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3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道德论苑

  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职业道德的表率
王金山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成为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表率。
      充分认识讲道德与讲政治的一致性,提高领导干部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讲政治是党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根本要求。讲道德与讲政治是密不可分的。这不仅是因为政治和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范畴,都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而且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讲道德与讲政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从实践上看,政治上的坚定性和道德上的纯洁性是密不可分的。道德品质是构成政治素质的一项重要因素。一些领导干部政治上的蜕变往往始于道德上的堕落。从“进城”之初的“糖衣炮弹”,到改革开放以后的“酒绿灯红”,各级领导干部不仅面对着政治的考验,而且也面对着道德的考验。正是在这两方面考验中,既锻炼和造就了一批道德高尚、政治坚定的优秀战士,也暴露和淘汰了一些道德堕落、政治变质的腐败分子。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内在地要求提高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素质。
从历史上看,既要讲政治,又要讲道德,是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号召共产党员、革命战士特别是党的干部要做“有道德的人”。党的八大还把对党员的道德要求载入了党章,规定要“严格地遵守党章和国家法律,遵守共产主义道德,一切党员不管他们的功劳和职位如何,都没有例外。”正是在这种倡导道德的氛围中,党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无产阶级政治家和先进战士,他们以自己光辉的道德实践,体现了共产党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政治品格、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今天,历史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讲道德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显得愈益重要。针对新形势下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等现象,邓小平同志郑重告诫我们,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要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江泽民同志每当在谈到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时,也总是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加强道德修养。正是讲政治与讲道德之间的这种高度一致性,决定了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自觉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唯其如此,才能把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大工程带动起来。
      充分认识领导干部职业道德与党的宗旨的一致性,确立领导干部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标准
由于领导干部都在一定的岗位上承担着一定的领导责任,因而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较之于一般社会成员而言,其要求更严,标准更高。列宁曾提出,党的干部应该是有特别品质的“职业革命家”,这一直为我们党所遵循。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成为“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标准,要建立在“职业革命家”和政治家的尺度上,建立在“人民公仆”的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上,其核心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道德准则。具体来说,领导干部在职业道德实践中应坚持如下标准:
为政清廉,公正无私。首先要正确看待权力。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理应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立党为公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以权谋私则与共产党人的道德本质格格不入。其次要增强自我约束意识。领导干部要树立高尚的道德追求和健康的精神情趣,压得住私欲,顶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严于律己。
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忠于职守,就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它表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和道德情操。忠于职守与实事求是是紧密相联的。而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既是思想路线问题,也是道德品质问题。领导干部在职业活动和工作实践中,无论是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忠诚老实的道德品质,融注、贯穿和体现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实践之中。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领导干部的地位和作用使其职业行为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示范性。每个领导干部若都能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处处、事事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下级便会不令而行,群众也会照着去做。
坚持原则,光明磊落。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重大原则是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做到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原则,不徇私情。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地摒弃个人主义的影响,摆脱名缰利索的束缚。
关心群众,扶贫济困。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困,永远与群众同呼吸,心贴心,在实际工作中,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从党的利益出发,不争权力大小,不计个人得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纯洁的党性、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道德求得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以恪守党的规矩求得组织上的团结统一。要增强全局观念和纪律观念,反对地方主义、分散主义和小团体主义,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艰苦奋斗,勤俭创业。领导干部要带头反对奢靡之风、浪费之风和腐败之风,使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带领人民群众去克难制胜。
谦虚谨慎,平等待人。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既不夸大工作成绩,也不掩盖缺点;虚心好学,学而不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水平;打掉官气,放下架子,与周围同志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充分认识领导干部遵守职业道德与加强党性修养、改造世界观的一致性,把握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
加强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建设,是新时期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项内在要求。因此,要把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思想政治建设的整体工程,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推进。
加强学习,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石。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辨别善恶,分清美丑,自觉地抵制和消除剥削阶级腐朽道德观念的影响,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党章》和《准则》作为自己言行的基本规范,使自己行为始终与党的要求相符,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坚持“慎独”,在党性锻炼上下功夫。所谓“慎独”,就是在单独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和道德信念,自觉地按正确的政治和道德原则去行动,不做任何坏事。党的领导干部要把党性要求作为“慎独”的核心内容,并通过党性的修养和锻炼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要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道德修养的意义上,自重,就是尊重自己的国格、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誉,注意自己的言行,切实增强自己的政治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能用来谋取私利;自省,就是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作风,看是否符合党性的要求和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标准,一旦发现有所背离即加以纠正,致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自警,就是经常警示和告诫自己,一方面不要违背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以别人的教训为诫,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始终不逾道德的规范和党性的轨道;自励,就是要用远大的理想、崇高的道德和先进人物激励自己,培养浩然正气,抵御歪风邪气,永葆共产党人的道德本色。要把自己置身于组织和同志的监督帮助之下,使“慎独”超越“自我”,借助外部的力量,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和提高。
深入群众,在实践磨练上下功夫。人民群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领导干部只有把职业道德修养的根基扎在群众与实践的沃土上,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以逐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职业道德底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作为共产党人的最高道德境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能在努力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养成和提高。只有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体察民意、替民分忧、为民解困的实践,自身的道德境界才能得到升华。人民群众的监督是领导干部职业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因而,领导干部在职业活动中要经常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特别是对自身职业道德的反映和评价,随时从人民群众的监督中得到鞭策和激励,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尺度
史廷立
社会信誉,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单位、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提高社会信誉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社会信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在论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时,就特别强调了诚实守信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中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指出:“讲信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不是我们这一代才有的。”可以说,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东方文明的精华之一。这一美德,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加以继承和发展,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诚实守信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行为准则。何谓“信”?“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吕氏春秋.贵信》)。“信”就是诚实不欺,答应了的一定要兑现。孔子把“信”视作“仁”的具体内容之一,指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信”是人际交往中一切道德规范的基始点。道德离开“信”这个根基必然产生堕落。人与人的交往只有讲诚守信,才能保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一个单位、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讲诚守信才能维护其团结统一。综合国力构成的因素之一,是凝聚力和向心力。而诚实守信就是凝聚人心有效的社会“粘合剂”。
诚实守信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交换的商品应是货真价实的,交换双方应互惠互利、童叟无欺。如果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甚至坑蒙拐骗,相互欺诈,那就背离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公关学强调公关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只有产品质量高,推销守信誉,才能赢得用户的信赖,达到长久占领市场的目的。以假充真,名不符实,不计后果,一锤子买卖,是不可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的。在经济交往中,有一个如何履行合同契约的问题。履约的基础是守信,如果不信守合同,合同就等于一张废纸,那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所以,诚实守信这一传统美德,不仅不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背离,不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失效,恰恰越来越重要。
诚实守信是政令畅通、上下顺达的重要思想道德保证。朋友交往讲诚信,上下之间也应讲诚信。孔子认为:为政的目标应是“足食,足兵,民信”。这是实现富国强兵和取信于民的要求。荀子则认为,上下、将卒之间信与不信应以政令是否得以贯彻来衡量,而贯彻得好坏直接关系着军力的强弱。政令信者强,不信者弱。(《荀子.议兵篇》)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落实。落实的前提是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实现这一要求的基础条件就是讲诚守信,“言必信,行必果”,说实话,办实事。
诚实守信还是良好社会风气的道德要求。人亲百事满,信则天地之物毕为用,信而又信则通于天。“信之所及,尽制之矣”。社会风气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要建立一个讲诚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第9版(理论)
专栏:

  加强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
王思齐
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从实践中,我们感到,要搞好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处理好扶贫与扶智的关系,着力于提高人的素质
贫困山区之所以贫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还是人的素质偏低。贵州48个贫困县人均受教育的程度只有4.5年,至今还有12个县尚未普及小学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达38.1%。由于人口素质偏低,一些地方思想观念的转变比较迟缓,改革开放和开拓进取的意识比较弱,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办法难度比较大,推广和运用科学技术比较慢。在贫困山区存在着一种不良循环,即教育、科技事业发展滞后,人口素质偏低,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又制约着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素质的提高。要加快贫困山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须把经济建设与发展教育、科技结合起来,把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着力于提高人的素质。
提高人的素质,既是推进贫困山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贫困山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劳动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关键,才能把两个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因此,贫困山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努力提高人的素质。扶贫必须扶智,这是贫困山区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长期扶贫工作经验的总结。
提高贫困山区人口素质,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一是要加大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二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下功夫搞好扫盲教育,抓好对农民的培训,努力提高贫困山区人口的文化素质。三是通过推广农业适用技术、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开展智力支边、科技扶贫等活动,促进贫困山区经济加快发展,提高贫困山区干部群众的科学素质。四是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注重结合贫困山区实际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其一般性的规律和普遍性的要求,但贫困山区由于地理环境偏僻,群众居住分散,交通通信不畅,人口素质偏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等原因,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搞好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
加强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要考虑到农民群众的接受能力,贴近农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在思想教育方面,当前要突出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加强无神论及科普知识的宣传。贫困山区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农民群众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因此,要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着重抓好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维护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教育搞好了,有利于推进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由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贫困山区农民群众容易温饱即安,或者屈服于困难,对脱贫致富奔小康缺乏信心和勇气。要加强对农民群众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要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眼下,一些贫困山区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这就需要大力开展无神论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道德建设方面,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贫困山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目前,贫困山区尤其要加强家庭美德教育。贫困山区的农民群众,因为条件的限制,社会交往少,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范围内作息,搞好家庭美德建设,不仅能使农民群众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而且奠定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有利于农民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也有利于道德建设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扩展和深化。
加强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要考虑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一是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寨、文明家庭活动。要特别重视发挥好文明家庭、科技示范户的作用。二是要发挥好乡镇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和村文化活动室的作用,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八五”期间贵州省共投资约2000万元,为171个乡镇修建了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要充分利用赶集和群众聚会等,对农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传播科技文化。四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乡(村)规民约等制度,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逐步做到他律与自律互补。
      处理好实际需要与财力不足的关系,逐步建立健全多渠道投入体制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必要的物质保障。可是,由于贫困山区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要搞好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切实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
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首先要从思想上克服投入上的短视症。贫困山区各级领导干部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必要的资金。对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应像安排经济建设项目一样,分别轻重缓急,统筹计划,量力而行,保证重点,分步实施。在投向上认真选准项目、论证方案,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精打细算,力求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佳效益。
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要建立规范有效的筹资机制,形成多渠道投入的体制。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扩大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来源;引导和鼓励团体及个人依照有关法规,自筹资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创办民办教育、民办科技、民办文化等事业,扩大贫困山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及干部、群众向贫困山区献爱心、送温暖,捐赠图书、报刊等,丰富贫困山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还要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国家的扶持。从国家来讲,不仅要对贫困山区经济建设实行政策倾斜,而且要对精神文明建设实行政策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对贫困山区精神文明硬件建设的投入。这既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贫困山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要求。
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工作机制,使之既能吸引人们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又能强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硬性约束,做到工作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监督、有考核。不仅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长远规划和目标,还要把长远规划分解为阶段性计划,把总体目标分解为单项目标,分阶段逐项实施,狠抓落实,增强科学性、计划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与地区、部门、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奖惩挂起钩来。还要加强督促检查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推广新经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