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在开放竞争中发展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的发展经验
崔健行
中国乐凯胶片公司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又与国外企业广泛开展合资合作,发展壮大自己,走出了一条在对外开放中发展壮大国有企业的成功之路。目前,乐凯牌彩色胶卷和彩色相纸等26个产品已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奋发图强创名牌
别看小小的彩色胶卷,它可是一种科技密集型的尖端产品,在80年代初世界上能制造彩卷的,只有美、日、德三国。
乐凯人怀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发奋图强,艰苦创业,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彩色胶片涂布生产线。经过日以继夜地试验,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于1985年国庆节推出第一代彩色胶卷乐凯Ⅱ号,打破了洋卷独占我国市场的局面。但此后的道路并不平坦,乐凯仍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新任总经理杜昌焘对全体职工说:“乐凯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高唱两首歌:《国歌》和《国际歌》。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企业永远处在‘最危险的时候’,不会再有什么‘救世主’。要想过好日子,不靠‘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
乐凯采取措施,提高与世界名牌竞争的能力。首先是加大科技开发的力度。充分发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邹竞为首的1300名各类技术人员的作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科研和技术改造。在提高拳头产品质量的同时,大力自行开发多种感光材料制造工艺技术,为企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强化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使质量保证活动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加紧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立国内广泛的营销网络。
现在,乐凯的主要产品有电影胶片、照相胶卷和相纸、航空航天胶片、X射线胶片、印刷胶片、科技胶片、录音录像磁带、计算机磁带、磁卡、磁盘等12大类100多种。彩色胶卷除GBR100型外,GBR200、GBR400已开发成功,实现了彩卷系列化。最近又推出了一大批新产品陆续投入市场,其中SA—1型无水加工彩色相纸,已通过化工部技术鉴定,达到了国际90年代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乐凯产销两旺。今年上半年感光材料、磁记录材料、工业总产值均已超额完成年计划的一半,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5%、39.3%、2.8%。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5.8%,不仅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而且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增长25.5%,利税增长27%,工业经济效率综合指数达118.9%,比去年同期增长12.5%。
家有珍宝须自珍
乐凯的发展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分不开。江泽民总书记十分关心感光材料行业的发展情况,听取了化工界有关负责人的汇报。李鹏总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并作出具体部署。最近他与吴邦国副总理在乐凯公司考察时指出,中央确定了我国感光工业发展的方针:一方面要通过引进技术、引进资金,与国外企业合资经营;同时,国家要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大力支持有前途、有市场的乐凯感光材料的发展。
当前要紧的是抑制走私,这没有国家的力量是不行的。去年11月严打走私之后,乐凯胶卷销量12月份比前年同期增长4倍。
乐凯人所反对的是不正当竞争,对正当的竞争从来是不回避的。他们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只有竞争,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归根到底,最大的保护是企业发展壮大自己。
乐凯彩卷在感光度、曝光宽容度、分辨率、色彩还原等方面,都与世界彩卷先进水平相差无几。去年7月,7个国家的10位国际著名摄影专家用乐凯胶卷拍摄的精美作品,在北京展出引起轰动。专家们惊叹:没有想到中国竟有这样好的胶卷!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发展“三高”农业的两个着力点
——产前抓良种产后抓加工
舒惠国
90年代以来,江西把发展“三高”(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各地发展“三高”农业的成功经验和现阶段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日益显现的要求来看,今后,要引导“三高”农业向纵深发展,必须在产前抓良种和产后抓加工两个方面下功夫。
实现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发展“三高”农业的重要目标。在当前人口趋增、人均农业资源趋紧的状况下,如何实现农业的既增产又增收,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而产前抓良种、产后抓加工就是一条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达到增产增收的好路子。
良种是农业增产的第一技术要素,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农业生产的实践证明,历史上出现的几次大飞跃,如水稻生产上的高秆变矮秆,稀播改密植,常规稻到杂交稻,都是先从选育和推广良种上寻求突破的。良种的应用与伴之而来的良法相互配套,推动了农业技术一轮又一轮的革新,产量上的步步攀高。
近两年,江西利用红壤坡地试种巴西陆稻获得成功。据专家现场测产评估,平均亩产300公斤,高产的达500公斤以上,米质达到部颁二级标准,其效益远远超过花生、红薯等其他旱地作物,目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很高。江西有数百万亩新开果园、数百万亩旱地,还有300多万亩的易旱二晚田,即“望天丘”,如果充分利用这部分土地,改种巴西陆稻,不仅为增加粮食产量开辟了一条新路,同时也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益经济作物拓展了新的空间。
产后加工,是利用工业技术延长农业链条,使农业资源多次增值增效的关键手段。曾认为农业是比较效益低的产业,实际上低在只讲生产,不讲加工,只做前道工序,不搞后道工序,导致农业自身利益流失。如果我们注重后道工序,农民就可以赚到两头钱(生产、流通)获三头利(生产、流通、加工),农业也就是高效益的产业了,并且风险小。
广昌县是白莲之乡,每年种植白莲8万亩,过去除留种外,采莲后的老藕每隔3年挖掉一次,除少部分廉价出售外,大量的老藕白白浪费。从去年开始,县里农业部门筹措资金建起了藕粉加工厂,为老藕的利用找到了出路。他们用10吨鲜藕加工成1吨精制粉,精制粉出厂价为每吨1.2万元,企业以每公斤0.46元从农民手中收购莲藕,按每亩750公斤产量计算,由于搞了加工,为农民亩增收入300多元。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高”农业的最终目标是取得高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创“三高”农业高效益,只有通过市场这条途径来实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农产品?怎样开拓市场?如何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不难发现,无论什么样的市场,只要以农产品的优质化为基础,多样化为手段,就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占有比较大的份额。要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关键的环节和基础性的工作还是要产前抓良种,产后抓加工。
90年代以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消费由物质短缺向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和多样化、成品化、时鲜化、营养化以及方便化方向发展。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同时提高农业内部自身的效益,必须紧紧依靠产前抓良种、产后抓加工来实现。江西远泰茶薪菇有限公司过去搞一般的食用菌生产,由于产品市场不景气,企业效益差。但自开发新的食用良种茶薪菇以后,企业面貌一新。茶薪菇内含17种氨基酸、抗癌多糖及10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超过其他食用菌10多倍。在特别注重美食疗法的今天,茶薪菇一上市就备受消费者青睐,年创产值达1500万元。茶薪菇的研究开发成功,既开拓和丰富了消费品市场,又使企业和菇农增加了收入。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其实质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同样的产品看质量,同样的质量看价格,同样的价格看成本。要使农产品在市场上好卖,并且卖到好价钱,就要通过选用良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达到以优取胜,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崇仁县的麻鸡,因为品种纯,在上海市场上的卖价就要比其他普通鸡每公斤贵6元,而且十分抢手。农产品产后加工,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
各地农产品加工的经验说明,今后的农产品加工要沿着全方位、精深化、综合性方向发展。一是全方位,搞农产品加工,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粮食、棉花、烟草、油料、蚕茧、水果等大宗农产品的加工,还应当开拓新的加工领域,如饲料、蔬菜、各种畜禽产品、药材、水产品、竹木产品,以及各种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加工,开发野生资源,如绿色食品、生物食品加工。二是精深化,就是在农产品粗加工基础上,依靠科技,进行多层次、高附加值的加工,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三是综合性、系列化,就是在抓好农产品粗加工和精深加工的同时,充分利用好副产品、下脚料,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整体效益。如糖厂加工蔗糖后的副产品,利用得好,还可以加工成味精、饲料、富强纤维板等。
(作者为中共江西省委书记)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
孙楚寅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是牵动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从襄樊的实际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突出抓好五个环节。
培植主导产业,搞好产业定向。主导产业是区域特色的重要标志。搞好产业定向,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前提。只有摒弃“小而全”、“多而劣”的旧生产格局,把生产要素聚集到优势项目上,因地制宜地培植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把支柱产业定向在资源与市场的“结合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我市已经形成了像襄阳欧庙的麦冬、程河的柳编、东津的大头菜、龙王的雪梨,枣阳新市的苹果,谷城五山的茶叶,南漳峡口的柑桔,宜城璞河的养鸭等一批区域性主导产业,初步撑起了产业化的大厦。
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成效。下一步,我们要围绕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突破所有制和行政区域界限,采取组建集团拓展一批、扩能改造盘大一批、新上项目发展一批、挂靠联引提高一批等多种形式,实行市、县、乡、村一起上,国营、集体、私营、外商一起上,抓紧组建和壮大一批不同层次的具有较大规模、较高起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尽快形成覆盖全市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龙头群体。
开发商品基地,扩张经营规模。农产品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依托。根据我市的地理条件、作物布局、区域特色及现有基础优势,全市初步规划重点建设粮食、棉花、油料、畜禽、水产、果特、茶叶、林业、蔬菜、烟叶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各地要以推进“吨粮田”、“双百棉”、“双千元田”工程和“五个一百万”、“双十百千”工程,坚持“与资源特点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原则,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扩大基地的规模,提高专业化程度,努力实现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科学化。
拓展销售市场,全面搞活流通。农产品能够顺利通过市场关,才能实现其价值;农民只有通过引导,才能有组织、有秩序而不是盲目地进入市场。可以说,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总龙头”,背离了市场,龙身抬不起,龙尾舞不动。我们必须把培育和建设市场置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出地位,依托农产品基地兴办专业批发市场,依托县城和中心集镇兴办农贸市场,依托沿海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兴办“窗口”市场,依托外贸企业、自营出口企业、“三资”企业开辟国际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城乡集贸市场和分布合理的经营网点相互配套的统一、开放、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形成“生产与销售相连接、本地与外地相沟通、国内与国际相接轨”的大流通格局。
实行多轮驱动,增强发展动力。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渗透的必然结果,是城乡经济的结合点,其动力在于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全方位联动,立体运作,合力推进,既要加速农村经济向城市渗透,更要促进城市企业向农业连接,形成相互结合、城乡一体、共兴共荣的新格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物资服务体系、融资服务体系、运销服务体系、良种繁育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的保障体系。
(作者为中共湖北襄樊市委书记)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旱个明白干个实在
——从沧州旱灾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薄绍铨
今春以来,沧州遭受了一场严重的干旱。旱灾,的确给沧州带来巨大损失,但也促人深思,更加深化了人们对水重要性的认识,促使我们从历史的观点、现实的观点、长远的观点来思考沧州的农业生产。
近几年,沧州农业有了长足发展,在总结成绩时,除了说到政策好,人努力之外,人们一时一刻也没有忘了“天帮忙”这个因素。但天总有不测风云。一般说来,沧州春季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干燥多风;夏季有时炎热干旱,有时暴雨倾盆;秋季少雨多旱,降水年内分布不均,且年际变化大,这种降水特点使沧州市旱涝灾害频繁发生。风调雨顺之年总是有的,但总不会年年天如人愿。如果我们仅仅靠天吃饭,那么沧州农业发展就会始终处于摇摆之中,仍然是纯粹的自然农业。
沧州是全国严重的缺水地区。自1964年运河断流以来,农业灌溉可用水量逐年减少,按耕地测算,每亩占有水资源量为117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15。缺水将是沧州工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长期面临的严峻问题。这就注定了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在沧州是不现实的,是行不通的。
今年虽然小麦丰收了,可大旱几乎使全市农业减产80%以上,不少农户秋粮出现绝收现象。夏旱持续不减,入秋以来又无充足的雨量保墒,种麦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如此一来,今年粮食减产已成定局。如果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农民的收入就会降低。因此,仅靠单一的种植结构是不行的。
一场大旱,使全市上下旱了个明白,它决定了今后沧州的农业生产必须围绕水的问题来展开,把抗旱当作一项长期的、综合性任务来抓,坚持开源与节约并重,以节约为主的方针,保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今年旱了个明白,下一步就要干个实在。沧州的农业今后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一、积极开掘水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源保证,抗旱没有实际意义。为此,必须在水源上做文章。面对雨季水多怕涝白排走,旱了缺水无处找的状况,积极探索四维治水的新思路,建立一套河井渠坑并用、排灌蓄滞结合、统一调控四水(天上水、地上水、地下水、土壤水)转化,形成排、灌、蓄、开采、回补运用自如的工程体系。二、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水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喷灌是一种先进的灌水技术,是实现灌溉机械化一项有效措施,是节水的好方法。实践证明,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发展喷灌技术是有效可行的。三、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旱作农业是我市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就全市而言,要合理地调整作物布局,稳定小麦、玉米、蔬菜等耗水量大的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扩大黍子、大豆、高粱等需水量小的耐旱作物的种植面积;要选用耐旱品种,这是一项操作简便、简单易行且非常有效的抗旱措施;要积极推广旱作综合增产技术措施,如秸秆返田、地膜覆盖、肥料深施、机械沟播、种子包衣等。(作者为河北省沧州市市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以旅游经济兴市
蔡永伦
金风送爽,秋色宜人,正是旅游好时节。党的十五大提出,要“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作为中国著名旅游城市,桂林将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认定旅游业是发展经济、促进开放、建设城市文明的重要途径。目前,桂林旅游业在广西和全国旅游业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至1996年底,累计接待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入境旅游者600多万人次,创汇20亿美元,同时,每年还接待数百万国内游客。旅游业以其独有的关联带动和辐射功能,正越来越有力地推动着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1992年以来,桂林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达17.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充满生机和活力。实践表明,“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今后,桂林将以十五大精神为动力,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建立具有鲜明风格的旅游明珠城市。
桂林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过程中,仅凭旅游优势就能“出奇制胜”吗?答案是肯定的。桂林没有地缘优势,也没有政策优势,但是,桂林山水是世界上发育最好的亚热带岩溶地貌区,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整个大桂林旅游区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各种古文化遗址、少数民族风情等,使这座名城内涵更为丰富。纵观世界名城,诸如威尼斯、开罗、悉尼,并非因其人口最多、城区面积最广、经济总量最大而闻名,而是因其最美丽最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旅游资源著称于世。桂林的优势就在于山水和人文资源。
经过多年发展,桂林旅游业外联和客源渠道初步形成,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已具相当规模并达到相当水准,各项配套服务体系日趋完备。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桂柳高速公路以及桂林火车始发站等重点项目的陆续建成,也将大大改善旅游硬环境。因此,打好“旅游牌”,推动旅游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是桂林走向世界、走向新世纪的必然选择。
发展特色经济,建设明珠城市,关键是要按照“两个转变”的要求,在发展旅游的思路、内容和措施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要推进旅游行业改革,旅游企业上市,试行股份合作制,大胆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路子。旅游规划着眼于高起点,做足“山水”主题文章,营造好旅游大环境,抓好漓江综合治理,绿化、美化、香化城市,以一流的旅游资源,一流的接待设施,一流的服务质量,创造一流的旅游产业水平。同时,要跳出“就旅游抓旅游”的模式,围绕旅游业需求,大力发展工农业及其他三产,形成支柱产业,创出名牌产品,增强城市整体实力,努力把桂林建设成一座真正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 (作者为广西桂林市代市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活力来自“辐射源”
——运城地区实施优势企业战略的调查
黄有泉
山西省运城地区两年多来实施优势企业战略,以改革为动力,以“抓大”为突破口,培育了一批拉动系数大,导向性强的“龙头”,形成了强大的“辐射源”,使国有企业的整体优化有了可靠的依托,探索出了一条搞好国有企业的新路子。1996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9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增幅居全省第一;地县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1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利税绝对额占山西省11个地市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的1/3。
实现国有企业整体优化的突破口
所谓“优势企业战略”,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要求,通过政府的重点支持和优先扶持,发挥优势企业的导向、带动、辐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把局部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实现结构优化效益和规模经营效益,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群体和利税大户群体,提高全区的综合经济实力。遵循这一思路,我们按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排头兵和利税大户三条标准,1995年初在全区637户国有、二轻企业中,择优筛选了30户优势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只占全区地、县营企业总数的9%,但产值利税都占大头。1996年,我们又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优中选优、重中选重,确定了盐化局、制版厂、解州铝厂、临猗化工总厂等11个企业作为重中之重企业。到1996年底,全区优势企业实现产值、利税分别占到全区国有企业的55%和89.9%;特别是11户重中之重企业,实现利税占到全区总数的34%。全区出现了年利税超亿元的企业1个,年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超过10个。
优势企业的“辐射效应”
两年来,地区对优势企业在减轻债务负担、加强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培育了一批拉动系数大、辐射力强的优势企业群体。优势企业通过兼并、租赁、并购等多种形式,吸收了一批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濒临倒闭的中小企业,使大量的呆滞、闲置、沉淀的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优势企业形成强大的“辐射效应”。
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组建了企业集团。我们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经营为重点,通过联合、参股、兼并等方式,在资金、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进行多层次联合,用小资本推动大资本,实现规模经济。经过努力,全区已有35个企业步入集团化经营,共吸纳各类企业179家,新增资产2.6亿元。由运城盐化局为核心组建的南风集团,跨省区控股、收购了西安日化厂和辽宁本溪日化厂等企业,仅用了6000万元的资本投入,就启动和盘活了近5亿多元的存量资产,实现了低成本扩张,一跃成为全国十大洗涤剂企业之一。
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优化了企业结构。面对我区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规模小型化、经营分散化的实际,地委、行署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大并小,以强兼弱,以优购劣,促使优势企业规模扩张和劣势企业整体转化,促使劣势企业的资产和资本向优势企业积聚和转移。1996年,全区优势企业兼并或收购劣势企业93个,使国有企业总数减少1/6,盘活资产1.05亿元。全区51户亏损企业,有24户扭亏为盈,21户停亏减亏,剩余6户也有了好的转机。
(作者为山西省运城行署专员)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江苏省宿豫县近三个月仅降雨7.6毫米,土地严重失墒。为保证三麦适时播种,广大农民采取机灌、肩挑、手提等措施,抗旱抢播种,抗旱保全苗。目前,全县55万亩三麦已播结束,半数以上田块已是一片绿茵。图为关庙乡干群在泼浇麦田。
  王爱民摄


返回顶部