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做与中国合作的先行
——记希腊船王康斯坦塔科普洛斯
符小渤
1995年5月,希腊船主瓦西里斯.康斯坦塔科普洛斯先生携夫人访问中国。这是第一位访华的希腊大船主,两周时间,他饱览中国的山水名胜,接触了各界人士,参观港口、码头和造船厂,探索与中国合作的途径。
在希腊,人们常称他为“小奥纳西斯”。其实,他与那位娶了美国总统肯尼迪遗孀杰奎琳.肯尼迪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毫无血缘关系。这么称呼他,是因为他们有相似的经历:胆识过人,白手起家,历经一二十年创建了庞大的船队,成为政界、商界的风云人物。
  豪爽的海员
总裁、董事长、理事……你可以找到不少头衔称呼他,可能是他那职业水手的豪爽、真诚、勇敢、勤奋的性格更具魅力,人们更乐意称他“船长”。“船长”1935年生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以盛产橄榄而闻名的卡拉马塔。他的父亲开办榨油厂,母亲是村里第一位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法西斯的入侵、占领以及此后的内战,毁坏了田园诗般的生活。战争结束后,年仅14岁的瓦西里斯,远离家乡,只身来到雅典谋生。他凭着年少体壮,超时超量地工作、学习。常常是清晨挨门挨户沿街送奶,白天打工,晚上读夜校。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获得中学毕业文凭,数学成绩还名列前茅。今天人们还赞美他心算之快像计算机。
18岁,瓦西里斯夹起一条毯子,登上远洋轮,开始了海员生涯。三年的学徒生活充满艰辛。没有工资,仅仅吃饭不要钱。远洋轮上的升迁制度是严格的,除了实践能力,还要通过各级考试。他在船上坚持读书学习,上岸休整时参加考试。坚持不懈,经过数年努力,他终于通过了各科考试,获得文凭,当上了船长兼轮机手。学习各门专业知识的同时,他还买了图画英语教材,在船上学习、练习。目前他任几个国际海运机构董事,常年在世界各地旅行。人们很难想象他那流利的英语竟是在船上偷闲学会的。
  抓住机遇艰苦创业
1974年瓦西里斯离开远洋轮,建立公司,贷款购买了第一条旧船。当时他没有任何资产做抵押,银行不肯贷款。他从小干过活的一条船的船长出面以自己的船和住房做担保,帮助他从银行借款,买船,办起了公司。为了维持公司需要的资金,他每天3时即起,到大市场去购买新鲜菜蔬、瓜果和肉类食品,然后再赶到码头,向停泊在港湾的船只以低于服务公司的价格出售。然而事业从来就不会一帆风顺。就在他拥有两三条船可供出租时,一位租船者破产,弃船而去。满船的货物,诸多水手被搁在码头。他主动承担了全部债务,设法将货物如数运交到货主手里,支付船只的停泊、维持费用。但他却实在无力支付船员的工资。他老老实实告诉船员,他没有钱依照原租船者的合同按时发工资,但他愿意救急,先付给那些因生活困难、子女就学或其他原因特别需要钱的水手工资。结果水手们都自己设法克服困难,一年内竟然无一人要求领工资。这是“船长”最艰难的时刻。他和水手们齐心合力,同舟共济,渡过难关。他也因此赢得了“诚实可靠”的声誉。人们愿意与他做生意,有时商业事务通过电话即可办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他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私人集装箱船船主。
  妻贤子孝家庭幸福
希腊人将瓦西里斯与奥纳西斯比较时总不忘补充一句:他和奥纳西斯不同,他没有改组家庭。重视传统家庭观念的希腊人,对瓦西里斯幸福的家庭充满赞誉。
夫人卡门美丽出众,毕业于雅典大学,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她曾在奥林匹克航空公司当空姐,在政要们乘坐的专机上服务过。他们偶然相识,一见钟情,1964年结婚。婚后,他们度过了一段浪漫的岁月,她利用做空姐的便利,飞到丈夫工作的远洋船停泊的国家去欢聚。天各一方,也为他们的生活造成困难和压力,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不幸夭折。第二个孩子出生后,“船长”决心“宁可沿街卖柠檬,也要全家在一起”。他回到岸上,开办了公司,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架起一部电话,靠朋友的指点开始业务。卡门任秘书,整整10年,每日从上午10时干到下午3时。夫妇共同努力,既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也营造了幸福的家庭。三个儿子健康、聪明,受到良好的教育,如今都是父亲的得力助手。卡门常说,金钱与家庭比,后者更重要。他们结婚30多年,恩爱如初。与他们在一起,人们能感受到他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和谐与深情。
  扬帆远东做与中国合作的先行
希腊的经济结构较特殊。海运业雄踞全球之首,按吨位计占世界总数的17%。另外旅游、侨汇也是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规模相对较小。多年来,中希贸易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希腊几乎没有在中国投资。十几年来,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远东在崛起。瓦西里斯的船只中有40%驶向远东,每个月几乎都有两三条船停靠中国港口。他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他要与中国人合作。他来到中国,成为第一个访华的大船主。访问归来,他对中国发展充满信心,他向希腊海运部长介绍了情况,提出了两国在海运、造船业方面合作的建议。1995年10月,希腊海运部长访华时,他根据“船长”的建议与中方探讨了在海运、造船方面合作的可能与途径。“船长”本人还与几个船主联合起来准备与我远洋公司建立合资企业。
“船长”常说,要么不干,干就要争第一。他拥有世界最大的私人集装箱船队,也要做与中国合作的先行。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圣马力诺的中国情缘
张武扬
国中之国的圣马力诺是个袖珍国家。不到61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山岳飞峙,古堡矗立,撑起欧洲这个最古老共和国不屈的风骨。虽然它只有2万人,但每年游客竟达400万人。我们一行原计划去意大利佩萨罗.乌尔比诺省的途中顺路游览一下,一两小时足矣。没想到,遇到盛情好客的主人——圣中友协会长泰伦齐先生,不仅专程下山到边境处接我们,而且满怀热情陪同我们参观了几处油画似的古迹。
虽是深秋,圣马力诺依然妩媚。绿树绿草烘托着白墙红瓦哥特式的尖顶建筑,显得古老而整洁。在这阳光和煦、风景如画的氛围里,泰伦齐先生以细腻的感情描绘起几次中国之行。第一次是1968年,他会见了周恩来总理。那次他坐了红旗轿车,坐车的印象一辈子也忘不了。那车上有些部件是手工敲出来的,真不可想象!北京的冬天很冷,车里没有空调,用大衣紧紧裹住身体,缩成一团(他做个抱胸动作),还是冷得不行。但第一次北京之行,使他对古老的东方文化产生极大兴趣,对这种用古老方法制造出的红旗车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站在圣马力诺市入口处远眺,迤逦的山脉那边就是亚得里亚海,静下心来,能听到海涛隐隐的喧响。从鳞次栉比的古建筑间隙中,我只感到重叠着许多古老的视线,而泰伦齐先生还在东方的思绪中徜徉。1988年,他再次来北京与李先念主席会见。他要求再坐红旗车,并与红旗车留影,红旗车毕竟是中国的“国车”!说着,他拿出当年2月25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右上方刊登着他的大幅照片,那时他显得年轻英俊,而现在已是一头白发了。在古堡的城垣下,他一再问我们在欧洲有没有老式的红旗车,想买一辆留作纪念。他怕我们不明白,连连比划说,知道中国已有新型号的高级红旗轿车,但他要买老式的。老式红旗车不仅是一种直观的怀念,而且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徜徉在圣马力诺,迷人的是一个又一个紧紧依偎的小店,咫尺柜台,却琳琅满目,各种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泰伦齐先生陪我们顺青石铺地的斜街窄巷上山参观市政厅,那是1400年建成的古建筑。路遇的警察立正向他敬礼,他彬彬有礼地颔首挥手,一切是那么随意那么祥和。他指着高处的古城堡说,圣中建交25周年,圣马力诺专门发行了一套邮票,票面上有中国的长城和圣马力诺三个传奇的古堡,而这个图案正是圣中友协的徽记。说着,他拿出枚徽章。瞧,这是世界一个大的与一个小的共和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的象征。在市政厅里,他甚至看出我们的心思,还破例引我们进入很有特点的议会大厅留影。他一再说,我们都是古老而美丽的国家,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应该像兄弟般和睦共处。
下午4时,泰伦齐先生要去议会开会。临别时,他赠我们每人一个纪念封。原以为是邮票王国圣马力诺的邮品,谁知一看,却是在北京召开的各国议会联盟大会的中国纪念封。在古堡清脆的风铃声中,他兴奋地解释,他也参加了这次盛会,而且在会上的发言受到中国代表团的欢迎。这纪念封是从北京带回来的,恐怕现在中国都难以买到!珍贵的中国邮品被万里迢迢带到邮票王国,现在又要回到中国去,真是一种奇缘!纪念封是没有感觉的,但它贮满了主人对中国的情谊。我不禁想起了英国诗人布洛克《天真的预言》,“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这情谊是从沉淀了千年文化的历史中升华出来的哟!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名画在日本的命运
郭天禄
80年代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财大气粗的日本商人像猛狮一般扑向西方名画市场,搅得拍卖市场天旋地转、画价飞涨。
日本人究竟购得多少幅画作?没有确切的统计,但有一个数字足可表明日本人的胃口。从1987—1990年,日本每年从国外购入约百万幅作品。梵高、雷诺阿、莫奈、夏加尔、毕加索、达利等人的作品纷纷进入日本藏家的密室。有人估计用日本人的藏品足可开办一个类似巴黎奥塞宫那样的博物馆。
日本人出价慷慨得很。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皮埃莱特的婚礼》购价75亿日元,而数月前瑞典人购此画时的价格是50亿日元。梵高的《向日葵》58亿日元,《加歇医生》画像120亿日元。80年代早期,日本人每年购画金额高达24亿日元,80年代中后期翻至每年1万亿日元,增长了5倍,仅ASKA画廊这一时期就投资1000亿日元购买西方印象派作品,以至拍卖界出现了“日本价格”这一专门术语。
然而,风云突变,好景不再,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碎,昔日巨额收购的藏品成了债权人手中的抵押品,画价也随之一落千丈。毕加索的版画作品《穷人的饭桌》从1989年的6100万日元令人目眩地降至900万日元。
世界名画在日本陷入尴尬的境地。不少人发出疑问:名画现在谁的手里?收藏条件如何?毕加索的名作《皮埃莱特的婚礼》传说落入一家信贷银行之手,但后者矢口否认,现在何处不得而知。雷诺阿的《磨坊》的收藏者生前扬言要将所有藏品带入棺材,后经人反复劝说,方改变让艺术品殉葬的主意。然而他的公司破产了,今年3月他撒手西归,其藏品落入债权人的仓库。据说,大多数稀世名作现在都锁在债权人的保险柜内或地下密室里。
画商希望这批艺术珍品能进入市场,但持有者担心已经够低的价格会再度大幅下滑,更何况世界上有哪一个市场可以吸收如此之多的名家之作呢?现时,议价者不少,但谈成者寥寥。《加歇医生》从1990年的120亿日元降至今日的80亿日元而尚未出手。
尤为严重的是名画之中有赝品的传闻更令收藏者惶恐不安,艺术爱好者对画商的信誉也持怀疑态度,而时下日本藏家对自己的藏品亦无能力鉴定其真伪。为恢复信誉,东京20余家画廊组建了一个专门拍卖机构,协调各方行动。
有人建议,鉴于破产者日众,银行将不得不把抵押品拿出来拍卖,公众文化部门可成立一个基金会收购一些经典之作。日本的一些地方博物馆似乎也行动起来:福冈市府以5.6亿日元为市博物馆购下达利的一幅作品,大阪市府用19亿日元购入意大利画家莫迪利亚尼等人的20多幅油画,东京现代艺术馆花费6亿日元购入利希滕斯坦的一幅名作。
但是,这些公共部门的举措引起纳税人的不满,指责此举“过度奢侈”。宇都宫市府花6.2亿日元购下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的《大家庭》引起一片非议,纽约一位画商估价这幅画最多值1.2亿日元。
博物馆等单位购进的名作只是沧海一粟,大量的名作仍与观众无缘,它们所处的状况及其今后的命运日益引起人们的忧虑。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丰田纪念馆的启示
李新烽
近年来,我在国内外参观过为数不少的博物馆和纪念馆,除增长知识、开阔思路外,沉淀在脑海里的便是“请勿动手”、“保持安静”之类的禁语。然而,最近参观日本“丰田产业与技术纪念馆”的感觉却迥然不同。我不但是一个参观者,而且是参与者,身临其中,手眼并用,增长见识,收益匪浅。
“丰田产业与技术纪念馆”位于日本名古屋市西区。其老式红砖建筑的外观告诉人们,这里是丰田集团的诞生地——丰田纺织株式会社厂房旧址。驰名全球的“丰田”车最初也是从这里驶向世界的。这里是丰田家族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纪念馆分为纺织机械馆、汽车馆、技术园地、图书馆和影视资料室等。纺织机械馆堪称一部运动着的世界纺织业史。工作人员先是坐在一架丰田式木制人力织布机前咯吱咯吱地织布,接着告诉人们它是丰田集团的创始人丰田佐吉1891年获得的第一个专利,继而又开启一个个电闸让你在机声隆隆之中观看自动纺织机的技术演变,并介绍说丰田式自动纺织机1929年被当时世界一流的英国普拉特兄弟纺织机公司评为世界第一。是年,丰田佐吉的长子、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赴英与该公司签订了该机的专利权转让合同。
汽车馆展示汽车原理、结构,生产和制造技术的发展。整个展馆各种声音交合,俨然一个生产车间。其中展示金属性质的部分给人印象深刻:一张桌子上放着锰、铁、铜、银、钨等十几种同样颜色的5立方厘米的金属块,让你用手掂量掂量,以辨别其种类。然后,工作人员指着墙上的表格告诉你,同样是5立方厘米的金属,锰最轻,230克;钨最重,2395克;铜、银的重量居中;铁是975克,价值200日元。如果你有兴趣,站到旁边的体重计上,便可知道换算成铁的你值多少钱。另一张桌子上放着一把小铁锤、一个铁砧子和数根铁条,工作人员示意你用锤子砸铁条,接着拿被砸铁条去吸引另一根铁条,说明结构变化引起铁的性质发生变化,从而使被砸铁条产生了磁性。这时,你可听到身边的机器人正点头哈腰、一扬一顿地向你介绍铁的性质、种类、用途等。
参观者如想在动手的乐趣中认识纺织机和汽车的机械原理与结构,请到技术园地。14个自动操作装置让你亲自体验力的传递、转化及作用,结构变化对力的影响和电子技术在力控制方面的应用。你可以坐在弹簧椅上感受力的大小,操作杠杆认识支点的作用,开关车窗观看齿轮转动的圆周运动如何转化为车窗升降的直线运动……齿轮、杠杆、滑轮能够改变力的方向。在移动式车轮里步行,你可以通过轮子里镜子的变化,观察力的传递和作用。假如你玩累了,就坐下来观看介绍丰田生产方式的动画片。
在丰田生产方式中,自动化的“动”是包括人在内的“动”,既动脑又动手。随着时代的进步,“产品制造”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很少有机会目睹其过程。“创办产业技术纪念馆的目的就是给肩负未来使命的青年一代提供一个场所,让他们领悟‘产品制造’的意义,感受生产所必需的‘研究和创新’的喜悦。”
纪念馆是一所学校,寓教于乐,教育青年亲近科学,热爱劳动。劳动“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在欢乐、轻松的环境里,纪念馆这个活课堂不但使参观者学会手脑并用的学习方法,增长科学知识,而且使其学到勤于动手、热爱劳动的好品德;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开阔了他们的思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强调:“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来纪念馆参观学习,他们把星期一作为休息日,并对学生实行优惠。
丰田是以制造业起家,以制造业闻名的。制造业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正如一个国家不能缺少制造业一样,一个人不能缺少动手能力,即劳动能力。丰田纪念馆可以说是在培养热爱劳动、动手能力强的一代新人方面的有益尝试。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文物“富翁”——意大利
史克栋
若以拥有文物、古迹的多少论贫富,意大利也许可称得上是最富有的国家。这许许多多的无价之宝,不仅使意大利独享着它的巨大财富,也使意大利的现代生活中处处闪耀着古代文明的光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其相依为伴,享用它、喜欢它、珍惜它也爱护它。有例为证:
其一,博物馆里办公。在意大利,从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总统府,到地方的市镇机构都在历史悠久的建筑里办公。如总统府所在的奎里纳莱宫,众议院的蒙太齐托里奥宫,参议院的马达马宫和政府的基吉宫都是建于16世纪至17世纪的宫殿,里边装饰着名贵的壁画和油画,本身就是一个博物馆。每周都有固定时间向游人开放,免费参观。再如罗马市政府所在地元老院,是当年古罗马的元老们议政的地方,而今,斗转星移,换了多少朝代,市政府仍然在这里办公。市政府与市府博物馆相连,世界闻名的罗马城徽“母狼乳婴”的原作就在这里。市长作为主人,每每会见远道而来的贵宾,总是在有古代壁画、油画环饰的大厅里进行,有时还陪客人观看文物。步入这古老的建筑,不由地让人想起,“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其二,古城堡里开会。自1985年至1996年的这十几年时间里,意大利共接待了三届欧洲联盟首脑会议和两届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每一届都在不同的地方召开。1985年的欧盟首脑会议在米兰市斯福尔扎古城堡里举行;1987年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则移到水城威尼斯的奇尼基金会召开,这是一座有400年历史的修道院;1990年欧盟首脑会议又移师罗马的心脏——市政府举行;1994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搬到了南方重镇那不勒斯的王宫;1996年欧盟首脑会议在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的巴索古城堡举行。这些建筑都属于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的建筑,经现代管理人员重新设计,会议所需要的会议厅、餐厅、新闻厅应有尽有,而古色古香的建筑、古城堡内的雕像、油画等文物却依然光彩照人。对古代文化遗产的尽情享受,令东道主有一种无法抑制的自豪感。
其三,大广场上展时装。任何城市的广场都是其日常生活的中心,意大利更为突出,仅罗马就有不少世界闻名的广场。如有江河喷泉的纳沃纳广场,气势磅礴的人民广场,五彩缤纷的西班牙广场。其中,西班牙广场是罗马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除了广场中央的古船式喷泉外,通向山丘的138级台阶,高大宽阔,气派非凡,深受人们喜爱。每年5月在这里举办杜鹃花节,台阶全被多姿多彩的杜鹃花覆盖,景观十分迷人。这里还有一大绝景,那就是一年一度的时装表演活动,身材修长的模特,迈着轻盈的步伐,在欢快的乐曲中飘然而下,令在场的人们疑入人间仙境。
其四,古剧场里听戏。意大利被誉为歌剧王国。装饰典雅的歌剧院几乎每座城里都有。然而真正迷人的要数维罗纳露天剧场。这是一座建于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剧场,至今保存完好。在每年七八月间这里举行的歌剧节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一代歌王帕瓦洛蒂、多明戈等的演唱。置身这古剧场中,台上古剧、古景、古装,使人仿佛步入了历史;台下,数万名观众手持点燃的小蜡烛,若繁星闪烁,置身其中,谁能不醉!
意大利人虽对文物的享用接近于奢侈,但他们对文物的珍惜也近乎痴狂。当现代化城市在世界各地一座座崛起之时,许多意大利人却对我说:最大的愿望是100年后意大利还像今天一样。是啊,试想一下,如果意大利古国的面貌焕然一新,让古迹全变成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意大利恐怕只有与“富翁”的身份道别了。因此,旧与新、富与贫,这其中的辩证法,看来意大利人自有一番道理。意政府每年都要拨出巨额资金,用于文物修复与保护,并且专门组织了一支打击文物走私的警察部队。
听说,有一位美国巨富,曾提出高价买罗马的斗兽场,搬回美国后原样重建。尽管这是一笔赚钱生意,但是意大利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油漆喷画是当地艺人一绝,现喷现卖,十分吸引游客。
兰才基摄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泰国曼谷大皇宫王秀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