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农村改革与发展纵横谈

  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发展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讲话的体会
钟农文
江泽民同志在河南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提出和阐述了关于我国农村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深化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大事情,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是无法改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比别的国家更加重视农业,才能持久地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昌盛。
江泽民同志不仅论述了基于我国国情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道理,而且突出地强调在我国现阶段促进农业发展的特殊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正处在经济体制转换时期。认清我国的这一发展阶段,将有利于提高我们加强农业的自觉性。在这一特定的发展阶段,由于比较效益等原因,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会较快地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如果处理得不好,农村和农业很容易出现停滞甚至萎缩的局面。这样的情况,在国外并不鲜见,在我国某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曾不同程度地出现过,有些传统的商品粮调出区变成了商品粮调入区。如果这一现象继续蔓延,就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全局造成严重后果。针对这种情况,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分析了在当前这一发展阶段必须加强农业的特殊重要性。他告诫我们:“如果经济上去了,粮食减少了,这绝不是中国可以走的发展路子。”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利益出发,处理好在工业化过程中加强农业的问题,处理好在地区经济发展中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问题,努力探索出一条在经济快速增长中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成功路子。
  把农村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还不能说已经大功告成。农村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从当前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状况来看,离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一方面说明了深化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说明了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可以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还是一个艰巨复杂的任务。”“在农村经营体制、农村市场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这几个层次上,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述,为深化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重点。这三个层次的改革是一个整体,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进一步培育农村的市场主体;要健全农村的市场体系,特别是继续改革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体制,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农村的市场主体逐步发育成熟。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必须协调推进。农业是一个要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特殊产业,在实现市场化的过程中,必须得到国家的有力保护和支持,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
农村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各地的情况又不相同。深化农村改革,首先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矛盾中,梳理出属于有关体制上的问题;从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创造中,总结出深化农村改革的有效办法。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农村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依靠科技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从我国农业的现状出发,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深刻阐述了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人均农业资源相当紧缺,浪费却相当严重。比如,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还不到40%,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70%以上。化肥、农药、种子等浪费也很严重。我国不仅人均资源少,而且资源破坏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恶化,这与农业粗放经营有很大关系。面对严峻的现实,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不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生产方式,在资源投入方面我们将难以为继。”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就是要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走上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发展道路。要实现这个要求,“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狠抓科教兴农,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实施科教兴农的方针,主要是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搞好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科研、推广、培训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结合的整体,每个方面都有大量工作要做,都有很大潜力。每一项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都会对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将给农业带来革命性影响。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作用更大。近几年,全国累计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1亿亩,平均每亩增产84公斤,还节水、节地、省工;累计推广地膜覆盖玉米1亿亩,比常规露地玉米平均每亩增产165公斤。必须看到,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仍是薄弱环节。我国每年大约取得6000项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只有1/3左右,大部分农业科研成果滞留在实验室或试验田里。据有关部门测算,“九五”期间如果把现有的十几项成熟农业技术推广开,每年可增产150亿公斤粮食。我们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求,把技术推广工作当作实施科教兴农的重中之重来抓。特别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去,开展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农民吸纳农业新技术的能力,把科教兴农的方针落到实处。
  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近年来,各地在农业发展中,涌现出许多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这是广大农民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又一个创造。江泽民同志充分肯定了广大农民的这一创造,明确指出,加快农业发展,必须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是割裂开来的,农产品增值的收益回不到农业中去。按照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把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销售业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实行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就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这是一条增加农业积累、加快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农业要发展,必须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而一家一户的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市场带基地”的方式,实行区域化布局,在不改变农户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前提下实现专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公司带农户”等有效组织形式,把分散的千家万户同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带动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农业产业化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农业发展的专业化、社会化等问题,而且反过来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培育了市场主体。
我国农业要逐步实现现代化,需要现代工业的装备,需要现代科技的武装。而单一的小生产、小规模的经营,不利于吸纳现代科技和装备。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为农业吸纳先进技术和装备创造了有利条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参与农业资源开发,引导科研院所开展农业科技承包,引导国内外各方面资金进入农业的有效途径。
推进农业产业化,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以市场为导向培植主导产业,发展区域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健全市场网络,稳定销售渠道,推进系列化的科技服务。这里的关键是发展龙头企业。为此,一是要采取得力的政策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应积极参与,帮助农民实现农业产业化,这是工业扩大自身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二是要处理好龙头企业同农户的利益关系,既调动加工、销售企业的积极性,又保护农民发展种养业的积极性。
  切实解决好农民负担问题
江泽民同志十分尖锐地指出了当前农民负担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要求我们从政治的高度来认真看待并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是极为重要和非常及时的。近几年来,在中央的重视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减轻农民负担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有些地方的情况甚至相当严重。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在搞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达标升级活动,以各种名目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乱摊派;有的违反规定,超限额提取提留统筹费;有的以权谋私,随意挥霍甚至侵吞农民资财。据有关部门统计,1995年全国农民承担的提留统筹费比上年增长33%,社会负担增长52%,农民实际负担已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0%以上。目前,不少地方农民负担仍呈增长之势,必须引起我们严重注意。
随意加重农民负担,不仅直接侵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影响了干群关系,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在有些负担重的地方,有的农民挪用生产性资金甚至靠借贷交纳负担,致使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近两年,多次发生因农民负担重而引发恶性案件。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减轻还是加重农民负担,绝不是少拿多拿几个钱的问题,而是保护还是挫伤农民积极性的问题,是促进还是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是增强还是丧失农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问题。”我们应当自觉地从这样的高度来统一认识,采取断然措施,下决心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
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应按照深化改革、发展经济、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的总体要求,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一是在干部中进行党同农民的关系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的教育,提高政策水平,增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自觉性。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必要的制度和法规,对农民负担实行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三是强化监督机制,尤其是要加强农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四是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工作必须坚持“两手抓”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团结、文明的社会环境。如果社会风气不好,社会治安不好,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就不可能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农业和农村经济就很难搞上去。从农村长远发展目标来讲,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不仅是实现小康目标的保证,也是小康目标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特别强调,农村工作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社会发展。
目前农村社会是稳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成绩的,但确实还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社会风气不好,治安状况下降,文化生活贫乏,封建的、愚昧的东西乘虚而入。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在农村工作中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切实转变农村社会风气,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创造一个良好的农村社会环境。这里的关键是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改变部分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的状况。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其他工作才能真正落实。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善始善终地抓好这项基础建设。
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从根本上说,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重视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引导、培养和教育。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提出,努力在农民中传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思想教育的一个新任务,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所要求的,也是农民发展生产、走向市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所需要的。要把这项工作当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坚持下去。


第9版(理论)
专栏:

  正确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几个关系
王玉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有自身规律的独特领域。因此,党的各级干部在工作中,有必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诸种关系。
  领导文明和群众文明的关系
精神文明建设是群众的事业,必须动员和组织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使每个人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干部不仅应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而且应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头实践者。善为国者必先正其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组织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自身必须有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要求群众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群众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目前,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力。邓小平同志说:“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因此,应当把反腐倡廉,塑造人民公仆形象作为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下大力气抓好,而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当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榜样。能否做到这一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虚与实的关系
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不像物质文明建设那样立竿见影,它有虚的一面。但是,这种虚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可以被人们具体地感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总是要通过人们的具体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抓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虚功实做。第一,原则性的要求要具体化。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到经济工作、业务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使之可以操作、可以检查、能够落实。第二,要大力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实说明,学习先进、宣传先进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第三,要有必要的物质投入。精神文明建设要有物质保障。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
  大与小的关系
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大局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大局着眼,就是要宏观把握,科学决策,着重解决好思想认识和切实加强领导的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走一条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没有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就失去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既定的经济目标就难以实现。从大局着眼,就是要抓好中长期规划,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和物质保障机制等等。从小处入手,即要抓好每项具体工作,解决好细化操作的问题。比如,针对不同社会层次,提出不同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只有这样,才有针对性,才会有实效。要善于把大目标具体化,要从基本要求抓起,从基础工作抓起,从基层单位抓起。实践告诉我们,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不懈,用心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办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思想教育与检查约束的关系
思想道德建设是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只能靠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优势,我们必须发扬这个优势,结合新的实际,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强调思想教育,并不排斥对社会的严格管理。必须制定和执行必要的法律、法规、制度、条例等等,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约束各种不道德行为,惩恶而扬善。只有把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很好地统一起来,通过持之以恒的严格管理,他律才能逐渐地转化为人们的自律,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9版(理论)
专栏:

  关于“太行山道路”的理论思考
张士儒
河北农大坚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方针,紧紧围绕全省特别是太行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进行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推动了山区农业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他们的开发研究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被国家科委誉为“太行山道路”。河北农大办学的成功实践,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太行山道路”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科研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联系实际规定为全党必须坚持的工作作风。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河北农大师生坚持走出校门,深入实践,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学科研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中,我们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因此,必须贯彻落实中央“科教兴国”和推进两个转变的发展战略,加快教学科研与经济建设的结合,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太行山道路”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它适应了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
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是知识分子加强世界观改造,增强群众观点的重要举措。知识分子只有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才能从群众无穷的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学习到工农群众高尚的精神、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作风,才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河北农大师生在向山区农民传授科技知识的同时,向群众学到了许多新鲜经验,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加深了同群众的感情,增强了群众观念,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太行山道路”的核心体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
17年来,太行山道路的开拓者们之所以能够始终不渝地奋战在太行山上,舍家忘我,默默奉献,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在实践中把传统的民族精神与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相结合,铸造了一种充满时代气息和特征的“太行山精神”。
艰苦奋斗是“太行山精神”的主旋律。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推翻“三座大山”和夺取政权靠艰苦奋斗,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样也要靠艰苦奋斗。“太行山道路”是一条不畏艰苦、不怕困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之路,是党的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之路。多年来,河北农大师生们放弃城市院校舒适的教学和生活条件,始终坚持奔波在环境艰苦的太行山上。不少老教授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但仍坚持每年有1/3以上的时间工作在山区。没有专车,他们就乘长途汽车,骑自行车,凭两个脚板,翻山越岭;没有招待所,他们就睡在农家的土炕上。饿了,他们同老百姓一起喝粥啃咸菜;传经授艺,他们同老农们一起泡在水田里。河北太行山区的20多个县、600多个乡的近8000个村庄,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太行山道路”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同时也正是靠艰苦奋斗精神,才使“太行山道路”结出了丰硕成果。
无私奉献是“太行山精神”的重要内涵。“太行山道路”的开拓者们坚持把知识献给人民不讲还报,为社会作贡献不讲索取,体现出了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境界。在他们的扶植下,不少荒山变成花果山,盐碱洼变成聚宝盆,贫困山庄成了小康村,涌现出一大批种植养殖专业户。然而,他们却从不收取任何酬金和馈赠,始终坚持义务服务。有的教师说得好:“小鸟的翅膀如果系上黄金,就不能翱翔;一个知识分子如果把钱看得太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他们的所作所为,充分展示了新一代知识分子那种倾心事业,扎实工作,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爱国主义是“太行山精神”的重要支点。爱国主义历来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巨大动力。太行山区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为建立新中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老区人民也为此做出过巨大牺牲和贡献。多年来,革命先烈和老区人民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一直激发着师生们爱国为民的热情,坚定了他们走“太行山道路”的决心。
“太行山道路”有力地推动了山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多年来,河北农大按照当地农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规模和层次,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他们由传播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到组织多学科、多专业解决山区开发中的重大关键问题;由扶植每家每户走科技致富道路发展到综合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培育开发支柱产业;由注重高效农业、林牧业发展到建立既开发利用资源,又保护治理生态环境的农业工程技术体系等,大大促进了山区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十几年来,他们先后组织上千名师生从事太行山开发研究,承担各级各类课题98项,取得科技成果88项,有28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为山区培植起8个产值超亿元的支柱产业,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
“太行山道路”也是河北农大的师生通过科技、智力扶贫,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重大举措。他们始终把为太行山区培养科技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为太行山区造就了一支宏大的、土生土长的农民技术队伍。十几年来,他们不仅注重言传身教、现场示范、随机培训,还建立了以省农村教育系统科教兴农中心为龙头,各地中等技术学校为支柱,县乡职技校为网点的科技培训和成果推广网络,共培训技术人员120多万人。目前,这些人已成为太行山区的科普骨干。为解决山区、老区人才“派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他们在省、市的支持下,创办了河北省山区建设进修学院,定向为山区培养了200余名合格的大中专农业技术人才,使其成为山区科技带头人。为促进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他们倡导成立了各种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同时,他们还建起了全国首家农业专业科技市场,集开发、经营、咨询、服务于一体,成为面向农村,展示科技成果,传播农业技术的重要基地。在他们的多年努力下,河北境内太行山区的许多地方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过去的荒山僻壤,现在变得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大大加快了山区脱贫的步伐。事实证明:科技、智力扶贫抓住了扶贫工作的关键和根本,是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扶贫成功之路。
“太行山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之路,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有益探索。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理论工作的活力来自实践
张江书林
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由实践检验,理论通过实践获得发展,归结起来,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懂,也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用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学风,也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的根本性原则。
邓小平同志指出,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总结人民群众从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和发展的。也正是由于此,这一理论正确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容。邓小平同志曾经深情地说,改革开放中许多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小平同志的话,反映了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博大胸怀,表现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
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和比较,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正在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入的层次展开。伟大的历史进程,深刻的社会变革,强烈呼唤和迫切要求理论工作者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结合新的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比如,如何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如何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按照“三改一加强”的原则搞好国有企业,如何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面向新的世纪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如何回答六中全会《决议》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三个历史性课题,等等,都有待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正确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的任务,使这一理论对全党的思想指导、意志凝聚和精神推动的伟大力量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前进。
在如此生动、如此丰富的实践面前,理论工作肩负重任,大有可为。同时理论工作又是一项艰苦的复杂的劳动,是要费尽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工作。然而只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融会到亿万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实践中,专心致志,孜孜以求,不畏劳苦,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多出有价值的优秀成果,在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