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禁雷难以解忧排雷当务之急
祁苓山
近年来,国际禁止杀伤人员地雷的风潮愈演愈烈。今年12月3日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的“渥太华禁雷公约”大会,进一步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注视,并成为今年全球裁军谈判的热点之一。
      禁雷——见仁见智
目前,各国在禁雷问题上态度迥异,这与各自的安全利益密切相关。地雷作为纯防御性常规武器,具有因国、因时、因地而异的特殊性,不同的国家对地雷的依赖程度大不相同。对于那些有着高精尖武器、海空军力占绝对优势、实行海外进攻型战略的军事力量而言,地雷的军事价值确实不大,甚至会由于对方拥有地雷而感到其行动上的不便;对于那些四邻都是盟国或海洋的国家,地雷的价值也随着其冷战对手的远离而消失。对这些国家来说,全面禁雷符合自己的军事需要,又可借机捞取人道主义资本。而与此相反,对于陆地边界线长、安全环境缺乏保障、又缺少先进防御性武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地雷仍是一种必不可少、有效的防御手段。对这些国家而言,要在他们获得地雷的替代办法之前全面禁雷,就等于剥夺了这些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一部分重要能力。因而,“渥太华进程”仅从人道主义单方面出发,没有考虑有关国家在领土正当防卫上对地雷的合理军事需要,“一刀切”、“一步到位”地搞全面禁止杀伤人员地雷,是不合理的,不可能得到在这方面有安全关切的国家的支持。可以预见,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立即“全面禁雷”不但不现实,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有可能阻碍现有限制地雷的国际条约的生效,造成今后一段时期现有机制无法运行、“快轨”效果难保的不利局面。
      限雷——广泛共识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应从产生地雷问题的根源入手,兼顾正当军事需要与人道主义关切,对杀伤人员地雷进行切实可行的限制,以解决地雷带来的问题。从现实情况看,地雷问题的根源有三:其一是老式地雷本身存在的缺陷;其二是对老式地雷的滥用;其三是战后扫雷不力。因此,解决地雷带来的人道主义问题应从这三方面入手。
国际社会高兴地看到,去年5月,《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缔约国一致同意修订并强化该公约的“地雷议定书”,对杀伤人员地雷的使用增加了前所未有的明确限制。例如,新议定书明确禁止使用不可探测和反排装置的地雷,并要求在1997年1月1日后禁止生产此种地雷;规定了杀伤人员地雷自毁和自失能的技术标准,使几乎100%的杀伤人员地雷只具有120天之内的短期军事效应。新议定书还规定了禁止转让不可探测的杀伤人员地雷等。新的议定书兼顾了人道主义与正当防卫需要之间的平衡,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只要新的“地雷议定书”能够得到普遍、严格的遵守,战后雷害对平民的误伤及扫雷的困难将根本改观。
      排雷——当务之急
据联合国提供的资料表明,由于连年战争、种族纠纷、民族冲突和其他内乱,全世界已埋有地雷1.1亿颗,分布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由于战后扫雷不力等诸多原因,每年有3万多人被炸死、炸伤,受害者绝大多数是平民。因而,当前最紧迫、最有实效的问题,是排除遍布全球的遗留地雷。
联合国大会从1993年开始把排雷行动列入议事日程。联合国机构已经参与了14个国家的排雷行动,一些地雷重灾区危机开始有所缓解。然而,由于一些国家战火不熄,军事冲突不止,世界上的地雷数量有增无减。联合国估计,每年新埋地雷达200万颗,而每年排雷数量仅为10万颗,按照目前的排雷和布雷速度,到2000年布雷的总数将达1.2亿多颗。
排雷是一项耗资巨大的行动。据估计,目前遗留地雷的排雷费用将高达数百亿至上千亿美元。如此巨额的费用对雷害重灾国家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对此,国际社会强烈呼吁,要求建立国际扫雷机制,共同维护受“雷害”国的和平与稳定,加大国际扫雷合作的力度,特别是有条件的发达国家在援助贫困国家消除雷害方面需做更多的努力。
中国政府在战后扫雷问题上一贯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并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从1993年初到1994年底,政府和军队在广西和云南两地的边界地区,实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扫雷行动。据统计,共扫除各式地雷及爆炸物近100余万枚,打通边贸通道、口岸170多个,将50余万亩安全土地交给当地人民。最近,中国政府又决定,从1997年11月至1999年12月,对云南边境地区实施第二次大面积扫雷,计划扫雷面积为100多平方公里,并另将50多平方公里的有雷地区做永久性封闭。目前,由数百人组成的专业扫雷部队已投入扫雷作业。可以肯定,几年后中国境内将消除遗留地雷威胁平民的问题。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为防止杀伤人员地雷滥伤平民所进行的人道主义努力,向一些遭受雷害的国家提供了援助。近日,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今后将继续积极参加国际扫雷的努力,包括向国际扫雷基金会提供捐助,在扫雷培训、技术和设备方面提供援助。
地雷问题必须从国际安全现实和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人道主义与正当防卫需要两者之间的平衡,分阶段、分步骤地处理。国际社会有理由相信,只要各方采取实事求是、冷静客观的态度,通过分析地雷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可行的解决办法,地雷问题最终会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第7版(国际)
专栏:

  陈锦华在“环球论坛”表示
中国欢迎欧洲企业进一步来华投资
新华社海牙(荷兰)12月3日电(记者张涛)在荷兰海牙参加“环球论坛”会议的中国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3日在发言中欢迎欧洲企业到中国投资,与中国优势互补,发展更大规模的互惠互利合作。
陈锦华是在介绍中国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的现状和前景时作出上述表示的。他说,欧洲各国在农业、交通、能源、汽车、石油化工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都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完全有条件与中国做到优势互补,发展更大规模的互惠互利合作。
陈锦华说,中国是个巨大的投资和商品市场,仅从1998年至2000年的3年内,中国的投资总规模将达1.2万亿美元,进口商品近6000亿美元。他认为这将为包括欧洲各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巨大的投资与贸易机会。
陈锦华说,中国将采取一些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新措施,其中包括新的优惠政策,如对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需进口的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投资于其它鼓励类项目需进口的设备减半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这些优惠政策将于明年开始实行。
他说,中国将修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进一步完善有关法规体系,拓宽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和渠道以及鼓励外商到中西部地区进行投资。他说,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微电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到中国投资的重点领域。
陈锦华谈到了欧洲同中国已有的成功合作。他提到了空中客车集团、阿尔卡特—贝尔、西门子、ABB、菲利浦等欧洲公司在中国业务的蓬勃发展,并说,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工程在设备供应与工程承包上中国与欧洲也有良好的合作记录。


第7版(国际)
专栏:

  黑洞距地球四万光年
电磁波爆发蔚为壮观
新华社伦敦12月3日电(记者姜岩)英国科学家最近观测到银河系另一侧的一处黑洞附近的电磁波大爆发现象。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日前发布的新闻公告称,这一名为GRS1915的黑洞距地球约4万光年,位于银河系另一侧,是1992年俄罗斯科学家利用X射线卫星间接探测到的。据推算,这一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几倍,附近有一颗恒星绕它旋转,恒星中的物质呈螺旋运动方式被吸入黑洞,在运动过程中放出大量X射线。
公告说,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射电天文台牵头组织的一个小组观测到了从这一黑洞附近爆发出的大量电磁波,这说明该黑洞在吸入其天体的物质时活动性很强,不仅产生了大量X射线,还造成了其它电磁波大爆发的现象。


第7版(国际)
专栏:

  讨还黄金国建立基金
二战受难者将获补偿
本报伦敦12月4日电记者蒋千红报道:关于“纳粹黄金”问题的国际会议正在伦敦举行。会议将就二战期间被纳粹掠夺的价值约6.5亿美元的黄金的来源、去向以及如何将黄金归还给受难者等问题进行探讨。
东道主英国政府宣布将建立专门基金,以补偿在纳粹大屠杀中的受难者。
英国外交大臣库克在会议上提议,作为一种道义上的援助,讨还到黄金的国家应将其中的一部分捐献给“大屠杀受难者国际基金”。英国率先捐赠100万英镑。美国代表团团长宣布美国首先捐赠400万美元,并将在今后三年内继续捐赠2100万美元。法国则表示,支持建立自己的援助基金,对法国国内的大屠杀受害者予以补偿。


第7版(国际)
专栏:

  江主席向俄画家赠送画册
新华社莫斯科12月3日电(记者房印婉)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3日在大使官邸向俄罗斯画家萨塔罗夫转交了江泽民主席赠送的画册《瀛台》。
今年11月3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前夕,萨塔罗夫将自己画的一幅江泽民主席像通过中国驻俄罗斯使馆赠送给江泽民主席。为了表达自己的谢意,江泽民主席向萨塔罗夫回赠了这本介绍中南海的画册。在画册扉页,他还分别用中、俄文题了词。
萨塔罗夫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件珍贵的礼物,并向江泽民主席表示感谢。


第7版(国际)
专栏:

  古美举行第八轮移民问题会谈
古巴和美国十二月二日在哈瓦那举行了第八轮移民问题会谈,再次检查两国对移民协议的执行情况。为阻止古巴人非法移居美国,古美两国曾于一九九四年和一九九五年两次签署有关移民问题的协议。协议规定,美国每年至少向两万名古巴人发放移民签证,并遣返那些在美国的古巴偷渡者。


第7版(国际)
专栏:

  阿丽亚娜火箭第一百零三次发射成功
格林尼治时间十二月二日二十二时五十二分,第一百零三枚阿丽亚娜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将两颗卫星送入太空。


第7版(国际)
专栏:

  泰国否认将暂停偿还外债
据曼谷报纸十二月四日报道,泰国财政部日前否认泰国因金融危机将暂停偿还外债的传言,并表示泰国私营部门仍具偿还外债的能力。泰国财政部副部长说,有关泰国暂停偿还外债的说法并不正确。他说,暂停偿还外债,一般发生在官方外债庞大的国家,而泰国大部分外债都属于私营部门。


第7版(国际)
专栏:

  俄罗斯发射一颗欧洲通讯卫星
莫斯科时间十二月三日二时,俄罗斯“质子—K”运载火箭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将一颗欧洲商业通讯卫星送入轨道。


第7版(国际)
专栏:

  莱茵河畔普降大雪
自二日傍晚开始,德国莱茵河畔大部分地区普降大雪,顷刻间树林、草地与楼舍屋顶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一些停在路边的汽车顶上积雪达一尺高。据德国气象台报告,这是德国中部和南部入冬以来第一场大雪。(据新华社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由于九月和十一月在埃及的开罗和卢克索市连续发生两起恶性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六十七名外国游客死亡,埃及政府最近公布了十四名逃亡国外的恐怖主义组织头目的名单,并发出通缉令,且其中已有九人被缺席判处死刑。图为一位埃及人正在街头阅读刊登着逃犯照片的《共和国报》。新华社记者郑卫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