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科技)
专栏:热点寻踪

就像“蛋——鸡——蛋”的逻辑关系一样,“科研成果——经济效益——科研成果”应该形成良性循环的链条。可对于那些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的科研单位来讲,产蛋与孵鸡孰轻孰重,问题就不那么好回答了。真需要好好琢磨一下这——
  鸡与蛋的辩证法
本报记者杨健
11月中下旬,中国科学院组织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团赴云南采访。一路下来,昆明分院下属的四个所级科研单位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科学家们敬业精神的感染,为他们的杰出贡献所激励,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的思想得到净化,境界为之升华。
而在我的心里,却总有两个字如阴云一样挥之不去。那就是:经费。
      一
参观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年过六旬的冒教授一路热情地为我们讲解。他领衔研制的低纬度子午环,能克服地球上的种种干扰,准确测定天体的位置,精确度可与哈勃太空望远镜相媲美。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令国外同行敬佩不已的大项目,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前后拖了十多年。作为项目主持人的冒教授为此四处奔走,顾此失彼。就在我们到的那天早上,忙晕了头的冒教授在清理工作室时挣断了“年久失修”的腰带。这一整天,他腰上拴着的一直是根电线。
饭桌上,动物所的蔡景霞研究员告诉记者,不管课题质量如何,她每年几乎都要拿出三至四个月的时间去争取经费。从那以后,每次饭前我都要想想,这顿饭是不是挤占了老教授们的经费来源。
到澄江化石群采访,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陈均远研究员的处境似乎更困难。因为课题组买不起一台几千美元的切片机,他不得不把样品拿到台湾去分析,最后在论文上加署上别人的名字。
在经费的问题上,通情达理的科学家对国家没有半句怨言。基础研究的投入本来就是僧多粥少,政府已是尽力而为。以天文台为例,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成果要200年以后才能见效益”,可云南省还是挤出300万元来予以支持,“已经够意思了”。况且对于天文台以外的动物所、植物所、热带植物园来说,守着云南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完全有“放开一片”来“稳住一头”的实力,与其抱着金蛋蛋要饭,何不自己孵出只鸡来?
      二
“孵鸡”的想法由来已久。几年前,昆明植物所就曾研制出一种胡萝卜饮料。这种饮料因为工艺独特,至今还是国内唯一的单细胞天然植物饮品,市场前景很好。可是自己无力开发,只好与人家合伙。由于合同文字方面欠严密,最后人家单方面宣布扩股,要求植物所投资1500万元。势单力薄的植物所哪里拿得出钱来?只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股份从15%降到接近于零,连打官司的底气都没有。
植物所的教训,各所都看在眼里,但要不蹈覆辙,也并不容易。动物所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合作,把对方实验用剩的种牛卵细胞拿回来,和当地的野黄牛杂交,培育耐干旱、耐病虫、耐粗食的杂交一代,一年一育,照理说应该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可偏偏没人挑头来干这事。为找一位管开发的办公室主任,所领导做尽了工作也未如愿。所长一句话道出实情:“真正有能力搞开发的人,学术上也都有一手。在评价体系还停留在看SCI论文数的时候,谁愿意扔下职称和待遇来做这种人家嘴里不说、心里看不起的事呢?”
搞科研经费捉襟见肘,搞开发顾虑重重,把这些全部归结为知识分子的清高是不公平的。然而要改革现行体制,需要找到打破僵局的临界点。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我们终于看到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新尝试。
      三
对于植物园的科研水平,许再富园长的评价实事求是:中下。可就是这种客观的定位,让这里的科研人员少了许多包袱。
搞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论文是上不了《SCIENCE(科学)》、《NATURE(自然)》这一类学术杂志的。但不管别人如何评价,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的事,植物园打定主意不做。他们从研究佛教,研究傣家祖训,研究寺庙、庭院植物入手,结果不仅在学术上搞起了“人文因素对澜沧江生物多样性影响机制”、“湄公河上游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这样的国际性大课题,而且搞出了每年七八百万元的门票收入,搞出了自筹经费与院拨事业费3∶1的经济效益。
他们借鉴勐海少数民族樟树、茶叶套种的经验,发展的“橡胶—茶叶”、“橡胶—咖啡”等混农林模式,不仅减少了90%的水土流失,而且每亩增加收入三四百元;他们恢复傣族龙山(祖坟)生态环境,保护濒危植物,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庭院经济、生态旅游,傣家人鼎力相助,国外基金会慷慨解囊;他们引种西番莲、改造版纳柚、开发天然药物,创造出每年上亿元的产值;他们搞农业工程示范,从云南一直搞到老挝、缅甸……在这样的基础上做科研工作,人和、气顺。
诚然,这种侧重于“把鸡育肥”的模式有它的适用界限,但毕竟反映了一种解放思想的勇气。
写到这里,似乎到了作结的时候。可实际上,昆明分院关于“鸡”、“蛋”关系的探索才刚刚开篇。既然要谈“辩证法”,就无法回避矛盾;而有矛盾,就会有痛苦,尤其是在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些矛盾的时候。
只要勇于面对矛盾,就总会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我们高兴地听说:冒教授的“低纬度子午环”研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明年年初可望通过鉴定,而天文台正在丽江选址建设新的台站,和云南省合作开发效益不错的科普旅游;陈均远研究员反映的问题,中科院办公厅的同志已经向院领导汇报,争取在专项仪器费中解决;对于科研开发,分院正研究从东部发达地区引进和培养一批经营型人才,充实队伍。到那时,蔡景霞研究员就再也不用成天为争经费操心了。也许是为这一美好的前景所鼓舞,她在国外作出突出成绩的高材生徐林已经决定明年三四月间回国……
回到北京,听到这样一则新闻:国外有银行打算出巨资,把大学校园里的新思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到我们身边也有这样有眼光的投资者来支持科学研究的时候,我们这场关于“鸡”和“蛋”的讨论也就可以画个句号了,我想。


第10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电子时代话读书
学文
电子出版物在最自然地反映认识对象的同时,却可能放弃了知识传播者某些应尽的责任——
秦汉前的读书人,想必非常辛苦。尽管尚未有科举,可单是那用牛皮绳穿成的竹简,整天搬来搬去的就让人受不了。
纸的出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也让读书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所以才会有欧阳修“床上、马上、厕上”那份信手拈来的自在和潇洒。
当然,要说读着自在的,还得数中国的线装书。至于“硬领而皮靴”的洋装书,鲁迅先生的评价是,读它的人“要年富力强,正襟危坐,有严肃的态度。假使你躺着看,那就好像两只手捧着一块大砖头,不多工夫,就两臂酸麻,只好叹一口气,将它放下”。
病中的丰子恺连看线装书也嫌累,希望将内容“用大字誊写在一条极长极长的纸条上装在床顶,两头设两个摇车,一头放,一头卷,像影戏片子一样”。
丰子恺先生今天倘还健在,要实现这个愿望似已不是难事。在这个“读电子”之风日盛的年代,只须找一张想看的光盘来,通过计算机投影仪往天花板上一打,效果肯定远胜于那种“拉洋片”式的摇车。
不仅如此,电子出版物还有一个妙处,那就是你根本不用那么一页一页地去查找。看到感兴趣的词条,只要属检索项,把鼠标往上那么一点,与其相关的内容便会铺天盖地地显示出来。要是对其中新出现的某一词条感兴趣,尽管如法炮制下去,直到将书中所有的关键词看完为止。这便是“读书”与“读电子”的最大区别。
这种“读电子”的方式,应该说与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最为接近。小孩子的知识体系,不就是在不断地从星星问到月亮、从月亮问到太阳的过程中构筑起来的吗?所以现在据说出现了这样的作家:他们不再考虑作品的风格和逻辑关系,只是将构成一本书的要素词汇拼在一起,让人在不断的鼠标点击过程中一级一级地去探索书的全貌。
不可否认,这样的书确实是最自然地反映了认识对象的原貌。但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讲,它却没有演绎,只有归纳。甚至连归纳也仅仅是提供了素材,大部分的工作得由读者自己去做。
仔细想来,人类的知识结构其实并非对自然界知识形态的复制,而是按照自身认识规律的特点,以最适于接受的方式搭建起来的。正因如此,个体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人类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学校教育才作为一种最普遍的知识传播手段得以保存下来。
最自然的并不一定是最经济的,最经济的也并不一定是最自然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两者间取舍,而不是一味地觉得“读电子”相对于“读书”是一种绝对的进步,进而将人类漫长历史过程中整理、归纳出的经验和规律放在一边,将传播这些经验和规律的责任放在一边。
最后附带说一句,我个人对“读电子”这种说法是颇觉拗口的。虽然知道本意是指什么,却总有一种把“听收音机”说成“听无线电”那样的古怪感觉。所以恐怕还是叫“读电子出版物”更顺畅些。


第10版(科技)
专栏:

  在中国用中文为中国人
中文站点挑战英文垄断
王清
有人说,今天的因特网就像一柄双刃剑。一方面,这个几乎是全开放式的网络带来了全球性的信息革命,通过这场革命,人们自由获取信息的机会前所未有地增加了;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载体——语言的单一化趋势,却又存在着导致文化垄断的危险。
据统计,目前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用英文表述的,其次是法文和西班牙文,中文和其他上百种语言都淹没在大约5%的份额之中。对此,国际因特网协会副主席斯考特先生形容说,就像全世界都被“可口可乐”包围了一样,因特网被英文充斥了。
这位哈佛大学的高级技术顾问是在11月14日举行的北京国际联网研讨会的压轴戏——纯中文信息服务网站“Chinabyte(中国字节)”演示会上讲这番话的。他说,所有非英语国家都为因特网的英文垄断感到不安,法国人甚至提出,应该让每一个站点上都有法文。“当然,这不是好主意”,斯考特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本民族的文化放到网上去,正如“中国字节”所做的。
“中国字节”站点于今年1月正式开通。它面向全球的中文读者,报道计算机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短短10个多月中,它已成为公认的优秀中文站点之一,被微软公司选为其最新网络浏览器少数几个预置的中文频道之一。目前,每天有超过15万人次访问这一站点。同时,只要你访问“http://www.chinabyte.com”并留下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就可以每天收到免费的新闻,迄今已有14000多用户获得了这样的服务。
11月起,“中国字节”推出了功能更强、内容更丰富的全新改版。新版包括6大频道:今日要闻、软件仓库、商务中心、中文网探、网络学院和游戏天堂。其中网络学院首家推出成规模的在线教育服务。利用独立的中文网探(http://www.cseek.com),在因特网上查找中文信息将会事半功倍。
和交通网中的车站完全类似,“站点”是因特网上信息的集散地。在这些站点上,专业人员汇集和加工各种信息,然后再向网络的其他地方传播。绝大多数因特网用户都是通过它们获取信息的。
目前,整个因特网上的站点数已经超过2亿个,而国内中文站点却只有1500个。中国信息服务业做单纯接入服务的多,而做专业信息服务的少,这种“有路少车”的状况亟待改变。不久前,邹家华副总理在论述当前国家信息化建设时明确指出,首要任务就是组织中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基于这一认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专家王安耕先生指出,“中国字节”的成功给人很多启示。首先,为所有非英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提供了成功经验。亚洲的日本、韩国等也都使用非字母的方块字。“中国字节”提出的“在中国,用中文,为中国人”的宗旨不局限于一个民族,对整个因特网的发展都是个大贡献。其次,“中国字节”的成功还在于他们提供的服务生动活泼,有特色,吸引了大量的访问者,也引起了商家的重视。有了广告支持,就有可能继续提高质量、增加服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例子国内还不多,对中国的信息服务商(ISP)很有启发性。


第10版(科技)
专栏:

  引进管理从引进软件开始
于文
“企业资源管理软件不是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它是一个以管理人员为中心的人机交互式管理系统”,日前,当新一代企业管理系统OneWorld版本推出时,JDE中国软件公司的叶冠锋先生一再强调,引进软件实际意味着引进管理。
而对于25家装备了这种软件的中国企业来说,话似乎应该倒过来说:引进管理从引进软件开始。专家认为,在中国企业全套引进国外的管理模式是不现实的,一则造价太高,二则不合国情。而包含在管理软件产品中的管理理念,因为是从多家企业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因而具有很大的通用性。从它着手开始学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同时,该系统独有的共存式体系结构,可以让用户根据自身的节奏将工作业务转移到客户机/服务器上,对于发展极其迅速的中国企业来说,尤为灵活和实惠。


第10版(科技)
专栏:

  首都机场新机库设计技术国际领先
首都机场306米四机位机库,日前通过了航空工业总公司的设计技术鉴定。专家们认为该机库设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跨度钢桥和多层四角锥网架等设计方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首都机场四机位机库是由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北京建工集团组织施工的。机库相当于5个足球场大小,是亚洲最大的机库,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机库之一。航设院在设计上采用了多项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总体布局合理,管线布置、消防设施、地坪采暖、供水供电都代表了我国机库设计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对平面为95米×306米的机库屋顶的屋盖结构,在国内首次采用三层四角锥网架与大跨度栓焊钢桥结合的形式,更为专家们所称道。(汤威)


第10版(科技)
专栏:

  “黑马”透视
——“科环”图形工作站给人的启示
柯成国
“黑马”登台
全国的计算机行家们真正意识到江西不可小觑,仅仅是在几个月之前。
7月7日,首届全国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工程博览会在北京举行。代表江西参展的14台“科环”图形工作站,引起了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众多专家的浓厚兴趣。这一国内自行研制的唯一基于微机X86芯片的全系列工作站,经过在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南昌、成都飞机制造公司等40余家单位的应用,性能优于SGI、惠普等世界著名公司的同档次产品,而每台的售价仅为3万—5万元。
采用CAD技术、甩掉绘图板,是工程设计人员的梦想。然而目前绝大多数CAD工作站以精简数据结构芯片为核心,其动辄数十万元的价格,成了技术普及的最大障碍。因此,宋健参观完“科环”工作站后非常兴奋,连声说:这样,我们更多的企业就能用得起了。没想到江西也有一家干得如此出色的高科技企业!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美国EDS公司闻听此讯,盛情邀请“科环”出席其一年一度的用户年会。8月28日,该公司与“科环”正式签约,将科环工作站定为其在中国地区进行软件捆绑销售的唯一推荐硬件产品。
从此,同行们都知道江西计算机业出了一匹“黑马”——科环高技术产业集团。
“黑马”溯源
“科环”从1991年注册开张时仅有300元流动资金的电脑打字室,发展到今天净资产和年产值双双过亿的产业集团,被当地传媒称为“神话”。可是如果仅仅如此,这样的“神话”似乎并无多少新意——充其量是当年中关村创业故事在江西的一个翻版。
“科环”不甘于做这样的“翻版”。道理很简单:在市场全面开放的今天,国内外厂家强大的营销攻势正一点点填充着江西的空白;而本地用户的眼光越来越高,没有技术和价格优势的吸引,决不会讲什么“同乡”情面。要发展,就得先发制人;要发展,只有锐意创新。
谈起“科环”的创新,不能不提到两位传奇人物:刘晓露和毛小龙。
出身美术世家的毛小龙三十出头,既是“科环”下属环通专业视听制作公司的总经理,又兼任江西师范大学艺术系的教师。迷上了电脑特技和动画制作后,他立志要做“中国的尼葛罗庞帝”。几年下来,他在电脑平面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等方面都有了相当高的造诣。最让毛小龙头痛的是硬件的局限:哪怕是进口工作站,搞起立体虚拟设计来也时常力不从心。
正在着急的时候,1996年初,毛小龙遇见了刘晓露。此君尽管还是个毛头小伙,却是位电脑“发烧友”,知道国际上出了什么新机器,就千方百计买来配件自己组装。看着刘晓露自制的机器同时打开8个视频文件眼都不眨,毛小龙意识到自己遇上了乔布斯(苹果公司创始人——编者注)式的怪才。
从那时起,毛小龙要什么,刘晓露就做什么;刘晓露做出来,毛小龙又有了新要求。就这样,在公司内部的需求刺激下,又通过苛刻的全方位性能测试,这年9月,科环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微机图形工作站。
走近“黑马”
我们来到科环电子产品研发中心时,正是11月的第一个星期天。研发中心的成员正通过因特网,与美国、日本公司的“加班族”一起为设计新产品进行紧张的讨论。在这里,我们没有见到最新的图形工作站。屋里堆着的,据说都是淘汰下来的产品。
“做了100多台新机器,全卖光了。”刘晓露一脸大家风范。这位少年老成的技术带头人其实没上过大学,计算机的知识全是从母亲领导下的南昌飞机制造公司CAD研究室偷学来的。“那里有100多位研究生,可谁也不像我这样觉得大有用武之地。”
面对全国数十万台需求量的大市场,为什么不迅速投入大规模生产?“专业工作站各家的需要不同,随时都可能要做修改。我们先搞柔性加工,需要批量加工时,楼下微机生产线上培训的熟练工人都可以用上。计算机组装是门艺术,除了技术,也讲感觉。多积累一段,感觉会更好些。”
透过这耐人寻味的回答,我们好像也找到了点感觉——因特网的普及打破了时空的阻隔,偏僻的江西已经和外面的世界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锻造了视野开阔、意识领先的新一代科技人;需求的刺激和宽松的环境,激活了当地储备的优秀人才;而灵活的战略和领先的技术,让“科环”能攻能守、可进可退,牢牢掌握着主动——分析一下“科环”的这些特点,我们隐约看到了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的影子。而“科环”的发展,正是顺应这种新趋势的结果。
从这种意义上讲,这匹“黑马”生逢其时。


第10版(科技)
专栏:

  山沟里的“战士电脑专家”
张坤平
北京中关村几家电脑公司要高薪聘他,他谢绝了;许多条件优越的机关要调他,为他提干,他没有答应。他就是北京军区某通信器材仓库专业军士、远近闻名的“战士电脑专家”王瑞军。
王瑞军所在的仓库地处深山,保管着数万种几百万件各类通信装备器材,收发量大,工作十分繁重。实行计算机管理,是仓库业务工作的重点。1993年10月,王瑞军进入仓库计算机机房工作后,很快迷上了这一行。他每天工作学习16个小时,系统“啃”下了《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等上百册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并走出山沟拜师求教,熟练掌握了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系统操作、数据库编程及高级语言软件开发技术。
随着专业水平的提高,王瑞军既负责仓库运行中几十台计算机的维修维护,又负责入库计算机的质量检测,还承担起了仓库通信维修器材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的任务,成了全库计算机的主管。一次,仓库购进数十台计算机,准备让电脑公司安装调试好软件后配发部队。但该公司两名工程师日夜奋战七天安装上软件后,计算机却不运行。正当上下急得团团转时,王瑞军按照自己的思路对软件进行调试,仅用两天时间,就把所有计算机的软件都安装调试好了。
几年来,王瑞军在检测入库计算机时,阻止了50多台不合格计算机入库。他还为部队维修维护计算机数十台,为国家节约维修经费达10多万元。他设计开发出一批设计思想先进、功能齐全的仓库业务建设和办公自动化软件,为仓库通信维修器材管理自动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北京的一些电脑博士、高级工程师与王瑞军交流之后,都对这位自学成才的普通战士具备的计算机专业水平惊叹不已。


第10版(科技)
专栏:推陈出新

  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
本报记者任建民
北大方正出版系统公司日前在京宣布,该公司的全年营销计划提前完成,总销售额也有突破:由于方正的参与共有300多家报社进行了技术改造,近300家印刷企业采用了高档彩色桌面印前系统,30多家出版社用上了现代化手段。
方正出版系统的成功,就在于不断推陈出新。今年,他们相继推出了栅格图像处理器、苹果版飞腾软件、智绘地图系统等,大大提高了中文桌面自动化和国际化水平。
为保持技术领先,方正投入巨大。在其遍布全国的2000多名员工中,一半在从事出版系统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工作。今年10月成立的80多人的报业研究所,是方正研究院中最大的部门。
方正刚刚又与IBM公司签约,共同开发面向中、日、韩等双字节语言的软件应用产品。尽管方正在国内中文专业排版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专业性决定了这一领域的年营业额不会超过15亿元。而日本和韩国却还有着巨大的市场,仅日本的市场就有中国的10倍多。20多年中文排版的投入加上IBM加入,相信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
锲而不舍地不断创新,不断冲击技术的前沿,不断接受用户的需求刺激,最大限度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性能要求,这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


第10版(科技)
专栏:

11月6日,北京市首家海水水族馆——工体富国海底世界正式开放,向观众介绍海洋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图为游客在110米长的透明隧道内观赏海底世界。徐显辉摄


第10版(科技)
专栏:

国产超高云梯问世
我国第一台用新型冷弯钢材研制成功的50米云梯消防车日前在上海通过鉴定。
上海钢铁工艺技术研究所、上海飞机研究所和上海市消防局共同研制的这种云梯,是适应现代化大都市高层建筑逐年增多的需要而设立的上海市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它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消防云梯垄断市场的局面。经鉴定,其价格仅为同类进口产品的1/2,而力学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郁竑高欣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