题了,关键的一条,就是心中有没有贫困群众,工作是不是做到了贫困户身上,资金是不是真正用于扶贫。正如有些地方所总结的,要“真扶贫、扶真贫”。现在发现有的地方,扶贫十多年了,那些偏远的贫困村,县里干部没有去过,贫困户没有得到过扶持。看来,“穷在山中无人问”的情况还是有的啊!
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县,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不是所有的村、所有的户都贫困。要把那些贫困村、贫困户排列出来,集中力量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样就把扶贫攻坚的范围缩小了,对象抓准了,体现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思想。如果抓不住重点,打的就不是“攻坚战”,而是“消耗战”。
扶贫扶到村、扶到户,首先要进行一次普查,把还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村、贫困户挑选出来,建档立卡,作为扶贫攻坚的对象。从地方党政机关中挑选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派到贫困村抓班子、找路子,具体帮助,不完成脱贫不撤离。扶贫资金要使用到贫困村、贫困户身上,使他们受益。抓住了这几个关键,一般贫困村、户花上三四年的功夫,是可以解决温饱的。
      六、扶贫开发要与发展集体经济相结合
集体经济薄弱是贫困村的普遍现象。在大多数贫困村,除了土地归集体所有外,基本没有什么经济实力,对贫困户无力救助,社会公益事业也没钱去办,扶贫开发也难以开展。这是贫困村长期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所以说,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关系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大事,也是关系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大事,要作为扶贫的一项治本措施来抓。扶贫开发要与发展集体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解决村里有人办事和有钱办事的问题。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是走“归大堆”的老路子,而是适应新形势,开拓新思路,探索新经验。这是属于双层经营体制的内容,与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矛盾。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有市场、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吸纳劳动力多的产业项目。集体拥有的自然资源就是资本,由村集体采用承包、租赁等形式组织开发,形成较为稳定的集体收入。还可以通过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有偿服务,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增加集体收入。在创办集体企业一时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选择那些经营效益较好的个体、私营企业进行集体参股或发动农民入股,逐步将这些企业引入具有集体经济成份的股份合作道路。村级集体经济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要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财务帐目要定期公布,使群众对集体经济放心。
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政策,适当投入资金。财政和信贷扶贫资金,要重点投入到带动贫困户脱贫的龙头企业。财政扶贫资金可以用作集体的股本金,优先支持有集体参股、控股的扶贫经济实体,并且要把吸纳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包干脱贫作为重要条件。现在贫困地区还有一部分同志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缺乏信心,抱有疑虑,这与过去这些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没有办好有关系。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坚持以新的思路去发展集体经济,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是可以逐步发展起来的。
      七、国家建设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现在尚未脱贫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也是大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从根本上说,一个地方没有工业很难富裕起来,没有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带动很难发展起来。因此,除了扶贫专项资金外,中央很重视在中西部地区开发资源,规划大中型建设项目,以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可以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要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宣布了这些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实行,将有力地促进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在落实“九五”计划过程中,国家就要重点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大中型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今年新开工的项目,西部地区占百分之四十三点七,说明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向着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方向努力的方针,正在落实。各省、自治区规划建设的大中型项目,也要依据这一原则,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这些地区加快发展。
      八、依靠科教扶贫,实行计划生育,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是人口素质比较低,文化水平、经营能力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脱贫致富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教扶贫是扶贫的根本。对贫困地区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就是把成熟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去,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
科教扶贫的重点,是大力开展对青壮年的职业教育,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争贫困地区的劳动者都能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要普及初等教育,不再出现新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对全国讲的,对少数贫困地区来说,主要是集中力量普及初等教育。由国家教委实施的“教育扶贫工程”,社会各界资助的“希望工程”、“文化扶贫工程”和“智力支边”,农业部的“丰收计划”、“温饱工程”,科委的“星火计划”等,对普及文化教育和科技知识,发展生产,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各级政府要重视和稳定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科技推广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教扶贫中的作用。
实行计划生育对贫困地区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有些贫困地区至今还没有摆脱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状况。这些年,强调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推广安徽省金寨县的“山区要致富,少生孩子多栽树”的经验,起了很好的作用。现在各地又创造了计划生育“三结合”的经验,即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这样,把计划生育同农民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了,就可以逐渐改变农民的生育观念,形成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工作相互促进的局面。
      九、实行精兵简政,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财政状况
目前多数贫困地区的财政困难,自给能力较差。当然经济发展慢、税源少,是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就是财政供养的人太多,远远超过了财政能供养的能力。越是贫困的地区,吃“财政饭”的人比重越大,不但县级机构几套班子人员过多,乡镇一级的机构人员也过多,把仅有的一点财力都吃光了,无力投入生产建设,失去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由于财力不足,就往其他方面打主意,如增加农民负担,制造公路“三乱”等,都与财政供养人员过多有直接的关系。“食之者众、生之者寡”,恶性循环,贫困地区就难以发展。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精兵简政。减了机构,减了人,减了开支,就等于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加了生产建设资金,增加了经济发展的实力,就会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这件事,中央要下决心,地方也要下决心,贫困地区更要下决心实行精兵简政,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
精兵简政的关键,是为减下来的人找到出路。贫困村缺人才、缺技术、缺市场信息、缺经营管理知识,而贫困地区的农、林、水利、畜牧等部门,以及工业、商业等部门,都有自己的优势。鼓励这些部门与贫困村、贫困户合作开发种养业项目。县乡机关中有一技之长、有志于扶贫开发的人员,应给予鼓励和支持。
      十、加强检查监督,建立脱贫光荣的激励机制
要加强检查监督,保证中央扶贫攻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国家统计局要健全扶贫统计制度,及时准确提供全国及分地区的贫困人口数据,以及每年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进度,以适当形式在内部通报或公开发布。各级审计部门,每年要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审计,看看扶贫资金是不是及时下达、足额到位了,是不是用到贫困村、贫困户身上了,有没有挪用和其他营私舞弊的问题。
现在,有些地方存在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以当贫困县为荣。有的县为此人为压低农民收入数字,想方设法保住贫困县的帽子。而那些如实反映情况的,反而吃了亏,甚至被认为不是“好书记”、“好县长”。这种不正常的风气要纠正。要提倡讲真话,讲实话。今后,凡是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国家温饱标准的县,都要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这要形成一个制度。摘帽的标准,一律以统计部门的数据为准,不能人为地压低或拔高。对摘帽的贫困县,要大张旗鼓地给予表彰,现有的扶贫资金和优惠政策在一定时间内,比如说五年,继续保持不变。同时,对扶贫工作不力,不称职的领导干部,应及时调整。要选派一批政治觉悟高,工作得力,有献身精神的干部去做扶贫工作。要形成一个脱贫光荣、大家争先摘掉贫困帽子的激励机制。
同志们,我们党的发展历史表明,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上下一心,就可以做到无往不胜。打扶贫攻坚战也一样,只要全党依照中央要求,下最大决心,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到本世纪末在全国实现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是完全可能的,希望大家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附图片)
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刘建国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在中组部统战部和中央党校联合举办的研究班上强调
巩固发展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
这是一个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关系民族振兴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长远战略问题
本报北京1月6日讯新华社记者刘思扬、本报记者吴恒权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今天在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专题研究班开学时强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是一个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关系民族振兴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长远战略问题。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完成祖国统一的历史大业。
这期研究班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党校联合举办。参加研究班的有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等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在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省、部级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及统战部负责同志,共54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主持开学典礼。
胡锦涛代表中共中央对参加研究班的各位同志表示热烈欢迎。
胡锦涛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历史,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和作出的历史性贡献,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他指出,近年来在国际风云变幻、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同我们党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深入开展分不开的,是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与我们党团结合作的不断加强分不开的,是同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
胡锦涛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当前,这一伟大事业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对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建设的跨世纪宏伟目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跨世纪行动纲领,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依靠包括各族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大团结,必须依靠包括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爱国的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巩固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极端重要性,以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工作,努力把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胡锦涛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各项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也是发展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根本思想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政治基础上团结合作,互相监督,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共同担负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共同负有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责任。共同的事业和目标,共同的任务和责任,要求我们必须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我们只有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运用这一理论观察形势,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在正确的思想基础上形成新的共识,才能巩固和发展“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团结合作关系,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共同的历史使命,实现共同的伟大任务。胡锦涛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指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思想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方针、部署,确保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胡锦涛说,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骨干队伍建设,是民主党派、工商联自身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各级领导班子正处在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民主党派、工商联的老一辈领导人,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风雨同舟,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我们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要继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同时要大力培养选拔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界别领导骨干和新一代代表人物。这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关系到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以什么样的姿态跨入21世纪的重大问题,是近一个时期统一战线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民主党派不仅要实现领导班子组织上的新老交替,更要完成政治上的交接。在新老交替中,要着眼于政治纲领、政治路线的延续和发展,着眼于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关系的延续和发展,着眼于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人政治立场、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在新一代领导骨干和代表人物身上的延续和发展。胡锦涛指出,加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建设,从根本上说在于不断提高各级领导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希望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精神,加强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界别新一代领导骨干和代表人物的培训。
胡锦涛在讲话中还就完成好这期研究班的任务,提出了要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雷洁琼代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对研究班开学表示祝贺,希望同志们进一步加深对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多党合作理论的理解,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任务的认识,为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振兴中华、统一祖国作出新的贡献。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万国权,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汪家镠,台盟中央主席蔡子民,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彭清源,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方荣欣,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徐采栋等出席开学典礼。


第1版(要闻)
专栏:

  绿色的启示
——走向文明的大连(上篇)
本报记者段存章刘大保
你想了解大连吗?
你想去大连看看精神文明吗?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一日,记者来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市。虽说是寒冬季节,这里已下过头场雪,但机场、广场、公园、街道、居民小区仍是绿草青青。
市精神文明办的同志这样描绘城区景色:中式和欧式建筑风格各异,十大广场通透开阔,遍布全市的草坪,形成了城市的特有的美;上百辆公共汽车背着流动的大画板,“绿色就是生命”等宣传画遍布车身,人们漫步街头,便可尽享这种流动美。凝固美与流动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城市风景画。
      大连十几年间变成了“花园城”
大连三面环海,有一千九百零六公里长的海岸线,宜人的海滨风光,绚丽的国际服装节,温馨的五月槐花节,使这里中外客商云集,游人如潮。
广场连广场是大连的特色。夜晚,记者漫步音乐广场(中山广场),明亮的灯光下,许多人正在随着优美的乐曲翩翩起舞,也有的三五成群在踢毽子、玩耍嬉戏,没有人大声喧哗,到处一片祥和安宁。
白天,记者走进市政府门前的人民广场,立刻被“人鸽共舞”的景象所吸引。一群群鸽子或环绕纪念塔飞上飞下,或安然踱步在观光客的身旁。五十一岁的饲养员寇福成告诉我们,广场总共养鸽子四千来只,大连人珍爱它们。
原来杂乱无章的劳动公园,如今改造为四十万平方米的多功能乐园,恢复和新增绿地六万平方米。站在路旁的观景台上,没有围墙的公园绿草萋萋,于是又称绿山公园。园林管理处处长郝维传说:“为了增加公园动感,我们开设孔雀牡丹园,放养梅花鹿,还引进了丹顶鹤。”园内三十多只高傲华贵的孔雀,二十多只温顺快乐的梅花鹿,成为游人拍照的好伙伴。更引人注目的是从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购来的十八只丹顶鹤,经过两个多月驯养,在饲养员摇动小红旗时,群鹤飞起来,与蓝天、绿草,还有自在惬意的游人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解放后,大连城市建设逐年有起色,但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数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八年。革命先驱关向应的家乡金州区已由昔日的农村变成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城”,饱经沧桑的旅顺口区把日俄战争时期的碉堡、万人忠烈墓变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所有这一切,都掩映在一派绿色之中。据介绍,光是一九九五到一九九六年,全市新增绿地三百一十三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三十八,人均公共绿地达到六点五平方米,跨入了全国城市绿化先进行列。如今,人们漫步街头,欣赏着富有诗情画意的街头绿地,不由产生各种美好的遐想。
      “政府建绿地,为民造福;市民爱绿地,人人有责”
16年前,大连改造人民广场动第一锹土时,观望者有,不理解者有,怒骂者也有。面对眼前“黄沙地、大杨树,集会一身土”的地方,当时的市委书记崔荣汉、市长魏富海横下一条心,硬着头皮干到底。市园林管理处基建开发部部长谢祥军取出当时的《人民广场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图》介绍说:“1980年春天,第一次投入130万元,搬动土方1万立方米,从北京引来野牛草铺草坪4万平方米,还种植了百株龙柏、紫松、银杏树。”大连园林设计、绿化、城建部门的职工转变观念,走出封闭,开始在总体设计上讲究美学。他们坚持民族传统与国际先进技术和艺术风格相结合,突出园林绿化的观赏性,改变过去一味追求栽树种花、庭台廊阁的统一模式,建造了欧美风格视野开阔、风格明快的现代城市绿化景观。现在市内300多万平方米的草坪65%为冷季性草,绿期长达10个月以上。
“让绿露出来,还绿于民”。大连市政府开动脑筋在“绿”字上做文章:凡新的建设项目不留足绿地不批;繁华地段有碍景观的企事业有条件的要迁走;有绿化条件的临街机关企事业单位由市政府和公安局带头,推倒围墙建围栏,扩大绿地可视面积。1995年以来,他们对全市2万平方米以上的175个小区进行改造,拆除了5万多处违章建筑,让出土地绿化。
“人建设环境,环境陶冶人”。在改造城市环境的过程中,大连人的精神世界也在渐变着,许多居民小区里开展了“建我家园,爱我家园,管我家园”活动,10多万市民自觉担当起护绿“卫士”,草坪上插着的小学生护绿责任牌上,四处可见“时代呼唤绿色”、“美的环境,美的草坪,需要美的爱心”、“寸草寸心,人人爱”、“依依芳草,踏之何忍”等标语。几年前,大连海洋渔业公司投资300多万元新铺了草坪,一天,总经理张毅上班前来到办公楼,暗暗观察职工如何通过办公楼前草坪。25分钟内,先后有38人踏草坪而过,只有两位女职工走在水泥路上。张经理在职工大会上奖励这两个女工每人1000元,职工们受到了震动。如今,在这个企业,爱护绿地已蔚然成风。现在到大连很难看到践踏草坪的人。听说一位居民的娃娃跑进了草坪,大人站在外边着急地硬是把孩子喊出来。
      “不求最大,但求最佳”
从市区驱车赶到城乡结合部的甘井子区访问卫星城——泡崖新区。在《泡崖新区平面图》两侧书写着一副对联:“不求最大,但求最佳”。这个小区居住着2万多人,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开发公司总经理孙生有说:“我是宁可少挣钱,也要护绿地。”为了保护住一棵绿荫盖地的泡桐树,他少盖1000平方米房。他算过一笔帐:盖1平方米房价值1500元,总计损失150万元。但给后人留一片绿荫,值。77岁的退休工人刘文华到离家1公里的玉山坡上开垦18平方米地,从山下挑来水和肥,育出8垄芙蓉花苗,移到180平方米的绿化区。
“你们提出城建‘不求最大,但求最佳’,请说说领导决策的思路。”记者先后向市委书记、市长提出这个问题。
市委书记于学祥回答:“我们考虑城市建设要有个盘子,具体叫‘三控制’:一是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的素质。全市城乡现有500多万人,城区控制在200万(现有170万),外来打工30万。二是控制城市建设规模,提高环境质量。三是控制产业规模,新上项目不必太多,主要是提高企业效益。说明白点,就是不要把摊子铺得过大。”
市长薄熙来从实践效果回答,“三控”与书记的思路“同出一模”。他强调说:“我们历届领导对此形成共识,如同接力赛,你传给我,我传给他,一棒接一棒去落实,去向老百姓交帐。”
大连城市环境建设坚持“保留好的,调整不合理的,积极发展新的”。大连渤海啤酒厂坐落在闹市区,黄金地段没有产生出黄金效益,早几年人们都说该搬迁,但领导没有下决心。1995年,条件成熟了,市政府投资4000万元,把啤酒厂迁到郊区,让出9000平方米土地建街心绿地。这是“动一枝,摇活全树”。
记者在林茂等居委会听到人们的口头禅“绿化意识”,问及薄市长,他说:“我是很喜欢绿化的,因为冬天看绿,不觉得冷,夏天看绿,觉得凉爽。绿色是城市的肺,城市需要绿肺。”
      花香蜂自来五洲友朋心系大连
优美的环境是对外招商引资最好的广告和最大的招牌,是重要的投资条件。
被誉为“神州第一开发区”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街道口矗立着绿色的醒目的区标“热爱人类和地球”。12年已开发面积30平方公里,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人民币。目前,已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进区投资,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400多家,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累计达151家。开发区创汇能力强,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外销比例占70%,三资企业年出口额突破10亿美元。
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第一期开发的13平方公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绿色覆盖了金石滩裸露的黄土,欧式风格的建筑群,使这里的蓝天碧海充满了异国情调和现代化气息。有国际标准的金石高尔夫俱乐部,野生动植物园,让你回归大自然,还有我国北方的鲜花大世界。
大连星海会展中心建筑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我们站在大厅四层朝南观看,几百亩大的一片绿色“地毯”待建大连商务中心。原来这是市内运出垃圾填海造起的地,填一车垃圾收费10元,用此钱雇工平整1平方米花9元,还盈利1元。外商看准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前来投资,每平方米地价三年前为6000元,今年升到1.5万元。
“嘘——悄悄地看海去”,我们兴致勃勃走进大连圣亚海洋世界。这是由中国、新西兰、香港三方共五家公司投资组建的股份制企业,目前拥有鱼200多种,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的水族馆。圣亚独有的海底通道长118米,居亚洲第一位。圣亚海洋世界开馆两年接待中小学生20多万人次,让儿童增强保护海洋、保护环境的文明意识。
大连市政府大楼门前矗立着圆球型《荣誉公民名录》纪念碑,刻着44位外商的名字,碑文写着:天圆地方,心笃人和,黄渤之滨,绿结谊存,五洲友朋,心系大连,真情洋溢,倾力相助。我们同在一个星球,共爱一方热土。
(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谱写精神文明的绿色乐章
本报评论员
海滨名城大连创建文明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将两个文明作为一个统一目标总体推进的格局中,突出城市环境建设,把营造优美环境作为再上新台阶的突破口。从1980年组织实施“人民广场绿化工程”,到199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干三年,把大连建设成生态良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绿茵成片的花园城市”的奋斗目标,在指导思想上,大连市几届领导班子前后一以贯之,既宏观,又具体,既符合群众的利益,也符合国家整体布局和世界发展大趋势,因而产生了极大的感召力,成效显著。
如果说,突出环境建设是大连创建文明城市的一大特点;那么突出一个“绿”字,又形成了大连市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大连人对于绿的营造和追求是高起点、高档次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佳”,表现了他们在环境建设上一种质量意识。达到这种共识,当然也有一个过程。如果说,相当一部分群众从怀疑甚至反对大规模的绿化工程,到主动参与绿化,再到组成百万人的护绿大军自觉地保护绿化成果,是一个自我教育和精神升华的过程;那么,市委市政府主动拆除围墙达到绿色共享,则是进一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拆除了隔绝人们心灵的藩篱,使人们在创造绿色的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沟通,有力地强化了环境意识。经过16年的苦心经营,今日大连,建筑风格新颖多样,街头广场通透开阔,绿树成荫,绿草如茵,给喧嚣的大城市带来了大自然的恬静。大连人对绿色的喜爱,已经超越了自然色彩的范畴,体现出他们对一种高品位的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追求。这正是建设一座开放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突出环境建设,只不过是一个突破口,是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杠杆。大连市在进行环境规划和建设时,不是为环境而环境,而是使其成为城市建设“三控制,三提高”总体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控制人口,提高人口质量;控制城市建设,提高环境质量;控制产业规模,提高企业效益。三个方面,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是将两个文明一起设计,一起落实的典型做法。大连市的每一项环境建设工程,既是精神建设的成果,也是物质建设的成果。大连正在大步走向现代文明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空前提高,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商外资。这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难以用数字计算清楚的。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要求:“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每个单位都要围绕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推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在这方面,大连走在了前面。大连的美,令人神往;大连的绿,催人奋进;大连人的精神面貌及其经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第1版(要闻)
专栏:

  论把握大局
本报评论员
把握大局,再接再厉,同心同德,开拓前进,这是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把握大局,是前提,又要贯穿始终,是坚定成熟地驾驭整个事业乘胜前进的重要素质。
把握大局,首先要有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要把握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大局,更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全党全国的大局,全世界的大局。要看到成绩和问题,要看清现象和本质,要区分主流和支流,要根据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就要发生的历史变革,努力把握发展趋势。只有站到全局的高度,才能审时度势,清醒有力地因势利导,把握重点、关节点,掌握领导的主动权。
把握全局,就要全面认识和从整体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就要进一步把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协调起来;就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协调发展。在任何方面,任何环节,如果出现了不协调,就会影响全局,影响事业的整体发展。
保持社会稳定和政治环境的稳定,是今年把握大局的首要着眼点和基本要求。稳定,才能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才能无后顾之忧,集中心思搞建设;才能吸引外资外商,进一步扩大开放。稳定,才有积累、变革和发展,才能更有力量对付国内外敌对势力,使其无机可乘;稳定是集中优势发展大好形势,夺取新的胜利的基础。我们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维护稳定,要坚决排除一切可能导致不稳定的因素。最大的稳定是人民群众的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这是我们事业的根基,我们的力量所在。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要积极解决关系群众疾苦的各种实际问题,及时化解和消除影响稳定的各种因素。
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全局,这是把握大局的一个原则。坚持这个原则,不仅有利于大局,也有利于协调和带动各个局部,齐头并进。大局好了,就会对全局形成辐射和推动。“八五”计划是一个最好的五年计划,“九五”开局,形势喜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避免了在大步前进中可能出现的经济大起大落。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把握这个大局,珍惜这个发展势头,根据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出色地完成今年全党全国的任务,特别是为香港顺利回归和十五大胜利召开两件大事,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条件。
总之,把握大局,就要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把功夫下在做好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上,只有了解大局,研究大局,才能真正把握大局,全面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把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我们的国家大,事业大,起点低。我们正在致力于跨世纪的工程,任务繁重,面对的矛盾冲突尖锐复杂,必须强化大局意识,全国一盘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主动,更加卓有成效地去夺取新的胜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