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奇怪的现象
李文政
巴西周刊《这就是》杂志刊载的一篇文章,介绍德国向前纳粹分子提供抚恤金的一项法律,读后颇令人深思。
这篇题为《不公正的法律》的文章其材料触目惊心。前纳粹军官埃登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枪杀过15名意大利妇女和儿童,前纳粹头目巴尔特下令枪杀过644名法国平民,今天他们却与很多前党卫军的头子一样,以战争“受害者”的身份定期领到优厚抚恤金,过着“如印度土王一样的安逸生活”。与此同时,还有近百名当年集中营幸存的犹太老人却生活在贫困中。杀人者何以成为“受害者”?以埃登姆为例,1944年他从盟军监狱逃跑时腿上挨了一枪,这项法律据此认定他是“受害者”。按照这种荒谬的逻辑,文章作者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冷峻的责问:希特勒如果还活着,是否也会以战争“受害人”身份领取抚恤金呢?因为他在1944年冯·亨德森上校策划的刺杀事件中也负了伤。所以,这种法律实在荒唐。
国际舆论通常认为,德国对二战责任的认识和反省比较好,对战争遗留问题的处理也比较妥善,比较认真。70年代,勃兰特总理在波兰犹太人墓前长跪不起的勇敢举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90年代,科尔总理就德国在二战中的行为再次严词自责,称“那是德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可怖的一页”。德国这种敢于面对历史、反省历史的态度,是对历史负责,是对民族的前途负责。德国战后之所以能够较快地同欧洲各国实现历史性和解,并且在新的基础上和睦相处,这种尊重历史的态度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另一方面,它又根据上述法律向刽子手发放抚恤金,以表示“宽厚大度与犯而不校”的“恕道”。这种奇怪的现象表明,德国在对于那场战争的认识上,依然存在着某种混乱。
人们还必须看到,近年来德国的极右翼和新纳粹分子十分活跃。据德国宪法保卫局1996年公布的统计数字,德国现有96个极右组织,成员4.5万人,其中从事暴力活动的分子达6200人。他们推崇希特勒,有的甚至扬言要建立“第四帝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一些重要是非问题上含含糊糊,不认真澄清《这就是》杂志所指出的那种“对那段阴暗的历史极其混乱的看法”,势必会搅乱人们的视觉,给极右势力和新纳粹的滋长提供温床。因此,很有匡正的必要。
南美大地曾是纳粹战犯逃亡藏匿之地,至今还有新老纳粹分子营造的活动据点,那里的人民关注德国对二战的认识,是十分自然的。巴西《这就是》杂志指出德国仍然存在一些荒谬现象,以唤起世人的注意和警惕,实属必要和有益。


第3版(国际)
专栏:

  纳扎尔巴耶夫总统表示
哈萨克斯坦重视哈中关系
新华社阿拉木图12月4日电(记者陈俊锋)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4日说,“同中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是哈对外政策中最重要的战略性优先方向之一。近年来,在哈中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哈中关系得到了十分积极的发展。”
纳扎尔巴耶夫是在总统府会见参加亚洲相互关系和信任措施会议副外长级会议的20多个国家的代表时作上述表示的。
纳扎尔巴耶夫指出,哈中已奠定了彻底解决两国共同边界划分问题的法律基础,中国政府向哈作出了安全保障的承诺,这极大地巩固了双边关系的稳定性,加深了双方的相互信任。他表示,哈方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在积极发展同哈关系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哈总统还说,哈中经贸合作已扩大到许多具体领域,交通领域的合作增加了哈利用亚洲国际公路网的机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准备修建一条从哈西部到中国西部的输油管道计划以及中国参与哈石油开采的计划将两国关系带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和中国驻哈大使李辉参加了会见。


第3版(国际)
专栏:

  我代表就安理会改革发出呼吁
警惕歧视发展中国家倾向
本报联合国12月4日电记者符福渊、周德武报道:第五十二届联合国大会今天举行全体会议,就安理会改革问题展开激烈辩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在会上发言,提醒广大成员国警惕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歧视发展中国家的做法。
秦华孙说,安理会改革既要有紧迫感,又要严肃对待,其结果要能经得起历史考验。中国赞成扩大安理会,但同时认为,在安理会改革这一涉及各国重大利益的问题上,应进行广泛、充分和耐心的讨论和协商,尽可能实现协商一致或至少是接近协商一致。安理会改革的有关建议应通过大会授权成立的工作组进行充分讨论,寻求共识。任何为安理会改革人为设定时限,或在条件尚不成熟时强行要求大会对某种方案进行表决的做法,都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秦华孙指出,安理会改革问题工作组已连续工作了4年,但在如何扩大安理会组成问题上,分歧依然严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如何缩小在安理会现有组成上存在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工作组主张先接纳某些国家成为安理会成员国的所谓“快速方案”已被拒绝。但少数国家仍以所谓“要现实地看待这一问题或充分考虑各地区现状”为由,在改革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歧视发展中国家。这种“走后门”的“快速解决办法”值得特别警惕。秦华孙强调,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应有足够代表性这一正当要求已得到各国普遍认同和肯定,这个来之不易的共识应成为未来安理会改革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第3版(国际)
专栏:

  安理会延长伊拉克石油换食品计划
本报联合国12月4日电记者符福渊、周德武报道:安理会今天一致通过关于延长伊拉克“石油换食品”计划的1143号决议。
决议指出,尽管继续执行安理会第986号决议和1111号决议,但伊拉克人民仍面临严重的营养和健康问题,为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安理会深信有必要继续向伊拉克提供人道主义必需品。
12月1日,秘书长安南曾建议安理会重新审议第986号决议提供的收入是否足够满足伊拉克人道主义需要,包括审议是否增加伊拉克石油出口收入等。今天通过的决议表示,安理会将认真考虑此项要求,并请秘书长于1998年1月30日之前就此提出补充报告和建议。今天通过的决议标志着石油换食品计划得到第三次延长。


第3版(国际)
专栏:

  国际禁雷公约签约大会闭幕
我观察员发言阐述中国政府立场
本报渥太华12月4日电记者邹德浩报道:为期两天的《关于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签约大会今天在这里闭幕,来自148个国家的政府和民间代表团出席会议,121个国家代表签字。中国政府派观察员出席会议,中国观察员代表团团长、中国驻加拿大大使查培新在会议上发了言,阐述了中国政府在杀伤人员地雷问题上的立场。
查培新在今天下午的发言中表示,中国政府派观察员代表团出席此次签约大会及同时举行的关于国际扫雷及援助问题的圆桌会议,表明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关于地雷问题的人道主义关切,赞同国际社会旨在防止地雷滥伤无辜平民的人道主义努力,支持对地雷,特别是杀伤人员地雷实行适当、合理和可行的限制。中国早在《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刚刚问世时就加入了该公约及其“地雷议定书”。
查培新说,扫除已经埋设的、现仍在对平民造成伤害与威胁的地雷是解决地雷滥伤无辜平民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中国在境内扫雷和扫雷国际援助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查培新指出,中国在地雷及其他武器出口问题上一直采取慎重、负责的态度,行使最大的克制。查培新表示,从总的原则上看,解决地雷问题必须平衡考虑人道主义关切和主权国家进行正当自卫的军事需要。
在今天举行的签约仪式上,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没有签署这一公约。


第3版(国际)
专栏:综述

  叶利钦新建议备受关注
本报驻瑞典记者章念生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本月2日至4日访问了瑞典,这是1909年以来首位俄罗斯国家元首访问瑞典。叶利钦访问瑞典这样一个军事不结盟的中立国家,引起西方舆论的普遍关注。
在叶利钦出访之前,俄总统政治顾问在接受瑞典记者采访时表示,叶访瑞典有三个目的,一是加深两国了解,二是加强经贸合作,三是就国际问题进行讨论。访问期间,叶利钦不断敦促瑞典从俄罗斯增加进口,一再推销俄罗斯的天然气。但瑞典反应冷淡。佩尔松首相表示,瑞典还需进一步讨论能源政策,不能马上决定。应该说,叶利钦此行在经贸方面并未取得多少实际成果。
相比之下,叶利钦访瑞期间在国际问题上提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的建议。在2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叶利钦强调说,作为总统,他许诺俄不威胁任何国家,也不采取任何有可能导致威胁别国的举动。他还出人意料地宣布,俄将再削减1/3的核弹头,这在舆论界引起了轰动。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随后指出,叶利钦的声明并不意味着俄罗斯会单方面削减自己的核武库,损害国家利益。3日,叶利钦在瑞典议会发表演讲时又宣布,为了加强波罗的海地区国家的信任,促进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俄罗斯准备单方面在1999年1月1日之前将西北部地区的陆军和海军削减40%以上。他还建议波罗的海国家与位于立陶宛和波兰之间的俄加里宁格勒军区建立“热线”等。此间舆论认为,叶利钦的这些建议旨在向西方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摆出和平姿态,希望借此缓和与三国之间的关系。
波罗的海三国要求加入北约,一直是俄罗斯比较关注的问题。以前,俄对此一直持比较强硬的反对态度。但近期以来,俄态度有所松动。10月24日,俄在与立陶宛签署边界协议之后,提出要在北欧和波罗的海地区建立一个“安全区”,为波罗的海三国提供安全保障,但波罗的海三国与北欧诸国反应冷淡。这次,叶利钦在瑞典宣布裁军后,正在布鲁塞尔与北约国防部长会谈的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又进一步证实,裁军将涉及加里宁飞地和圣彼得堡地区的地面部队以及波罗的海和北海舰队的海军时,北欧国家感到“惊讶”,连波罗的海三国都表示“意想不到”。叶利钦的这些建议,被认为是俄在波罗的海问题上“采取更加务实态度的表现”。
叶利钦2日上午在抵达斯德哥尔摩奥兰大机场发表简短讲话时说,俄理解瑞典的一贯立场是希望俄与波罗的海三国改善关系,他是“带着开放的心态”来的。在此之前,叶利钦的政治顾问也表示,俄支持瑞典在波罗的海地区发挥积极作用。而去年5月,首届环波罗的海国家首脑会议在瑞典召开以后,瑞典一直谋求在波罗的海地区发挥“领导作用”。去年佩尔松访美时在这方面已得到了美国的首肯。但今年7月,克林顿参加了北约东扩首脑会议后,访问了丹麦而不是瑞典,而且在丹麦发表演讲时又肯定了丹麦在波罗的海的“积极作用”,对此,瑞典觉得有点“丢面子”。在这种情况下,俄总统来访无疑是对瑞典在波罗的海地区地位的一种肯定。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叶利钦的访问是对瑞典的实际支持,表明俄瑞两国“加深了理解”,同时也有利于缓和俄与波罗的海三国的关系。波罗的海三国都已明确表示欢迎叶利钦的裁军建议,立陶宛认为“俄罗斯的外交已转为致力于同波罗的海国家发展更友好关系的方面”,拉脱维亚认为,俄裁减军备的做法,“将促进该地区的信任气氛”。所以叶利钦的这次访问对波罗的海地区的安全与合作是一个积极的推动。
(本报斯德哥尔摩12月4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埃卡紧张关系缓和
本报阿布扎比12月4日电记者林皎明报道:在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调解下,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卡塔尔埃米尔哈马德昨天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会面,双方在“亲切和诚挚的气氛中”举行会谈,两国关系实现和解。
昨天晚间,由沙特国王法赫德与王储阿卜杜拉主持,沙、埃、卡三国领导人共同参加盛大宴会,随后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会谈。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重申,埃及“没有参与任何推翻卡塔尔现政权的阴谋”。卡塔尔埃米尔哈马德表示,埃及仍是阿拉伯国家受尊敬的兄长。双方一致感谢沙特国王和王储为调解两国关系所做的努力。
沙特阿拉伯最近几天在埃卡两国之间频繁进行调解斡旋。法赫德国王派特使出访埃卡两国,转交他给穆巴拉克和哈马德的信件。埃卡两国外长及特使也分别回访利雅得。
埃卡两国关系交恶,始于上月多哈会议前后。卡塔尔外交部指责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此前在巴林的一次讲话干涉了卡塔尔的内政。在那次讲话中,穆巴拉克称,阿拉伯国家不愿参加多哈会议,“卡塔尔人民也是如此”。两国新闻媒体遂开始相互攻击,后又升级到卡塔尔指控埃及介入了卡塔尔1962年未遂政变。两国关系骤然紧张,一度出现埃及召回驻卡塔尔大使的局面。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巴总统缘何辞职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王南
12月2日晚6时许,巴基斯坦总统莱加里在总统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辞去总统职务。随即,参议院主席瓦西姆·萨贾德宣誓就任代理总统。莱加里缘何辞职?这得从近来巴国内的宪法危机说起。
从8月中旬起,以谢里夫总理为首的政府,同以萨贾德·阿里·沙阿首席大法官为首的司法界之间开始发生纠纷,进而导致后来的“宪法危机”。此事起因是,沙阿认为谢里夫政府提议并获通过的“反恐怖法”及据此设立的“特别法庭”,有悖于现行司法体系;二是沙阿指责谢里夫在5位大法官的人选问题上从中作梗。后经各方调解,谢里夫于10月31日晚向全国发表讲话,同意任命由沙阿提名的5位大法官。
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沙阿认定谢里夫10月29日对最高法院一项裁决的言论有“蔑视法庭”之嫌,于11月3日指控谢里夫等12人,最高法院为此成立了一个3人法庭审理此案。12日,法庭发出传讯;17日,谢里夫到庭“听证”;20日,谢里夫等被正式起诉。现任总理被传讯、起诉,在巴建国以来还是头一例。谢里夫的地位一时岌岌可危,他与沙阿之间的纠纷升级为宪法危机。
为对抗沙阿,谢里夫利用自己在议会的优势,搞了个对己方有利的“蔑视法庭法修正案”。但此案需总统莱加里签发。莱加里先是拖而缓签,后又表示拒签。这意味着莱加里在谢里夫与沙阿的争执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作为对莱加里的回报,沙阿表示要通过司法途径恢复“宪法第八修正案”。该案赋予总统解除总理职务、解散议会的权力,但于今年4月1日被谢里夫等朝野党派议员在两院通过的“宪法第十三修正案”废除。而谢里夫那边却扬言要弹劾总统,并为此在两院征集到所需的2/3多数,拟于11月21日晚提请两院审议通过。双方对抗达到白热化阶段。只因军方要员及时出面调解,才使事态有所缓解,谢里夫方面暂不提议弹劾总统,沙阿那边也将对谢里夫的审理推迟一周。
11月26日,司法系统出现分裂,沙阿“后院起火”,最高法院奎塔分院作出一项裁决,中止沙阿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资格,裁定1994年6月对沙阿的任命为非法,因为根据规定,只有资历最深的大法官才能出任首席大法官,而他当时的资历排行仅为第四。27日,最高法院白沙瓦分院也宣布认可这项裁决。最高法院不得不成立一个10人法庭对此进行审理。26日事发后,谢里夫即推荐在最高法院大法官中排行第二的阿吉马尔·米安为代理首席大法官,但遭莱加里拒绝,两人矛盾进一步加深,弹劾总统之风又起。
12月2日,最高法院内两个法庭同时开庭,并先后作出了针锋相对的裁决:以沙阿为首的3人法庭作出中止执行“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裁决;而10人法庭却宣布3人法庭的裁决无效,同时中止沙阿首席大法官的资格。
当莱加里被要求签署10人法庭作出的判决时,他已陷入两难境地,要么违心签署,要么对抗法庭裁决,使局势进一步恶化。正如莱加里在宣布辞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的那样,作为总统的他除决定辞职外,没有别的选择。
莱加里的辞职,使巴政府与司法界之间长达数月的纷争及由此酿发的宪法危机暂时平息。2日晚,谢里夫向全国发表讲话时说,他将忘却不幸的过去,表示要致力于解决国家目前面临的问题。
谢里夫何以能摆脱困境,此间媒体认为,首先,他领导的穆斯林联盟及其友党在议会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如在国民议会的217个席位中,穆盟议员就占134席。危机前后,谢里夫自始至终得到议会的支持。其次,司法系统出现分裂,使沙阿遭到来自内部的重重一击。沙阿指责这是政府利诱的结果。再次,作为巴政权支柱之一的军方,在这场危机中基本保持中立。(本报伊斯兰堡12月3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印度总统解散议会
本报新德里12月4日电记者李景卫报道:印度总统纳拉亚南今天宣布解散议会,并下令举行中期选举。
总统府发表新闻公报说,纳拉亚南总统今天同看守政府总理古杰拉尔就目前的政治危机举行了再次商谈,然后决定接受看守政府3日提出的解散议会人民院的建议。
预计中期选举将于1998年2月或3月举行。


第3版(国际)
专栏:

  墨新闻媒体高度评价江主席访墨
认为访问对促进墨中友好合作意义重大
新华社墨西哥城12月3日电(记者庄霞琴、沈安)墨西哥新闻媒体连日来大量报道并高度评价江泽民主席对墨西哥进行的访问。报道说,江主席的成功访问对促进墨中两国相互了解、友好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墨西哥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至上报》2日刊登了该报记者对江泽民主席的专访文章和塞迪略总统为江泽民主席举行盛大欢迎仪式的消息,并配发了大量照片。文章强调,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自由;中国主张建立完全平等的关系;只有相互尊重,世界才能实现和平等。消息指出,墨中决定增进高层领导接触,加强经贸合作,并在国际事务中为捍卫墨中两国共同的利益作出努力。
墨官方报纸《国民报》2日也发表社论,强调发展同中国关系的重要性。社论说,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不仅在国际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世界上,尤其在太平洋地区发挥着全球性的平衡作用。中国是墨西哥实现其对外关系多元化目标的一个重要对象。墨中两国之间在对外政策上有许多共同点,墨中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将会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国民报》还突出报道了江泽民主席讲话中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南和南北合作的主张。指出墨中两国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促进联合国机构改革和发展在各个领域跨世纪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金融家报》认为,江泽民主席的访问有助于推动墨中两国间的关系向前发展。文章说,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墨忽略了同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江泽民主席的来访将为墨中双边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墨西哥其他几家大报,如《墨西哥太阳报》、《消息报》、《一加一报》、《先驱报》也大量刊登江泽民主席访墨的消息和文章,纷纷指出这次访问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历史意义。墨中两国将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跨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坚决反对强权政治和干涉主义政策,共同维护国际安全。


第3版(国际)
专栏:

  奥官员会见人民日报代表团
本报维也纳12月4日电记者刘华新报道:奥地利教育、文化部长格勒尔女士以及奥地利国民议会议长费舍尔的新闻发言人布鲁诺·艾格纳先后会见了以副总编辑李仁臣为团长的人民日报代表团。艾格纳代表费舍尔议长对李仁臣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他说,最近几个月的事实表明,中国政府在香港事务上的言行是明智的,“赢得了奥地利和欧盟的信任”。
艾格纳表示,中国仍然是一个投资环境安全的国家。奥地利明年下半年将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将一如既往,为发展奥中及欧盟与中国的关系而努力。
奥地利商会副会长居特勒—毛特纳女士等也会见了李仁臣一行。
李仁臣一行是应奥地利最大的经济组织——奥地利商会及奥地利旅游局的邀请,于12月1日开始对奥地利进行访问的。他还将应德国联邦新闻局的邀请访问德国。


第3版(国际)
专栏:

  国际地震研讨会举行
据新华社马那瓜12月4日电(记者喻广生)为期3天的国际地震研讨会4日在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闭幕。与会各国专家认为,马那瓜处于危险的火山地震带,随时可能面临一次大地震,因此当地居民必须常备不懈。
本次国际讨论会是为纪念1972年发生的马那瓜大地震25周年举行的。捷克、德国、美国、挪威、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等国的地震学家和火山专家在会上发表了论文和调查报告,论述和证明了马那瓜在13座活动火山包围之中、处于强烈地震或火山爆发特别危险区。
为此,大会提出如下建议:保持警惕,并搞好地震、火山调查和预报工作,以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后果;城市规划必须符合防震要求,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都要严格监督;制订民事防护和应急计划,在居民中广泛开展宣传运动,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和抗震救灾能力。
马那瓜曾于1931年和1972年发生过强烈地震,是本世纪全世界唯一遭受过两次大地震打击的首都。


第3版(国际)
专栏:

  日本
设立全球环境日元贷款采取对策防止气候变暖
据新华社京都12月5日电(记者曲国斌)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作为东道国的日本政府先后宣布了一些新的决定,以努力对付全球变暖的趋势。
记者获悉,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日前指示内阁内政审议室室长田波耕治,要把实施防止全球变暖的具体政策所需的经费列入1998财政年度预算编制内予以审议。这些新的具体政策是:研究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贮存在海中的技术;促进低公害交通工具的正式普及;对日本国民进行改变生活方式的启蒙教育;支持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实施防止全球变暖对策的计划。
另外,日本政府日前还决定新设立一项“全球环境日元贷款”项目,其目的是对发展中国家有关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企业提供利率仅0.75%、偿还期长达40年的优惠贷款。


第3版(国际)
专栏: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地面
据新华社华盛顿12月5日电(记者肖成林)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及6名不同国籍的宇航员在完成为期16天的宇宙科研使命后,5日上午按期返回地面。
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上午7时20分顺利降落在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这是“哥伦比亚”号今年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宇宙旅行。本次的行程共约1040万公里。


第3版(国际)
专栏:

十二月四日,英国农民在英格兰穆尔顿镇的畜牧市场上卖牛。英国政府三日宣布禁止出售从骨头上剔下的牛肉。因为科学家认为,从理论上说,疯牛病病毒可以从骨神经传播。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